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党支部书记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面对新形势,切实加强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对于推动农村各项工作的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共上海市崇明县委以提高乡镇委局级后备干部能力素质、缩短其成长周期为目的,以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为抓手,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管理能力中,选派了28名乡镇委局级后备干部分赴农村担任支部书记,有效解决了目前村支部书记政策理论水平较低,市场意识、创新意识较差等一系列问题,对村支部书记的培养路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实践概况介绍
(一)基本概况。根据县委总体安排,县委组织部于2007年9月,在自我申报、组织考核的基础上,选拔了28名乡镇委局级后备干部赴农村基层担任支部书记。他们平均年龄为35.3岁,其中男性21人,女性7人;来自教育系统6人,建委2人,文广局、文化大队、社保局、水务局、审计局、卫生局、农委各1人,乡镇9人、县级机关4人;大专3人,本科25人,平均工龄15年。各乡镇腾出1至2个村支部书记岗位。
(二)主要工作。
1、加强领导,保证质量。县委组织部坚持宣传发动,自愿报名,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要求入选人选达到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政治思想素质好,热爱农村工作,具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组织纪律观念,作风正派,群众公认度高;二是工作勤奋踏实,勇于开拓创新,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工作实绩比较突出;三是一般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具有中共正式党员身份,文化程度一般在大专以上,身体健康。
2、加强培训,注重实践。经过推荐、资格审查、考察面试等环节,县委组织部确定正式人选以后,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委党校具体负责,举办短期培训班进行集中岗前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后备干部对下村任职重要意义的认识,明确工作目标任务,熟悉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掌握做好农村和群众工作的基本知识。下村任职后,县委继续加强对后备干部日常的培养和管理。2008年3月,县委组织部制定了跟踪培养方案,由县委组织部、乡镇党委与派出单位共同负责,以乡镇党委管理为主,县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加强宏观管理和督促,委托县委党校每年举办一期延伸教育培训班,把赴村任职后备干部培训纳入全县乡镇委局领导干部、农村党支书培训体系,坚持把教育培训工作贯穿于后备干部下村任职的全过程。县委组织部落实专人负责下村任职后备干部的联络工作,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开设网上论坛,定期编发简报,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任职后备干部或带教联系人的分片座谈会,总结成功经验,查找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各乡镇指派农村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领导班子成员担任联系人,了解后备干部的思想动态、工作状况。派出单位充分发挥资金、信息、技术、人才、招商等方面的优势,支持和帮助他们共同推进农村基层工作。后备干部在任职期间,必须加强学习,联系实际,积极探索。要求每人每年完成“四个一”工程:即每半年撰写一篇任职情况的心得体会;每半年撰写一个农村工作案例;每年撰写一篇读书心得;每年撰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调研报告。
3、定期考核,建卡立档。按照实效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日常考核、阶段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完善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作为赴村任职后备干部培养、使用调整的依据。各乡镇党委组织部门建立日常考核手册,县委组织部每半年对后备干部进行一次考核,年终进行一次重点考核,任职结束时进行任期考核。通过个人述职、民主测评、个别访谈等形式,全面掌握他们任期内的德、能、勤、绩、廉情况,考核中民主测评“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以上,且经组织考察确实存在问题的,一般取消其任职资格和乡镇委局后备干部资格。任职内违反组织纪律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给予必要的党纪政纪处分。考核结果存入干部个人档案。
二、实践效果评价
自2007年9月10日至2008年底,后备干部赴农村基层党组织任职已一年有余,其间后备干部积极投身农村发展,着力加强了自身能力建设,使自己的党性修养、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在优化村支部书记结构,逐步建立适应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发展要求的村级党组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进一步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一)促进了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村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如何发展村级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这是摆在后备干部面前的严峻课题。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切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1、拓展门路促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后备干部努力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在招商引资、科技兴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帮助农民致富等方面作出了努力。仅2007年9月至12月底,就有13人通过洽谈,成功注册企业42家。
