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医医院与综合医院的资源与服务对比分析

来源 :中国中医药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123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中医医院;综合医院;卫生资源;医疗服务;医院经济学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2.08.001
  中图分类号:R19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8-0001-03
  近年来,我国中医医院发展迅速,机构、床位、人员等资源迅速增长,在国民健康保障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提高。但在快速发展之际,我们应冷静分析中医医院的优势与不足,采取适宜的措施,使中医医院稳步持续发展。笔者依据2010年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统计数据,对目前中医医院与综合医院的机构、人员、床位、设备、门诊量、病床使用率等进行了比较分析,旨在了解我国中医医院资源、服务和经济运行情况,为今后制定中医医院发展战略和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0年卫生部《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全面收集2010年全国中医医院(不含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不含专科医院)的机构、人员、床位、设备、固定资产、门诊量、出院人数、病床使用率、平均住院日、经济运行情况及相关效率指标等,并通过2010年与2009年数据对比的增长绝对值、增长比例及相关指标的关联性等,对两类医院的资源与服务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医疗资源情况
  2.1.1 机构 2010年全国有中医医院2 778所,比2005年时的2 620所增加了158所(6.03%),比2009年的2 728所增加50所(1.83%)[1]。由于我国在10多年前已经基本普及了县级中医医院,所以近些年来中医医院的机构增长缓慢是正常的。
  2010年全国有综合医院13 681所,比2009年增加317所(2.37%),但2010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却比2009年减少了57所。分析原因,综合医院增加主要是在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医院的政策下,民营综合医院增加了;卫生部门的综合医院减少是因为少数城市将一部分区级医院改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再列为综合医院了。
  2.1.2 实际开放病床 全国中医医院实际开放病床2009年为38.56万张,2010年42.42万张,比2009年增加3.86万张,增长率为10.02%,是机构数增长的5倍。中医医院院均病床2009年为141.35张,2010年为152.72张,比2009年增加约11张。
  2010年综合医院实际开放床位244.95万张,比2009年增加17.84万张,增长率为7.86%。综合医院2010年院均病床179.04张,比2009年增加9张。
  2.1.3 人员 2010年中医医院职工总数为55.81万人,2009年为51.85万人,2010年比2009年增加3.96万人,增长率为7.65%。2010年中医医院卫生技术人员数46.23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2.83%。
  2010年综合医院职工总数为295.82万人,比2009年增加18.52万人,增长率为6.26%,增长比例与中医医院相差不多。2010年卫生技术人员240.83万人,占职工总数的81.41%。
  2010年中医医院执业(助理)医师为18.48万人,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8.52万人,占执业(助理)医师的46.10%。中医师占医师的比例,2010年比2009年增长了0.5个百分点,与2005-2009年略有下降的现象相比[2],在医师队伍的中西医结构方面虽有所调整,但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定60%的要求依然有较大差距。
  2010年中医医院注册护士16.68万人,2009年14.90万人,2010年比2009年增加1.78万人,增长率为11.92%。2010年和2009年中医医院的床护比均为1∶0.39。2010年综合医院注册护士112.64万人,比2009年102.39万人增加10.25万人,增长率为10.01%。2010年和2009年床护比分别为1∶0.46、1∶0.45。
  2.1.4 固定资产和医疗设备 2010年政府办中医医院床均固定资产22.70万元,综合医院33.20万元,中医医院每床比综合医院少10.50万元,全国中医医院按开放床位计算比综合医院少了445.41亿元。
  2010年中医医院院均万元以上设备83.14台,2009年为75.25台,2010年比2009年增加7.89台,增长率为10.47%。2010年院均万元以上设备总值1 168.00万元,2009年1 060.96万元,增加107.04万元,增长率为10.09%。
