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為依据,吸纳了语文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致力于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本文以一年级上册为例,以该册中“同构性文本”为契机,从语言运用出发,探寻语文教学的方法,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立足语言运用,学会“同构表达”的技巧
语言运用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总的来说,在语文知识层面,主要是指对语言符号、语言规则及经典的言语作品等进行理解、记忆、储备;在语文技能层面,主要是指对语言规则、语言技能的掌握能力;在语文态度层面,主要是指理解和运用语言所衍生的,对语言运用的惯性和自觉,对语言现象的兴趣和敬重,对语言意义的感受和理解。“同构表达”有助于学生进行语言运用。
一年级上册的《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集抒情、想象、比喻、拟人为一体,让学生在体味诗的韵味的同时,内化语言,尝试表达。
从宏观上来看,课文的内容大体相同,每一小节都以某一事物说“我是……”来结尾,既体现了季节的特征,又表达了对四季的喜爱之情。草芽、荷叶、谷穗、雪人都是四季中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都运用叠词阐明了事物的特征。有了这样的同构铺垫,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身边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进而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季节说说这些事物的特点——柳树弯弯、桃花红红、荷花朵朵、泉水咚咚……
从微观上来看,课文第一、二节与第三、四小节不尽相同——前两节是什么对什么说,后两节是什么怎样地说。这样的结构安排,既整齐有度又不失趣味。那么,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也注意到这些变化。小鸟、青蛙都是春天、夏天里可爱的小动物:“春天来了,你还知道哪些可爱的小动物呢?”“夏天里,你又能听见哪些声音呢?”学生很容易说出蜜蜂、蜻蜓、蝴蝶、小燕子、知了等各种动物、昆虫。在秋、冬这两个季节里,可以让学生做动作理解“鞠着躬”“大肚子一挺”等,在自己创作时,引导他们也照样子说一说。
二、掌握“同构方法”,促进学用相长
“学语文,就是掌握语言这个人类生存的工具,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徐林祥教授在《语文课程的价值》一文中这样写道。语文学习需要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语文习惯。通过掌握统编教材“语文园地”中“字词句运用”这一栏目的同构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文学审美的趣味,促进学用相长。
例如,在“语文园地二·字词句运用”中,安排了“他、打、马、画”“七、地、你、棋”“目、不、足、五”三组生字与单韵母“u”“ɑ”“i”的连线题。通过指导朗读,学生能很容易发现每排生字都有相同的韵母,进而正确、有感情地拼读。“我还会说:妈、爸、花……”教材上有这样的提示,其实就是同构方法的渗透。
又如,在“语文园地六·字词句运用”中,“连一连”安排的内容与汉字结构有关,可以创设情境开展教学。首先,可以指导学生看图并思考:为什么将带“星”字的苹果装入写有“花”的果篮里?为什么将带“地”字的苹果装入写有“清”的果篮里?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伙伴的提示,讨论得出结论:原来是按汉字的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进行分类的。然后,让学生尝试连线,教师进行反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行拓展,让学生到生字表、课文、教室的布置中寻找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或者自己举例。在“语文园地七·我的发现”中,教师可以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承接“识字加油站”板块,先开展“明、晚、昨、时”等字的学习,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字的相同点——都有日字旁,都和时间有关,建立字形和字义的联系;再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规律,发现“妈、奶、姐、妹”这些字在偏旁上的相同点;最后进行拓展巩固,找一找认识的字中,还有没有偏旁相同的字,看看偏旁与它们的字义是否有关系。这些都是同构方法的训练。
三、提升“同构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一年级上册的同构性文本还体现在“语文园地”中“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上,该栏目需要家校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开展。在开学之初,就可以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将本学期语文学习的一些基本要求,尤其是这个栏目的编排意图介绍给家长,并对如何与孩子共同阅读做一些具体的指导,引导家长重视阅读,关注孩子的阅读状况。
