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落实教育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促进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努力打造一支适合新时代教育要求的班主任隊伍,我校于举行了“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班主任”为主题的班主任培训活动。我也有幸参与了此次培训活动。活动中,李镇西老师的《这样当好班主任》的讲座紧贴实际;冯秋萌老师的《班集体建设与班级管理》的报告操作性强,为我们指明了班集体的建设目标;封卫华老师《班级文化建设》的经验交流为我们介绍了班级各类文化的建设机制与操作规范;夏玲华老师的《如何做好学困班的班主任工作》的经验介绍精炼而富有实效。老师们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令我获得了很大的启发和鞭策。此次班主任培训活动令我获益良多,借此机会,我谈一点简单的甚至可能是不切实际的对班主任工作的想法,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一、师生沟通——班主任工作的基石
在校求学期间,学生与老师打交道的时间可能比家长还要长。而班主任除了作为任课教师教授学生学科知识之外,要比其他普通任课教师肩负更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职责。德育教育该不该做显然不是问题,然而该怎么做却是千变万化、没有定法的。面对不同的学生,班主任应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其做好沟通工作。初中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心智普遍不够成熟,其中初中低年级学生可能还有对老师的敬畏与尊重。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学生天然叛逆期的到来,高年级学生可能对老师的权威性已经产生质疑。这时,低年级学生可能还出于对老师权威的敬重,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即使不认同也能勉强点头;而到了高年级,就可能与老师公开叫板。并不是说批评教育不能采用,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应当也必须采用。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有一条就是“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于是,关键就变成了,什么才是所谓的“适当方式”?我相信,态度决定一切。不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批评教育学生,必须让学生认识到,班主任的工作是为了他(她)好,是为了他(她)的健康成长。如果一个班主任老师真心诚意地为学生好,为学生想办法、出点子,哪怕是再迟钝的学生,也会慢慢认识到老师的苦心和真心,会被慢慢感化,关键恐怕在于班主任肯不肯付出,肯付出多少。另一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己的改正方向,这时候班主任的工作才能说是真正成功的。有时候,学生出于各种原因表面上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接受了处罚,但事实上根本没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很快又犯了老毛病,这不是班主任工作的成功,而恰恰是班主任工作真正的失败。
二、家校沟通——联起德育天空的希望之桥
陆忠明老师曾经说过,和睦温馨的家庭是儿童最佳的成长环境。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家庭问题激增,离异家庭的比例也不断提高。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时间比例上不占优势,但效果可能比学校教育更明显。因为学生一旦有了错误,家长往往容易站在自己孩子有利的一边。而此时的学生自我辨别能力还不强,很容易因为家长站在自己一边,对自己有利,就认为家长的看法、说法都是对的,从而站在学校教育的对立面。这时候,作为班主任,必须与家长全面、深入地沟通。一方面向家长通报事情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向家长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综合各方面因素,对事情做出判断和处理。当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了沟通的基础,却不一定要站在同一战线,家长可以晓之以情,班主任可以动之以理,但是有着共同的目标,德育工作的展开就会游刃有余。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日常的交流沟通往往比事情发生后的交流更重要。因为如果在平时家校沟通不畅,班主任与家长之间联系不够紧密,那么一旦学生有什么状况,班主任就去联络家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班主任工作能力不足的表现。所以,作为班主任,应当将家校沟通作为一个常抓不懈的日常抓手,将家校合作作为一个常规运作的日常模式,将家庭动力作为一个解决学生问题的重要支持。
三、师师沟通
马兰霞老师曾经说过,教师这一职业具有工作的个体性和成果的集体性的双性特点。也就是说教师在工作时,往往是单打独斗;而当一个学生成长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时,往往又不能说这是某一位老师的功劳,因为这是许多老师共同教育、家长密切配合以及学生自身勤奋努力等多种因素的成果。而班主任老师应当在这众多老师中成为核心性、主导性与决定性的教育与引导力量。作为一名班主任,除了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充分激发出搭班任课老师的热情与激情,让学生爱老师,老师疼学生。在平时就注意调节各方面关系,有矛盾及时处理,有困难及时解决,保证班级与各老师之间的关系健康、良好地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班主任自身更好地进行工作,进行班集体建设,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求学环境,并且最终能够实现一个包括各任课老师在内的和谐的大集体。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各教师不同的个性与教育手段会令学生不至于对一种模式产生疲倦和厌烦心理。