  2010年综合医院院均万元以上设备总台数为116.15台,比2009年增加8.43万台,增长率为7.82%。2010年院均万元以上设备总值为1 844.61万元,比2009年增加211.72万元,增长率为12.97%。
  2.2 医疗服务情况
  2.2.1 门诊服务量 2010年中医医院总诊疗3.28亿人次,2009年为3.02亿人次,2010年比2009年增加0.26亿人次,增长率为8.71%。2010年综合医院总诊疗15.11亿人次,比2009年14.36亿人次增长了5.22%。
  2.2.2 住院服务量 2010年中医医院出院人数1 160万人,比2009年1 026万人增加134万人,增长率为13.06%。2010年综合医院出院人数7 476万人,2009年为6 693万人,2010年比2009年增长了11.70%。
  病床使用率是评价医院的关键指标之一。2009年中医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1.76%,2010年为84.09%,增长了2.33个百分点。虽然使用率在提高,但与2010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94.90%的病床使用率比较还有很大差距,这也是导致中医医院在经济上不如综合医院的重要原因。中医医院病床使用率低的主要是县级中医医院,其使用率仅77.60%。   缩短平均住院日是医药卫生体质改革的要求,也是当前医院主攻的目标。中医医院2009年平均住院日为10.41 d,2010年为10.64 d,基本持平。但是,2010年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为9.70 d,比中医医院短近1 d。
  2.2.3 工作效率指标 每百门急诊人次的入院人数是一个有管理意义的指标,既反映医疗水平,也反映工作效率。2010年中医医院每百门急诊人次的入院人数为3.68人,2009年为3.51人,2010年比2009年增长0.17人,增长率为4.84%。2010年综合医院每百门急诊人次的入院人数为5.10人,比2009年增长了6.25%。这表明,虽然中医医院的工作效率和医疗水平有所提高,但每百门急诊人次的入院人数与综合医院比较仍有较大差距,这与中医医院以门诊为主体,病床相对较少,急诊和手术病人比综合医院少的特点有关。
  2010年中医医院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7.07人次,2009年为6.88人次,2010年比2009年增长0.19人次,增长率为2.76%。2010年综合医院为6.40人次,与上年相比无变化。此项指标中医医院高于综合医院,且仍有增长趋势,说明中医医院的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在进步,也表明中医医院医师的门诊工作量大。
  2010年中医医院医师人均每日担负1.87住院床日,比2009年1.75床日增长了6.86%。2010年综合医院为2.20床日,比2009年增长4.76%。虽然中医医院医师人均每日担负住院床日低于综合医院,但增长率高于综合医院,表明中医医院医师的住院工作量也在逐步加大。
  2.3 经济运行情况
  2.3.1 总收入与总支出 2010年政府办中医医院院均总收入5 132.28万元,比2009年增加937.55万元,增长率为22.35%;总支出4 885.34万元,比2009年增加845.32万元,增长率为20.92%。
  2010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院均总收入13 906.06万元,比2009年增加2 410.63万元,增长率为20.97%;总支出13 317.32万元,比2009年增加2 341.97万元,增长率为21.34%。
  2.3.2 财政和上级补助占总收入的比例 2010年政府办中医医院的院均总收入中,财政与上级补助收入576.07万元,占总收入的11.22%。2009年财政与上级补助收入430.01万元,占总收入的10.25%。
  2010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的院均总收入中,财政与上级补助收入1 023.12万元,占总收入的7.35%。2009年财政与上级补助收入886.67万元,占总收入的7.71%。
  2.3.3 职工人均年业务收入 2010年政府办中医医院职工人均年业务收入18.84万元,比2009年增加0.23万元,增长率为13.65%。2010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职工人均年业务收入26.20万元,比2009年增加0.28万元,增长率为12.03%。每职工人均年业务收入综合医院比中医医院多收入7.40万元。
  2.3.4 门诊、住院患者医疗费用 2010年政府办中医医院平均每诊疗人次医疗费137.53元,比2009年增加13.59元,增长率为10.96%。2010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平均每诊疗人次医疗费173.82元,比2009年增加14.35元,增长率为9.00%。每诊疗人次费用综合医院比中医医院高26.00%。
  2010年政府办中医医院出院者人均医疗费4 878.33元,比2009年增加461.35元,增长率为10.44%。2010年卫生部门综合医院出院者人均医疗费6 525.62元,比2009年增加573.70元,增长率为9.64%。每出院者费用综合医院比中医医院高34.00%。
  3 讨论
  3.1 中医医院的优势与发展趋势
