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偶遇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me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色从我的视野内涂抹掉多数事物,只留下天空与天空下的海,秀山岛及脚下的沙滩,还有一面大月亮。
  岛与岛终于变得很像,怀疑是自己来的时候将之从老家背了过来,趁夜色连人带岛卸于海中央。
  无山不成岛,秀山岛或者秀山乡在岱山县辖下,岱山县属舟山市。理一遍:秀山岛——岱山岛——舟山本岛,从小到大,方方面面,它们都是套装组合。
  月光下的海水颜色深沉,拥有金属融化后的稠厚质地。潮声反而更通透,轻易地洞射夜幕,响彻身体,震荡灵魂——它也开始了起伏。
  旅店老板陪我走到后回去了。时间一长,滩头本就不多的游人一个个消失于岸上。秀山,岛小海大,山低天高,居民少沙滩多,坦荡,蕴藉,静和,算一份古老人家——底子厚实。秀山岛虽在海当中,周边却有大块头的岱山岛、舟山本岛护着,处境安然,如小舟泊进母港。加上地形平缓,于外来人,无疑为巨大的摇篮,在天意垂怜里摇曳。
  我于上一个黄昏正式进发这个别人家的岛。这是我一向喜欢的方式,如同在人海茫茫里向着一个喜欢的灵魂秘密接近,坚信这就是爱世界,从不打扰或不被打扰的方式。听说秀山岛即将有桥,也就是说,明天你就是陆地的新娘,在此之前来,记住你现在独立青涩和将来成熟雍容的全部模样。
  入住的民宿名“蝶恋花·园”,估计是配这幢建筑周边的花田。天热,花田里花事已稀,推想春秋花盛,它就成为花田特别富丽的指示牌,两相宜,两相映。这里的民宿很多,给人的错觉是画着渔民画或搭着米黄色遮阳棚或挂着红灯笼的地方都能找到安放身心之处。
  其实我随意走进的第一家叫秀山郎客栈,那天住了团队,老板娘推荐去蝶家。当我走进大堂的时候,电话及时跟过来。作为我的推荐人,她希望我能得到优惠,所以最终以四分之三的价格入住。
  出去将周围转悠一遍,顺道吃了点饭,我就回房间休息。
  知道后面的事已经第二天。
  当夜,老板夫妻等在楼下,始终不见我回来,只好沿着村道寻找我,后来,当两人轮番叙述走过了整个沙滩,更好奇他们是以怎样的声调,呼唤我这个疑似失踪者?但随即有种似曾相识的温情海水般涌过来,湮没了疑问。
  当初入住登记,身份证上有我的名字,但没有留手机号码。马上,我们互相加了微信。加了后,觉亲近已久,放心。真是一对淳朴的人!
  他们的儿子知道了这回事,以为我没有回来,要先到房间找。他奔上来用力敲门,我惊醒过来扑到猫眼一瞄,是个陌生的花衬衫男,便退回床上不吭声。过了一会,他拿钥匙来开也没辙,我在里面下了保险。听见他快节奏的下行脚步声后倒头再睡,后面,这个年轻人如何向父母反馈自己的逻辑推理就不清楚了,知道他在外读大学,暑期回家帮忙,之后,我俩再也没遇上过。
  这家民宿还很新,从不远处现在叫爱情海的那个蓝白色山坡上迁移过来。今天,还请了两位木匠做一些添油加醋的活,家里煮了一桌子的菜,老板娘让我与大家一道吃。从木匠甜蜜的戏谑中,说起了蝶恋花这个名字,老板悄悄告知是岛上一位青年才俊帮着取的,还是位乡里的干部呢。唯对方嘱咐过,不必与人言。
  这是秘密。后来我揣着秘密想象传说中的英俊男儿秀山郞,在路上转来转去,发现遇见秀山女的概率很大。
  曾在文昌阁里,闻到了香炉里传过来的香火味,一种人神共享之味,连接或打开虚实之间的通道。这种氛围下看高而小的传统戏台,上面一拨大妈和几个年青嫂子在表演各种舞蹈。节奏强烈,服饰艳丽,有确切的舞台感。然而细觑她们的表情,十分家常,互相之间还有心照不宣的眼色,引起了忍俊不禁的笑。
  笑纹在她们脸上荡漾开来,波及台下的观众。不远处,浪花在盛开。
  其实,上下场没有后台通道,台上台下的角色切换是看得见的,所有刻意的过渡皆不存在。这份大剌剌,就像刚才他们的舞蹈,只想表达一种自如生活。
  我走出门的时候,一位下场后坐在凳上休息的大妈指着我笑起来:嗨,你们看,这个人啊,好像哪里看见过!
