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改理念不断革新,课程目标逐步由“知识学习”转向“知识应用与素养提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也不例外。“走生活之道,提信息素养”是指将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有机融合,联系生活、走近生活、应用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有效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在学习中有的放矢,提高教育实效,提升信息素养。而要做到这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现创新。
一、模拟生活化场景,突破操作难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之所以成为教学难点,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表象知识和前经验,学习的内容不在他们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学生对其理解处于抽象思维阶段,这往往也是学生难以掌握一些操作技能的主要原因。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以下内容:建立文件夹,保存、打开,复制、剪切,认识域名……对于这些难点,可通过模拟生活化场景,将知识生活化、形象化、简单化,从而进行突破。
例如,建立文件夹,可模拟生活化场景——
师:天黑了,妈妈把衣架上的衣服收下来了,有上衣、长裤、外套、袜子,你要怎么整理这些衣物?
生:分类、收纳。
(模拟将袜子收进盒子,再把盒子放入柜子的生活场景)
师:那一堆各种类型的文件怎么整理?
生:分类、收纳。
师:怎么分类?
生:按文件类型。
师:怎么收纳?(引出“文件夹”概念,突破“文件夹具体应用”难点)
又如,教学保存、打开,可模拟生活化场景——
师:妈妈买回来一些冰淇淋和饮料,你会将它们存放在什么地方?
生:冰箱。
师:放入冰箱的步骤是?
生:打开冰箱,直接放层板,或者再打开内格,放入东西。
师:那电脑里的一张图、一篇文章存放在什么地方?
生:电脑磁盘。
师:那存放步骤呢?
生:(联系冰箱储物操作)先打开磁盘,找到相应文件夹。
(师强调不能直接放,要给文件命名)
师:如果我要从冰箱里把冰淇淋拿出来吃呢?
生:打开冰箱—打开层格—取物。
师:那我要打开保存的文件呢?
(联想、推理操作过程如上)
二、设计生活化项目,解决具体问题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学科,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基本目标,注重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和实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沿用教材内容,单纯教学课本上的知识与技能,很少关注知识技能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没能利用信息技术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解决问题较零碎,没有系统化、一体化。而设计项目化生活实例,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应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意识,并使知识与技能形成系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灵活地运用更多的生活素材,以这些素材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生活或学习经验教学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的体验。教师要用心寻找或设计项目化生活实例,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用不同的项目载体呈现教学内容,并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以四年级下册教学为例,可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根据校本阅读需要设计“校园书法文化探究”学习项目,将四年级下册的知识技能全部融进项目学习中,制订项目计划、项目内容、项目课程,初步编写项目校本教材等。一學期指导学生以完成单个项目为目标,这样能使学习的知识技能形成体系,又解决了实际生活问题。
以“校园书法文化探究”项目为例,具体设计如下。
教师可通过设计生活化项目,整合四年级下册所有的学习知识点,让学生在设计、完成“校园书法文化探究”学习项目的基础上,构建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也真正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处理学习问题。
三、依托生活化经验,提升学科素养
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要应用,《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年版)》提出,学生素养的外在表现之一是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具备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信息化、智能化的移动数据时代,学生有着丰富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生活经验,如微信、QQ的使用,网络购物、电子支付等,这些资源可以被教师应用在课堂教学上辅助教学甚至成为课堂教学素材。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将其更好地结合信息技术知识传输给学生。依托生活化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是让生活化内容更快速融入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方法。
在对四、五年级学生进行的“信息技术生活化问卷调查”中,总共有174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觉得“资料查找、图片处理、文字排版”对于解决生活问题最有用,也迫切需求掌握相应知识。其中“图片处理、文字排版”集中在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教材,而“资料查找”等“网络应用”相关知识到五年级下册才有比较系统的学习,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远远早于教材。此时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整教学内容,在“文字排版”这一学习内容前新增“查找资料”和“收发电子邮件”这两项学习内容。同时除了教学课本上“光影魔术手”这个图形处理软件外,还可新增手机端“美图秀秀”美化图片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确定学习内容,通过知识体系的整合和课堂系统学习,丰富生活经验,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问题的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双塔小学 责任编辑:黄晓夏)
一、模拟生活化场景,突破操作难点
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之所以成为教学难点,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关的表象知识和前经验,学习的内容不在他们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学生对其理解处于抽象思维阶段,这往往也是学生难以掌握一些操作技能的主要原因。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以下内容:建立文件夹,保存、打开,复制、剪切,认识域名……对于这些难点,可通过模拟生活化场景,将知识生活化、形象化、简单化,从而进行突破。
例如,建立文件夹,可模拟生活化场景——
师:天黑了,妈妈把衣架上的衣服收下来了,有上衣、长裤、外套、袜子,你要怎么整理这些衣物?
