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团体心理辅导为载体 改善孤儿孤独感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ong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生活在福利院类家庭的10名孤儿和其类家长进行为期两个半月的团体心理辅导,探讨团体心理辅导对孤儿孤独感的改善作用。结果显示,经过辅导后,孤儿和类家长间的“亲子”关系明显提升,孤儿的孤独感显著降低。这表明团体心理辅导能有效地促进类家庭“亲子”关系,降低孤儿的孤独感,提升孤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  孤儿   孤独感   


  一、问题的提出
  在福利院生活长大的孤儿,由于成长环境较为特殊,社会化不良和自我概念偏低,他们在学校里学习成绩以中下等居多,也难以获得良好的同伴关系。俞国良教授的研究表明,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群体中,学习不良儿童会受到一般儿童,甚至其他学习不良儿童的拒绝,由于不能获得良好的同伴关系,必然表现得更加孤独。[1]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社会体验和自我概念的成熟,在不断的社会比较过程中,孤儿们发现自己与其他同学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同,另外,由于自我评价不高,会产生预期他人不会喜欢自己的想法,从而给自己与他人的社会交际制造障碍,致使自己更加孤独。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福利院更加注重为孤儿提供更为人性化的养育环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家庭寄养和类家庭业务,为孤儿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以弥补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亲情方面的缺失。雖然寄养家庭和类家庭为孤儿们提供了类似家庭般的环境,但由于家庭成员缺乏天然的血缘关系,尤其是随着孩子们慢慢长大,有的孤儿发现自己的这个家与社会上其他同龄孩子的家存在很大区别,因此并不把类家庭当作永久的家,而是看作暂时居住的地方。而类家庭的家长是由福利院向社会公开招聘而来的,而且每个类家庭的家长要照顾4-5个孩子。因此,部分家庭中家长和每位孩子们的深入沟通、交流较少。最终,有的孩子压抑自己的情绪,不与家长沟通,甚至与家长对抗;家长也觉得孩子不尊重他们而产生负向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邹鸿(1998)发现,在陪伴与亲密度维度中,感知到的同性朋友和父母的陪伴与亲密感越少,互选朋友越少,同伴接纳水平越低,其孤独感越强;与同性朋友、父母和教师的满意度越低,互选朋友越少,同伴接纳水平越低,其孤独感越强;来自母亲和同性朋友的惩罚越多,越可能体验到强烈的孤独感;与父亲和同性朋友的冲突越多,互选朋友越少,同伴接纳视频越低,孤独感越强。[2]目前类家庭的家长担负着孤儿的家长职能,承担着照顾和教育孤儿的职责,因此,孤儿和类家长之间的亲密关系有助于改善孤儿的孤独感,提高孤儿的心理健康水平。
  团体心理辅导(又称团体咨询或小组辅导) 是指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认识他人、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3]为探讨适合孤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教育方式,以增进孤儿与类家长的亲密关系为目标,对10名孤儿和其类家长进行为期九周的“大手牵小手,同心一起走”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以达到改善孤儿孤独感的目的。并进行实验前、后的儿童孤独感测量与分析。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福利院类家庭的孤儿10名及类家长10,其中男生4名,女生6名,男性类家长2名,女性类家长8名。
  (二)测量工具
  采用Asher等人于1984年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4],该量表包括16个孤独条目(其中10条指向孤独,6条指向非孤独)和8个关于个人爱好的插入条目(为了使儿童的回答更坦诚和放松,避免他们意识到量表的真正测量目的而掩饰了自己的真实回答),因子分析表明插入条目与负荷于单一因子上的16个孤独条目无关,16个孤独条目的Cronbach@系数为0.80。采用统一指导语,由儿童根据问卷自己在答卷上填写。
  (三)研究过程
  1、前测。采用《儿童孤独量表》对孤儿进行测查,另外,由孤儿和类家长填写研究者自编的《类家庭“亲子”关系问卷》。由研究者担任主试,统一指导语。
  2、 团体心理辅导实施
  ①活动主题:大手牵小手,同心一起走
  ②活动形式:在心理辅导老师的统一组织下,类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根据活动的需要分组或不分组完成所有活动。
  ③活动要求:签订协约,服从规则,自我开放,积极参与,注重体验,尊重他人,绝对保密。
  ④活动内容与程序:整个活动分9次进行,每次1个主题,围绕主题安排具体活动内容。每周1次,每次活动时间为1个小时。
  3、后测。辅导结束后,再一次由研究者担任主试,统一指导语,由孤儿填写《儿童孤独量表》。另外,由孤儿和类家长填写研究者自编的《类家庭“亲子”关系问卷》和《自我评价表》。
  4、统计学处理。实验数据采用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辅导前后儿童孤独量表的结果与分析
  表2:辅导前、后孤儿孤独感的平均数及标准差
  辅导前
  辅导后
  t
  58.23士10.5
  40.31士9.36
  2. 831**
  (注: **P<0.01)
  从表2可见,经过为期两个半月的辅导后,孤儿的孤独感有了显著的改善,与辅导前相比,差异极为显著(P<0.01)。这表明,本次干预研究在降低孤儿的孤独感效果非常明显。
  为了更清楚地显示孤儿在辅导前、后孤独感平均值之间的比较,研究者做了直方图(见图1)。从图1中可见辅导后孤独感的分数比辅导前有较大幅度降低,这样能更直观的显示孤儿的孤独感受辅导影响的程度。   图1:辅导前、后孤儿孤独感平均值的直方图
  (二)辅导前、后类家庭“亲子”关系的自我评价
  从图2可见,孤儿和类家长对“亲子”关系的评价在辅导前、后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类家长和孤儿都认为自己家的“亲子”关系更融洽了。
  图2:辅导前、后类家庭“亲子”关系评价的对比
  (三)他人评价
  为了评估孤儿在接受辅导后的变化,研究者走访了学校老师和福利院生活老师,老师们都表示:与过去相比,这些同学上课能集中注意力,回答问题积极了;在课间与同学交谈的时间多了,而且能比较平和自信地跟同学们交流;课后作业完成的质量要比以前高了,敢于问老师问题了,比以前有礼貌了。同班同学反馈:这些同学在班上受欢迎多了,不再吵吵闹闹的;能比较主动地跟同学说话了,不会没名没姓地就叫“喂”了;能与同学真诚地沟通了。
  (四)自我评价
  从孤儿自评问卷的结果来看,大部分成员认为本次辅导活动很有价值,对活动非常满意,认为活动是有效的,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对自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学到了积极的交往方法,与同学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从类家长的自评问卷来看,大部分成员认为通过这次团体辅导,对自己所带的孩子了解更多了,管教孩子的方法更多了,与孩子的冲突减少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多了,孩子也会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四、分析与讨论
  团体心理辅导是近年来在学校逐渐兴起的一种解决学生个人发展问题的辅助教育形式。团体辅导具有安全而温暖的团体氛围 ,为个体提供了交流与宣泄的平台,这种具有治疗和促进成长功能的团体动力,改变了个体的思想和行为。[5]孤儿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导致其心理问题较正常儿童严重,在儿童时期,对其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辅导,能有效改善孤儿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本次团体辅导活动中,采用类家长与孤儿共同参与的方式,给他们提供合作互动的机会,在活动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加深彼此的感情,加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共同学习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摩擦,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营造融洽和谐的家庭氛围,有效地改善了类家庭孤儿的支持系統,增强了孤儿对类家庭的归属感,从而改善孤儿的孤独感,促进类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因此,从全面育人的宗旨出发,根据孤儿的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培养孤儿健康的个性品质,对孤儿未来的成长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报. 2000,(1).
