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在初中地理、历史课堂教学中需要遵守的一些新理念,对什么是教学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关键词】初中地理 建构主义 情景式教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本着符合中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而我则更认为建构主义原则在其中的指导作用是更为明显。
首先我认为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建构完整的自我。布鲁纳认为,身份与自尊是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原则,因为在教学与学习过程的所有层面里(即教育本身),身份与自尊都有很多含义。布鲁纳指出,“自我”是“人类经验中最普遍的一个现象”,而“教育对于自我的建立是极其重要的”。布鲁纳把“原动性的自我”(学习者)描绘为一个“有着自己目标的主动者,并在一个为人所认识的文化情境中运行”。原动性意味着有能力自发性地提出某些行动建议,并加以落实,因此需要一些有关“怎样做”的技能,即包括了学习者的知识和求知的方法。因此,我们怎样看待学习者的知识,也会影响他们所建构的知识体系。
如何看待学生眼中的初中地理,是学生学好、老师教好的第一步。
有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地理很难,尤其是女生。这是因为他们的空间建构能力较差。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不急于给出答案,应给出大量提示,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他们建构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者是在环境之上行动,而不是与环境一起行动,并在行动的过程中发现任何控制环境。也就是学习通常是在朋辈进行互动时发生,而不是发生在专家与新手之间的互动。所以我们现在在教学之中讲究一个合法理的周边参与。何为合法理的周边参与?就是一个学生互动与建构的过程。
这与时下倡导的情境式教学不谋而合。情境式认知带来的新意是将焦点从讨论“知识”转为讨论“知”,而’知“反映的并不是一个”知识体系“,而是一个”实践社群“。意义是通过参与群众性活动而产生的。在这个意义上,意义不是个人对一个观点或概念的理解,而是分布于社群的理解。意义的建立不是一个把知识由知识渊博的人传送到另一个知识没那么丰富的人的过程,而是参与文化里的真正的活动。情景式这个观念也表示环境与知识有关联。
因此,本着以上的教学理念,地理教师应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之中有身临其境的意识。所以每次提到情景式教学,每科老师可能在自己心中都有自己的教学愿景,就好比历史老师希望把课堂搬到博物馆,体育老师希望带学生去参加奥运会一样。那么作为地理教师,我的教学愿景自然是讲到哪就带学生去哪,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多媒体就成为不二的选择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着重理解他人的观念,并强调以语言为基础的协作过程。社会建构主义最重视的协作,是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协作。所以此时我要说的就是如何教学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它关系到学习者能否更好地学习到知识。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是人们长期争论的一个话题,而我则认为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认真钻研教学方法。
本着建构主义精神,在教学中我更注重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过程。例如:在讲述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时,我可以先让学生预习课文,然后印发黄土高原实地考察报告,在周末分批分期带学生到东郊的黄土高原上做实地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黄土高原地表特征、地表植被覆盖情况、农作物种植情况及种类,并且深入农户调查:当地农民用什么做燃料,最后要求他们做出自己的简单评论以及自己的对如何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建议。这样一来,课堂上就不用多讲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了,同时让学生自己在脑海中建构自己对黄土高原的一个系统认识。
最后就是评估了。保罗•柏克认为朋辈评估也是发展个人的策略取向的一个重要元素。朋辈评估的潜在价值有两方面:首先,这种评估可发展学生对课业的策略性了解;第二,朋辈评估也符合布鲁纳提出的外在化原则,因为学生可籍着朋辈评估,取得共同成果,每一个人对最后成果作出贡献。基于这一点,我经常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讲,甚至让他们参与到作业的批改当中来,我认为这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一句话,现代教师一定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走向多元化,使学生快乐学习成为终身的追求目标和最大的乐趣。
【关键词】初中地理 建构主义 情景式教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本着符合中学生年龄及心理特征,运用适当的教育方法,而我则更认为建构主义原则在其中的指导作用是更为明显。
首先我认为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建构完整的自我。布鲁纳认为,身份与自尊是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原则,因为在教学与学习过程的所有层面里(即教育本身),身份与自尊都有很多含义。布鲁纳指出,“自我”是“人类经验中最普遍的一个现象”,而“教育对于自我的建立是极其重要的”。布鲁纳把“原动性的自我”(学习者)描绘为一个“有着自己目标的主动者,并在一个为人所认识的文化情境中运行”。原动性意味着有能力自发性地提出某些行动建议,并加以落实,因此需要一些有关“怎样做”的技能,即包括了学习者的知识和求知的方法。因此,我们怎样看待学习者的知识,也会影响他们所建构的知识体系。
如何看待学生眼中的初中地理,是学生学好、老师教好的第一步。
有很多学生认为学习地理很难,尤其是女生。这是因为他们的空间建构能力较差。所以在教学中应该不急于给出答案,应给出大量提示,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有利于他们建构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者是在环境之上行动,而不是与环境一起行动,并在行动的过程中发现任何控制环境。也就是学习通常是在朋辈进行互动时发生,而不是发生在专家与新手之间的互动。所以我们现在在教学之中讲究一个合法理的周边参与。何为合法理的周边参与?就是一个学生互动与建构的过程。
这与时下倡导的情境式教学不谋而合。情境式认知带来的新意是将焦点从讨论“知识”转为讨论“知”,而’知“反映的并不是一个”知识体系“,而是一个”实践社群“。意义是通过参与群众性活动而产生的。在这个意义上,意义不是个人对一个观点或概念的理解,而是分布于社群的理解。意义的建立不是一个把知识由知识渊博的人传送到另一个知识没那么丰富的人的过程,而是参与文化里的真正的活动。情景式这个观念也表示环境与知识有关联。
因此,本着以上的教学理念,地理教师应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之中有身临其境的意识。所以每次提到情景式教学,每科老师可能在自己心中都有自己的教学愿景,就好比历史老师希望把课堂搬到博物馆,体育老师希望带学生去参加奥运会一样。那么作为地理教师,我的教学愿景自然是讲到哪就带学生去哪,当然这是不可能的,但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那么多媒体就成为不二的选择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着重理解他人的观念,并强调以语言为基础的协作过程。社会建构主义最重视的协作,是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协作。所以此时我要说的就是如何教学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它关系到学习者能否更好地学习到知识。
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是人们长期争论的一个话题,而我则认为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认真钻研教学方法。
本着建构主义精神,在教学中我更注重学生的学习知识的过程。例如:在讲述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时,我可以先让学生预习课文,然后印发黄土高原实地考察报告,在周末分批分期带学生到东郊的黄土高原上做实地调查。调查内容包括黄土高原地表特征、地表植被覆盖情况、农作物种植情况及种类,并且深入农户调查:当地农民用什么做燃料,最后要求他们做出自己的简单评论以及自己的对如何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建议。这样一来,课堂上就不用多讲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了,同时让学生自己在脑海中建构自己对黄土高原的一个系统认识。
最后就是评估了。保罗•柏克认为朋辈评估也是发展个人的策略取向的一个重要元素。朋辈评估的潜在价值有两方面:首先,这种评估可发展学生对课业的策略性了解;第二,朋辈评估也符合布鲁纳提出的外在化原则,因为学生可籍着朋辈评估,取得共同成果,每一个人对最后成果作出贡献。基于这一点,我经常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讲,甚至让他们参与到作业的批改当中来,我认为这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总之一句话,现代教师一定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走向多元化,使学生快乐学习成为终身的追求目标和最大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