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学者孟万金教授指出,广义“学习困难”泛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学习达不到预期目标所体验和经历的困境和难处,包括隐性学习困难和显性学习困难两种。隐性学习困难更多由后天因素导致,没有明显的学业成绩差的表现,有时可能还非常好,但成绩却与智商不成正比,统称学习低效;显性学习困难即狭义的学习困难,专指由学习障碍及其社会心理因素而非智力落后引起的学业落后,统称学习无能。学习无能具体包括由脑认知加工系统功能不健全或不协调导致的各种学习障碍,其表现为学业不良或学科落后。本文主要关注显性学习困难学生,分析其原因及改善策略,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习质量。
一、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现象的原因分析
1.学习困难产生的外因分析
尽管当今社会已经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生存理念,但是仍有一部分人将学困生视为“异类”、“非正常人”,投来异样的目光,甚至采取异样的行动,给学困生的心灵蒙上了一层灰尘。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发展成才具有直接重要的影响。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一旦发现并确定自己的孩子是学困生,往往对其采取放任自流式的教育方式,对其失去信心,非但没有鼓励的话语甚至还会恶言相向伤害孩子的心灵,对学困生造成更加恶劣的负面影响。学校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二个家,相较于家庭来说,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重要与持久。然而,在大部分的学校里都有优、差班的区分,这种做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育的不公正,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待学困生,有些学校对其采取不管不顾、不理不睬的教育方式,为其贴上“朽木”的标签,更有甚者将学困生这个群体比作是“搅得一锅腥”的“烂鱼”。这些都给学困生带来不可抹灭的伤害。
2.学习困难产生的内因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是由观察力、记忆、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能力有机的综合而构成的,虽然学困生的智力属正常范围,但是由于其他诸多因素发展不平衡,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学习困难。学困生大多都表现为学习态度差、意志薄弱、缺乏毅力、缺乏自制力、情绪不稳定等的性格特点,遇到困难与挫折极易退缩,不能够做到坚持,对未来不抱有希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能够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困生往往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将学习视作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或者认为是在为父母和老师学习,关于学习,找不到一点点快乐。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确确实实是一个体力活,除了要有力气之外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的方法,否则到最后很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也是为什么学困生努力的彻夜学习,成绩却一直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缺乏科学正确的学习习惯与方法,久而久之,使其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恶,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学习困难的现象与行为的衍生。
二、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策略
学困生的教学帮扶与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心理特点与自身发展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学困生综合干预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力图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实现对学困生的全面干预。在此干预模式中,社会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学困生教育知识的普及化与大众化,使人们真正了解并接受学困生,从而展开对其的帮扶行动。而学校与家庭教育则是此模式运转的动力与保障。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刺激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老师与家长应该运用足够的情感,充分的关注与尊重学困生,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感,感觉到幸福和快乐,逐渐地走出心理障礙。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困生并非朽木,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有许多可爱之处。家长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并将其放大放亮,挖掘其潜能,增加其自信心。
学困生比一般学生有更多的情绪困扰。因此,我们应结合学困生的生活条件、自身特点、情感需要来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定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课程,进一步优化学困生的心理素质,增强抵抗困难与挫折的能力,培养其坚韧乐观的心态。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学会找准学困生的兴趣领域或兴趣点,并进一步对其加以强化,把学困生的注意力从不愉快、纠结的事情上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不仅能够减少压力和痛苦,同时也能够使学困生在此过程中得到快乐,感受学习与生活的美好。学困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习成绩落后或低下,可以对其设计一种特别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方法,通过同伴辅导、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同龄人之间特有的教学语言、学习思维和讲解方式,使其发现学习的奥秘,重新燃起对学习的信心。
三、个性化制定学校教育难度和教育进度
学困生对正常的学校教学内容、教学难易程度和教学进度的接受能力存在着一些问题,正是由于各大学校实行过于高度一致的教学内容、教学难度和教学进度,使得学困生与其他正常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困生对学习的厌倦感。因此,各大学校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地方教育方略,结合学困生的自身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校教育难度和教育进度,帮扶学困生,真正意义上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总之,教育工作者应持续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身心成长,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逐步改善学习困难的状况,跟上班级队伍,使他们获得学业成功、高尚品德和健康心理,成为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张海萍.浅析对于学困生的教育策略[J].考试周刊,2020(16):19-20.
