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读司马迁的《史记·留侯世家》,我惊叹司马迁笔下的张良是一位精通谋略,备受汉高祖刘邦重视的臣子,他是刘邦智囊团的最主要的核心人物。品读本文,我为张良经天纬地之才折服,为他的人品折服,更为他深暗为臣之道而折服。
一、薄葬兄弟是为何?不惜家财只因国
大家知道,张良祖上世代为韩相,秦灭韩。张良虽家有三佰僮仆,却薄葬其兄弟。他血气方刚,行侠仗义,只为报国仇,拿全部家财只为求刺客杀秦王,他的这种不惜身家性命报国仇的做法,令人可敬可歌。正因为秦灭了他的国,他在刺杀秦王未成的情况下,机智逃走。隐忍而后发,在下邳起义,而后发现刘邦能成就大业,才死心踏地投奔刘邦,从此南征北战,尽心竭力,为刘邦出谋划策,终于推翻了秦,报了国仇,而自己也成了汉初三杰之一。
二、恭待长者得奇书,勤学贯通懂礼法
张良年少气盛,但却能敬长者,为长者拾鞋、穿鞋,可谓尊重有嘉,正是他的这种隐忍,才使得他得到了世间少有的奇书。并不是把奇书看一下就完事,而是拿出来,经常涌读,反复体会,我们就可以想见他和智谋源于他的勤奋努力。他学礼法,懂得礼法,才能在长者面前表现得谦恭隐忍。我想,正因张良懂得了礼法,他才能深暗为臣之道,在乱世之中为刘邦出谋划策,使刘邦言听计从,在太平年代,帝王铲除功臣异己时,他才能够保全性命,豁达地活在世间。
三、屡出谋略显大智,进谏之妙为观止
身为刘邦的谋臣,张良出谋有方,屡出奇计,使得刘邦势力一天天地扩大。
(一)攻打峤关设妙计,以理谏刘离秦宫
张良追随刘邦后,刘邦对他言听计从。夺去韩国原来的一些土地,到了峤关,这时候张良向刘邦提出,秦军势力强大,不可邈视。应该智取,得知峤关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后,建议以利相诱,并且在山头多增挂旗帜,果然敌军中计投降,但部下有人不听,这时,张良提出乘胜追击,于是拿下秦军,取得胜利。第二年,刘邦攻下秦都咸阳,想进驻秦宫,樊哙力谏退出秦宫,刘邦不听,这时张良晓以利害,指出秦因暴虐无道而亡,刘邦应以清廉朴素为本,指出刘邦不能助纣为虐,重蹈秦王朝的覆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得刘邦立马退出秦宫。
(二)步步惊心鸿门宴,献良策刘归霸上
大家所熟悉的《鸿门宴》,项羽想杀刘邦,刘邦性命危在旦夕,司马迁三次写到刘邦的忧愁无助——“为之奈何?”而张良却不慌不忙,为刘邦出奇策:拉拢项伯结亲家,挡住了项庄舞剑杀沛公的意图;让樊哙闯帐,斥责项羽杀刘不义;让刘邦借故从小道逃走,自己留下辞谢等。在险象环生的鸿门宴上,刘邦能躲过刺杀,有礼有节地退出,安然无恙地归来,全都是张良的计策。就连老谋深算的范增也不得不佩服,我们从范增的言语中就可以看出,“吾属皆且为虏矣”到“吾属皆且为虏矣”“唉,竖子不足为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三)军事失利刘邦愁,步步为营析郦策
汉三年,项羽急攻荥阳,“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挠楚权”。一“急”二“恐忧”说明当时刘邦所处形势之危急。郦食其所出的计谋照我看来,也未被不是良策。大家知道郦食其,何须人也?郦食其幼时博览群书,其才略非凡,为人极其傲气,这我们从他与刘邦的初次相见就可以知道,他比刘邦还要傲气三分。 但张良知道后,极力反对,认为不妥,《史记·留侯世家》详细叙述了张良步步为营,认为不妥的八个原因,令“汉王啜食吐哺,骂曰‘儒竖,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我们就可以想象到张良的剖析是如何的缜密,使刘邦醍醐灌顶,每一条都让人口服心服。无怪乎刘邦对他的评价“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唯子房功也”,这也是刘邦言听计从张良的主要原因。
(四)出谋划策壮大力,不计前嫌收良将
作为谋士,张良深知,想要成就一番大业,就得不计前嫌,胸怀若谷。于是他劝刘邦收服了九江王黥布、田荣、彭越、韩信等,在击败项王的过程中,这几个人的加入,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因如此,才使得楚汉战争最后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五)洛阳关中谁可都,张良妙言解疑虑
楚汉战争结束,刘敬劝告高祖要以关中为都城,但刘邦想到大臣多是关中之人,害怕不利于统治,究竟把都城定在哪里,有人说洛阳,又有人说关中,这种情况下,张良指出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晓以利害,使刘邦坚定了定都关中的决心。
四、大封近臣功臣恼,巧封宿敌平天下