  3.1.1 与综合医院规模上的差距在缩小 虽然综合医院的总床位数远高于中医医院,但2010年中医医院床位的增长率高于综合医院。2005年中医医院比综合医院院均床位少31张[1],2009年少29张,2010年少26张,表明两类医院规模上的差距在缩小。中医医院规模扩大有3个因素:一是医药卫生体质改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社会医疗对中医医院的需求增加;二是近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了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如“中医医院临床研究基地”、“重点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等;三是中医医院业务量增加后,自我发展能力增强。
  3.1.2 诊疗仍以门诊为主,但住院服务量也在稳步增长 从诊疗人次的增长、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等指标上看,中医医院的工作量仍是以门诊为主。但可以看到,近几年中医医院的住院服务量也在增长且增长很快。出院病人数、病床使用率都增长了,这是一种好的变化。但是,平均住院日却没有变化,这与2010年床位增长太快、收治病种原因和急诊抢救无大的变化等因素有关。所以中医医院在扩大床位的同时,应关注病床使用率和平均住院日这两个关键指标,扩大床位应与提高病床使用率、降低平均住院日等科学协调地发展。
  3.1.3 收费低 数据显示,2010年和2009年中医医院的门诊、住院患者人均医疗费均低于综合医院。某省公立中医医院的资料显示,纯中医诊疗服务的门诊费用最低,比纯西医低30.26%;其次为中西医结合,比纯西医低20.33%,且两者均在平均费用以下;纯西医服务门诊费用较高,主要体现在医疗费和药品费均高[3]。进一步表明中医诊疗方法的简单和费用低廉。
  关于中医医院收费低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当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反映了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医医院的收费低,导致人均年业务收入比综合医院少。但中医医院的财政补助,却要比综合医院少一半。中医医院为患者和医保节省了钱,但不能以持续牺牲中医医院和医生的合理收入为代价。否则在这种政策和机制下面,中医医院也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去追求经济利益。如何更好地调动中医医院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又保证他们的合理收入,这是一个政府必须要研究的导向和政策问题。   3.2 中医医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3.2.1 初步“脱贫”,因欠帐太多还需政府“输血” 最近几年是中医医院规模上、资源上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与政府的大力投入是分不开的。中央财政投入中医的专项资金,1987年建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时为1个亿,2006年为5.80亿元,2011年达到59亿元,力度之大、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大部分中医医院条件得到改善,规模得以扩大,实现“脱贫”,自身发展能力大大增强。
  但中医医院与综合医院的差距仍很大。2010年政府办中医医院床均固定资产22.70万元,综合医院33.20万元,中医医院每床少10.50万元,全国中医医院按开放床位比综合医院少了445.41亿元。院均财政与上级补助收入,综合医院为1 023.12万元,中医医院为576.07万元,综合医院是中医医院的1倍。而院均床位中医医院只比综合医院少26.32张。原因在哪里呢?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医院的拨款并未按人头和床位,而主要是按项目,目前发改委和财政对综合医院投入的项目大,经费多。2010年中医医院职工人均年业务收入18.84万元,综合医院为26.20万元,每职工综合医院比中医医院多收入7.40万元。中医医院医疗设备远落后于综合医院,在医院经济条件允许和其他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应该加大中医医院医疗设备的投入,以便在硬件建设上缩小与综合医院的差距[4]。
  3.2.2 护理队伍仍需加强 不论中医医院还是综合医院,注册护士的增长均高于职工总数、卫技人员、医师、药师数的增长,这与卫生部近年的要求和院长重视到护理工作有关。但中医医院床护比应为1∶0.43,目前还是有一定的距离。中医医院床护比2010年、2009年均为1∶0.39,虽然从数字上看注册护士增长很快,但床位数也在快速增长,两者相抵消,实际上床护比并未增长。
  参考文献:
  [1] 郑格琳,李金芳,孙晓东,等.2005-2009年我国中医医院资源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1,31(7):69-71.
  [2] 郑格琳,杨永生,孙晓东,等.2005-2009年我国中医医院人力资源状况况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27(9):664-667.
  [3] 孙菊枝,郑燕娜,陈卫强,等.浙江省公立中医医院医疗费用分析与比较[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11):72-73.
  [4] 邹杰,冯福领,张红妹.中医医疗设备投入中存在的的问题[J].中国卫生经济,1999,18(5):49-50.
