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链是师生质疑、释疑的过程,化学问题链设计应遵循过渡性、兴趣性、渐进性和整体性原则。文章结合具体案例,从多方面探究问题链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问题链;元素化合物;应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2-004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2.012
一、问题提出
问题链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下,为实现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问题组合。“问题链”绝不是教师简单提几个问题,学生简单回答,而是师生双方围绕环环紧扣的问题情境,进行多元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探索、学习和研究。从形式来看,它是一问接一问,一环套一环;从内容来看,它是问问相连,环环紧扣;从目标来看,它是步步深入,由此及彼。每一个问题都能让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质的飞跃,它像一条锁链,把问题和目标紧紧地连在一起。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课型、不同的目标要求、不同的学习对象巧妙地设置“问题链”,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随着“问题链”的呈现,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或师生共同探讨,将学生的思维一次一次推向高潮,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不知不觉中既解决了问题,又获得了知识和方法。
二、问题链设计的原则
问题链的设计难易一定要适度,过于浅显的问题,学生往往能脱口而出,形成一种表面上的积极和热闹;但难度高的问题又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失去学习兴趣。元素化合物教学时,设计问题链必须遵循下面几点原则:
1. “过渡性”原则。维果斯基认为在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认知发展水平。要使设计的问题能达到预设的目的,教师必须设计出切入到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去的问题,选择“现有水平”与“发展水平”的结合点,也就是“跳一跳就能够着”。如高一在学非金属氯气、二氧化硫等性质时,一定要让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性质,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清晰知道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避免盲目学习,没有方向性。
2. “兴趣性”原则。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积极地参与,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才会大大提高。精心设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链,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如在学习碳酸钠、碳酸氢钠性质比较时,学生很容易混淆二者性质,我是这样举例的:某人胃酸过多,总是产生酸气,医生让他服了一段时间小苏打,症状明显好转,那为什么医生不让他服苏打呢?学生通过这个生活常识,很快记住苏打的碱性比小苏打强。
3. “渐进性”原则。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问题链”的设计要遵循这原则,即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环环紧扣,引导学生思维逐渐深入。比如学习氯气跟碱反应,为了方便学生记住并理解方程式,我先从氯气跟水反应产生盐酸和次氯酸,再带学生分析这两种酸分别跟NaOH溶液反应生成两种盐,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氯气尾气处理的这个反应。然后我又把NaOH换成Ca(OH)2,自然也就很容易掌握了制备漂白粉的反应。
4. “全面性”原则。“问题链”的一系列问题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紧扣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围绕某一问题进行渐进式的、全方面的设问,各个问题之间是环环紧扣、相辅相成。这样学生就会很乐于参与讨论,问题由浅入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可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氨气极易溶于水,做喷泉实验时,①我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看到红色液体喷出,原理是什么?②思考滴管里还是装水,还有什么气体也可以形成喷泉?③如果滴管里改装碱液,又有哪些气体会有这现象?④如果没有滴管,能否做喷泉实验?具体怎么操作就能让圆底烧瓶里压强减小?⑤我们学校广场上的喷泉原理又是哪一种?
三、问题链设计的运用——以“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为例
现以高中化学必修1 “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为例,详细分析问题链教学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我围绕两条主线开展设计,一条是围绕本节课的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的目标,一条围绕学科知识的价值。
1. Fe2 与 Fe3 的相互转化
问题1:实验室有一瓶硫酸亚铁固体,放置时间长了,上面发黄,发黄的是什么物质?
(设计意图:展示了一瓶这样的样品,用这个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思维进行碰撞。学生已有的基础根据颜色能得出结论。)
问题2:硫酸亚铁中的Fe2 怎么为转化为 Fe3 ?
(启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5个人一组,实验室提供下列试剂:Fe粉、0.1 mol/L FeCl3、0.1 mol/L FeCl2、KSCN溶液、新制氯水、酸性KMnO4溶液、KI溶液、淀粉溶液、具有还原性的VC溶液。信息提示:含Fe3 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根据氧化还原原理,请同学们设计Fe2 →Fe3 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见表1)
为了实验的规范性,我在投影仪上打出分组探究实验提醒:提示1:含Fe3 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提示2:试剂取用一般取2mL,即小试管中2cm高度。提示3:注意试剂滴加顺序。提示4: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得出:常见哪些氧化剂能氧化Fe2 呢?
