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小学语文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运用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能够轻松创设出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而且也能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语文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加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已经成为语文课改的关键。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教学情境
【分类号】G623.2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语文教师都致力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辅助自己的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一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它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语文本来是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现斑斓的色彩。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录像、投影、幻灯、计算机软件等信息……再现语文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情境。如教《落花生》一课时,我们考虑到学生不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和特点,也不了解作者许地山的背景资料,阅读这样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是枯燥而费解的。于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件中制作了片段1:(宁静典雅的音乐)朦胧的月色,简朴的茅草亭,桌上的花生,一家人围坐……这样的情境图,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到了课文所写的情境里,使他们对文章产生了好奇和期待。片段2:简朴的屏幕上有一株花生,金黄的花儿落了,子房下垂了,入土膨大了,长成花生果了。用Flash制作的动漫,再现了花生的生长过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住了,都盯着屏幕,等待下文。这时点击思考:现在你认为花生为何叫“落花生”呢?你再猜想许地山为何取“落花生”这个笔名呢?创设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有了储备,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堂气氛自然也变得异常活跃。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分解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的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东西,使文字和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五壮士对敌人的极度轻蔑,以及五壮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结合课文特意播放了本部影片的片段,使学生从形象、声音、情感上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又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和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这部分,集中体现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光靠教师口头讲解和简笔画,很难讲清这一难点。为此,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动画课件,巧妙地将詹天佑设计的两个火车头在“人”字形线路上的运动演示出来:(因为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火车头在前面拉,一个火车头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原先拉的火车头推,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学生看到这样绝妙的设计,不但理解了课文,也被詹天佑的聪明才智和他的爱国精神所折服所感动。
三、 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情境,启发思维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这并不说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形象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對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向学生出示语文的感性材料,同时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对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进行处理,在显示课文内容和背景资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相关背景资料缺乏基本的储备,造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出现障碍。这时,如果教师能适时地运用信息技术对课文的背景资料进行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对课文的理解。如《狱中联欢》的理解就必须建立在对于《红岩》内容的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剪辑影视片段并配以解说作为课前导入,既可以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又可以引发学生对课文地思考与理解。另一方面,课文情境的再现。比如,我在教学毛泽东的《长征》这首诗时,根据课外内容,我事先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整理出红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以及爬雪山、过草地等故事、图片或影视片段,建立一个资料库,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通过这样的阅读过程,学生便更好地理解了充满千奇百险的长征,理解了长征途中毛泽东超人的谋略和高超的指挥艺术,理解了《长征》诗本身的磅礴气势和蕴涵其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扣人心弦的跌宕悬念,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常丽芳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4期
2. 郭家丽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东方文化周刊》2014年19期
3. 吴秀芹 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措施分析《学园》2014年21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教学情境
【分类号】G623.2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语文教师都致力于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辅助自己的课堂教学,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一数字化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让它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一、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有激情,语文本来是最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现斑斓的色彩。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录像、投影、幻灯、计算机软件等信息……再现语文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情境。如教《落花生》一课时,我们考虑到学生不了解花生的生长过程和特点,也不了解作者许地山的背景资料,阅读这样一篇借物喻理的文章是枯燥而费解的。于是,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件中制作了片段1:(宁静典雅的音乐)朦胧的月色,简朴的茅草亭,桌上的花生,一家人围坐……这样的情境图,一下子就将学生带到了课文所写的情境里,使他们对文章产生了好奇和期待。片段2:简朴的屏幕上有一株花生,金黄的花儿落了,子房下垂了,入土膨大了,长成花生果了。用Flash制作的动漫,再现了花生的生长过程。学生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住了,都盯着屏幕,等待下文。这时点击思考:现在你认为花生为何叫“落花生”呢?你再猜想许地山为何取“落花生”这个笔名呢?创设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有了储备,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课堂气氛自然也变得异常活跃。
二、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分解难点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可见,闻、见是教学的基础,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的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东西,使文字和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对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用多媒体展现出来,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体会五壮士对敌人的极度轻蔑,以及五壮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本色,结合课文特意播放了本部影片的片段,使学生从形象、声音、情感上加深对课文的领悟。又如《詹天佑》一文中,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和用不同的方法开凿隧道这部分,集中体现了詹天佑的聪明才智。光靠教师口头讲解和简笔画,很难讲清这一难点。为此,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动画课件,巧妙地将詹天佑设计的两个火车头在“人”字形线路上的运动演示出来:(因为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北上的列车到了南口就用两个火车头,一个火车头在前面拉,一个火车头在后面推,过了青龙桥,原先拉的火车头推,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学生看到这样绝妙的设计,不但理解了课文,也被詹天佑的聪明才智和他的爱国精神所折服所感动。
三、 运用信息技术再现情境,启发思维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这并不说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形象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材料,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對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深层次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直观性原则,向学生出示语文的感性材料,同时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对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进行处理,在显示课文内容和背景资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小学生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不丰富,对于有些课文所涉及的相关背景资料缺乏基本的储备,造成了对课文的理解出现障碍。这时,如果教师能适时地运用信息技术对课文的背景资料进行介绍,就是有效的解决途径,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对课文的理解。如《狱中联欢》的理解就必须建立在对于《红岩》内容的大致了解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剪辑影视片段并配以解说作为课前导入,既可以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又可以引发学生对课文地思考与理解。另一方面,课文情境的再现。比如,我在教学毛泽东的《长征》这首诗时,根据课外内容,我事先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整理出红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以及爬雪山、过草地等故事、图片或影视片段,建立一个资料库,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通过这样的阅读过程,学生便更好地理解了充满千奇百险的长征,理解了长征途中毛泽东超人的谋略和高超的指挥艺术,理解了《长征》诗本身的磅礴气势和蕴涵其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堂演示、扣人心弦的跌宕悬念,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与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以丰富的想象、牢固的记忆和灵活的思维获得学习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常丽芳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4期
2. 郭家丽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东方文化周刊》2014年19期
3. 吴秀芹 信息技术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措施分析《学园》2014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