一、师生沟通——班主任工作的基石
在校求学期间,学生与老师打交道的时间可能比家长还要长。而班主任除了作为任课教师教授学生学科知识之外,要比其他普通任课教师肩负更多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职责。德育教育该不该做显然不是问题,然而该怎么做却是千变万化、没有定法的。面对不同的学生,班主任应当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与其做好沟通工作。初中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心智普遍不够成熟,其中初中低年级学生可能还有对老师的敬畏与尊重。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学生天然叛逆期的到来,高年级学生可能对老师的权威性已经产生质疑。这时,低年级学生可能还出于对老师权威的敬重,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即使不认同也能勉强点头;而到了高年级,就可能与老师公开叫板。并不是说批评教育不能采用,批评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应当也必须采用。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有一条就是“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于是,关键就变成了,什么才是所谓的“适当方式”?我相信,态度决定一切。不论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批评教育学生,必须让学生认识到,班主任的工作是为了他(她)好,是为了他(她)的健康成长。如果一个班主任老师真心诚意地为学生好,为学生想办法、出点子,哪怕是再迟钝的学生,也会慢慢认识到老师的苦心和真心,会被慢慢感化,关键恐怕在于班主任肯不肯付出,肯付出多少。另一方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己的改正方向,这时候班主任的工作才能说是真正成功的。有时候,学生出于各种原因表面上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接受了处罚,但事实上根本没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很快又犯了老毛病,这不是班主任工作的成功,而恰恰是班主任工作真正的失败。
二、家校沟通——联起德育天空的希望之桥
陆忠明老师曾经说过,和睦温馨的家庭是儿童最佳的成长环境。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家庭问题激增,离异家庭的比例也不断提高。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时间比例上不占优势,但效果可能比学校教育更明显。因为学生一旦有了错误,家长往往容易站在自己孩子有利的一边。而此时的学生自我辨别能力还不强,很容易因为家长站在自己一边,对自己有利,就认为家长的看法、说法都是对的,从而站在学校教育的对立面。这时候,作为班主任,必须与家长全面、深入地沟通。一方面向家长通报事情的来龙去脉,另一方面向家长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综合各方面因素,对事情做出判断和处理。当然,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了沟通的基础,却不一定要站在同一战线,家长可以晓之以情,班主任可以动之以理,但是有着共同的目标,德育工作的展开就会游刃有余。当然,在很多情况下,日常的交流沟通往往比事情发生后的交流更重要。因为如果在平时家校沟通不畅,班主任与家长之间联系不够紧密,那么一旦学生有什么状况,班主任就去联络家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班主任工作能力不足的表现。所以,作为班主任,应当将家校沟通作为一个常抓不懈的日常抓手,将家校合作作为一个常规运作的日常模式,将家庭动力作为一个解决学生问题的重要支持。
三、师师沟通
马兰霞老师曾经说过,教师这一职业具有工作的个体性和成果的集体性的双性特点。也就是说教师在工作时,往往是单打独斗;而当一个学生成长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时,往往又不能说这是某一位老师的功劳,因为这是许多老师共同教育、家长密切配合以及学生自身勤奋努力等多种因素的成果。而班主任老师应当在这众多老师中成为核心性、主导性与决定性的教育与引导力量。作为一名班主任,除了要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和终身学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充分激发出搭班任课老师的热情与激情,让学生爱老师,老师疼学生。在平时就注意调节各方面关系,有矛盾及时处理,有困难及时解决,保证班级与各老师之间的关系健康、良好地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班主任自身更好地进行工作,进行班集体建设,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求学环境,并且最终能够实现一个包括各任课老师在内的和谐的大集体。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各教师不同的个性与教育手段会令学生不至于对一种模式产生疲倦和厌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