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来源 :中国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ncent_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阅读教学成了语文改革的重点。当前的阅读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 忽略了阅读教学的本质, 与新课标的理念相违背。新课标理念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宜采用问题式、体悟式、探究式教学, 让学生自主阅读, 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自主阅读; 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较高的标淮和要求,即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然而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却存在着过于强调教师的主讲地位、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使语文阅读教学囿于“字词句语修逻”的识记,脱离生活实际。这样的教学无疑只会使语文阅读教学之路越走越窄。据此, 笔者就当前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现状作一探析, 并就新课标审视下的阅读教学, 如何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几个误区:教学目标偏离,即忽视、轻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地位,削弱甚至不尊重这种主体性;教学过程简化,即教师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程序式分析代替学生的个体化的认知过程;教学教法单一,即教师往往拘泥于课文、局限于课堂、偏重于考试,未能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能力;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失误直接导致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动摇和削弱,与语文《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相背离,影响着语文教育的效果,甚至扼杀学生对语文原本的兴趣。
  基于以上认识, 我觉得新课标理念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宜采用问题式阅读、体悟式阅读和探究式阅读,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1问题式阅读
  语文教学通过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和审美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 每一篇文章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阅读文章的过程, 本身就是读者的想象、思维和情感的参与过程, 体现着强烈的个性特征。在阅读教学中, 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 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无数个不同的答案, 而且每个答案也无所谓对错, 只有合理与不合理。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教师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观点, 而不以一己之好恶轻率地否定, 那么, 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轻松活跃, 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多方位思考问题, 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 在课堂上, 教师应尽力给每一个同学创设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 使学生小到对一个词语的理解, 大到对文章主旨的认识, 都能做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体悟式阅读
  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文心雕龙》记述:“文之思也, 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 思接千载, 悄焉动容, 视通万里, 吟咏之间, 吐纳珠玉之声, 眉睫之前, 卷舒风云之色。”这种美妙无穷、无与伦比的想象, 无所不至地飞扬在同学们的头脑中。文学语言的模糊性和读者生活体验的多样性, 使每个学生对不同的文学形象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只有这样学生自我建构的文学形象才是真实、生动的。对于一些语言明白晓畅、文辞优美的散文、诗歌、小说, 教师就应让学生在诵读中自行体悟。例如, 在教授李乐薇的美文《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 我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 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然后,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 他已经深深陶醉在这篇文章描绘的人间仙境中了, 这是作者向往的生活环境, 现实并不存在。有的学生说, 作者的这间小屋确实存在, 作者出于对它的喜爱, 在描述中不免加入了许多想象和夸张。有乡村生活经验的学生则谈起山居生活的宁静、安详与惬意, 与文中作者的感受不谋而合。这种体悟式阅读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 通过自己的想象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呼之欲出的文学形象, 不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 而且能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 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 品尝创新的乐趣。
  3探究式阅读
  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 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 提出问题,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在讲授《荷塘月色》一文时, 讲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一句时, 我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呢?请大家自己去查资料、找原因。第二次上课时, 学生们都拿出了自己在课下找到的资料, 分别对作者不宁静的心绪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论证。大家思维活跃, 众说纷纭。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在这次课堂讨论之后, 我要求学生们把自己的观点和列举的材料写成一篇科研小论文。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与不断付出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也许我们会走一些弯路,会遇到一些挫折,但只要我们不盲从、敢尝试,理性对待各种思想和声音,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定能走出一条适合学生的阳光大道。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对于学习,主观上还是存在着一种良好的求知欲,但客观上也有很多让他们不适应的地方。如教材难度的增大,学科数的增多,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管理方式的不同,都会使学生无所适从,甚至产生心理上的失重。如果教师不能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动向并进行适时的引导,不注意在中小学衔接这样一个过渡期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措施和方法,一部分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在无意中丧失,成绩会开始严重下滑。  【关键
期刊
当前,由于部分教师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落后,向学生灌输教条式的思想品德知识,脱离生活、远离实际,加上农村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低,胆子小,习惯于老师讲、自己听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课堂教学有效性差,课堂教学质量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那么,在农村初中,思想品德科教师应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掌控能力  作为思想品德科教师,首先要端正对思品教
期刊
【摘要】地理绪论课是地理教师面对初中学段学生的第一节课,对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上好第一节课非常关键。因为第一节课必须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让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欲望,也就是要对地理课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老师的教学中才会很轻松,后面的教学才能顺利进行。兴趣的培养需要老师创设一系列好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还需要老师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来影响学生,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的重要性
期刊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教育和学习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学校教育也不可避免地融入到社会信息化的强大浪潮之中,为适应新的时代对现代教育的要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都尝试着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效果也较为显著。而以往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也是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模式,往往是付出了努力,而收效却甚微。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作为一个新的
期刊
【摘要】广大城效地区学生,独立作文的能力低下,为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可以通过积累素材,提供必要物质保障;方法指导,掌握谋篇布局技巧;榜样示范,兴趣中增强信心;强化训练,实践中完善自我;创造条件,书写中提炼精华等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关键词】城效结合部;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信息技术的普及“退化”学生文本阅读的能力,更使得广大小学生难于作文。分析个中原由不难看出,除了学生对当今新媒体的痴迷之外
期刊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老师上课教,课下批改作业;学生上课听,课下做作业。多少年来一贯制,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是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特别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其实数学教学的改革应包括作业批改的改革。因为批改作业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1“全批全改”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作业的批改方法多采用“全批全改”。目前随着数学改革的深入进行,以及时代对培养新型人
期刊
在教育过程中用考试分数来衡量教学的质量,衡量学生知识水平,而对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和个人素质的教育没有引起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没有创新,学生知识掌握都是通过死记硬背,导致高分低能的情况出现,实际动手操作,思维能力的锻炼都没有得到实际应用。  在实际的课堂活动里,教师以学生观察的演示实验为主,学生没有积极的参与到实验当中,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理论上,而没有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
期刊
众所周知:“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抽象的数学知识只有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才是活的知识,才有生命力,才能体现知识学习的价值”、“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从身边知识入手,主动探究知识,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课题,从课堂教学入手以“生活化”呈现教
期刊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每个人都想在这个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对社会有所作为,体现自身的存在价值。但是,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难以实现自己的目标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道德、理想方面的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中学生正处在生理日渐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的
期刊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100页例2、例3。  教材分析:  《猜一猜》是二年级上册最后一个单元,称为:“数学广角”,“简单的逻辑推理”。它包括“含有两个条件的推理”和“含有三个条件的推理”,是学生接触逻辑推理的开始。  二教学目标:  2.1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一系列猜测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  2.2在猜测中学会简单叙述推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