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大字、弹古琴,这样的爱好,你一定觉得“古旧”得很。
偏偏有这样一群人,钟情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从旧里尝出“心”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关注的便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如果说我们工作中大部分的烦恼来自于“自己整自己”的话,学到了清净心、耐心、虚心、诚心、赤子心、感恩心,一切烦心事也就迎刃而解。
工作天天是新的。智慧却是旧的、久得才好,如此看来,从充满古意的传统中品点“心”,也算是种很完美的平衡。
用好字写出好胸怀
对于IT青年洪泽来说,练字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强力清理系统垃圾——需要绞尽脑汁去考虑的人际关系、工作内容、柴米油盐,就在这一方天地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洪泽笑言,从名字上看自己就爱水,但是没想到最后爱的却是墨汁。洪泽出身书香门第,但是千万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他爱书法是耳濡目染。小时候的洪泽,被家里逼着上了两次少年宫书法班,然后都设法地逃离了那间当时看起来是无聊透顶的教室。
没想到工作之后,洪泽忽然有一天又想拿起毛笔了。儿时的那点底子,都被岁月的时光给消磨殆尽了。洪泽倒不急,抱回来一堆各式名家的字帖,照着帖上的字依样画葫芦,在下笔间体会字体横竖撇捺的用力轻重节奏和粗细的变化。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法的道理也是殊途同归,字帖上字的笔意,也在慢慢的临摹中印到了他心间。“现在想来,很多事情都有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小时候什么都不懂,即使上兴趣班也根本不是‘兴趣’。等长大了,经历的事情多了,反而会有一种心理上需要安静的想法。书法如此,人生也是这样。有些东西强求不来,不如静下心里慢慢积累。”
闲暇时光。洪泽与妻子携手中国书店,笔墨纸张的香气中,淘得中意的文房四宝,那份单纯的欢乐,是任何的收获都无法比拟的。慢慢积累。书房的一角却也在古朴的书桌、琳琅满目的各色宝物中氤氲起雅意。
洪泽的职业是系统工程师。典型的IT青年。白日里面对着各种编码,本来就颇为枯燥,半夜还经常被电话从被窝里叫起来,赶到公司加班。工作一累,连跟人说话都提不起力气,洪泽干脆就在桌子上铺开一张纸,饱蘸浓墨,力透纸背。用笔思索迟急、起伏、曲折之分,笔锋讲求正侧、藏露之别。脑中印出布局,手腕勾出墨线,身体松弛下来,“不思声色,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一通草书下来,所有的烦躁都在急速的泼墨中被挥洒殆尽了。
常言说字如其人。练字久了,洪泽也能通过别人的签名了解对方。写字毕恭毕敬者,做事必定谨小慎微;笔笔送到,一丝不苟,其办事必定认真,考虑较为周到:以简取胜,涉笔成趣,必是个果断干练、讲究工作效率的人;写字线条柔和的人性格必定随和,人缘较好;流畅潇洒者,性格奔放,生性豁达。既能了解到别人,也有意识地在练字的过程中,让性格有一个更加良性的改变,一个书法,确实是识人塑己的妙招。
洪泽一直坚持。书法实际上就是生活的一个缩影。少了诸多的繁杂因素,更容易让人看透本质。要练“内力”,也要练外功;需要思考,更需要勤奋:需要感悟,也需要实践。有了积累,才能勃发出新生的作品。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
你从书法中感受到了什么?
真正的书法家之所以伟大,在于能够将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寄托于书法之中,稍微有些心得的人都知道,下笔的关键,在于书写人的用笔和心境。一支笔拿到手上,实际是手和笔都在庄严地叩问心灵,实际上手和笔都有了灵魂和情绪,所以应该是能写出有生命的“活字”,而不是用零件组装的“死字”,应该是能表达出“风流在颠峰,谷底也深刻”的大气象、大情绪、大人性的。
再就是心境要拒绝平庸。达到心手两畅,心到手到,功力老到,字随心出,韵随墨至。所谓挟雷霆万钧而落笔噤声,凝天地之气而濡墨呜咽,胸中龙吟虎啸、下笔却如行云流水。手法如此,心胸也必然自有乾坤。
返工重来又如何?