如《小兔子乖乖》这首儿歌,作为本册教材的第一次“和大人一起读”,教材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编排了这首孩子耳熟能详的儿歌。孩子可以听一听、唱一唱的方式,在有趣的听唱活动中和大人一起读儿歌,实现口头语向书面语的顺利过渡,体验“我能读”的成就感,这就在无形中激发了孩子课外阅读的动力。
随着“和大人一起读”的持续推进,教师要关注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可以安排时间,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和大人一起读”的收获。如《小松鼠找花生》这首儿歌:“爸爸妈妈是怎样和你一起读的?”“你现在能解开小松鼠的疑惑了吗?”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好的阅读方法可以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班级中进行推广。
除了儿歌,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如《拔萝卜》语言就很有特点。故事讲到“小狗喊小猫来帮忙……”戛然而止,而后面的插图告诉我们,小猫还请来了小老鼠帮忙,据此,结合文中学习伙伴的提示:“后来怎么样了?”大人和孩子可以一起大胆想象故事后面的内容,还可以仿照故事语言表达的方式,把小猫和小老鼠来帮忙的内容补充完整。特别要引导孩子仔细观察每幅图中的萝卜有什么变化,让孩子猜猜故事的最后结果是什么。
本册教材在每个单元后安排语文园地,围绕本单元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拓展运用。教师需要有“同构意识”:识字加油站——以丰富多样的形式,灵活安排常用字,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字;字词句运用——形式多样的听说读写活动,重点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字词和句式,适度拓展,强调综合运用;书写提示——强调重视汉字书写,打好写字基础;我的发现——鼓励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以提高识字效率,发展识字能力;展示台——提供展示交流语文学习成果的平台,鼓励交流语文学习的收获,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世界,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日积月累——集中安排古诗诵读、名言警句等传统文化经典内容;和大人一起读——编选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儿歌,提倡无压力亲子共读,是衔接幼小、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桥梁。用好这些内容,都有助于提升学生“同构能力”,进而提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市城南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黄晓夏)
一、立足语言运用,学会“同构表达”的技巧
语言运用作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总的来说,在语文知识层面,主要是指对语言符号、语言规则及经典的言语作品等进行理解、记忆、储备;在语文技能层面,主要是指对语言规则、语言技能的掌握能力;在语文态度层面,主要是指理解和运用语言所衍生的,对语言运用的惯性和自觉,对语言现象的兴趣和敬重,对语言意义的感受和理解。“同构表达”有助于学生进行语言运用。
一年级上册的《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歌,集抒情、想象、比喻、拟人为一体,让学生在体味诗的韵味的同时,内化语言,尝试表达。
从宏观上来看,课文的内容大体相同,每一小节都以某一事物说“我是……”来结尾,既体现了季节的特征,又表达了对四季的喜爱之情。草芽、荷叶、谷穗、雪人都是四季中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都运用叠词阐明了事物的特征。有了这样的同构铺垫,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身边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进而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季节说说这些事物的特点——柳树弯弯、桃花红红、荷花朵朵、泉水咚咚……
从微观上来看,课文第一、二节与第三、四小节不尽相同——前两节是什么对什么说,后两节是什么怎样地说。这样的结构安排,既整齐有度又不失趣味。那么,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也注意到这些变化。小鸟、青蛙都是春天、夏天里可爱的小动物:“春天来了,你还知道哪些可爱的小动物呢?”“夏天里,你又能听见哪些声音呢?”学生很容易说出蜜蜂、蜻蜓、蝴蝶、小燕子、知了等各种动物、昆虫。在秋、冬这两个季节里,可以让学生做动作理解“鞠着躬”“大肚子一挺”等,在自己创作时,引导他们也照样子说一说。
