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出切实可行的途径、策略,对实际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小组合作有效性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呈现在我们面前。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认为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充分体现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小组合作的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当及时进行调整。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很不平衡,甚至会有很大差异。此时,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或重新搭配,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合作对象,使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互相了解,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2.明确学习任务与成员分工职责
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的提出合作的目标和要求,教师一定要把这段时间中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布置清楚,要让每个小组都明确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并且明白通过怎样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让每一位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内所要承担的任务。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
3.精心设计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
3.1设计矛盾型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所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特别投入。
3.2设计假设型的问题。即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容易将学生至于一种非得思考的问题情境中,因此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会思绪飞扬。
3.3设计发散型的问题。由于这类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4.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进行讨论与交流
充足的时间是开展小组合作的重要保障。任务明确后,围绕任务,让学生各自陈述自己对任务的看法,共同商讨对策。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获取了有关信息后,要注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及聆听别人的意见,通过充分的讨论,获得对问题的共识。
各组在完成了任务后,注意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而不是个人的)进行汇报、交流,同时鼓励组与组之间提出质疑。通过交流、质疑,让学生感受到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获得的,意识到自己在其中的作用。同时,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组间的交流,还可以达到知识的共享和智慧的共享。
5.教师把握时机,适时指导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要深入到各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和讨论的中心问题,认知进程等,以便能灵活的调整教学环节。当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当小组活动偏离主题或活动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活动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活动顺利发展。
6.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合作,大胆探究的积极性。因此要注重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
6.1学生自评。因为每一次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的对象也是学生,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认识,谈体会,谈收获,同时能够明白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不足,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6.2学生互评。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还应进行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互评时,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找出优、缺点,最后由小组长根据大家的意见,记录评价结果,交给任课教师。目的是在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团结合作、互相勉励、共同提高的氛围。在小组学习过程评价中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大家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6.3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保证,是学生进步的强化剂。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可从三方面着手:
6.3.1对学生个人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对个人进行评价的首要意识是: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以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
6.3.2对合作状况进行评价。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合作状况,对其进行合理评价。合作状况包括组内合作状况和组际合作状况。各成员是否明确自己的任务,各司其职;各成员之间是否能相互合作,彼此之间有无遇到矛盾,是否能相互帮助,最终达成共识。
6.3.3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合作效果的评价,主要评价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有没有比以前有所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否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评价的着力点定位在学生能否不断进步与提高上,与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目标,即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北京学苑出版社
【关键词】小组合作有效性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作为一个新的课题呈现在我们面前。本人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认为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科学合理的进行分组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充分体现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小组合作的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当及时进行调整。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会很不平衡,甚至会有很大差异。此时,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或重新搭配,不断地改变学生的合作对象,使之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更多地互相了解,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2.明确学习任务与成员分工职责
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的提出合作的目标和要求,教师一定要把这段时间中进行合作学习的任务、要求布置清楚,要让每个小组都明确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并且明白通过怎样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让每一位学生明确自己在小组内所要承担的任务。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每次合作学习有序开展。记录员要负责将小组讨论的要点记录下来便于向全班交流汇报。汇报员负责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
3.精心设计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由问题引发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
3.1设计矛盾型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所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特别投入。
3.2设计假设型的问题。即要求学生以已知的内容为前提进行猜测、推断。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容易将学生至于一种非得思考的问题情境中,因此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会思绪飞扬。
3.3设计发散型的问题。由于这类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
4.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进行讨论与交流
充足的时间是开展小组合作的重要保障。任务明确后,围绕任务,让学生各自陈述自己对任务的看法,共同商讨对策。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获取了有关信息后,要注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让每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及聆听别人的意见,通过充分的讨论,获得对问题的共识。
各组在完成了任务后,注意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自己小组的探究结果(而不是个人的)进行汇报、交流,同时鼓励组与组之间提出质疑。通过交流、质疑,让学生感受到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获得的,意识到自己在其中的作用。同时,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组间的交流,还可以达到知识的共享和智慧的共享。
5.教师把握时机,适时指导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要深入到各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和讨论的中心问题,认知进程等,以便能灵活的调整教学环节。当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当小组活动偏离主题或活动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活动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活动顺利发展。
6.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环。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合作,大胆探究的积极性。因此要注重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
6.1学生自评。因为每一次活动的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的对象也是学生,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评价,思考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谈认识,谈体会,谈收获,同时能够明白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不足,明确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6.2学生互评。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还应进行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评价。互评时,主要从参与是否积极、合作是否友好、工作是否认真负责等方面进行,要求学生之间相互找出优、缺点,最后由小组长根据大家的意见,记录评价结果,交给任课教师。目的是在同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营造团结合作、互相勉励、共同提高的氛围。在小组学习过程评价中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大家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
6.3教师评价。教师的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保证,是学生进步的强化剂。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可从三方面着手:
6.3.1对学生个人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对个人进行评价的首要意识是: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重视评价的激励功能。教师要用赏识的眼光和心态去寻找学生点滴的闪光点,用赏识的语言进行激励,使他们的心灵在教师的赏识中得以舒展,让他们变得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自信。
6.3.2对合作状况进行评价。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合作状况,对其进行合理评价。合作状况包括组内合作状况和组际合作状况。各成员是否明确自己的任务,各司其职;各成员之间是否能相互合作,彼此之间有无遇到矛盾,是否能相互帮助,最终达成共识。
6.3.3对合作效果进行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合作效果的评价,主要评价在小组学习中,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有没有比以前有所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能否相互帮助,共同进步。评价的着力点定位在学生能否不断进步与提高上,与自己的过去比,只要比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目标,即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北京学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