篆刻需要不断地修章,甚至磨掉从头再来,考验的不仅仅是耐心,更是一个克服懒惰,追求精益求精的体验过程。
铁佼是一位对外汉语老师,之前一直在中国教外国孩子,后来学习篆刻还要从20D8年被派到美国教美国孩子说起。
“在美国教中文跟在中国教完全不是一回事。学生们不仅对中国语言感兴趣,更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他们会让你教他们如何用毛笔写字、如何打太极拳、唱京剧……”常驻美国教书的老师们都有一两门手艺足以震撼外国人,所以从小爱画画的铁佼也立志学一门。正巧大学时几位喜爱篆刻的同学成立了“陶苏工作室”,铁佼就加入了进去。
初学篆刻讲究三分刻、七分修。从在石头上第一笔下刀,到整个作品完成。花不了多少时间。但是从第一次把印印在纸上到最终修改咸形,恐怕最少需要十次、八次回合。有时候修得都想吐了。也有时候好不容易已经修得差不多了,一不小心走了刀,完好的作品毁之一旦,那伤心劲就别提了。磨掉重来是常有的事。
修章的过程正是精益求精的过程。这也让铁佼感悟很深:“人都是懒惰的,大家往往喜欢把大面上、整体上干完就行了,讨厌做返工、调整之类的工作。我就常把第一稿印稿和终稿对比,感叹这是出自同一印稿吗?然后从变化中找到返工、调整的成就感。”
铁佼现在刻了十多方作品。她总是随着自己的心性。比如翻看起李清照酷爱欧公之《蝶恋花》。一连和了数首“庭院深深深几许”之词,便也刻了一方“庭院深深深几许”,“没有什么特殊含义,就是当初的心情写照。”
当然铁佼刻图章有时也是“童心未泯”,看着学生们玩着“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橡皮印章,她用石头刻了一只巧虎,用学生的七彩印泥印出不同颜色的巧虎。而这方图章成了学生们最抢手的时尚玩具。
“我的学生看到我刻图章说,老师,你这是在雕刻时光。”听到这句话的铁佼很惊讶,现在,“雕刻时光”就成了她描述篆刻进行时的专有词,而这个词已经成为她业余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因为篆刻会上瘾。”铁佼如是说。
学篆刻给你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做对外汉语的老师,因为要求不能对学生讲英文,有时候日常沟通真得连比画带说的,急出一脑门子汗来。我自打爱上了篆刻类似这般情况,自己起急冒火的情况就少了很多,变得从容了。而且而立之后,身边的朋友接二连三地谈婚论嫁,到底送朋友什么礼物实际挺让人愁的。会了篆刻,我常常为朋友刻一方图章,要么是刻对方的姓名,要么是最好的寄语。每当朋友们收到这份精致的礼物,那种羡慕与欣悦的眼光,对我就是莫大的鼓舞。
当你敞开心扉,音就全了
用琴声感受自然,用琴声与知音交流……体会到其中真谛,你会发现自己想浮躁一下都难。
梁华学古琴实际很偶然,他从小五音不全,不识谱,而古琴用简字谱,不用识哆来眯,只要把琴调准了就能弹出美妙的旋律。梁华和女 朋友都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有缘分遇见。为什么不试试呢?