大汉建立,汉高祖刘邦大封群臣,而未被封赏的人却争功不下,议论纷纷,想要谋反,“上乃忧”,张良让刘邦重赏了他的宿怨——雍齿,“皆喜:雍齿尚为侯,吾属无患矣”。司马迁著一“皆喜”,道尽了那些计划谋反人的心理——太平安稳的日子。也道尽了张良这一计策的高妙之处:让那些计划谋反的功臣们从此高枕无忧,于是乎天下安定,大汉江山稳固了。
五、谏请四人保太子,劝主御驾平黥布
由于太子的平庸,而汉高祖刘邦又有“终不是不肖子居爱子之上”的心理,刘邦想更换太子,在这种情况下,张良深知更换太子意味者什么。向吕泽出主意,让太子厚金送书,语言谦恭去请四个人。而这四个人是皇帝刘邦请不到的四人,太子果真请到。汉十一年,黥布反叛,皇帝想让太子带兵平叛。而“太子将兵,事危矣”。这时,张良认为不妥,出策让皇帝亲自去,才能指挥动大军,更会让黥布恐惧,历史也果真像张良说的那样,黥布反叛平定。
六、功成知足乐天年,激流勇退保全身
作为帮助帝王成就天下的核心人物——张良,在他的身上少了历朝历代功臣们的居功自傲,飞扬跋扈,更少了功臣们的那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心理,在他的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平和、知足。我们从《史记·留侯世家》中诸多的文字可以看出:“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侯。”“家世相韩,及韩灭。不惜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也,于良足矣。”作为臣子,他深深地懂得“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诛”的道理,正因这样,他才能激流勇退,才使得他能够在大汉建立之后,对汉帝的赐赏非常满足,不当三万户侯,常杜门不出,使得汉帝对他更加放心,他的这种隐忍,让他保全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养天年。他是大汉功臣中唯一没有获罪的大臣。他的知足、隐忍,才使得他能够说出“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的名言来。
当然在《史记·留侯世家》也给张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传奇色彩。如张良东见沧海君,得大力士;后在圯上遇老人送奇书;后到黄石祭祀;学辟谷,道引轻身;从赤松子游耳等等。说他相貌如美丽的女子一般。我想这大概是司马迁对张良为谋士计策之高妙、为人臣温良贤德的一种肯定,更是对他为人处事品德的一种钟爱吧。
作者单位:
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
一、薄葬兄弟是为何?不惜家财只因国
大家知道,张良祖上世代为韩相,秦灭韩。张良虽家有三佰僮仆,却薄葬其兄弟。他血气方刚,行侠仗义,只为报国仇,拿全部家财只为求刺客杀秦王,他的这种不惜身家性命报国仇的做法,令人可敬可歌。正因为秦灭了他的国,他在刺杀秦王未成的情况下,机智逃走。隐忍而后发,在下邳起义,而后发现刘邦能成就大业,才死心踏地投奔刘邦,从此南征北战,尽心竭力,为刘邦出谋划策,终于推翻了秦,报了国仇,而自己也成了汉初三杰之一。
二、恭待长者得奇书,勤学贯通懂礼法
张良年少气盛,但却能敬长者,为长者拾鞋、穿鞋,可谓尊重有嘉,正是他的这种隐忍,才使得他得到了世间少有的奇书。并不是把奇书看一下就完事,而是拿出来,经常涌读,反复体会,我们就可以想见他和智谋源于他的勤奋努力。他学礼法,懂得礼法,才能在长者面前表现得谦恭隐忍。我想,正因张良懂得了礼法,他才能深暗为臣之道,在乱世之中为刘邦出谋划策,使刘邦言听计从,在太平年代,帝王铲除功臣异己时,他才能够保全性命,豁达地活在世间。
三、屡出谋略显大智,进谏之妙为观止
身为刘邦的谋臣,张良出谋有方,屡出奇计,使得刘邦势力一天天地扩大。
(一)攻打峤关设妙计,以理谏刘离秦宫
张良追随刘邦后,刘邦对他言听计从。夺去韩国原来的一些土地,到了峤关,这时候张良向刘邦提出,秦军势力强大,不可邈视。应该智取,得知峤关的守将是屠户的儿子后,建议以利相诱,并且在山头多增挂旗帜,果然敌军中计投降,但部下有人不听,这时,张良提出乘胜追击,于是拿下秦军,取得胜利。第二年,刘邦攻下秦都咸阳,想进驻秦宫,樊哙力谏退出秦宫,刘邦不听,这时张良晓以利害,指出秦因暴虐无道而亡,刘邦应以清廉朴素为本,指出刘邦不能助纣为虐,重蹈秦王朝的覆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得刘邦立马退出秦宫。
(二)步步惊心鸿门宴,献良策刘归霸上
