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在高中地理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讨论。鼓励和践行互动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一个涉及多个科学研究领域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地理;互动;教学模式
一、高中地理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2师生互动表面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支配作用
首先,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将自己看作课堂的主体,把学生作为接受体,自始至终驾驭着课堂,有时甚至是“一言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打开思路,不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很难产生互动。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回答的“美言”,多是曰“回答得很好、很不错、基本上差不多”,不对学生的答案作深入剖析,表面上看似发生了互动,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展开,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是一种“假互动”,其间的互动显得随意而表面化。
1.3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互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是教学过程中的主阵地,要實现“互动教学”,就必须将“课堂”这一主阵地充分利用起来。要想真正见到实效,就要让学生从心理上与你贴近,从内心萌生出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动教学”。为此,我认为做好以下几方面至关重要:
1.4要互动先要平等。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而应建立在师生间的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放下包袱,主动、大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先要做益友,要将互动教学推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指课堂上各种心理的和社会的总体氛围,是由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认知活动构成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强调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强迫的、威胁的方式,往往很难为学习者所接受。例如,课堂上教师用强硬的手段教育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课,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而如果师生在一种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和教师产生交流,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所以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证明,“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会挫伤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此,教师必须提高地理教学的艺术性,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比如在上“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这节课时,就可通过流水侵蚀作用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地形坡度、土壤性质、地表植被和降水强度等因素对土壤侵蚀造成的影响;也可以带领学生到条件许可的野外去实地探究。上“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节,则可采用地理实践的形式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通过走访、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一系列过程去发现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假如每堂地理课都能做到大胆创新,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就会不断高涨。
三、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要求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完全替代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满堂灌,也不能完全任由学生发挥。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就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能力。但探究什么,如何探究,却具有较大的选择性。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的探究内容既要有探究价值,还要难易适度。太容易的探究内容会使学生丧失兴趣,没有足够的动力;而内容太难则会使学生兴趣下降,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对于学生在互相合作探究中所得出的答案或者提出的一些非常有特色的见解,教师应在分析的基础上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此来保护他们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3.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将教学内容人性化,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角色,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而要想表现的好,就必须熟知相关内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大组,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搜集资料等形式掌握有关北方和南方的知识,然后以发言、图片等形式来表现各自环境下的特点,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都能充满激情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在轻松愉悦地环境中掌握知识,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四、及时反馈,强化正确反应
新课程实验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的师生互动,学生根据教师呈现的情境探究出地理原理后,教师应及时设置新的应用情境,让学生学会用所学原理解决问题,强化对原理的掌握。例如:以黄河上游河套段河流凌汛为例,引导学生探究凌汛的形成条件,接着呈现若干河流,如鄂毕河、松花江、密西西比河、赞比西河等,让学生依据凌汛的形成条件分析判断这些河流有无可能发生凌汛。通过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总结河口三角洲形成条件,再探究刚果河河口没形成三角洲的原因。教师对学生理想的反应给予表彰、鼓励,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进而取得预期的效果。
学生的“动”是新课程实验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根本,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策划者,为获得最佳教学效能,教师在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对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整体教学过程进行有明确目标、有科学根据的安排。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动”成为师生互动的关键,因此,这里着重阐述新课程实验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师教学对策。
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教师和学生一起以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帮助学生,同时发展教师自身对科学的认识和对学生的理解。这是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实施建议中的一段话,我正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慢慢地感悟。
【关键词】高中地理;互动;教学模式
一、高中地理课堂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
1.2师生互动表面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支配作用
首先,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将自己看作课堂的主体,把学生作为接受体,自始至终驾驭着课堂,有时甚至是“一言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打开思路,不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师生之间很难产生互动。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回答的“美言”,多是曰“回答得很好、很不错、基本上差不多”,不对学生的答案作深入剖析,表面上看似发生了互动,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展开,师生之间的互动只是一种“假互动”,其间的互动显得随意而表面化。
1.3 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互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是教学过程中的主阵地,要實现“互动教学”,就必须将“课堂”这一主阵地充分利用起来。要想真正见到实效,就要让学生从心理上与你贴近,从内心萌生出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才能实现真正的“互动教学”。为此,我认为做好以下几方面至关重要:
1.4要互动先要平等。课堂中的师生互动绝不会自然产生,而应建立在师生间的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要实现师生的交往互动,教师首先要摒弃师者为尊的传统意识,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放下包袱,主动、大胆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良师,先要做益友,要将互动教学推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指课堂上各种心理的和社会的总体氛围,是由课堂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认知活动构成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罗杰斯强调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强迫的、威胁的方式,往往很难为学习者所接受。例如,课堂上教师用强硬的手段教育学生遵守纪律,认真听课,学生会产生抵触情绪,而如果师生在一种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和教师产生交流,共同探讨学习中的问题,所以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学生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证明,“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会挫伤学生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此,教师必须提高地理教学的艺术性,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地理课堂充满生机。比如在上“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这节课时,就可通过流水侵蚀作用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地形坡度、土壤性质、地表植被和降水强度等因素对土壤侵蚀造成的影响;也可以带领学生到条件许可的野外去实地探究。上“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节,则可采用地理实践的形式开展社会调查,让学生通过走访、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一系列过程去发现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危害,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案。假如每堂地理课都能做到大胆创新,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就会不断高涨。
三、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要求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完全替代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满堂灌,也不能完全任由学生发挥。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就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能力。但探究什么,如何探究,却具有较大的选择性。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的探究内容既要有探究价值,还要难易适度。太容易的探究内容会使学生丧失兴趣,没有足够的动力;而内容太难则会使学生兴趣下降,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对于学生在互相合作探究中所得出的答案或者提出的一些非常有特色的见解,教师应在分析的基础上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此来保护他们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3.1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就是将教学内容人性化,要求学生根据教材内容选择不同的角色,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而要想表现的好,就必须熟知相关内容,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时,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南方和北方两大组,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搜集资料等形式掌握有关北方和南方的知识,然后以发言、图片等形式来表现各自环境下的特点,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都能充满激情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在轻松愉悦地环境中掌握知识,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四、及时反馈,强化正确反应
新课程实验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的师生互动,学生根据教师呈现的情境探究出地理原理后,教师应及时设置新的应用情境,让学生学会用所学原理解决问题,强化对原理的掌握。例如:以黄河上游河套段河流凌汛为例,引导学生探究凌汛的形成条件,接着呈现若干河流,如鄂毕河、松花江、密西西比河、赞比西河等,让学生依据凌汛的形成条件分析判断这些河流有无可能发生凌汛。通过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总结河口三角洲形成条件,再探究刚果河河口没形成三角洲的原因。教师对学生理想的反应给予表彰、鼓励,尽量少采取惩罚的消极强化手段,形成最佳的学习环境,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进而取得预期的效果。
学生的“动”是新课程实验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根本,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和策划者,为获得最佳教学效能,教师在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对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整体教学过程进行有明确目标、有科学根据的安排。学校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动”成为师生互动的关键,因此,这里着重阐述新课程实验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师教学对策。
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应营造这样一种环境:教师和学生一起以科学探究的精神,积极主动地探索、认识自然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帮助学生,同时发展教师自身对科学的认识和对学生的理解。这是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实施建议中的一段话,我正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慢慢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