刚开始学古琴时是2004年,那一年古琴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梁华的女朋友恰在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大赛组委会帮忙,她和梁华一起看了很多摄影作品,原本就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他,决定琴棋书画都涉猎一些,就选择了古琴。那时古琴还没多少人懂。梁华和女朋友在百度上找了几十页都没有教授的学校。只能到青年宫跟着音乐学院的学生学了一学期,直到女朋友挖掘出位于北京马甸“悒清泉”茶馆这个古琴爱好者天地。
“古琴太美了,能从琴弦里听出你内心的波澜起伏。以前我以为这只是小说家的杜撰,但是在雅集上,好几次我都亲见茶馆门口的锦鲤和着琴音往池外蹦,画眉鸟和着音乐歌唱,太神奇了!”讲到这里,梁华和他的妻子(当年的女朋友)都眉飞色舞起来。
在古琴雅集上,梁华结识了不少圈里的朋友。他认识了《中国古琴报》的主编,梁华帮他在报纸上写一些人物专访,由此认识了不少圈里的大师,甚至拜了师傅一一次采访完南艺的老师李家安,晚上就接到他的电话。想收梁华为徒。
“行了敬茶磕头的拜师之礼。正式跟着李家安老师学古琴,我才算对古琴入了门,知道了不同门派间指法、风格、打谱有很大的不同。”梁华也是那时起从指法开始从头学,由于无名指无力,一段时间梁华还养成了没事用无名指敲桌子练习的小动作。
现在,梁华已经在《酒狂》、《高山流水》这些经典曲目之外,开始涉及根据古谱重新打谱出来的曲子。要知道。留传下来的古谱只有指法而没有节奏,打谱就是根据理解重新标上节奏,不同古琴门派的风格主要就体现在对乐曲不同的理解与感悟上,这就让梁华的古琴之路更多了“心”元素。
“实际上,古琴并非音乐的艺术。而是古代人的一个玩具,像现代人玩车模一样,借着这个玩具,可以与自己的心灵做一番对话。”梁华经常这么说。听起来虽然轻松化了,也可能让古琴本来的面目更还原一些了吧。
多点感受,空间就大了
“无感”是最近在日本很流行的词汇,指的是因为竞争压力过大,失去对生活感受力的职场人,无感的人会难以灵活地跟随这个时代,孙惟不希望成为一个这样的人。
孙惟喜欢李白,喜欢他的诗《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一定是个很多情、很善感的人,你看他好像听到万壑松涛雄风似的音调……我渴望自己对古筝弹奏技法比较熟练后,能够感受一下李白曾感受到的那种感觉,哪怕只一瞬也值了……”孙惟说。古代文人雅士的那种惬意与多愁善感让她艳羡不已。
在2008年的时候,平日忙于工作的孙惟发现生活的压力必须有一个惬意的出口。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想逃离,于是,她下决心去学琴,去年生日的时候缠着家人买了一架古筝。“古筝的音域比较宽,所以音色可沉可高,可厚可亮,弹奏指法比较简单易懂,接近现代音乐的谱曲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也能给我‘穿越’世俗、返古归真的感觉。”虽然到现在也只会一两首曲目,但是因为靠着自学成才。这让孙惟感知到的是会一门乐器有很大不同。
“我多半是享受拨弄琴弦时发出的那种“铮铮”声吧!”孙惟还买了一大堆碟。她并不喜欢上培训班这种学习模式,“我就想找一个互通有无的人一起好,不要求专业学历多高、经验多丰富,只需要两个人能在学习古筝这方面谈得来,一起探讨古筝、磨合。”
孙惟到现在也不愿意说自己是个“爱好艺术”的人,她只说自己喜欢感受和享受,“古筝是美好的,所以更不能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因为不想被“成功”绑架吧。所以才有私密的感受,这是令人嫉妒的,因为这根本无法分享,她独自—个人陶醉。自己坐上时光机。向对光线最敏感的向日葵一样,对着阳光开出最大颗的花朵。
为什么拒绝去报名培训班?
