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高考试题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即历史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类智力和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高中历史教师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的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学习动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需要营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难度,要学生经历一番思考,又力所能及的问题。难度过大或过小的问题,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那些“似懂非懂”的东西,学生才会迫切想知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做到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课后的学习拓展:“为什么在当时两个相隔万里,彼此隔绝文明中的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对女子轻视的看法如此接近?”这个问题因为牵涉唯物史观,事物存在决定意识,学生很难理解。它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问题:(1)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处于什么社会?(2)原始氏族社会先后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母系氏族社会为什么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4)在奴隶社会男人或女人谁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很好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思维水平。
二、注重培养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要学好历史,分析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如果不会分析问题,就会表现为要么无从下手,要么东拉西扯、不切要害。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首先,要求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如果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而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事物,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用现在的“打破大锅饭”反对用绝对平均的经济标准衡量洪秀全的绝对分配土地和产品的做法当然是不对的。其次,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时要站在生产力和人民的立场上。例如,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改革或政策调整有利于当时人民生活和国家的发展,就应肯定。前苏联牺牲波兰的利益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就应该否定。隋炀帝奢侈腐化、滥用民力应加以否定,而他主持开凿大运河、派人去西域和台湾就应该肯定。最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历史材料要看出处、提示语、时间、地点、类别,充分提取有效信息。问答题要找出关键词,列好提纲,不能草率答题。如,马克思在《资产阶级和反革命》中指出:“1648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不认真分析就会在理解上出现偏差,误认为“1648年革命不是英国革命”,而实际上正是英国革命。马克思其实是强调英国、法国革命的重大影响。
三、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
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根据高中学生思想活跃、好奇、敏锐,容易接受新事物,敢想和敢于创新的特点,在教学中大力鼓励学生多思勤想,大胆质疑,提倡敢于探索、不断创新,对敢于质疑和善于提出不同看法的学生,或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创见的学生要大力表扬。这样才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勇于求异,从而培养良好的求异思维的探索品质。如在教学洋务运动时,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教师可启发学生讨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有没有巨大的进步作用?”等问题,指导学生对现有的结论进行逆向思维,发表不同的意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避免思维僵化,敢于创新。
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产生质变的时候,发散就变成创造。高中历史教材引入了一些史学界的争议,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史学研究动态,拓宽思路,开展独立思考,形成一定的看法。如教材中关于拿破仑的评价,列举了史学界的三种不同观点,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介绍这三种观点的文字,分析站在不同角度对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的不同评价,提倡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多换一换角度,多一些发散思维,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看法。
四、在阅读讨论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读书,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活动。例如,在讲授原高中古代史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教材,要求学生结合阅读的内容分析:由于生产力提高的影响,氏族公社末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经过哪几项大的变化最后走向解体的?学生在启发诱导下,通过分析、综合,认识了经历过的四次大变化,由此发展了思维能力,并激发了求知欲。在阅读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颇有裨益。通过开展讨论辩论,学生不仅谈论对问题的见解,而且阐述自己之所以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通过讨论,学生活跃思维、发散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两节课就能达到目的的,教师要经常性地、有目的性地进行引导,把“教”与“学”有机和谐而又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不断发展,才能更好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和思维的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学习动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需要营造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从潜在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难度,要学生经历一番思考,又力所能及的问题。难度过大或过小的问题,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那些“似懂非懂”的东西,学生才会迫切想知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做到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这样才能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能力。
例如:必修一《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课后的学习拓展:“为什么在当时两个相隔万里,彼此隔绝文明中的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对女子轻视的看法如此接近?”这个问题因为牵涉唯物史观,事物存在决定意识,学生很难理解。它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分解成几个问题:(1)孔子和亚里士多德分别处于什么社会?(2)原始氏族社会先后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母系氏族社会为什么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4)在奴隶社会男人或女人谁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思考、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很好地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思维水平。
二、注重培养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
要学好历史,分析能力是很重要的。学生如果不会分析问题,就会表现为要么无从下手,要么东拉西扯、不切要害。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首先,要求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如果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而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事物,就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例如,用现在的“打破大锅饭”反对用绝对平均的经济标准衡量洪秀全的绝对分配土地和产品的做法当然是不对的。其次,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时要站在生产力和人民的立场上。例如,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改革或政策调整有利于当时人民生活和国家的发展,就应肯定。前苏联牺牲波兰的利益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就应该否定。隋炀帝奢侈腐化、滥用民力应加以否定,而他主持开凿大运河、派人去西域和台湾就应该肯定。最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历史材料要看出处、提示语、时间、地点、类别,充分提取有效信息。问答题要找出关键词,列好提纲,不能草率答题。如,马克思在《资产阶级和反革命》中指出:“1648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不认真分析就会在理解上出现偏差,误认为“1648年革命不是英国革命”,而实际上正是英国革命。马克思其实是强调英国、法国革命的重大影响。
三、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
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根据高中学生思想活跃、好奇、敏锐,容易接受新事物,敢想和敢于创新的特点,在教学中大力鼓励学生多思勤想,大胆质疑,提倡敢于探索、不断创新,对敢于质疑和善于提出不同看法的学生,或对解决某一问题有创见的学生要大力表扬。这样才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勇于求异,从而培养良好的求异思维的探索品质。如在教学洋务运动时,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不能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教师可启发学生讨论“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有没有巨大的进步作用?”等问题,指导学生对现有的结论进行逆向思维,发表不同的意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避免思维僵化,敢于创新。
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当发散量增加到一定程度而产生质变的时候,发散就变成创造。高中历史教材引入了一些史学界的争议,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史学研究动态,拓宽思路,开展独立思考,形成一定的看法。如教材中关于拿破仑的评价,列举了史学界的三种不同观点,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介绍这三种观点的文字,分析站在不同角度对同一事件或同一人物的不同评价,提倡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多换一换角度,多一些发散思维,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看法。
四、在阅读讨论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读书,选择典型内容说明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进行思维活动。例如,在讲授原高中古代史第一章原始社会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这一部分教材,要求学生结合阅读的内容分析:由于生产力提高的影响,氏族公社末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经过哪几项大的变化最后走向解体的?学生在启发诱导下,通过分析、综合,认识了经历过的四次大变化,由此发展了思维能力,并激发了求知欲。在阅读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颇有裨益。通过开展讨论辩论,学生不仅谈论对问题的见解,而且阐述自己之所以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通过讨论,学生活跃思维、发散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一两节课就能达到目的的,教师要经常性地、有目的性地进行引导,把“教”与“学”有机和谐而又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不断发展,才能更好地迎接新世纪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