2、想方设法办实事,为村民谋利益。后备干部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有的为解决因病致贫家庭的生活补助,多次召开两委专题会议,积极为他们争取,终于让二十多个家庭享受了低保的待遇;有的通过挖掘身边资源,与某公司结对,今后3年内将获得该公司至少120万元的资金扶持,其中75%将用于本村的实事工程;有的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成功挽留了原挂靠本村的一家福利企业,确保本村残疾职工继续就业,并以双赢的结果顺利完成这家企业的转制工作。
3、大胆创新,拓展服务渠道。为进一步提高为村民服务的能力,后备干部充分发挥自身专长和优势,如建立了本村专题网页,为村民致富开辟道路;在村里成立了咨询公司,为周边企业提供咨询和保洁服务,为村民解决就业岗位。
(二)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了村支书队伍的活力。后备干部都把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作为开展工作的法宝,凝聚班子成员、充分调动各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民主氛围,增进了班子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信任和支持。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要求,建立健全和落实各项制度、措施,基本形成了“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管理体制。
1、加强了班子成员自身建设。多数后备干部下村任职后,针对原村干部工作涣散效率低、财务不规范等现象,健全和完善了考勤制度、议事制度、村级财务审批制度、学习制度等等,并带头严格执行,有效转变了村干部的工作作风。
2、加强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有的后备干部面对本村党建工作相对薄弱的状况,重点抓党员经常性教育和党务公开工作,每月组织全体党员开展理论学习,进一步更新观念,提升理论素养;有的为有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行党员承诺制,全村党员参与率达82%以上,受到媒体的关注和宣传。
3、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通过民主推荐、大会选举,建立了由党员代表组成的议事会制度,在化解社会矛盾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三)积累了基层工作经验,提高了领导水平,缩短了干部成长周期。后备干部赴村担任支部书记,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但他们虚心好学,角色转变基本到位,逐渐培养出了对农村基层的真情实感,摸索出了农村基层工作的规律,善于抓住农村基层工作的重点、难点,提高了农村基层工作的成效。
1、虚心好学,角色转换快。转换角色需要学习,他们一是向书本学。在《党务通》、《农村基层干部读本》等书籍成为必备的工具书的同时,辅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了解掌握涉及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动拆迁、农村低保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基层党建的业务知识等等。二是向班子成员学。村两委原有的班子成员,对农村工作和本村情况都比较熟悉,积累了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虚心向他们讨教,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三是向村民学。大多数后备干部对农民和农业并不熟悉,他们放下架子,深入田间地头,学习农业生产相关知识。通过学习,后备干部对“三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农民有了更深厚的感情,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善于调查研究,较快地熟悉掌握村情。作为一个新上任的村支部书记,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后备干部上任后,通过多种形式展开调研,有的采取走访的形式,了解生产队长以及部分老干部、老党员、个体经营老板对本村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沟河、道路、村民小组的分布等情况;有的采取谈心的形式,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生产队长、联队会计、党小组长等个别谈心,查找梳理村、队两级存在的问题;有的通过来访接待的形式,把接待群众来访和座谈相结合、把征求意见和宣传政策相结合、把实际调查和查阅资料相结合,确保做到知实情、摸实底、找症结、挖根源。
3、抓住工作重点,较好地带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基层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涉及的事情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只有抓住要害,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各项工作的开展。此次下派的后备干部所在的村,有9个新农村试点村,16个贫困村(其中有3个既是试点村又是贫困村),后备干部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寻找工作切入点。有的以环境整治为抓手,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的以扶贫结对为契机,大力发展村级特色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有的根据村本身涉及征地动拆迁、土地流转等问题,将维护稳定、及时化解矛盾作为工作重心。
三、对实践的思考
