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中招或高招,往往都是通过概念、规律的应用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而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物理学科复习要求学生全面阅读教材,认真领会教材里的定义、定理,对教材里的例题、插图、阅读材料要仔细分析,教师在引导学生搞懂每个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构建起物理知识的框架体系,同时发掘自己的知识漏洞或存在的疑难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弥补漏洞的过程中,提升学生自身的物理学科能力。教学实践表明;有价值的问题是复习最好的切入点,是有效提升物理学科复习效率的保证。但对学生来说,复习的困难恰恰在于有价值问题的发现和提炼,本文结合一线老师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发现问题、提炼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提升物理学科复习效率。
1.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或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复习主干知识。
例如,“摩擦力”一节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深化学生对摩擦力定义、产生条件和摩擦力的大小、方向等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设计如下一些问题情境和问题链,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进行概念的梳理。
例1:把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图1),分析木块是否受到摩擦力?如果受到摩擦力,判断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大小多少?方向如何?
问题链:(1)M静止在光滑的水面上;
(2)M静止在动摩擦因数为的粗糙水平面上;
(3)给M施加一个水平推力,但没有滑动(图2);
(4)不断增加水平推力的大小,当推力达到F1时,M刚要开始运动;
(5)当推力继续增加;
(6)在M上再叠放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两木块间动摩擦因数也为.给M施加一个水平推力,两物块都保持静止(图3);
(7)推力增加,两物块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向前匀加速直线运动时;
(8)继续增加推力,两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
当然我们还可以把拉力放到上面木块m上(图4)或把整个模型放在斜面上(图5)进行分析。通过这些问题情境和问题链,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深化了摩擦力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2.通过概念辨析让学生产生困惑,在解决困惑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好多学生对一些知识和概念的理解仅局限于字面上,并不能深刻理解;但是,如果能通过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让学生去分析、去辨析,就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其本质。
例如,在复习电场能的性质时,先让学生做如下一道选择题:
例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电场中, 电场强度越大的地方电势越高。
B.若某区域内各点的电场强度均相等,则此区域内各点的电势一定相等。
C.原来静止的点电荷在只受到电场力时,一定从电势高处向电势低处运动。
D.电荷沿电场线方向移动时,其电势能一定减小。
电场强度、电势、电势能是学生学习电场时不易辨别的3个概念。我们让学生思考讨论上面的选择题,举出实例和反例,从而理清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更正了错误观念。
3.通过先错后纠,深刻认识物理概念或规律。
通过一些题目,让学生暴露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也是让学生重新认识概念、理解概念有效途径。
例3:以初速度为V0,射程为s的平抛运动轨迹制成一光滑轨道。一物体由静止开始从轨道顶端滑下,当其到达轨道底端时,物体的速率为多大?其水平方向上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一些学生的解答过程如下:
水平方向有,图二得 图三得竖直方向有图四
滑到轨道底端速率为图五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平抛运动的定义和条件认识不深刻,平抛运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抛出;二是运动的过程中只受到重力的作用,而本题根本不满足这两个条件;物体运动初速度为0,运动过程中受到重力和轨道弹力作用,而且所受的合外力的大小、方向时刻发生变化。这只不过是一个运动轨迹为抛物线的一般曲线运动,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生错误,暴露出他们对平抛运动认知上的不足,从而深刻的认识平抛运动的概念和条件。
4.通过总结规律性的方法,帮助学生实现重难点问题的突破
高考命题一般遵循的试卷难度比例是3:5:2,即试卷的30%为简单题,50%为中档题,,这意味着基础题占了80%,所谓的基础题主要考查的也是物理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另外的20%为难题,往往以压轴题的题目出现,体感信息量大,物理过程复杂,对考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都提出较高的要求。为此要帮助学生寻找突破办法。例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或复合场中的运动是一个教学难点,对考生数学能力要求比较高,对考生也有较好的区分功能,全国和各地高考常常把它作为压轴题的命题点。解决这一类问题,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定圆心;(2)画轨迹;(3)构造三角找半径;(4)时间长短看角度。学生如果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找到突破此类难题的办法。
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学生的易错点有较为清醒的把握,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要依托设计的习题有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把这些问题作为复习的切入点,问题的解决过程自然也会成为学生深化知识掌握程度和学科能力的提升过程,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复习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或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复习主干知识。
例如,“摩擦力”一节是复习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深化学生对摩擦力定义、产生条件和摩擦力的大小、方向等有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设计如下一些问题情境和问题链,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进行概念的梳理。
例1:把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水平地面上(图1),分析木块是否受到摩擦力?如果受到摩擦力,判断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大小多少?方向如何?
