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其正,不令而行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eng809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的高尚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而在于他的细微之处,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培育人。造就具有创新的新一代,是历史赋予我们小学教师的神圣使命。
   作为文化传播的教师担负着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的艰巨任务,祖国和人民对教师也提出了要求,要求每个教师都要树立起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的信念和决心。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既是伟大、崇高的事业,又是平凡、琐碎的事业;既是为祖国和人民谋幸福的事业,又是需要付出艰苦劳动的事业。这里,没有令人羡慕的财富和权利,没有显豁一时的声名和荣誉,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因此,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必须具有对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具有将自己的知识、才华、青春和生命奉献给这一事业的信念和决心。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们亲眼目睹了老师们的爱岗、敬业、奉献等作为,亲耳聆听了不畏艰苦,孜孜不倦、潜心奋斗于育人工程的感人事迹,亲身感受了那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孩子真诚奉献的博大情怀。忘不了已有华发的老教师们兢兢业业的工作和对青年老师的帮助。忘不了夜晚在办公室灯下,微机前埋头苦干的青年老师,忘不了他们桌子上的教育杂志、厚厚的教案、描写教学论文的稿纸。更忘不了语文教师“实、活”的教学特色;数学教师“自学、发现、精讲、巧练”的教学艺术;中青年教师“因材施教、形式多样”的电教经验,还有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寓教于乐的艺术教育。我们的教育事业所取得成绩,正是依赖于教师的崇高的事业心、神圣的责任感、无私的奉献精神。而今,新的世纪在呼唤,党和人民在呼唤,肩负着历史重任的教师一定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立足本职,迎接果实压满枝头的秋天。作为教师,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学生。作为学生,也都愿意与有道德的人接近和交往,当然也愿意接近有道德的教师。所以,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同学都愿意接近的学生,或者要做一个让教师和学生都愿意接近的教师,自己本身就应当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既受同学的影响也受教师的影响,而主要是受教师的影响。学生愿意接近的教师,比学生不愿意接近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要大。由此推断,作为教师,你要把学生培养成大家都愿意接近的人,你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而你要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人,就要让学生愿意和你接近,以便对学生施加更大的影响。因此,你自己就首先要成为有道德的人。
   学生接近教师有很多原因。除了道德,教师的学识、权力、外表等都会成为促使学生接近的因素。但学识只能满足学生一时的求知愿望,权力只能维系短暂的顺从与亲近,外表只能吸引肤浅的注意。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人格和道德的力量。这力量才是长久的,它将影响学生的一生,是学生未来的立身之本。因此,就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来讲,学识、权力、外表等加在一起,也远不如道德重要。
   对教师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但对一位教师师德师风的真实准确的评价,往往是在其失去一切外表的吸引力、学术和行政的种种权力,以及对学生所能构成影响的所有因素之后,才能真正得到。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生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
   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颇深,师道尊严使学生在教师面前往往会失去自我,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平等观念几乎完全为师道尊严所替代。在教育这一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不是简单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是教育主体与受教育主体间的双向交流的关系。向学生灌输平等意识,使他们的主体意识觉醒,并在学习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其主体性,这是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教师在内心深处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意识又逐步觉醒和发展,这样才能进行主体与主体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达到教育实践活动的良好效果。
  好的师德师风的另一个具体表现,是师生之间要倡导民主,并且教师要身体力行,为学生做出表率。
   民主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但是,在传播知识、播种文明的校园里,却有部分教师缺乏民主意识,有些教师甚至成了“专制”的代名词,可见教师倡导民主并身体力行的必要性。有些教师虽不那么专制,但师道尊严的流毒依然至深,认为学生尊重教师是天经地义,却忽视了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和教育管理中,对学生过多地指责和否定,指责学生学习不努力、生活散漫、胸无大志等等。即使这种指责是善意的、有根据的,学生在内心深处也是难以接受的。因为学生的需求和个性被忽视了,他们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而且有的批评和指责带有主观武断的色彩,缺乏在相互新生的基础上讨论问题的民主氛围,本质上不是主体与主体间的交流。显然,民主作风是确立和发展学生主题性的基础,是师德师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师德不仅是教师个人问题,也是教师群体问题,即风气问题。个人师德不好,虽然有时会在小范围里造成“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的坏影响,但毕竟还只是小范围的事。教师群体如果风气不好,特别是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沆瀣一气,其危害性就大了。这时的师德问题就演变为整个教育行业的道德问题,这时的不良师风就演变为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了。这些年来,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对教育行业也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大到学校乱收费、“吃”学生、拿学生,小到教师个人贪占学生,一度成了一种极坏的社会风气。可见师德师风问题是与行风紧密相关的,而行风又与世风相伴相随。一般说,世风日下,必然行风日下,行风不正,必然师风不正。所以整顿师风必先整顿行风,整顿行风必先整顿世风。而特殊说,由于教育行业对后代的影响超过其他行业,因此,有时师风正,也可带动行风,行风正,又可影响世风。所以,任何时候,提倡教师的师德师风都是必要的。
