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颜乐处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aaaqqq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孔颜之乐到孔颜乐处,这是中国传统儒家苦乐观的一种升华,从一种状态到一种境界,反映出儒家文化的精神之乐、义利之乐和德性之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功利主义、自私冷漠等问题愈加严重,通过分析孔颜乐处的变化历程及其内涵,人们可以找到自己精神灵魂的皈依。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升,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一系列问题,市场经济的缺陷和弊端正在显露,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滋生和泛滥,人们不再重视道义而过度重视金钱。面对这样的现实,人们有必要重新分析孔颜乐处及其内涵,深入理解精神之乐、义利之乐和德性之乐,找寻自己的人生理想,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一、孔颜乐处的变化历程
  孔颜乐处这个词最早是周敦颐提出的,孔指的是孔子,颜指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乐处指的是处事的生活态度和人格完善带来的快乐。孔颜乐处,源于孔子对其弟子颜回的称赞,宋代理学的开山者周敦颐一再教导弟子二程(程颢和程颐)找寻孔颜乐处,所乐何事,下面便简单介绍孔颜乐处的变化历程。
  (一)孔颜之乐
  《论语》中有许多关于孔颜之乐的论述。《论语·雍也》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赞赏弟子颜回的话语,就是说孔子两次表示颜回是一个具有贤德的人,非常值得人赞叹,颜回的家庭情况比较贫困,家中只有一筐米可食,一个瓢可以用来饮水,居住在一个狭窄僻陋巷子中的破旧房屋里,一般人都不能忍受这种忧愁,但是颜回没有改变他学习和追求真理的志向,并能够以他的志向为乐,不以自身物质生活水平的贫困而忧苦。
  孔颜之乐是孔子称赞颜回的言论,孔子称赞颜回比较多的是颜回的好学。颜回是一个以学为乐的人,所好体现所乐,这时的孔颜之乐体现的是好学,学的内容是道义和仁。
  (二)孔颜乐处
  宋代理学开山者周敦颐多次教导弟子程颢和程颐找寻孔颜之乐的所乐何处、所乐何事。首先,两人认为,孔颜之乐不在于糟糕的物质生活条件,安于贫困的说法是错误的。消极地讲,他们乐观的生活态度是对于贫困的忘;积极地讲,是用内心的快乐、精神的追求战胜外部较差的客观环境。其次,两人认为,孔颜乐处追求的是精神之乐,这种快乐远远比物质丰富更幸福。最后,两人认为,不同的苦乐观决定了不同的人生追求,上升到精神境界层面,形成不同的精神境界,孔颜乐处不以物质为基础,不困于外物,理性地追求道德理性的满足,达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境界。
  二、孔颜乐处的内涵解读
  不同的学者对于孔颜乐处有不同的理解,那么孔颜乐处究竟所乐的是何事呢?关于孔颜乐处的讨论从未结束,各种观点可谓百家争鸣,笔者也将对孔颜乐处的内涵提出自己的一点见解,将孔颜乐处所乐提炼为精神之乐、义利之乐与德性之乐。
  (一)精神之乐
  孔颜乐处的乐不以追求物质利益为标准或目的,而是以对于精神、道义、理想人格的追求为最大快乐。《论语·学而》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认为,学习道义的过程充满了快乐,因为快乐,他才会“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在学习道义的过程中,用功努力到忘记了吃饭,快乐得让他忘掉了忧愁烦恼,他甚至没有感觉到自己衰老的精神状态。孔颜乐处的所忧和所乐取决于德行、学业是否有进步,孔子认为这种对于精神上的追求才是真正的快乐。
  但是,孔颜乐处并不是简单的肯定精神之乐,否定物质利益。它所否定的只是不符合道义的,以非正当手段取得的物质利益。《论语·述而》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认为,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的财富和权力,就像浮云一样,没有任何意义。
  (二)义利之乐
  义利之争是中国古代长期讨论的辩题。人们可以透过孔颜乐处来看待义利关系问题,义与利双方应该是兼得的、统一的,只不过是有条件的,通过正当途径取得的利才会被认可。一方面,孔子肯定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论语·述而》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孔子认为,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即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自己也愿意去做。另一方面,孔子又强调义的重要性。只有遵循道义而求的利,才是合理的利,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可以相处的具有道德和理性的人。
