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竹论道

来源 :江西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2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新起,号瓷泉,祖籍安徽黟县,生于江西浮梁,景德镇高级陶瓷美术师、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江西工艺美术学会、景德镇美术协会会员。1994年创办瓷泉斋。
  从艺期间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何叔水等多位艺术大师指点,作品以花鸟、走兽为主,兼绘山水、人物。曾获得第6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金奖,第三届中国国际民博会暨第二届中华(天津)民间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第二届陶瓷”艺术作品展示评比优秀奖,景德镇市首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评一等奖,2006年中国手工艺精品博览会“华茂杯”金奖,2008年获抗震救灾重建汶川名瓷名画慈善拍卖会暨香港首届紫荆花杯国际文化艺术博览会金奖。很多作品受到老一辈艺术家的好评,并入编《景德镇陶瓷艺术家作品收藏图库》、《景德镇市高级陶瓷美术师作品集》,为收藏家所珍藏。
  墨竹,是陶瓷绘画中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它属于花鸟画类,有独成一画的,也有与山石花卉鸟兽人物配画的。我爱画竹,常年习之,颇有心得。
  竹画源远流长。最早以“竹”为题材的作品是汉石刻“双叶碑”。东晋顾恺之曾以“竹”配画。已有双勾一法,初显“九朽一罢”、“甚谨甚细”的风格。至五代南唐李坡所作《风竹图》,已是“法度森然,技艺纯熟”。真正开宗立派为“墨竹”大师的是北宋同文,他旗举“湖州竹派”,使“墨竹”一道以俊秀雅逸的风姿在中国文人写意画中掀起了一阵阵清涟。而后,无论是(宋)苏轼的《垂露》,还是(元)赵孟叛的《窠木竹石》;或是(明)徐渭的《雪竹图》,清“杨洲八怪”之一李觯的《亭亭自拔》,大都纵横驰骋,风姿飒爽。
  “墨竹”画,寄寓着画家的精神和品格。钱穆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中说道:“竹以其挺而直上,虚而有节,历四季之变而不失其常,不开花,不结果……植物中有竹,乃不啻中国人之至亲密友。画中有竹,尤所常见,乃有专以画竹名者。”这些话说出了一个道理,墨竹画之所以风行不衰,其重要原因是竹有清高、坚贞、虚心、向上的寓意,恰恰与中国儒家崇尚的人品规范相一致。历代的文人雅士,墨客画家借竹言志,抒发情怀,把“竹”与“梅、兰、菊”并列为“四君子”。“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咏竹名句。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时,题画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从竹子的萧萧声,想到百姓的疾苦。他的画令人联想到郑板桥的人生和人品。
  瓷画与国画相通。瓷画“墨竹”受国画的影响,磁州窑白地“张家造”款黑竹叶纹枕颇有皇帝赵佶墨竹之风。而今珍藏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博物馆元青花莲池水禽纹松竹纹大碗有水墨绘就的竹纹。成化青花松竹梅纹高足碗就赋予竹画以理学精神。清康熙五彩竹雀纹笔筒、清雍正珐琅彩松竹梅图橄榄瓶开创了绚丽的釉上彩竹的瓷上表现。民国时期,“珠山八友”之一徐仲南,擅长画墨竹丹青瓷画,其代表作《雨竹图》瓷瓶中的竹子画得“簇簇生叶,节节生韵,苍竿秀拔,高俊绝尘”。当代艺术瓷厂老艺术家邹甫仁,也是瓷上画竹的高手。他的名作《雪霁风云》瓶于1984年被选为国礼瓷,送给西班牙国王。
  常言说:看竹容易,画竹难。竹子由根、竿、枝、叶组成,寥寥几笔,要画出它的姿态、情趣、风格、神韵谈何容易。诗人白居易在得到萧悦所赠的《十五竿竹图》后作《画竹歌》答谢:“植物之中竹难写,古今虽画无似者;萧郎下笔独逼真,丹青以来唯一人。”也说出画竹之难。不仅要学习画竹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绘制技巧,更重要是学习“墨竹画”的文化内涵,品出竹的精神实质。
  首先要从临摹入手,掌握画竹的基本功,较好地继承前辈水墨竹画的优秀成果;同时,竹子在大自然中随处可见,要仔细观察,熟悉竹子的结构和生长性习,观察竹子在自然环境中的状态,春夏秋冬,晴雨风雪中的不同姿态,从生活中获得不同的感悟,并以写生的方式记忆下来,形成素材;再加以提炼,融入艺术家的思想和风格,画出具有艺术家个性的作品来。
  其次,要多变求进,别具一格。自然界中的竹子千姿百态,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春竹”、“冬竹”,有“风竹”、“雨竹”、“雪竹”,有“大竹”、“小竹”,“丛竹”、“林竹”,这给我们以极大的创作空间,“墨竹”表现形式多样,多样才能画出墨竹的趣味,画出自身的风格来。
  “墨竹”画的精神,不仅靠笔下的“竹”画出,也通过“题款”和诗句来表现。当代画家戚玉坤作《虚心高洁图》,画中以苍劲的笔墨,绘出几竿“劲竹”,迎风摇曳,竹下春笋破土,向上挺立。画面简洁,浓淡层次相宜,疏密有致,表现了竹子在春天生长的情景。并赋诗:“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短短的诗句,画龙点睛,道出了画中“墨竹”品意,不仅把中国文人画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把凝固的画面抒展开来,给予观者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其他文献