我并不想学会一门技术,只是想离感动近一点。工作太繁忙了,人就容易丧失感觉,所以必须想个办法把它重拾起来。“放弃感动的人,如行尸走肉般,生亦若死。”这话不是我说的,是爱因斯坦。古筝对我来说,就是我的世外桃源,在那儿能与古人对话、神交,听着听着,想当初作曲的人在说些什么,我又如何与他呼应,就觉得特别感动,这种感觉特别珍贵。
偏偏有这样一群人,钟情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从旧里尝出“心”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最关注的便是人与自己内心的关系,如果说我们工作中大部分的烦恼来自于“自己整自己”的话,学到了清净心、耐心、虚心、诚心、赤子心、感恩心,一切烦心事也就迎刃而解。
工作天天是新的。智慧却是旧的、久得才好,如此看来,从充满古意的传统中品点“心”,也算是种很完美的平衡。
用好字写出好胸怀
对于IT青年洪泽来说,练字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地强力清理系统垃圾——需要绞尽脑汁去考虑的人际关系、工作内容、柴米油盐,就在这一方天地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洪泽笑言,从名字上看自己就爱水,但是没想到最后爱的却是墨汁。洪泽出身书香门第,但是千万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他爱书法是耳濡目染。小时候的洪泽,被家里逼着上了两次少年宫书法班,然后都设法地逃离了那间当时看起来是无聊透顶的教室。
没想到工作之后,洪泽忽然有一天又想拿起毛笔了。儿时的那点底子,都被岁月的时光给消磨殆尽了。洪泽倒不急,抱回来一堆各式名家的字帖,照着帖上的字依样画葫芦,在下笔间体会字体横竖撇捺的用力轻重节奏和粗细的变化。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法的道理也是殊途同归,字帖上字的笔意,也在慢慢的临摹中印到了他心间。“现在想来,很多事情都有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小时候什么都不懂,即使上兴趣班也根本不是‘兴趣’。等长大了,经历的事情多了,反而会有一种心理上需要安静的想法。书法如此,人生也是这样。有些东西强求不来,不如静下心里慢慢积累。”
闲暇时光。洪泽与妻子携手中国书店,笔墨纸张的香气中,淘得中意的文房四宝,那份单纯的欢乐,是任何的收获都无法比拟的。慢慢积累。书房的一角却也在古朴的书桌、琳琅满目的各色宝物中氤氲起雅意。
洪泽的职业是系统工程师。典型的IT青年。白日里面对着各种编码,本来就颇为枯燥,半夜还经常被电话从被窝里叫起来,赶到公司加班。工作一累,连跟人说话都提不起力气,洪泽干脆就在桌子上铺开一张纸,饱蘸浓墨,力透纸背。用笔思索迟急、起伏、曲折之分,笔锋讲求正侧、藏露之别。脑中印出布局,手腕勾出墨线,身体松弛下来,“不思声色,不思得失。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一通草书下来,所有的烦躁都在急速的泼墨中被挥洒殆尽了。
常言说字如其人。练字久了,洪泽也能通过别人的签名了解对方。写字毕恭毕敬者,做事必定谨小慎微;笔笔送到,一丝不苟,其办事必定认真,考虑较为周到:以简取胜,涉笔成趣,必是个果断干练、讲究工作效率的人;写字线条柔和的人性格必定随和,人缘较好;流畅潇洒者,性格奔放,生性豁达。既能了解到别人,也有意识地在练字的过程中,让性格有一个更加良性的改变,一个书法,确实是识人塑己的妙招。
洪泽一直坚持。书法实际上就是生活的一个缩影。少了诸多的繁杂因素,更容易让人看透本质。要练“内力”,也要练外功;需要思考,更需要勤奋:需要感悟,也需要实践。有了积累,才能勃发出新生的作品。
生活,不就是这样吗?
你从书法中感受到了什么?
真正的书法家之所以伟大,在于能够将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寄托于书法之中,稍微有些心得的人都知道,下笔的关键,在于书写人的用笔和心境。一支笔拿到手上,实际是手和笔都在庄严地叩问心灵,实际上手和笔都有了灵魂和情绪,所以应该是能写出有生命的“活字”,而不是用零件组装的“死字”,应该是能表达出“风流在颠峰,谷底也深刻”的大气象、大情绪、大人性的。
再就是心境要拒绝平庸。达到心手两畅,心到手到,功力老到,字随心出,韵随墨至。所谓挟雷霆万钧而落笔噤声,凝天地之气而濡墨呜咽,胸中龙吟虎啸、下笔却如行云流水。手法如此,心胸也必然自有乾坤。
返工重来又如何?