选派乡镇委局级后备干部赴村担任支部书记,对后备干部的成长大有裨益,同时,也拓宽了村支书选任渠道,创新了村支书的培养路径。但由于实践时间较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在村支书的培养路径上,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建立村支书选拔任用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修订完善选派方案,形成长效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拓宽“进”的渠道,打通“出”的通道,使村支书的选拔任用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1、扩大选人用人的视野,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拓宽村支书选用范围,从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行业采取毛遂自荐、“两推一选”、“公推竞选”、“公示任命”、组织调配聘任等方式,打通选拔吸引社会优秀年轻人才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通道。2、优化村支书后备干部的年龄、性别、知识、能力等结构。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涵盖面广,既有很强的政策性,也有很广泛的随机性,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因此在选拔任用村支书后备人选时,要注意选拔不同能力素质、知识结构的人才,要注意后备人选的性别比以及年龄的梯度结构,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需要。3、打通一条村支书上升的通道。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力度”的精神,结合乡镇机关及事业单位人员招聘,探索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及事业人员,以及提拔、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路子。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支书考核评价奖惩机制。健全的考核评价奖惩机制,不仅体现了对村支书的关怀,更能让他们在村支书岗位上不断进取。1、适时制定考核实施方案。从农村基层的实际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出发,明确基本工作目标和特定工作目标,确定考核的内容和标准,并将考核结果与市县财政对村级组织转移支付的额度和村支书的报酬、奖励挂钩。2、探索建立关怀机制。对下村任职的同志,其党组织关系转入相关农村支部,人事关系、职务、工资、福利待遇保留原单位不变。对历任村支书实行退出机制及补助办法,逐步改善提高历任村支书的生活待遇。对分配到基层的大学生,比照相关工资水平、生活补助标准,从优确定。
(三)建立健全村支书的培训交流机制。培训交流是提高村支书综合素质的根本措施和重要途径。1、制定培训交流规划。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本地实际,科学制定和实施村支书培训交流规划,使村支书的培训交流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经常化。2、创新培训交流形式。建立以县委党校为主体、以乡镇委局教育点为依托、以带教联系人为支点、以网上论坛为延伸的培训交流网络,采取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经验交流、参观学习、信息发布、成果展示、工作汇报、谈话交心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交流,增强实效性。3、丰富培训交流内容。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和本地实际,从总体上确定培训交流内容。培训交流内容一般包括经常性的培训内容和即时性的培训内容。前者包括党的基础知识、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科学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等等,旨在提高村支书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后者主要是针对本地现阶段正在开展的重点工作以及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设置的内容,旨在提高村支书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摸索的时间。
(四)建立和创新村支书的锻炼成长机制。村支部书记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恰当地选择村支书的实践锻炼平台,是促进其顺利成长的关键。要根据村支书后备干部的个人特点、来源渠道、知识结构、职业生涯,结合当前当地村支书的培养需求、发展目标,采取上挂下派、定岗压担、多岗轮换、异地交流、应急磨砺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层次、多视角、多岗位的实践锻炼平台,创新村支部书记的成长机制,拓展其知识结构,提升其能力素质,加速其成长步伐。
本课题组成员:中共上海市崇明县委党校吴晓飞(负责)、袁玉琴(执笔)、叶斌
■ 责任编辑:周奕韵
一、实践概况介绍
(一)基本概况。根据县委总体安排,县委组织部于2007年9月,在自我申报、组织考核的基础上,选拔了28名乡镇委局级后备干部赴农村基层担任支部书记。他们平均年龄为35.3岁,其中男性21人,女性7人;来自教育系统6人,建委2人,文广局、文化大队、社保局、水务局、审计局、卫生局、农委各1人,乡镇9人、县级机关4人;大专3人,本科25人,平均工龄15年。各乡镇腾出1至2个村支部书记岗位。
(二)主要工作。
1、加强领导,保证质量。县委组织部坚持宣传发动,自愿报名,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群众公认、注重实绩;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要求入选人选达到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政治思想素质好,热爱农村工作,具有很强的事业心、责任心和组织纪律观念,作风正派,群众公认度高;二是工作勤奋踏实,勇于开拓创新,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工作实绩比较突出;三是一般在上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具有中共正式党员身份,文化程度一般在大专以上,身体健康。
2、加强培训,注重实践。经过推荐、资格审查、考察面试等环节,县委组织部确定正式人选以后,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县委党校具体负责,举办短期培训班进行集中岗前培训。通过培训,提高后备干部对下村任职重要意义的认识,明确工作目标任务,熟悉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掌握做好农村和群众工作的基本知识。下村任职后,县委继续加强对后备干部日常的培养和管理。2008年3月,县委组织部制定了跟踪培养方案,由县委组织部、乡镇党委与派出单位共同负责,以乡镇党委管理为主,县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加强宏观管理和督促,委托县委党校每年举办一期延伸教育培训班,把赴村任职后备干部培训纳入全县乡镇委局领导干部、农村党支书培训体系,坚持把教育培训工作贯穿于后备干部下村任职的全过程。县委组织部落实专人负责下村任职后备干部的联络工作,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开设网上论坛,定期编发简报,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任职后备干部或带教联系人的分片座谈会,总结成功经验,查找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措施。各乡镇指派农村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领导班子成员担任联系人,了解后备干部的思想动态、工作状况。派出单位充分发挥资金、信息、技术、人才、招商等方面的优势,支持和帮助他们共同推进农村基层工作。后备干部在任职期间,必须加强学习,联系实际,积极探索。要求每人每年完成“四个一”工程:即每半年撰写一篇任职情况的心得体会;每半年撰写一个农村工作案例;每年撰写一篇读书心得;每年撰写一篇不少于3000字的调研报告。
