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恰当的师生关系

来源 :中国教育创新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VIDIB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卓越的教师,他教给学生的是知识,培养的是能力,并能凭借教师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的心灵。
  一位时时处处摆着“师道尊严”的架子,对学生过分严厉甚至苛刻的教师,或许他能够凭借权威强迫学生按照他的意愿学习并取得一些成绩,但他却无法让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无法让学生以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无法让学生体验到求知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厌学。而一位松松垮挎不守原则,对学生放松要求的教师,虽然讨学生喜欢,但却有可能培养不出自尊、自信、自立的学生来。
  新的世纪,“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大力调整师生关系就成了当前的首要前提,而素质教育也只有在师生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后,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那么,应如何建立恰当的师生关系呢?
  首先,应建立在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基础上。
  在遵循教育民主化新型的师生关系里,教师与学生的人格是完全平等的,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的氛围里,学生自主自信、独立思考的素质才能得到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学生想象的翅膀才能自由自在地飞翔。
  当然,民主不是不要教师的尊严,教师的奉献精神理应受到学生的尊重,但教师尊严的获得绝不能建立在牺牲学生尊严的基础上。民主也不是不要各种规章制度,遵守学校管理准则和学生行为规范也是学生人生不可或缺的重要一课,但这种遵守应当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同时,应当把统一的规范减少到最基本、最必要、最原则的限度。
  平等交往要求从心态上就正确对待,如果师生双方不能平等相待,而是居高临下,动辄训人,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也不会愿意与你交往,你将失去了解学生内心的机会。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里说的平等,既是人格上的平等,又是课堂资源、课堂时间占用的平等。作为教师应该相信学生能够有做好大多事情的自主性。
  其次,恰当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应当掺和浓郁的感情色彩。
  当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当人的心情处于愉快轻松状态时,人的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都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我国古代哲人对此早有深刻认识:亲其师、信其道,即是对师生关系巨大作用的高度概括。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可以减少学生心理疾患、减轻学生各种心灵负担。由此可见,情感不但是师生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器,更是学生心灵世界的支撑点。教师只有发自内心地关爱自己的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爱的回报。当师生心心相印、感情融洽时,教育事业就能闪烁出动人的生命光彩,教学工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在这样的情感氛围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的智慧潜能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自我教育、自我锻造将变成美好的现实。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这种爱是无私的。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师爱可以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只有当教师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敞开内心世界,而老师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
  然而,作为一名老师,爱优生并不难,难的是爱差生,尤其是爱“双差生”。老师热爱教育,热爱学校,也要热爱学校中的每一位学生,对学生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对教师说过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变化,班主任工作方法的改进,他们也会变化,即使不能使他们成为瓦特、牛顿、爱迪生,也可以因材施教把他们塑造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恰当的师生关系应也当是建立在互相学习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现今的社会是信息时代,网络逐渐贯穿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而作为思想活跃的学生接受新生物的能力较强,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不及时充实自己,很可能还不如一个小学生。
  网络面前,人人平等。早在久远的唐代,大学者韩愈就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论断。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当师生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时,老师可以凭借自己的传统经验引导学生,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的敏锐、朝气影响老师;教育不再是为师者生硬的灌输,而成为智慧与智慧的启迪,思维与思维的碰撞。师生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教育进入新的境界。
  恰当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对教育事业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接受新的理念才能建立好新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应该用更宽广的心胸来迎接不断更新的教育形势,这样教育才能有更高更远的发展。
  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3-05-15
其他文献
【摘要】  应对新课程要有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学要贯彻“逐步分化”和“综合和谐”的原则,而且教与学的方式必须改变,还要重建评价方式。  【摘要】  新课程 教学观 逐步分化、综合和谐 教与学的方式 评价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为高中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数学教师应及时接受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并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新的教育教学目标。本文将结合亲
期刊
【摘要】  当下生物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生自主性和探究性为基础,问题性为前提,综合性为重要内容,实践性为有效途径,过程性为评价目标,合作性为方式,开放性为外部环境的一种全新模式。推进生物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索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关键词】观察能力 探索意识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应以实验,观察为主线,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使实验,观察,思维,获得新知识几方面有机结合,有
期刊
摘 要:初中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认真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要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活动。然而,如何实现新课程的要求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每位教育者都面临的棘手问题。本文就从重视学习动机,强化学生参与意识;重视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参与机会;重视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参与质量;重视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参与能力几个方面谈谈在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  关键词:主体
期刊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体育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来达到体育锻炼目标,让学生体验上体育课的乐趣,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教学思想,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愉悦,并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目前我们实施同乐教学就是如此,既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让教师
期刊
摘 要:本文侧重于课堂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体育课的吸引力,使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参与的一门课程。二十一世纪是追求“个性”的时代,尤其现代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给个性本身形成了许多复杂的因素,所以我们体育教师不能单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个性”的与众不同,而是从教学和学生人格发展的角度去分析,寻找其共性特点。  关键词:个性发展; 体育教学; 关系  二十一世纪是追求“个性”的时代,尤其现代家庭以独生
期刊
摘 要:人文关怀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们大力提倡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英语教学在注重知识传递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文性的充分体现。  关键词:人文关怀; 情感; 师生关系; 多元文化;  人文关怀,就是对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尊重、关注和提高。它关注的是一个人安全感的保证,自信心的获得,自尊感的养护,幸福感的体验,成就感的确立,价值观的形成,它对一个人良好个性的形成起着十分
期刊
如何使后进生在思想、学习、纪律等方面有良好的转变,使后进生的转化教育工作做好,是每个教师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在后进生教育转化的工作时应注意掌握以下原则:  一、关心、热爱、尊重和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教师必须具有深切的爱生之心,热爱学生是教师顺利进行班级教育工作的情感基础。关心、理解、爱护、尊重和严格要求的原则指的是教师在工作中、生活中应满腔热情的关注、信任后进生,尤其是学生在伤病或
期刊
摘 要:培养中职学生应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身心健康和良好素质的重要体现。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应激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呢?文中笔者切合实际谈一些自己的研究和探索,以供交流。  关键词:应激能力; 应急; 抗挫折能力; 挫折教育  一、中职学生应激能力的研究  (一)应激能力的内涵  应激能力就是指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心理素质
期刊
摘 要:本文从“知、情、意、行”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德育品质形成要做到有机统一,整合利用,灵活运用,以达到高效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知”; “情”; “行”; “意”; 融合  德育过程作为一个动态系统来考察,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道德品德过程,笔者认为,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有效融合,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期刊
摘 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三菱可编程控制器、数字变送器、触摸屏、电子称重仪表构成的自动配料系统,可应用于化工,冶金,制药等自动控制配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字:PLC; 数字变送器; 重; 电子称重仪表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kind of Mitsubishi programmable controllers, digital tran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