[2]孙宁轩.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及教育策略研究[J].高考,2018(25):115-116.
一、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现象的原因分析
1.学习困难产生的外因分析
尽管当今社会已经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的生存理念,但是仍有一部分人将学困生视为“异类”、“非正常人”,投来异样的目光,甚至采取异样的行动,给学困生的心灵蒙上了一层灰尘。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的好坏对于学生的发展成才具有直接重要的影响。而在现实生活中,家长一旦发现并确定自己的孩子是学困生,往往对其采取放任自流式的教育方式,对其失去信心,非但没有鼓励的话语甚至还会恶言相向伤害孩子的心灵,对学困生造成更加恶劣的负面影响。学校可以说是学生的第二个家,相较于家庭来说,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更为重要与持久。然而,在大部分的学校里都有优、差班的区分,这种做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教育的不公正,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待学困生,有些学校对其采取不管不顾、不理不睬的教育方式,为其贴上“朽木”的标签,更有甚者将学困生这个群体比作是“搅得一锅腥”的“烂鱼”。这些都给学困生带来不可抹灭的伤害。
2.学习困难产生的内因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是由观察力、记忆、思维能力、想象力和注意力等能力有机的综合而构成的,虽然学困生的智力属正常范围,但是由于其他诸多因素发展不平衡,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导致学习困难。学困生大多都表现为学习态度差、意志薄弱、缺乏毅力、缺乏自制力、情绪不稳定等的性格特点,遇到困难与挫折极易退缩,不能够做到坚持,对未来不抱有希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能够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学困生往往缺乏正确的学习动机,将学习视作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或者认为是在为父母和老师学习,关于学习,找不到一点点快乐。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确确实实是一个体力活,除了要有力气之外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的方法,否则到最后很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也是为什么学困生努力的彻夜学习,成绩却一直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缺乏科学正确的学习习惯与方法,久而久之,使其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产生厌恶,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学习困难的现象与行为的衍生。
二、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策略
学困生的教学帮扶与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心理特点与自身发展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必须采取多管齐下的学困生综合干预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力图从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实现对学困生的全面干预。在此干预模式中,社会相关机构应加强对学困生教育知识的普及化与大众化,使人们真正了解并接受学困生,从而展开对其的帮扶行动。而学校与家庭教育则是此模式运转的动力与保障。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刺激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老师与家长应该运用足够的情感,充分的关注与尊重学困生,使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感,感觉到幸福和快乐,逐渐地走出心理障礙。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困生并非朽木,他们也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有许多可爱之处。家长与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并将其放大放亮,挖掘其潜能,增加其自信心。
学困生比一般学生有更多的情绪困扰。因此,我们应结合学困生的生活条件、自身特点、情感需要来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定期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与训练课程,进一步优化学困生的心理素质,增强抵抗困难与挫折的能力,培养其坚韧乐观的心态。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学会找准学困生的兴趣领域或兴趣点,并进一步对其加以强化,把学困生的注意力从不愉快、纠结的事情上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不仅能够减少压力和痛苦,同时也能够使学困生在此过程中得到快乐,感受学习与生活的美好。学困生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习成绩落后或低下,可以对其设计一种特别的学习模式或者说方法,通过同伴辅导、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同龄人之间特有的教学语言、学习思维和讲解方式,使其发现学习的奥秘,重新燃起对学习的信心。
三、个性化制定学校教育难度和教育进度
学困生对正常的学校教学内容、教学难易程度和教学进度的接受能力存在着一些问题,正是由于各大学校实行过于高度一致的教学内容、教学难度和教学进度,使得学困生与其他正常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学困生对学习的厌倦感。因此,各大学校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地方教育方略,结合学困生的自身特点,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校教育难度和教育进度,帮扶学困生,真正意义上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总之,教育工作者应持续关注学习困难学生的身心成长,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逐步改善学习困难的状况,跟上班级队伍,使他们获得学业成功、高尚品德和健康心理,成为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张海萍.浅析对于学困生的教育策略[J].考试周刊,2020(16):19-20.
[2]孙宁轩.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及教育策略研究[J].高考,2018(25):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