3、定期考核,建卡立档。按照实效性和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日常考核、阶段考核和年终考核相结合,完善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作为赴村任职后备干部培养、使用调整的依据。各乡镇党委组织部门建立日常考核手册,县委组织部每半年对后备干部进行一次考核,年终进行一次重点考核,任职结束时进行任期考核。通过个人述职、民主测评、个别访谈等形式,全面掌握他们任期内的德、能、勤、绩、廉情况,考核中民主测评“基本称职”和“不称职”票超过三分之一以上,且经组织考察确实存在问题的,一般取消其任职资格和乡镇委局后备干部资格。任职内违反组织纪律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给予必要的党纪政纪处分。考核结果存入干部个人档案。
二、实践效果评价
自2007年9月10日至2008年底,后备干部赴农村基层党组织任职已一年有余,其间后备干部积极投身农村发展,着力加强了自身能力建设,使自己的党性修养、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也在优化村支部书记结构,逐步建立适应崇明现代化生态岛发展要求的村级党组织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进一步推动了新农村建设。
(一)促进了村级经济发展和农村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如何发展村级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这是摆在后备干部面前的严峻课题。他们动脑筋、想办法,发挥自己的专长和优势,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切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1、拓展门路促发展,壮大村级经济。后备干部努力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在招商引资、科技兴农、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帮助农民致富等方面作出了努力。仅2007年9月至12月底,就有13人通过洽谈,成功注册企业42家。
2、想方设法办实事,为村民谋利益。后备干部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有的为解决因病致贫家庭的生活补助,多次召开两委专题会议,积极为他们争取,终于让二十多个家庭享受了低保的待遇;有的通过挖掘身边资源,与某公司结对,今后3年内将获得该公司至少120万元的资金扶持,其中75%将用于本村的实事工程;有的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成功挽留了原挂靠本村的一家福利企业,确保本村残疾职工继续就业,并以双赢的结果顺利完成这家企业的转制工作。
3、大胆创新,拓展服务渠道。为进一步提高为村民服务的能力,后备干部充分发挥自身专长和优势,如建立了本村专题网页,为村民致富开辟道路;在村里成立了咨询公司,为周边企业提供咨询和保洁服务,为村民解决就业岗位。
(二)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强了村支书队伍的活力。后备干部都把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作为开展工作的法宝,凝聚班子成员、充分调动各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形成了良好的民主氛围,增进了班子成员之间的互相理解、信任和支持。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要求,建立健全和落实各项制度、措施,基本形成了“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管理体制。
1、加强了班子成员自身建设。多数后备干部下村任职后,针对原村干部工作涣散效率低、财务不规范等现象,健全和完善了考勤制度、议事制度、村级财务审批制度、学习制度等等,并带头严格执行,有效转变了村干部的工作作风。
2、加强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有的后备干部面对本村党建工作相对薄弱的状况,重点抓党员经常性教育和党务公开工作,每月组织全体党员开展理论学习,进一步更新观念,提升理论素养;有的为有效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行党员承诺制,全村党员参与率达82%以上,受到媒体的关注和宣传。
3、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通过民主推荐、大会选举,建立了由党员代表组成的议事会制度,在化解社会矛盾中发挥了较大作用。
(三)积累了基层工作经验,提高了领导水平,缩短了干部成长周期。后备干部赴村担任支部书记,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但他们虚心好学,角色转变基本到位,逐渐培养出了对农村基层的真情实感,摸索出了农村基层工作的规律,善于抓住农村基层工作的重点、难点,提高了农村基层工作的成效。
1、虚心好学,角色转换快。转换角色需要学习,他们一是向书本学。在《党务通》、《农村基层干部读本》等书籍成为必备的工具书的同时,辅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了解掌握涉及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动拆迁、农村低保等方面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基层党建的业务知识等等。二是向班子成员学。村两委原有的班子成员,对农村工作和本村情况都比较熟悉,积累了丰富的农村工作经验,虚心向他们讨教,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三是向村民学。大多数后备干部对农民和农业并不熟悉,他们放下架子,深入田间地头,学习农业生产相关知识。通过学习,后备干部对“三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农民有了更深厚的感情,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善于调查研究,较快地熟悉掌握村情。作为一个新上任的村支部书记,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后备干部上任后,通过多种形式展开调研,有的采取走访的形式,了解生产队长以及部分老干部、老党员、个体经营老板对本村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沟河、道路、村民小组的分布等情况;有的采取谈心的形式,与村两委班子成员、生产队长、联队会计、党小组长等个别谈心,查找梳理村、队两级存在的问题;有的通过来访接待的形式,把接待群众来访和座谈相结合、把征求意见和宣传政策相结合、把实际调查和查阅资料相结合,确保做到知实情、摸实底、找症结、挖根源。