  蝶家老板向她描述过我?
  岛上最有名的大沙滩有三个:吽唬、三礁、九子。三礁离我最近,坐在那里看海,特别相中了那排有思想的芦苇。种在沙滩与海岸交界处的蓝色书亭前面,使人怀念起古典的单眼皮,养着朦胧宁谧的眼眸。透过它们,海面与滩头一下从统一浩大被写意式地切分成各种规格。海风和潮音过来,必定染上了淡绿和清香。看得久了,森森细细的,忽闪忽闪,这些芦苇眼,满含着美。
  沙滩资源只是秀山岛家底的小部分。驱车过岛,接着出现在眼前的是滨海湿地,良港,耕地,一只只水库孕育在山谷林间。稍稍深入,还会发现灰瓦素墙才是秀山的本色,就像秀山人才是这个岛的老家底。
  秀山岛上,有人如兰。
  秀山古称兰秀山,现为兰秀文化之乡,岛上亦多生兰。来秀山,遇见风景,遇见人:深夜在海滩寻觅异乡人的人,代为议房价的人,起名蝶恋花秘而不宣的人,聚众跳舞的人,种单眼皮芦苇的人,问道于途恨不能起身同去的人……还有烈日下的卖瓜人,临别赠言都是这么一句:“祝你身体健康,一路好运!”
  因为用本地话講,这句祝福听上去格外慈悲,有腔调。
  责任编辑:青芒果
其他文献
江南水乡,自古多桥,很多路都是以桥为名,以至于到现在,杭州很多地方的桥早没了,路名还叫某某桥路。我单位附近有一条沈塘桥路,倒是路在,桥也在。当然,那桥,叫沈塘桥。在桥的东头,靠北侧的马路边有一排小商铺,老金的修鞋店,就挤在其中。  由于身体的原因,鞋子穿得比较费,因此,我是老金的常客。只要我在老金的店里坐下,准确说店门口坐下,因为店面小到只能盛下老金和他的修鞋工具,老金就会和我聊天,不管手头活忙还
期刊
西风禅寺很古,肇建是大唐,寺名也很古,听了生萧逸散淡心。  寺隐于安徽太湖花亭湖畔的凤凰山中。太湖是县,不是江浙的太湖。太者,大也,花亭湖也是太湖。寺古名狮子庵,以凤凰禅寺或者花亭禅寺名之,似也无不可,只是失了佛门冲虚玄妙意趣。寺中有天然古洞里余长,盘桓槎枒直通山顶,风从古洞的西洞口呼呼灌入,然后徐徐回旋于洞中,听来如鸣琴。西风洞最初名为老虎洞,当年或许确有一群老虎盘踞其中,但老虎洞过于坐实,不如
期刊
春夏之交,我们来到了恩施大峡谷。在大断崖前,我指着三年前被命名为“迪恩·波特峰”海拔1720米的山峰说:“那个美国人波特现在跟大峡谷还有联系吗?”小谭顿时收住了脸上的微笑,语气凝重起来:“您不知道吧,您说的那个波特,已经死了。”我倒吸了一口凉气:“是听说还是真的?”小谭说:“网上有。”  小谭说得没错,网上一连串有关迪恩·波特的信息在百度里噌噌地跳出来,其中最赫人醒目的是“世界极限大师迪恩·波特跳
期刊
他慢慢穿行在菜市场里,挑了近半个小时,半个菜市场都让他逛遍了,最后,拎在手上的只有一把正当季的菜心和几块水豆腐。  在菜市场开水果店的姑姑,爱看言情小說,热情感性。她非常同情他,多次把卖相不太好的水果说成卖不动的免费送给他,回回都被他拒绝了,姑姑说,他这个人,把面子看得太重。看我一脸的好奇,姑姑把他的故事说了给我听:他叫张茂东,今年六十五岁。在年华正茂的青葱时代,通过了层层考验,光荣入了伍。一路发
期刊