二、掌握“同构方法”,促进学用相长
“学语文,就是掌握语言这个人类生存的工具,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徐林祥教授在《语文课程的价值》一文中这样写道。语文学习需要掌握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和良好的语文习惯。通过掌握统编教材“语文园地”中“字词句运用”这一栏目的同构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文学审美的趣味,促进学用相长。
例如,在“语文园地二·字词句运用”中,安排了“他、打、马、画”“七、地、你、棋”“目、不、足、五”三组生字与单韵母“u”“ɑ”“i”的连线题。通过指导朗读,学生能很容易发现每排生字都有相同的韵母,进而正确、有感情地拼读。“我还会说:妈、爸、花……”教材上有这样的提示,其实就是同构方法的渗透。
又如,在“语文园地六·字词句运用”中,“连一连”安排的内容与汉字结构有关,可以创设情境开展教学。首先,可以指导学生看图并思考:为什么将带“星”字的苹果装入写有“花”的果篮里?为什么将带“地”字的苹果装入写有“清”的果篮里?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伙伴的提示,讨论得出结论:原来是按汉字的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进行分类的。然后,让学生尝试连线,教师进行反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行拓展,让学生到生字表、课文、教室的布置中寻找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或者自己举例。在“语文园地七·我的发现”中,教师可以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承接“识字加油站”板块,先开展“明、晚、昨、时”等字的学习,引导学生发现这些字的相同点——都有日字旁,都和时间有关,建立字形和字义的联系;再引导学生迁移运用规律,发现“妈、奶、姐、妹”这些字在偏旁上的相同点;最后进行拓展巩固,找一找认识的字中,还有没有偏旁相同的字,看看偏旁与它们的字义是否有关系。这些都是同构方法的训练。
三、提升“同构能力”,发展核心素养
一年级上册的同构性文本还体现在“语文园地”中“和大人一起读”这个栏目上,该栏目需要家校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有效开展。在开学之初,就可以利用家长会的时间,将本学期语文学习的一些基本要求,尤其是这个栏目的编排意图介绍给家长,并对如何与孩子共同阅读做一些具体的指导,引导家长重视阅读,关注孩子的阅读状况。
如《小兔子乖乖》这首儿歌,作为本册教材的第一次“和大人一起读”,教材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编排了这首孩子耳熟能详的儿歌。孩子可以听一听、唱一唱的方式,在有趣的听唱活动中和大人一起读儿歌,实现口头语向书面语的顺利过渡,体验“我能读”的成就感,这就在无形中激发了孩子课外阅读的动力。
随着“和大人一起读”的持续推进,教师要关注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可以安排时间,让全班同学一起分享“和大人一起读”的收获。如《小松鼠找花生》这首儿歌:“爸爸妈妈是怎样和你一起读的?”“你现在能解开小松鼠的疑惑了吗?”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好的阅读方法可以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班级中进行推广。
除了儿歌,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如《拔萝卜》语言就很有特点。故事讲到“小狗喊小猫来帮忙……”戛然而止,而后面的插图告诉我们,小猫还请来了小老鼠帮忙,据此,结合文中学习伙伴的提示:“后来怎么样了?”大人和孩子可以一起大胆想象故事后面的内容,还可以仿照故事语言表达的方式,把小猫和小老鼠来帮忙的内容补充完整。特别要引导孩子仔细观察每幅图中的萝卜有什么变化,让孩子猜猜故事的最后结果是什么。
本册教材在每个单元后安排语文园地,围绕本单元内容进行复习巩固、拓展运用。教师需要有“同构意识”:识字加油站——以丰富多样的形式,灵活安排常用字,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汉字;字词句运用——形式多样的听说读写活动,重点复习巩固本单元所学的字词和句式,适度拓展,强调综合运用;书写提示——强调重视汉字书写,打好写字基础;我的发现——鼓励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以提高识字效率,发展识字能力;展示台——提供展示交流语文学习成果的平台,鼓励交流语文学习的收获,引导学生留心周围的世界,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日积月累——集中安排古诗诵读、名言警句等传统文化经典内容;和大人一起读——编选学生耳熟能详的故事、儿歌,提倡无压力亲子共读,是衔接幼小、口语向书面语过渡的重要桥梁。用好这些内容,都有助于提升学生“同构能力”,进而提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安徽省天长市城南小学 本专辑责任编辑:黄晓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