问题3:如何用实验方法将变质的硫酸亚铁提纯?自然过渡到Fe3 →Fe2
(启示:继续设计学生分组探究实验,5人一组,便于讨论,利用实验室提供上列试剂,请同学们设计Fe3 →Fe2 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见表2)
同样在投影仪上打出分组探究实验提醒:提醒1:试剂取用量注意;提醒2:注意试剂滴加顺序;提醒3: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得出:常见哪些还原剂能还原Fe3 呢?
2. 铁及其化合物的使用对人类生产、生活及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问题1:补血剂中的铁元素是Fe2 ,还是Fe3 ?我投影了市面上出售的各种补血剂,让他们真切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问题2:为什么服用补血剂时说最好与抗坏血酸(即VC)同时服用效果好?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被大大提高,甚至有学生说要回去告诉家长这些生活常识。这个问题同时又一次巩固了上述Fe3 与Fe2 之间的转化。
问题3:生产补血剂多数以硫酸亚铁为原料,如何用废铁屑制备硫酸亚铁?这个问题曾经在江苏和天津的高考题中以工业流程的形式出现过,学生不能简单的认为用单质铁与稀硫酸反应就能得到。
我提醒学生注意这样的几个问题:一是废铁屑表面的油污怎么洗?二是生成的硫酸亚铁里面可能有哪些杂质,该怎么除去?三是实验室怎么短期内保存硫酸亚铁溶液?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四、结束语
问题链是一根指挥棒,指引着学生的思维定向活动;问题链像一座桥梁,连接教与学之间的通道。利用问题链进行教学,可以巧妙地实现新旧知识的传递,知识与能力的升华。问题链不仅改革了教法,还指导了学法,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链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优化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露萍.“试论化学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J].化学教学,2011,(3)
关键词:问题链;元素化合物;应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2-0040-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2.012
一、问题提出
问题链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下,为实现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问题组合。“问题链”绝不是教师简单提几个问题,学生简单回答,而是师生双方围绕环环紧扣的问题情境,进行多元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探索、学习和研究。从形式来看,它是一问接一问,一环套一环;从内容来看,它是问问相连,环环紧扣;从目标来看,它是步步深入,由此及彼。每一个问题都能让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质的飞跃,它像一条锁链,把问题和目标紧紧地连在一起。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课型、不同的目标要求、不同的学习对象巧妙地设置“问题链”,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随着“问题链”的呈现,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或师生共同探讨,将学生的思维一次一次推向高潮,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不知不觉中既解决了问题,又获得了知识和方法。
二、问题链设计的原则
问题链的设计难易一定要适度,过于浅显的问题,学生往往能脱口而出,形成一种表面上的积极和热闹;但难度高的问题又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失去学习兴趣。元素化合物教学时,设计问题链必须遵循下面几点原则:
1. “过渡性”原则。维果斯基认为在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认知发展水平。要使设计的问题能达到预设的目的,教师必须设计出切入到学生的认知系统中去的问题,选择“现有水平”与“发展水平”的结合点,也就是“跳一跳就能够着”。如高一在学非金属氯气、二氧化硫等性质时,一定要让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性质,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清晰知道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应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避免盲目学习,没有方向性。
2. “兴趣性”原则。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积极地参与,变被动为主动,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才会大大提高。精心设计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问题链,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如在学习碳酸钠、碳酸氢钠性质比较时,学生很容易混淆二者性质,我是这样举例的:某人胃酸过多,总是产生酸气,医生让他服了一段时间小苏打,症状明显好转,那为什么医生不让他服苏打呢?学生通过这个生活常识,很快记住苏打的碱性比小苏打强。
3. “渐进性”原则。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问题链”的设计要遵循这原则,即从简单到复杂、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环环紧扣,引导学生思维逐渐深入。比如学习氯气跟碱反应,为了方便学生记住并理解方程式,我先从氯气跟水反应产生盐酸和次氯酸,再带学生分析这两种酸分别跟NaOH溶液反应生成两种盐,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氯气尾气处理的这个反应。然后我又把NaOH换成Ca(OH)2,自然也就很容易掌握了制备漂白粉的反应。
4. “全面性”原则。“问题链”的一系列问题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紧扣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围绕某一问题进行渐进式的、全方面的设问,各个问题之间是环环紧扣、相辅相成。这样学生就会很乐于参与讨论,问题由浅入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可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学习氨气极易溶于水,做喷泉实验时,①我先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看到红色液体喷出,原理是什么?②思考滴管里还是装水,还有什么气体也可以形成喷泉?③如果滴管里改装碱液,又有哪些气体会有这现象?④如果没有滴管,能否做喷泉实验?具体怎么操作就能让圆底烧瓶里压强减小?⑤我们学校广场上的喷泉原理又是哪一种?