其他文献
我们说“语文是美丽的”,这句话并不完全正确。因为,“事物不具有独立于人的知觉之外的美”。只有当学生成为审美主体,且教师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使主客体发生相互作用时,语文这种审美对象的美才呈现出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已经走进语文课堂,它具有容量大、画面真、趣味浓、功能强、效率高等优越性,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多向思维,帮助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最好介质。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媒体向学生传播知
期刊
【摘 要】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已经实施,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我觉得,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学到知识,在知识中体验生活,而这就得靠老师在学习中的引导。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会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  【关键词】 新课标 信息技术基础 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的过程,强调在合作互助中学习,特别关注
期刊
曾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所教授的学生,尤其是小学段的孩子,年龄尚小,自我意识强,缺乏良好控制能力和道德经验,认识水平比较低,经常会犯一些这样那样的错误。 比如:拿了别人的东西,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损坏公物,打架等过错行为。面对这些,大多数教师都会不自觉地在意识中摒弃那句古人之语,缺乏冷静地采用严厉批评或请家长的形式加以惩戒。殊不知这样的处理方式看似见效快,效果却维持不了几天,可以说是治标不
期刊
新课程强调:数学课程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让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将多媒体的优势及有效地运用,让学生积极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去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运用多媒体与传统教学媒体有机结合,能实现教学上的高效     数学的基本特点是具有抽象性和逻辑严密性,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象是小学生,而小学生思维的
期刊
1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学困生是指一些总是在听、说、读、写方面不能同时到位,在课堂上不能全神贯注地听课,对于授课内容总是听不明白、说不清楚、读不清晰、写不明意的学生。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外在原因是指老师的教法欠妥,学生因不喜欢英语老师而连带不喜欢英语这一门学科,使学生对学习英语失去兴趣,产生厌学情绪,没有在学习上花时间和精力而使学习困难;内在的原因指学生因学习方法和思维素
期刊
造成学生学习落后的因素虽然很多,也很复杂,但大量事实表明,真正因智力及特殊发育障碍导致学习落后的学生仅为极少数,绝大多数却都是由一系列心理问题造成的。其中,以学习自信心丧失为表现的学习心理障碍,又是造成学生学习落后的最关键的心理因素。这种由学习落后引发的学习心理障碍,是指反映在学习落后学生自我认识和情感上的失落感、自卑感和自暴自弃的情绪。它要使后进生克服学习心理障碍,扭转学习上的被动局面,教师要将
期刊
纵观高考,从全国卷到各省市卷,都非常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考查和语篇的理解。为了跟上高考的指挥棒,许多老师在教学中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篇的理解能力,词汇的掌握和记忆能力,这都紧跟了高考的要求,是正确的。但也有一些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觉得语法的考查分数不多,从而轻视语法的教学。虽然教材上分册编排了语法知识,但他们并未作深入详细的讲解,一带而过。殊不知,就是因为学生语法知识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
期刊
【摘 要】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部分,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很强,因此发散性思维在化学学习中有很重要作用。本文从化学学习中发散思维的主要表现形式,如何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两个方面论述了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学习中发散思维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 发散性思维 创造性教学 方法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心理学认为:考虑问
期刊
语文之于生活,犹如爱情之于婚姻,是人们难以说清道明却又回避不了的话题。   随着大语文观念的提出和课改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语文教学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和空洞无物;而结合了生活,就有丰富的内容,就会牵动学生的心灵,就注进了充实的活力。于是,人们开始重读美国教育家华特的那句经典: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前,教师不再唯教材是尊,而是对其结合生活地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在教
期刊
一般来说,可以依托的学校课程资源为学校建筑、学校植物、学校动物、学校文化、学校人物、学校各级各类活动等。我们以下图表示:  校本课程资源动态资源:学校动物、学校人物、学校活动……静态资源:学校建筑、学校景物、学校历史……   依托以上校本课程资源,在实践中我们对五类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开展习作的基本类型进行了实践。    1 课文延伸类     课文延伸类与课文结合点如果寻找得好,可以达到“浑然天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