大家所熟悉的《鸿门宴》,项羽想杀刘邦,刘邦性命危在旦夕,司马迁三次写到刘邦的忧愁无助——“为之奈何?”而张良却不慌不忙,为刘邦出奇策:拉拢项伯结亲家,挡住了项庄舞剑杀沛公的意图;让樊哙闯帐,斥责项羽杀刘不义;让刘邦借故从小道逃走,自己留下辞谢等。在险象环生的鸿门宴上,刘邦能躲过刺杀,有礼有节地退出,安然无恙地归来,全都是张良的计策。就连老谋深算的范增也不得不佩服,我们从范增的言语中就可以看出,“吾属皆且为虏矣”到“吾属皆且为虏矣”“唉,竖子不足为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三)军事失利刘邦愁,步步为营析郦策
汉三年,项羽急攻荥阳,“汉王恐忧,与郦食其谋挠楚权”。一“急”二“恐忧”说明当时刘邦所处形势之危急。郦食其所出的计谋照我看来,也未被不是良策。大家知道郦食其,何须人也?郦食其幼时博览群书,其才略非凡,为人极其傲气,这我们从他与刘邦的初次相见就可以知道,他比刘邦还要傲气三分。 但张良知道后,极力反对,认为不妥,《史记·留侯世家》详细叙述了张良步步为营,认为不妥的八个原因,令“汉王啜食吐哺,骂曰‘儒竖,几败而公事’令趣销印”。我们就可以想象到张良的剖析是如何的缜密,使刘邦醍醐灌顶,每一条都让人口服心服。无怪乎刘邦对他的评价“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唯子房功也”,这也是刘邦言听计从张良的主要原因。
(四)出谋划策壮大力,不计前嫌收良将
作为谋士,张良深知,想要成就一番大业,就得不计前嫌,胸怀若谷。于是他劝刘邦收服了九江王黥布、田荣、彭越、韩信等,在击败项王的过程中,这几个人的加入,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正因如此,才使得楚汉战争最后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
(五)洛阳关中谁可都,张良妙言解疑虑
楚汉战争结束,刘敬劝告高祖要以关中为都城,但刘邦想到大臣多是关中之人,害怕不利于统治,究竟把都城定在哪里,有人说洛阳,又有人说关中,这种情况下,张良指出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晓以利害,使刘邦坚定了定都关中的决心。
四、大封近臣功臣恼,巧封宿敌平天下
大汉建立,汉高祖刘邦大封群臣,而未被封赏的人却争功不下,议论纷纷,想要谋反,“上乃忧”,张良让刘邦重赏了他的宿怨——雍齿,“皆喜:雍齿尚为侯,吾属无患矣”。司马迁著一“皆喜”,道尽了那些计划谋反人的心理——太平安稳的日子。也道尽了张良这一计策的高妙之处:让那些计划谋反的功臣们从此高枕无忧,于是乎天下安定,大汉江山稳固了。
五、谏请四人保太子,劝主御驾平黥布
由于太子的平庸,而汉高祖刘邦又有“终不是不肖子居爱子之上”的心理,刘邦想更换太子,在这种情况下,张良深知更换太子意味者什么。向吕泽出主意,让太子厚金送书,语言谦恭去请四个人。而这四个人是皇帝刘邦请不到的四人,太子果真请到。汉十一年,黥布反叛,皇帝想让太子带兵平叛。而“太子将兵,事危矣”。这时,张良认为不妥,出策让皇帝亲自去,才能指挥动大军,更会让黥布恐惧,历史也果真像张良说的那样,黥布反叛平定。
六、功成知足乐天年,激流勇退保全身
作为帮助帝王成就天下的核心人物——张良,在他的身上少了历朝历代功臣们的居功自傲,飞扬跋扈,更少了功臣们的那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心理,在他的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平和、知足。我们从《史记·留侯世家》中诸多的文字可以看出:“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侯。”“家世相韩,及韩灭。不惜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也,于良足矣。”作为臣子,他深深地懂得“高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诛”的道理,正因这样,他才能激流勇退,才使得他能够在大汉建立之后,对汉帝的赐赏非常满足,不当三万户侯,常杜门不出,使得汉帝对他更加放心,他的这种隐忍,让他保全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以养天年。他是大汉功臣中唯一没有获罪的大臣。他的知足、隐忍,才使得他能够说出“愿弃人间事,从赤松子游耳”的名言来。
当然在《史记·留侯世家》也给张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传奇色彩。如张良东见沧海君,得大力士;后在圯上遇老人送奇书;后到黄石祭祀;学辟谷,道引轻身;从赤松子游耳等等。说他相貌如美丽的女子一般。我想这大概是司马迁对张良为谋士计策之高妙、为人臣温良贤德的一种肯定,更是对他为人处事品德的一种钟爱吧。
作者单位:
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