三、问题链设计的运用——以“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为例
现以高中化学必修1 “铁及其化合物的转化”为例,详细分析问题链教学在元素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我围绕两条主线开展设计,一条是围绕本节课的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的目标,一条围绕学科知识的价值。
1. Fe2 与 Fe3 的相互转化
问题1:实验室有一瓶硫酸亚铁固体,放置时间长了,上面发黄,发黄的是什么物质?
(设计意图:展示了一瓶这样的样品,用这个问题引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思维进行碰撞。学生已有的基础根据颜色能得出结论。)
问题2:硫酸亚铁中的Fe2 怎么为转化为 Fe3 ?
(启示:学生分组探究实验,5个人一组,实验室提供下列试剂:Fe粉、0.1 mol/L FeCl3、0.1 mol/L FeCl2、KSCN溶液、新制氯水、酸性KMnO4溶液、KI溶液、淀粉溶液、具有还原性的VC溶液。信息提示:含Fe3 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根据氧化还原原理,请同学们设计Fe2 →Fe3 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见表1)
为了实验的规范性,我在投影仪上打出分组探究实验提醒:提示1:含Fe3 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成血红色。提示2:试剂取用一般取2mL,即小试管中2cm高度。提示3:注意试剂滴加顺序。提示4: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得出:常见哪些氧化剂能氧化Fe2 呢?
问题3:如何用实验方法将变质的硫酸亚铁提纯?自然过渡到Fe3 →Fe2
(启示:继续设计学生分组探究实验,5人一组,便于讨论,利用实验室提供上列试剂,请同学们设计Fe3 →Fe2 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现象。见表2)
同样在投影仪上打出分组探究实验提醒:提醒1:试剂取用量注意;提醒2:注意试剂滴加顺序;提醒3:认真完成实验报告。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得出:常见哪些还原剂能还原Fe3 呢?
2. 铁及其化合物的使用对人类生产、生活及人类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问题1:补血剂中的铁元素是Fe2 ,还是Fe3 ?我投影了市面上出售的各种补血剂,让他们真切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
问题2:为什么服用补血剂时说最好与抗坏血酸(即VC)同时服用效果好?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被大大提高,甚至有学生说要回去告诉家长这些生活常识。这个问题同时又一次巩固了上述Fe3 与Fe2 之间的转化。
问题3:生产补血剂多数以硫酸亚铁为原料,如何用废铁屑制备硫酸亚铁?这个问题曾经在江苏和天津的高考题中以工业流程的形式出现过,学生不能简单的认为用单质铁与稀硫酸反应就能得到。
我提醒学生注意这样的几个问题:一是废铁屑表面的油污怎么洗?二是生成的硫酸亚铁里面可能有哪些杂质,该怎么除去?三是实验室怎么短期内保存硫酸亚铁溶液?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四、结束语
问题链是一根指挥棒,指引着学生的思维定向活动;问题链像一座桥梁,连接教与学之间的通道。利用问题链进行教学,可以巧妙地实现新旧知识的传递,知识与能力的升华。问题链不仅改革了教法,还指导了学法,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链培养了学生质疑的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优化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露萍.“试论化学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J].化学教学,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