  (三)德性之乐
  《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曰:“古之得道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也就是说,中国古代有得道者,如孔子,穷困潦倒也快乐,通达富有也快乐,他自身的快乐并不取决于穷困或通达,而是只要能够身处道义之中,贫困或者富有就好像是寒暑风雨的正常交替变化。这番言论就是对孔颜之乐的德性之乐的正确理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追求道德修养的精神境界,淡泊物质名利,内心自足、自然自得,天人合一。
  孔子对常人所说的快乐做了分类。《论语·季氏》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乐,乐晏乐,损矣。”这就是说,快乐分为很多种,有对人们有益的,也有对人们有害的。“节礼乐”“道人之善”的直接表现为善,“多贤友”则是为了“以友辅仁”(《论语·颜渊》),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和增进自己善的一面,所以这益者三乐可以归纳为对善的追求,而损者三乐表现的则是对于善的追求不利的一面,这一分类也表现出孔子对于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的否定。
  宋代学者程颢说:“若颜子箪瓢在他人则忧,而颜子独乐者,仁而已。”在程颢眼中,如果别人的生活条件和颜回的生活条件相同,家中只有一筐粮食,一个瓢用来喝水,其一定会感到忧愁困苦,只有颜回在这种生活条件下仍然能够保持自己的乐,原因在于颜回心中的道——“仁”,而仁者之乐则是一种至善至美的境界。儒家期望的善不仅是止于至善,还要兼济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善的最终目的是治国、平天下。
  三、孔颜乐处的现实意义
  时至今日,面对巨大的生存压力和生活压力,年轻人患抑郁症比例逐年上升,过度追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空虚,忙成了主旋律,累成了总基调,内心并不感觉幸福或充实,失去了真正的快乐。分析孔颜乐处的内涵,有利于人们找到自己精神灵魂的皈依,找寻自己的人生理想,坚定道德信念,提升精神境界。
  (一)找寻人生理想
  孔颜乐处是一种追求精神的境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这样形容自己追求和学习道义时的专注精神。当今社会,很多人每天漫无目的地忙,精神空虚地累,没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人在一定的限度内追求物质利益是正常的,仓廪足而知荣辱,但是过度追求物质利益而不顾道德修养,完善自己就是不合理的。孔颜乐处中,孔子和颜回即使身处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中,仍然能够找到自己内心的乐,因为他们有自己的人生理想,有一个终极目标让他们义无反顾地努力,这就要求人们培养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个人的人生如何取决于其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二)坚定道德信念
  孔颜乐处是一种追求道义的境界。《荀子·礼论》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也就是说,人生下来就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有欲望却不能实现,人们就会想办法去求取,求取的过程中不能没有尺度分界,如果没有尺度和分界就会发生争执,发生争执就会引起动乱,引起动乱就会导致贫困,这样想要求取的欲望也不能够实现。一方面,人们不能为了追求功利和享受,失去自己的道德信念。另一方面,寶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论是贫穷还是富贵,人们都要坚守自己的初心并不懈努力。
  (三)提高精神境界
  孔颜乐处是一种追求德性的境界。《论语·雍也》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孔子仁德的境界追求,有仁德的人,自己想要立于天地之间,有一番事业和抱负,他也一定会帮助别人达到;自己想要通达有前途,也要帮助别人通达。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止于至善,也要兼济天下,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无论社会环境有什么问题,这都不是放纵自己的借口,要做好自己应尽的义务,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黑龙江大学)
其他文献
现代都市传说的产生与流传一直都是民俗学和人类学研究的一个课题。而网络时代的来临也为现代都市传说不断更新传播提供了牢固的媒介。网络文学的发展与现代都市传说有不可割裂的联系,研究其产生和流传的自然与文化语境也就成为人们透过都市传说去认识和了解当今城市社会文化心理构建和发展的一扇窗户。  神话与传说一向是人类学领域研究人类社会诞生与发展的重要参照。而人类文化传播中叙事结构的发展也无处不体现着神话传说的影
