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吕叔湘先生的大语文观念,语文教学只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要达到这一目的,课外体验是重要的途径。什么是体验?据《辞源》解释,“体验”既有领悟、体味、设身处地的心理感受含义,又有实行、实践、以身体之的外部实践含义。换言之,“体验”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目前教育学对“体验”较公认的界定是:体验是一个过程,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体验”主要是指对言语艺术以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感情的亲历、感受和领悟。它以文本为中介,引发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体味或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反思,从而获得对文本和内涵及自我人生的一种感受和领悟,它是对文本渗透的生命意义的一种把握,是一种参透事理、心明眼亮的心理状态。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体验教学通过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这样的教学,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必将成为教学的主流。
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力,既是人生的人文情怀,也是生命的生存质量。可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多地强调对概念、判断、推理等知性因素的掌握,忽视了个体的感受、体察、领悟、想象、回忆等心理功能的发挥,以及发挥这些心理功能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和再现,却无视它对学生直觉、悟性、灵性发展空间的挤压和侵占。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应充分关注人的体验能力培养──培育一颗敏慧的心灵和对语言、生活敏锐的悟性。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
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学语文,会使主体受到更直接、更亲切、更强烈的刺激,由此引发的体验更真切、更鲜活。朱熹曾说过:“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只作文字看。”所谓“切己体验”,就是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语文教学很有必要鼓励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外、校外的实践中进行原汁原味的体验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抱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和引导他们将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情以“体验日记”、“感悟作文”等形式有意识地归纳和积累,形成足够的体验储备。学生的直接生活与间接生活感受丰硕了、富有了,对文中的经典与细微处才会有独到的发现和体会,才能滋生出新的知识与经验,才能更好更准确地掌握与文本对话的主动权。
通过体验活动,可使学生产生自我体验,促进学生形成社会规范和积极价值观的内化及至人格的发展。在活动中进行实践,能形成自我体验,强化体验的效果。
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体验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只有深入到作品内部,才能领悟到其中的情感和思想。语文教学要根据作品所描写的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和氛围、背景和情调,使之成为学生体验课文内容、感情的平台和心理基础。创设情境通常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式。
1.利用自然情境。如学到朱自清的《春》,便把学生带进春天的原野,去追寻春天的踪迹。
2.通过语言描绘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绘声绘色、情真意切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一情境。
3.利用教具等创设情境。运用教具,营造环境和氛围,进行渲染和烘托;运用技术手段或艺术手法,模拟再现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场景等。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人文情感、人文关怀的学科,语文教师也应该是最富有感情和激情的教师。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情感体验的平台,真正实现与学生情感的交融和共鸣。师生之间不仅要在知性层面上互动,而且要在灵魂世界里互动。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体验”主要是指对言语艺术以及渗透于其中的思想感情的亲历、感受和领悟。它以文本为中介,引发学生对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体味或对自己生活经历的反思,从而获得对文本和内涵及自我人生的一种感受和领悟,它是对文本渗透的生命意义的一种把握,是一种参透事理、心明眼亮的心理状态。语文教学中的体验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体验教学通过让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欢乐与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这样的教学,符合“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必将成为教学的主流。
丰富而深刻的体验力,既是人生的人文情怀,也是生命的生存质量。可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过多地强调对概念、判断、推理等知性因素的掌握,忽视了个体的感受、体察、领悟、想象、回忆等心理功能的发挥,以及发挥这些心理功能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我们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和再现,却无视它对学生直觉、悟性、灵性发展空间的挤压和侵占。教学尤其是语文教学应充分关注人的体验能力培养──培育一颗敏慧的心灵和对语言、生活敏锐的悟性。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充分感受语言的魅力,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呢?
在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生活环境中学语文,会使主体受到更直接、更亲切、更强烈的刺激,由此引发的体验更真切、更鲜活。朱熹曾说过:“读书要切己体验,不只作文字看。”所谓“切己体验”,就是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体验。语文教学很有必要鼓励组织、引导学生在课外、校外的实践中进行原汁原味的体验活动;鼓励和引导学生抱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做生活的有心人;鼓励和引导他们将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情以“体验日记”、“感悟作文”等形式有意识地归纳和积累,形成足够的体验储备。学生的直接生活与间接生活感受丰硕了、富有了,对文中的经典与细微处才会有独到的发现和体会,才能滋生出新的知识与经验,才能更好更准确地掌握与文本对话的主动权。
通过体验活动,可使学生产生自我体验,促进学生形成社会规范和积极价值观的内化及至人格的发展。在活动中进行实践,能形成自我体验,强化体验的效果。
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体验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只有深入到作品内部,才能领悟到其中的情感和思想。语文教学要根据作品所描写的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和氛围、背景和情调,使之成为学生体验课文内容、感情的平台和心理基础。创设情境通常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式。
1.利用自然情境。如学到朱自清的《春》,便把学生带进春天的原野,去追寻春天的踪迹。
2.通过语言描绘创设情境。教师通过绘声绘色、情真意切的讲述,把学生带入某一情境。
3.利用教具等创设情境。运用教具,营造环境和氛围,进行渲染和烘托;运用技术手段或艺术手法,模拟再现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场景等。
语文学科是最富有人文情感、人文关怀的学科,语文教师也应该是最富有感情和激情的教师。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设情感体验的平台,真正实现与学生情感的交融和共鸣。师生之间不仅要在知性层面上互动,而且要在灵魂世界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