篆刻需要不断地修章,甚至磨掉从头再来,考验的不仅仅是耐心,更是一个克服懒惰,追求精益求精的体验过程。
铁佼是一位对外汉语老师,之前一直在中国教外国孩子,后来学习篆刻还要从20D8年被派到美国教美国孩子说起。
“在美国教中文跟在中国教完全不是一回事。学生们不仅对中国语言感兴趣,更对中国的文化感兴趣,他们会让你教他们如何用毛笔写字、如何打太极拳、唱京剧……”常驻美国教书的老师们都有一两门手艺足以震撼外国人,所以从小爱画画的铁佼也立志学一门。正巧大学时几位喜爱篆刻的同学成立了“陶苏工作室”,铁佼就加入了进去。
初学篆刻讲究三分刻、七分修。从在石头上第一笔下刀,到整个作品完成。花不了多少时间。但是从第一次把印印在纸上到最终修改咸形,恐怕最少需要十次、八次回合。有时候修得都想吐了。也有时候好不容易已经修得差不多了,一不小心走了刀,完好的作品毁之一旦,那伤心劲就别提了。磨掉重来是常有的事。
修章的过程正是精益求精的过程。这也让铁佼感悟很深:“人都是懒惰的,大家往往喜欢把大面上、整体上干完就行了,讨厌做返工、调整之类的工作。我就常把第一稿印稿和终稿对比,感叹这是出自同一印稿吗?然后从变化中找到返工、调整的成就感。”
铁佼现在刻了十多方作品。她总是随着自己的心性。比如翻看起李清照酷爱欧公之《蝶恋花》。一连和了数首“庭院深深深几许”之词,便也刻了一方“庭院深深深几许”,“没有什么特殊含义,就是当初的心情写照。”
当然铁佼刻图章有时也是“童心未泯”,看着学生们玩着“喜羊羊与灰太狼”的橡皮印章,她用石头刻了一只巧虎,用学生的七彩印泥印出不同颜色的巧虎。而这方图章成了学生们最抢手的时尚玩具。
“我的学生看到我刻图章说,老师,你这是在雕刻时光。”听到这句话的铁佼很惊讶,现在,“雕刻时光”就成了她描述篆刻进行时的专有词,而这个词已经成为她业余生活的很大一部分——“因为篆刻会上瘾。”铁佼如是说。
学篆刻给你带来的最大改变是什么?
做对外汉语的老师,因为要求不能对学生讲英文,有时候日常沟通真得连比画带说的,急出一脑门子汗来。我自打爱上了篆刻类似这般情况,自己起急冒火的情况就少了很多,变得从容了。而且而立之后,身边的朋友接二连三地谈婚论嫁,到底送朋友什么礼物实际挺让人愁的。会了篆刻,我常常为朋友刻一方图章,要么是刻对方的姓名,要么是最好的寄语。每当朋友们收到这份精致的礼物,那种羡慕与欣悦的眼光,对我就是莫大的鼓舞。
当你敞开心扉,音就全了
用琴声感受自然,用琴声与知音交流……体会到其中真谛,你会发现自己想浮躁一下都难。
梁华学古琴实际很偶然,他从小五音不全,不识谱,而古琴用简字谱,不用识哆来眯,只要把琴调准了就能弹出美妙的旋律。梁华和女 朋友都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有缘分遇见。为什么不试试呢?