期刊
中国纹章瓷有着独特的魅力与历史文化内涵,它是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的产物。本文以纹章瓷的时代发展背景为基础,通过分析纹章瓷的发展历程、订烧演变以及在欧美不同国家的地域特征来解读纹章瓷的地域差异。  中国瓷器质地细腻,釉色精美,绘画艺术性强,不仅是理想的生活用品,还可以当作高级礼物、室内装饰品等,因而欧美许多国家的皇室、贵族和其他上层社会人士大量订购中国瓷器。中国的陶瓷文化与西方家族、身份、文化等观念的
期刊
周密的《癸辛杂识》和《齐东野语》两部笔记内容广泛,记载着众说纷纭的历史事件、美丑尊卑的历史人物、山川都城的盛况美景,作者秉持保存国史的自觉意识,造就其笔记著述极高的史实价值。其中关乎贾似道和宋末三学诸生活动的记载与评述,正是文人透过文字表达反思和控诉、追忆心声、深切眷恋家国的例证。  一、有关贾似道事的评述  周密《癸辛杂识》记载有关贾似道的事迹20余条,分别是《贾母饰终》《施行韩震》《三学之横》
期刊
歌剧《再别康桥》以徐志摩和林徽因之间的唯美故事,打造出一部经典作品。其中,“双清重聚”一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幕在全剧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承上启下之力,人们可以由此以小见大,观察到中国歌剧创作中的审美诉求。此幕创作兼具艺术性和记叙性,还原史实,并将咏叹调《一首桃花》融入其中,充满中国歌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歌剧艺术缘起于几百年前的意大利弗洛伦萨,在经历了古典时期和浪漫时期的创作变革之后,形成了具有
期刊
《红楼梦》这部作品不只有宝玉、黛玉这“双玉”,还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妙玉。妙玉作为金陵十三钗中的一員,她在文中没有很多的描述,但文中的只言片语也为世人描绘出栩栩如生的妙玉形象。本文便通过《红楼梦》来简单地分析那个“世难容”的妙玉。  一、妙玉其人  妙玉在金陵十二钗中排第六,作为一个与贾府没有半点血缘关系的女子,却在贾府中占有一席之地,足以证明妙玉这个人物的特殊之处。《红楼梦》第十八回中
期刊
命运的悲凉乃是内心初始在生活中流动的轨迹,无论是悲伤还是喜悦,二者都是真实的人性显现,人性的光是黯淡还是流溢取决于个体对心灵的守望,最后所有的光都落在了“废都”之上。贾平凹的《废都》描写了众多女性,她们拥有各自的性格特征、人生追求,却有着惊人相似的人生悲凉结局,要么家庭支离破碎,要么爱情被摧残,要么沦为低等的社会人,这些女性牺牲青春、精神,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学者惠静在《〈废都〉中女性悲剧的必然
期刊
《围城》是钱钟书极具个性魅力和独特人生体验的文学经典,借用西方解构主义重读《围城》,人们会发现“围城”困境可能恰好反映了钱钟书对人生万事的一种彻底的虚无主义思想。  钱钟书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富个人魅力的作家,他的创作与当时主流作家的文学风格有着巨大的区别。凭借着纯粹的个人化人生体验和学者型的人文素养,他的讽刺性文学风格不同于现代文学的那种社会讽刺,而是具有现代主义意味的人生讽刺。他似乎洞悉了人生的虚
期刊
余华的《活着》深度表达了人活着的常态以及它所追寻的意义,在亲人的离去和生活苦难的超脱之下,福贵依旧能够坚强地活下去。他秉着生下来活下去的信念倔强地活着,历经父母的先后离去、妻子的重病而亡、儿女的死亡,更有甚者,连唯一的血脉传承者“苦根”也因多吃豆子撑死。在这样一系列的悲痛过后,主人公福贵没有选择离开这个世界,而是以隐忍坚强的态度一步一步地活下去。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超越,是越过自身所能承受之重超然地
期刊
浪漫主义是文学创作的基本传统之一,对中国文学影响至深。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毛泽东用指点江山的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在继承浪漫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条勃勃生机的浪漫主义诗词发展新路。本文通过对毛泽东诗词进行深入分析,探求总结毛泽东诗词中浪漫主义的体现及其对浪漫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一直以来是我国文学创作的基本传统。与现实主义不同的是,浪漫主义侧重从内心世界出发,常用
期刊
一个好的剧本离不开它的框架,只有了解剧本大体框架的构成,剧作者才能往里面充实人物、故事,这就是它的基本要素。而内容要从多角度考虑,既能反映出真实的人物生活,又能表现出故事的戏剧性,这就需要人们多下功夫。影片剧作通过描绘人物性格,反映出某些时代特征,让观者不仅能从中得到娱乐,也会收获很多。受思想艺术性格转变的影响,影片的质量离不开剧本的质量。最难的事情莫过于自己要写什么,当知道了这一点后,一切便容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