有些人在你的生命中是必须存在的,不管你搬过多少次家,换过多少新的名字,不管你以为生活的起伏颠覆了多少的日月,又翻转了多少的年轮,当你静下来的时候,他总会撞入,让你在不情愿中,一遍遍想起他的面容和他的曾经。  这个人,是父亲。  父亲这个字眼,一直离我很遥远。我与他已经长达三十年没有见过,留在我记忆中的这个男人,他始终是阴沉着脸,挥着高高的拳头,追赶着打妈妈,狠狠地咒着我。每次放学后,最害怕的就是推
期刊
39、39+、40床,是一个病室的三个床位。父亲40床,一位远姓大伯39床,另外是一位张姓老奶奶39+。加号是因为病室原定标准是两床位,但为了面积最有效使用而塞加一张所致。  三位老人,分别是84岁、86岁、104岁。父亲是其中最小的一位。老奶奶有个“老”字,当然最年长。  最小的一位病情最轻,作动脉硬化的血管疏通,输完液便回家。老奶奶病情最重,完全要靠别人侍候。  见到老奶奶是父亲住院输液的第三
期刊
哈尔滨的冬天特别的冷,冷得让人闻而却步; 哈尔滨的冬天又特别美,特别的妖娆,妖娆得让人嫉妒。  一曲《太阳岛上》,让弥漫着欧陆风情的哈尔滨蜚声国内外。蜿蜒澄清如练的松花江,珍珠一样璀璨的太阳岛,风光旖旎的百里生态画廊,仙乐飘飘的哈夏音乐会,姹紫嫣红的五花山,激情四溢的啤酒节……整个迷人的哈尔滨之夏,令无数游人心驰神往,“夏都”的美誉闻名遐迩。  然而,哈尔滨的冬景却像养在深闺的处子,悄悄地美丽着,
期刊
车到皮市街,雨就停了下来。女儿启动了手机导航的步行模式告诉我,朱自清故居就在皮市街附近。  朱自清先生在《说扬州》中讲过:“自己从七岁到扬州,一住十三年,才出来念书。”或许,我们知道这十三年时光里,朱自清在这里读完了小学、中学,考上了北京大学;或许,我们也知道这十三年的时光里,朱自清与武钟谦小姐结婚生子了。但谁也没想到,从这条小巷走出来的是一位为我们大中学课本提供范文的散文大家,更没有想到曾经走在
期刊
胡同,即是小巷,是北京极具地方特色的称谓。在京城纵横交错的大街之后,即是纵横交错的胡同。其中的东城丰收胡同,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胡同深处的21号四合院,是一座十分普通的院落,在此处三进三出,在普通中寻觅到了极不普通,由此铭刻下终生难以忘怀的记忆。  上世纪80年代初,手持以海洋抒情诗蜚声诗坛的诗人孙静轩的一封介绍信,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叩开了这东城丰收胡同21号大院的小门。当时,我在重庆一家少
期刊
房子是掺了草屑的泥坯墙,三四个壮汉轮番上阵,用木棍儿实打实地敲出来的泥坯墙,墙厚实,窗台就宽,就是一个完整的家了。  稻谷收回来,父亲将稻谷排放在场上,一圈一圈排成一个圆,借来邻居家的水牛开始打场,一季的粮食,一年的口粮全靠这只石磙碾压出来。多数时候,借水牛得等到晚上,是要紧着主人家用完才好意思去借。那段时间,我从窗口向外看,不太熟悉使唤牛的父亲,操着蹩脚的吆喝声赶着牛,拉着石磙在窗外一圈,一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