刚开始学古琴时是2004年,那一年古琴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梁华的女朋友恰在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大赛组委会帮忙,她和梁华一起看了很多摄影作品,原本就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他,决定琴棋书画都涉猎一些,就选择了古琴。那时古琴还没多少人懂。梁华和女朋友在百度上找了几十页都没有教授的学校。只能到青年宫跟着音乐学院的学生学了一学期,直到女朋友挖掘出位于北京马甸“悒清泉”茶馆这个古琴爱好者天地。
“古琴太美了,能从琴弦里听出你内心的波澜起伏。以前我以为这只是小说家的杜撰,但是在雅集上,好几次我都亲见茶馆门口的锦鲤和着琴音往池外蹦,画眉鸟和着音乐歌唱,太神奇了!”讲到这里,梁华和他的妻子(当年的女朋友)都眉飞色舞起来。
在古琴雅集上,梁华结识了不少圈里的朋友。他认识了《中国古琴报》的主编,梁华帮他在报纸上写一些人物专访,由此认识了不少圈里的大师,甚至拜了师傅一一次采访完南艺的老师李家安,晚上就接到他的电话。想收梁华为徒。
“行了敬茶磕头的拜师之礼。正式跟着李家安老师学古琴,我才算对古琴入了门,知道了不同门派间指法、风格、打谱有很大的不同。”梁华也是那时起从指法开始从头学,由于无名指无力,一段时间梁华还养成了没事用无名指敲桌子练习的小动作。
现在,梁华已经在《酒狂》、《高山流水》这些经典曲目之外,开始涉及根据古谱重新打谱出来的曲子。要知道。留传下来的古谱只有指法而没有节奏,打谱就是根据理解重新标上节奏,不同古琴门派的风格主要就体现在对乐曲不同的理解与感悟上,这就让梁华的古琴之路更多了“心”元素。
“实际上,古琴并非音乐的艺术。而是古代人的一个玩具,像现代人玩车模一样,借着这个玩具,可以与自己的心灵做一番对话。”梁华经常这么说。听起来虽然轻松化了,也可能让古琴本来的面目更还原一些了吧。
多点感受,空间就大了
“无感”是最近在日本很流行的词汇,指的是因为竞争压力过大,失去对生活感受力的职场人,无感的人会难以灵活地跟随这个时代,孙惟不希望成为一个这样的人。
孙惟喜欢李白,喜欢他的诗《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白一定是个很多情、很善感的人,你看他好像听到万壑松涛雄风似的音调……我渴望自己对古筝弹奏技法比较熟练后,能够感受一下李白曾感受到的那种感觉,哪怕只一瞬也值了……”孙惟说。古代文人雅士的那种惬意与多愁善感让她艳羡不已。
在2008年的时候,平日忙于工作的孙惟发现生活的压力必须有一个惬意的出口。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想逃离,于是,她下决心去学琴,去年生日的时候缠着家人买了一架古筝。“古筝的音域比较宽,所以音色可沉可高,可厚可亮,弹奏指法比较简单易懂,接近现代音乐的谱曲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也能给我‘穿越’世俗、返古归真的感觉。”虽然到现在也只会一两首曲目,但是因为靠着自学成才。这让孙惟感知到的是会一门乐器有很大不同。
“我多半是享受拨弄琴弦时发出的那种“铮铮”声吧!”孙惟还买了一大堆碟。她并不喜欢上培训班这种学习模式,“我就想找一个互通有无的人一起好,不要求专业学历多高、经验多丰富,只需要两个人能在学习古筝这方面谈得来,一起探讨古筝、磨合。”
孙惟到现在也不愿意说自己是个“爱好艺术”的人,她只说自己喜欢感受和享受,“古筝是美好的,所以更不能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因为不想被“成功”绑架吧。所以才有私密的感受,这是令人嫉妒的,因为这根本无法分享,她独自—个人陶醉。自己坐上时光机。向对光线最敏感的向日葵一样,对着阳光开出最大颗的花朵。
为什么拒绝去报名培训班?
我并不想学会一门技术,只是想离感动近一点。工作太繁忙了,人就容易丧失感觉,所以必须想个办法把它重拾起来。“放弃感动的人,如行尸走肉般,生亦若死。”这话不是我说的,是爱因斯坦。古筝对我来说,就是我的世外桃源,在那儿能与古人对话、神交,听着听着,想当初作曲的人在说些什么,我又如何与他呼应,就觉得特别感动,这种感觉特别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