3、抓住工作重点,较好地带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基层工作点多、线长、面广,涉及的事情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只有抓住要害,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各项工作的开展。此次下派的后备干部所在的村,有9个新农村试点村,16个贫困村(其中有3个既是试点村又是贫困村),后备干部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寻找工作切入点。有的以环境整治为抓手,着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的以扶贫结对为契机,大力发展村级特色经济,促进了农民增收;有的根据村本身涉及征地动拆迁、土地流转等问题,将维护稳定、及时化解矛盾作为工作重心。
三、对实践的思考
选派乡镇委局级后备干部赴村担任支部书记,对后备干部的成长大有裨益,同时,也拓宽了村支书选任渠道,创新了村支书的培养路径。但由于实践时间较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在村支书的培养路径上,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建立村支书选拔任用的长效机制。要进一步修订完善选派方案,形成长效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拓宽“进”的渠道,打通“出”的通道,使村支书的选拔任用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1、扩大选人用人的视野,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拓宽村支书选用范围,从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行业采取毛遂自荐、“两推一选”、“公推竞选”、“公示任命”、组织调配聘任等方式,打通选拔吸引社会优秀年轻人才到农村基层工作的通道。2、优化村支书后备干部的年龄、性别、知识、能力等结构。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涵盖面广,既有很强的政策性,也有很广泛的随机性,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因此在选拔任用村支书后备人选时,要注意选拔不同能力素质、知识结构的人才,要注意后备人选的性别比以及年龄的梯度结构,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需要。3、打通一条村支书上升的通道。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和选任乡镇领导干部力度”的精神,结合乡镇机关及事业单位人员招聘,探索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公务员及事业人员,以及提拔、选任乡镇领导干部的路子。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支书考核评价奖惩机制。健全的考核评价奖惩机制,不仅体现了对村支书的关怀,更能让他们在村支书岗位上不断进取。1、适时制定考核实施方案。从农村基层的实际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出发,明确基本工作目标和特定工作目标,确定考核的内容和标准,并将考核结果与市县财政对村级组织转移支付的额度和村支书的报酬、奖励挂钩。2、探索建立关怀机制。对下村任职的同志,其党组织关系转入相关农村支部,人事关系、职务、工资、福利待遇保留原单位不变。对历任村支书实行退出机制及补助办法,逐步改善提高历任村支书的生活待遇。对分配到基层的大学生,比照相关工资水平、生活补助标准,从优确定。
(三)建立健全村支书的培训交流机制。培训交流是提高村支书综合素质的根本措施和重要途径。1、制定培训交流规划。根据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本地实际,科学制定和实施村支书培训交流规划,使村支书的培训交流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经常化。2、创新培训交流形式。建立以县委党校为主体、以乡镇委局教育点为依托、以带教联系人为支点、以网上论坛为延伸的培训交流网络,采取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经验交流、参观学习、信息发布、成果展示、工作汇报、谈话交心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交流,增强实效性。3、丰富培训交流内容。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和本地实际,从总体上确定培训交流内容。培训交流内容一般包括经常性的培训内容和即时性的培训内容。前者包括党的基础知识、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领导科学知识、现代管理知识等等,旨在提高村支书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后者主要是针对本地现阶段正在开展的重点工作以及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所设置的内容,旨在提高村支书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能力,缩短摸索的时间。
(四)建立和创新村支书的锻炼成长机制。村支部书记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恰当地选择村支书的实践锻炼平台,是促进其顺利成长的关键。要根据村支书后备干部的个人特点、来源渠道、知识结构、职业生涯,结合当前当地村支书的培养需求、发展目标,采取上挂下派、定岗压担、多岗轮换、异地交流、应急磨砺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层次、多视角、多岗位的实践锻炼平台,创新村支部书记的成长机制,拓展其知识结构,提升其能力素质,加速其成长步伐。
本课题组成员:中共上海市崇明县委党校吴晓飞(负责)、袁玉琴(执笔)、叶斌
■ 责任编辑: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