  [2] 邹鸿.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功能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1998.
  [3]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4]Asher S.R.,Hymel S. & Renshaw P.D. Lonliness i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1984;55:1456 - 1464
  [5]刘儒德,周蕾,张再青.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团体辅导干预研究[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7,(4).
  注:2012年度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二五”专项课题重点课题(课题编号:Gzxy2012—zd02)阶段性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自2011年国家教育部发行新版课程标准以来,我们通过学课标,感受到它所展现出来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将课标所展现出来的新理念落实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潜心研究,纵深探索,将目标、教学、评价三者有机整合、融会贯通,最终形成序列的“目标、教学、评价一致性”研究。下面我以《将相和》这篇文章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分析阐述,旨在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优质。  一、谱写目标细解之序曲  《将相和》是山教
期刊
摘要:众所周知,小学德育管理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同时,根据我国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有关文件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因此,一所新建的小学更应该架构好德育教育课程,做好德育课程的建设成为了当今学校的重要课题
期刊
摘要:对于高三学生来说,经过一个多学期紧张有序的化学第一轮复习,将进入第二轮系统的学习就是把点连成线,把线织成网,进行知识点的整合工程。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在二轮的专题复习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当前高中化学第二轮的复习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行的发展对策及合理化建议,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切实提高第二轮复习的效果。关键
期刊
摘要:“倍”在小学数学中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概念,但它又是一个很难教的概念。随着教材的改编,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今天应该如何教“倍”?下面就“倍的认识”教学,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教师用书对教材的解读,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做法,与同仁们商榷。关键词:倍概念数形结合建构过程数量关系理解  “倍”在小学数学中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概念,但它又是一个很难教的概念。随着教材的改编,我们应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
期刊
摘要:近些年来实行的语文教学改革实验大都是以学生体验为基础且主要的教学资源,注重学生体验的表达为主要的教学环节的,“作文先导式”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十分主要的一个改革环节。“作文先导式”教学模式的三个基本入手点是:活动体验、表达和交流、阅读和升华,教师将这三个基本突破点至于课堂的教学中,根据小学课堂中学生作文学习的实践需要灵活的穿插如拼音、识字、阅读、写作等培养学生各方面思维方式的教学活动。“作
期刊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境界,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全发展。因此,要构筑适合高等教育的全新的“人文教育”语文学科平台,教师要在“人本主义”关照下自我提升和勇于探索,促进人文教育中的的教学相长。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  教育是立国之本,树人是教育之本。通过人文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道德
期刊
摘要: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升级,现代教育技术以愈来愈快的规模和速率融入到当代教育教学事业之中。本文探讨了现代教育技术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员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1]。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中等职业学校政治教育  与课程标准的改革以及社会经济条件的飞跃式发展同步,现代教育技术日渐融入课堂教学实务环节中,并衍变为日常教学活动过程
期刊
摘要:高中教学中常用概念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似乎都不太注重概念图的总结,本文着重讲解概念图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关键词:高中生物概念图知识体系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构建知识,而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经学习的概念对外来新事物的观察和认识来重新构建开始的。学习就像是建立一个网络,有旧的知识,也不断地会向网络增添新的内容。为了使学习更有意义,更有效率,学习的人必须把新的知识和过去的概念
期刊
摘要: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搭建放飞思维的平台,使学生在课堂中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都说出来,能说多少就说多少,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思维纽扣。关键词:启迪思维发展思维放飞思维  穿一件衣服,如果第一粒纽扣扣错了,则下面的所有纽扣都会出现错位。一个孩子的数学学习,如果从一开始,就禁锢了孩子的数学思维,则今后很难让孩子感受数学的神奇。从孩子们入学的那刻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搭建放飞
期刊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十分重要,开展语文教学的有效评价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渠道。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  一、切实关注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把课前预习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首要环节  预习是一个寻疑的过程,预习也是一个解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