第三届世纪国际美展活动由台湾中华世纪书画协会主办,由南昌滕王阁画院、南昌逸仙书画院、江西慈善书画院共同协办。为推广发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创造和谐书香社会,以书艺净化人心;以鼓励进修创作砥砺身心。增进活力与效能,培植出无数的优秀书画家为宗旨。  自2010年春启动本次活动以来,收到全球数千爱好中华传统书画人士的投稿;经过初审,复审;挑选300幅优秀的作品,做巡回展览。9月4日在台北市中正纪念堂举行
期刊
“沧海变桑田,曾是动人的一切都成了往事,青春不再,红颜已老,我们依然坦诚相守,在这个浮躁的世间,共守一份清闲。几十年的夫妻俩能相濡以沫,唯一指望的是晚辈们比我们生活的更好。”  这段散文诗式的告白,深情款款,真切动人。但它的作者却不是一位诗人,而是一位画家。这位画家名叫谌学诗。这段文字,是他为自己所作的油画肖像《穿红衣的女子》写下的说明;这幅肖像,画的是他的妻子。    (一)    谌学诗是江西
期刊
有一种信仰叫崇高、有一种信念叫执着,有一种精神叫感动……艺术赋予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可艺术一旦注入了灵魂的存在,它的生命将永恒。有这样一位艺术家,他把他人生所有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艺术,他是一位用艺术与心灵对话的思想着,他是一位用雕塑与灵魂共舞的创造者,他就是世界铜奖艺术家黄良勤先生。他一生对雕塑的痴迷、对雕塑的执着、他的勤奋、他不断学习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让我们震撼、让我们感动,他用他的生命用他的心灵来
期刊
经朋友介绍,我认识了黄世启老师。听说他那里创作了不少“新奇古怪”的陶瓷工艺品,我好奇地去参观。在展厅里,黄老师陪同我参观了各式各样的陶瓷宝鼎、盆景,创意雕塑。前所未见的器型,别出心裁的创意,让我震撼,对黄老师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求索、执着创新的精神印象十分深刻。  黄世启,1953年出生于江西景德镇,父亲是雕塑高手,母亲是雕塑彩绘能手,都在雕塑瓷厂工作。黄世启从小喜欢用泥捏塑青蛙,狗、猫等小动物,所塑
期刊
以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为题材的画作,国外称为风景画,而在我们中国被称为山水画。  山水画按其笔墨表现形式,可分为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几大类。  浅绛山水,是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这种山水画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到明末清初,为新安画派所继承(新安为晋唐时郡名,今日之安徽歙县、黟县、休宁等均属其辖地)。  清代晚期咸(丰)同(治)年间,新安画派后期代表
期刊
最近,友人从上海发来从日本回归的艺术瓷照片要我鉴别。我仔细观察照片中的精美陶瓷,感到似曾相识,急忙找出一本我收藏了多年的《中国陶瓷展览》一书对照,果然是1981年景德镇在日本东京的展览瓷。由此引起了我对东京瓷展的回顾。当年,我在景德镇市委工交政治部秘书科工作,参加了这次展览的筹备和总结工作。  1981年1月,正是雪梅飘香,春回大地的时候,由中国江西工艺美术馆、江西省景德镇陶瓷工业公司,江西工艺美
期刊
在中国僧侣队伍当中,不乏书画方面的奇人与高人。明末清初,“清四僧”之首、中国“大写派”宗师、开“江西派”一代先河者八大山人,朱耷,以及中国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把中国古代书法艺术推向极至的弘一法师,李叔同都属于那奇人中的奇人或曰高人中的高人。  他,江西省佛教协会教务部主任养空法师也是一位僧人。平日里,他除了坐堂讲经、著书立说和从事日常性教务工作之外,大多数时间都用来进行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
期刊
2010年10月19日上午,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彩旗招展,锣鼓喧天,嘉宾满座,记者云集。景德镇明代葫芦窑复烧点火仪式在这里隆重举行。  出席点火仪式的有省、市各级领导,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江西博物馆的文物专家,影视明星、文化名人唐国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院校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  景德镇葫芦窑出现于元末明初,清雍正时,《南窑笔记》形容这种窑“如卧地
期刊
雪景是大自然中最美丽也最纯洁的风景。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不朽的佳作。景德镇传承下来的粉彩雪景瓷画,不论是瓷板还是瓷瓶都是那样的鲜艳夺目,光彩照人。近几年来,有很多陶瓷艺术家大胆用青花来表现雪、雨、风、雷等大自然场景,笔者也尝试用青花来描绘雪景。现就这几年在创作中的一点体会来与大家交流,希望借此与业内同行共同探讨,在传承中有所创新和发展。    一、雪景的几种不同形式:    “北国风光,千
期刊
程建坤,字翼然,号饶州老人,江西工藝美术协会会员、景德镇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高岭陶藝协会会员、坤藝瓷社总设计师。  生于鄱阳湖之滨,白幼喜爱绘画,在读书期问经常临摹古代名家的作品,得到老师的好评。1991年正式迈进陶瓷美术的大门,在陶瓷领域苦心钻研近二十年,精通陶瓷拉胚成型,施釉、烧窑乃至成瓷后的釉上绘画等所有制瓷工藝。  擅长青花山水,作品在上世纪90年代就曾多次在全国各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