问题链:(1)M静止在光滑的水面上;
(2)M静止在动摩擦因数为的粗糙水平面上;
(3)给M施加一个水平推力,但没有滑动(图2);
(4)不断增加水平推力的大小,当推力达到F1时,M刚要开始运动;
(5)当推力继续增加;
(6)在M上再叠放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两木块间动摩擦因数也为.给M施加一个水平推力,两物块都保持静止(图3);
(7)推力增加,两物块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向前匀加速直线运动时;
(8)继续增加推力,两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
当然我们还可以把拉力放到上面木块m上(图4)或把整个模型放在斜面上(图5)进行分析。通过这些问题情境和问题链,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深化了摩擦力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水平。
2.通过概念辨析让学生产生困惑,在解决困惑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好多学生对一些知识和概念的理解仅局限于字面上,并不能深刻理解;但是,如果能通过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让学生去分析、去辨析,就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其本质。
例如,在复习电场能的性质时,先让学生做如下一道选择题:
例2: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在电场中, 电场强度越大的地方电势越高。
B.若某区域内各点的电场强度均相等,则此区域内各点的电势一定相等。
C.原来静止的点电荷在只受到电场力时,一定从电势高处向电势低处运动。
D.电荷沿电场线方向移动时,其电势能一定减小。
电场强度、电势、电势能是学生学习电场时不易辨别的3个概念。我们让学生思考讨论上面的选择题,举出实例和反例,从而理清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更正了错误观念。
3.通过先错后纠,深刻认识物理概念或规律。
通过一些题目,让学生暴露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发现问题、纠正错误,也是让学生重新认识概念、理解概念有效途径。
例3:以初速度为V0,射程为s的平抛运动轨迹制成一光滑轨道。一物体由静止开始从轨道顶端滑下,当其到达轨道底端时,物体的速率为多大?其水平方向上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一些学生的解答过程如下:
水平方向有,图二得 图三得竖直方向有图四
滑到轨道底端速率为图五
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错误的原因是学生对平抛运动的定义和条件认识不深刻,平抛运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抛出;二是运动的过程中只受到重力的作用,而本题根本不满足这两个条件;物体运动初速度为0,运动过程中受到重力和轨道弹力作用,而且所受的合外力的大小、方向时刻发生变化。这只不过是一个运动轨迹为抛物线的一般曲线运动,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发生错误,暴露出他们对平抛运动认知上的不足,从而深刻的认识平抛运动的概念和条件。
4.通过总结规律性的方法,帮助学生实现重难点问题的突破
高考命题一般遵循的试卷难度比例是3:5:2,即试卷的30%为简单题,50%为中档题,,这意味着基础题占了80%,所谓的基础题主要考查的也是物理主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另外的20%为难题,往往以压轴题的题目出现,体感信息量大,物理过程复杂,对考生的心理素质和能力都提出较高的要求。为此要帮助学生寻找突破办法。例如:带电粒子在磁场中或复合场中的运动是一个教学难点,对考生数学能力要求比较高,对考生也有较好的区分功能,全国和各地高考常常把它作为压轴题的命题点。解决这一类问题,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定圆心;(2)画轨迹;(3)构造三角找半径;(4)时间长短看角度。学生如果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找到突破此类难题的办法。
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要对知识的重难点和学生的易错点有较为清醒的把握,在复习课教学中,教师要依托设计的习题有意识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把这些问题作为复习的切入点,问题的解决过程自然也会成为学生深化知识掌握程度和学科能力的提升过程,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复习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