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重在“以活动为中心”,那么,是不是课堂上开展的活动越多,课堂越活跃,学生就能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呢?什么样的数学活动才是有效的数学活动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策略与误区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的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策略;误区
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重在“以活动为中心”,注重选择富有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巧妙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来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切身经历“做数学”的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但是我们在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的同时也要清楚认识到,在数学课中不是活动越多越好,活动只有恰到好处,才能让学生获得有效的数学经验。
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更为重视过程性目标。所以教师受其影响,错误地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少了学生的活动就体现不了新理念,就是灌输式的教学。所以,在课堂上,不管什么教学内容,总是要设计几分钟、十几钟、甚至是更长时间的数学活动。但是这些数学活动是否真正有效呢?是否达到了“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目的呢?所以,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过程教育中,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积累,存在一定的误区。总体上来说就是有经历,不一定有经验,数学活动并不等同于获得有效的数学经验。这些误区集中表现以下三点:
1.与数学思维无关的动手操作不能称之为数学活动,也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数学经验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为了贯彻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想方设法让每位学生动手实践,亲自感受、体验,以积累学生基本活动經验。然而动手实践并不等于都能获得有效的体验。
如,在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时,有老师这样设计: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找规律,涂一涂、画一画,贴一贴感知创造的规律。接下来,根据仿照音乐打节奏的方式体验规律,课堂很热闹,变成了节奏的海洋。其实,前半节课是“美术课”,后半节课是“音乐课”或”体育课”。
像这样,看像很热闹的数学课并不是真正的数学课,一节课热热闹闹下来,学生学到了什么,积累了什么基本活动经验?这是执教者要反思的内容。动手操作仅仅是数学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但数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此。即使是操作活动,如果与数学思维无关,也不能称之为数学活动,数学活动更多应体现为一种思维活动,这样才能有助学生形成数学经验。
2.无目的、无深度、无广度的“形式化”的自主探索不能获得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
所谓的自主探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起到点拨作用。便是很多教师只意识到自主探索的重要性,在数学活动中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但是由于教师认识的偏差,只注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但是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的自主探索散漫而无目的,肤浅而无深度,变成了“形式化”的“自由”探索,无法帮助学生积累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我们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设置自主探究的目标,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活动,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引导活动思考,所以这种自主探究是有效的。其实活动是一种外显行为,思维才是一种真正的内在活动,外显的活动和内隐的思考结合在一起才会转化为数学化的行为形成有效的数学经验。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如《位置与方向》一课,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了操场让学生们指出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它相反的方向是西方。面向东方你的左面是北方相反的是南方。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并认真观察每个方向都有哪些建筑物。然后布置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地图。(出示挂图)之所以创设这样的情景是因为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个内容我们不能把它作为知识点去讲授,而是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究。
3.走过场的小组合作无法获得有效数学经验
小组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主要形式之一,小组合作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日前非常“时髦”,但是很多合作交流空有其形,无有其实。
3.1.具体表现在为:
3.1.1.是优等生演戏,学困生当观众的局面一直在上演。
3.1.2.是合作交流的问题过于简单。
3.1.3.是合作交流不能与自主探索相结合。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低下,学困生摆脱不了学习困难的命运。
3.2.小组合作交流活动的组织原则:
3.2.1.全体学生“双参与”。
所谓“双参与”不仅批表面上的动作参与,更思维上的参与。交流之前让所有的学生先进行独立自主思考,然后再把自己的观点分享给其它同伴,真正做到全体思考,全员参与。
3.2.2.合作交流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和开放性。
交流的目的是为了互换思想,互相融合思想,取长补短使方法最优化。不只是简单的把自己的思考进行交流,产生“1+1﹥2”的效果。
3.2.3.小组合作的组织要目标明确,步骤清晰。
小组合作中分工,活动顺序、目标、形式、成果都必须非常明确,合作才能有条不紊,产生实效。当然,这需要老师对小组合作长期指导,才能训练有素。