  (收稿日期:2012-02-10,编辑:蔡德英)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观察参龙健脑胶囊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脑组织谷氨酸(Glu)、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制备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模型,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脑复康组及参龙健脑胶囊低、高剂量组,参龙健脑胶囊低、高剂量组和脑复康组分别按照0.40、1.20、0.45 g/kg剂量给药,每日灌胃1次,连续28 d。采用比色法观察Glu在大
期刊
从教育部门获悉,广西中医学院近日正式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和教育部有关规定,“大学”应当是学科比较综合、教学科研水平比较高、具有相当规模、主要培养本科及本科以上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比“学院”要求更高。据悉,广西中医药大学将建成多科系的本科学校,同时承担培养研究生的任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暂定为1.5万人左右。  成立于1956年的广西中医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前
期刊
2012年4月14日,在广东省佛山市召开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上,中华中医药学会印发五年规划并部署落实。规划内容涉及中医药学术发展、人才培养、继续教育、科学普及、文化建设、国际交流、组织建设等各个方面,对推动学会工作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学会工作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俊德等领导出席。  规
期刊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是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主办的中医药学术期刊。本刊立足于行业报道的前沿,关注相关的政策动态,跟踪报道中医药重大课题,及时分析报道中医药的新政策、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新疗法,努力使信息的选择与表达方式能够充分体现中医药发展水平,为广大读者提供一流的信息服务。  本刊1994年创刊,2002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期刊
摘要:目的 从血脑屏障的角度探讨三七总皂苷对铝暴露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胞质紧密黏连蛋白1(zonula occludens-1, ZO-1)表达的影响,初步揭示三七总皂苷抗老年痴呆的可能靶点及机制。方法 采用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系Balb/c,以含20%胎牛血清和100 mg/L生长因子的DMEM培养基培养,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铝螯合剂组及三七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经铝暴露24 h后,分别以荧光实时
期刊
关键词:残留黄疸;复方丹参滴丸;熊去氧胆酸片;中西医结合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9-0081-02  临床上,部分慢性肝炎患者治疗后一般情况稳定,但仍残留黄疸,总胆红素(TBil)停留在100~150 ?mol/L左右,且病程超过3个月,称为残留黄疸。由于此类患者血中胆红素长期升高,肝脏负担重,发生肝硬化的概率明显增高,因此,迅
期刊
摘要:目的 制备阳春肾舒胶囊并建立其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提取淫羊藿、牛膝、人参、黄芪和当归中的有效部位,经浓缩、干燥、粉碎后与蜂王浆冻干粉及鹿茸细粉混合均匀,制备阳春肾舒胶囊剂。建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阳春肾舒胶囊中淫羊藿和黄芪含量的方法,并进行方法学研究。结果 HPLC测定阳春肾舒胶囊中淫羊藿和黄芪的含量,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和精密度高、阴性对照无干扰,重复性、稳定性、回收率均良好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足三里穴位注射硫普罗宁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腹腔注射组、穴位注射组,除正常组外,剩余24只大鼠用高脂饲料诱导大鼠高脂性脂肪肝模型。造模成功后,腹腔注射组、穴位注射组按80 mg/(kg·d)予腹腔内及足三里注射硫普罗宁,治疗6周。正常组、模型组不做任何处理。第6周末处死全部大鼠。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
期刊
关键词:中药;消癌平注射液;通关藤;抗肿瘤;综述  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9-0111-02  通关藤,又名通光散、乌骨藤,为萝摩科牛奶菜属植物通关藤Marsdenia tenacissima (Roxb).Wight et Arn的干燥藤茎,收载于201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具有清热解毒、止咳平喘、消炎、抗癌等功效。消癌平注射液是
期刊
关键词:名医经验;王寅;下肢静脉曲张;针刺  中图分类号:R259.4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2)09-0093-02  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下肢静脉壁薄弱,静脉瓣缺损以及静脉内压力持久性升高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好发于小腿的大隐静脉,局部出现静脉显露、扩张、弯曲、静脉肿胀和屈曲,或是膨大而成结节或蚯蚓状,临床表现为下肢沉重、易疲倦、小腿隐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