生:分类、收纳。
(模拟将袜子收进盒子,再把盒子放入柜子的生活场景)
师:那一堆各种类型的文件怎么整理?
生:分类、收纳。
师:怎么分类?
生:按文件类型。
师:怎么收纳?(引出“文件夹”概念,突破“文件夹具体应用”难点)
又如,教学保存、打开,可模拟生活化场景——
师:妈妈买回来一些冰淇淋和饮料,你会将它们存放在什么地方?
生:冰箱。
师:放入冰箱的步骤是?
生:打开冰箱,直接放层板,或者再打开内格,放入东西。
师:那电脑里的一张图、一篇文章存放在什么地方?
生:电脑磁盘。
师:那存放步骤呢?
生:(联系冰箱储物操作)先打开磁盘,找到相应文件夹。
(师强调不能直接放,要给文件命名)
师:如果我要从冰箱里把冰淇淋拿出来吃呢?
生:打开冰箱—打开层格—取物。
师:那我要打开保存的文件呢?
(联想、推理操作过程如上)
二、设计生活化项目,解决具体问题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学科,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基本目标,注重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和实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沿用教材内容,单纯教学课本上的知识与技能,很少关注知识技能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没能利用信息技术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或者解决问题较零碎,没有系统化、一体化。而设计项目化生活实例,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树立应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的意识,并使知识与技能形成系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灵活地运用更多的生活素材,以这些素材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生活或学习经验教学信息技术,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的体验。教师要用心寻找或设计项目化生活实例,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用不同的项目载体呈现教学内容,并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以四年级下册教学为例,可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根据校本阅读需要设计“校园书法文化探究”学习项目,将四年级下册的知识技能全部融进项目学习中,制订项目计划、项目内容、项目课程,初步编写项目校本教材等。一學期指导学生以完成单个项目为目标,这样能使学习的知识技能形成体系,又解决了实际生活问题。
以“校园书法文化探究”项目为例,具体设计如下。
教师可通过设计生活化项目,整合四年级下册所有的学习知识点,让学生在设计、完成“校园书法文化探究”学习项目的基础上,构建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也真正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处理学习问题。
三、依托生活化经验,提升学科素养
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要应用,《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年版)》提出,学生素养的外在表现之一是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具备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信息化、智能化的移动数据时代,学生有着丰富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生活经验,如微信、QQ的使用,网络购物、电子支付等,这些资源可以被教师应用在课堂教学上辅助教学甚至成为课堂教学素材。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将其更好地结合信息技术知识传输给学生。依托生活化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是让生活化内容更快速融入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方法。
在对四、五年级学生进行的“信息技术生活化问卷调查”中,总共有174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觉得“资料查找、图片处理、文字排版”对于解决生活问题最有用,也迫切需求掌握相应知识。其中“图片处理、文字排版”集中在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教材,而“资料查找”等“网络应用”相关知识到五年级下册才有比较系统的学习,学生的生活经验已经远远早于教材。此时教师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调整教学内容,在“文字排版”这一学习内容前新增“查找资料”和“收发电子邮件”这两项学习内容。同时除了教学课本上“光影魔术手”这个图形处理软件外,还可新增手机端“美图秀秀”美化图片的教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确定学习内容,通过知识体系的整合和课堂系统学习,丰富生活经验,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解决生活问题的素养。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双塔小学 责任编辑: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