3.2.4.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角色。
数学活动要讲究“放得适度,扶得合理”,帮助活动的有效进行,而不是被动的等待学生的活动结果。
真正的小组合作就是要孩子们的思维火花产生碰撞,让孩子们形成交流、沟通、合作、学习的数学习惯,获得数学经验。所以千万别让我们的合作是走过场,让它真正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让它真正成为我们学生学习的方法。我们课标的改革就是在追求有效的教学,要实施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好数学,获得充分的发展,获得数学经验,是我们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策略;误区
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重在“以活动为中心”,注重选择富有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巧妙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在经历活动的过程中来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切身经历“做数学”的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但是我们在关注学生数学活动的同时也要清楚认识到,在数学课中不是活动越多越好,活动只有恰到好处,才能让学生获得有效的数学经验。
2011版《新课程标准》中,更为重视过程性目标。所以教师受其影响,错误地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少了学生的活动就体现不了新理念,就是灌输式的教学。所以,在课堂上,不管什么教学内容,总是要设计几分钟、十几钟、甚至是更长时间的数学活动。但是这些数学活动是否真正有效呢?是否达到了“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目的呢?所以,我认为在小学数学过程教育中,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积累,存在一定的误区。总体上来说就是有经历,不一定有经验,数学活动并不等同于获得有效的数学经验。这些误区集中表现以下三点:
1.与数学思维无关的动手操作不能称之为数学活动,也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数学经验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为了贯彻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想方设法让每位学生动手实践,亲自感受、体验,以积累学生基本活动經验。然而动手实践并不等于都能获得有效的体验。
如,在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时,有老师这样设计:先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找规律,涂一涂、画一画,贴一贴感知创造的规律。接下来,根据仿照音乐打节奏的方式体验规律,课堂很热闹,变成了节奏的海洋。其实,前半节课是“美术课”,后半节课是“音乐课”或”体育课”。
像这样,看像很热闹的数学课并不是真正的数学课,一节课热热闹闹下来,学生学到了什么,积累了什么基本活动经验?这是执教者要反思的内容。动手操作仅仅是数学实践活动的一部分,但数学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此。即使是操作活动,如果与数学思维无关,也不能称之为数学活动,数学活动更多应体现为一种思维活动,这样才能有助学生形成数学经验。
2.无目的、无深度、无广度的“形式化”的自主探索不能获得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
所谓的自主探索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从而获取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起到点拨作用。便是很多教师只意识到自主探索的重要性,在数学活动中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但是由于教师认识的偏差,只注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但是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学生的自主探索散漫而无目的,肤浅而无深度,变成了“形式化”的“自由”探索,无法帮助学生积累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我们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设置自主探究的目标,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活动,在数学活动中有效引导活动思考,所以这种自主探究是有效的。其实活动是一种外显行为,思维才是一种真正的内在活动,外显的活动和内隐的思考结合在一起才会转化为数学化的行为形成有效的数学经验。
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如《位置与方向》一课,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了操场让学生们指出太阳升起的方向是东方,它相反的方向是西方。面向东方你的左面是北方相反的是南方。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认识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并认真观察每个方向都有哪些建筑物。然后布置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地图。(出示挂图)之所以创设这样的情景是因为本课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这个内容我们不能把它作为知识点去讲授,而是要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究。
3.走过场的小组合作无法获得有效数学经验
小组合作交流,是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主要形式之一,小组合作交流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日前非常“时髦”,但是很多合作交流空有其形,无有其实。
3.1.具体表现在为:
3.1.1.是优等生演戏,学困生当观众的局面一直在上演。
3.1.2.是合作交流的问题过于简单。
3.1.3.是合作交流不能与自主探索相结合。流于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低下,学困生摆脱不了学习困难的命运。
3.2.小组合作交流活动的组织原则:
3.2.1.全体学生“双参与”。
所谓“双参与”不仅批表面上的动作参与,更思维上的参与。交流之前让所有的学生先进行独立自主思考,然后再把自己的观点分享给其它同伴,真正做到全体思考,全员参与。
3.2.2.合作交流的问题必须具有思考性和开放性。
交流的目的是为了互换思想,互相融合思想,取长补短使方法最优化。不只是简单的把自己的思考进行交流,产生“1+1﹥2”的效果。
3.2.3.小组合作的组织要目标明确,步骤清晰。
小组合作中分工,活动顺序、目标、形式、成果都必须非常明确,合作才能有条不紊,产生实效。当然,这需要老师对小组合作长期指导,才能训练有素。
3.2.4.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角色。
数学活动要讲究“放得适度,扶得合理”,帮助活动的有效进行,而不是被动的等待学生的活动结果。
真正的小组合作就是要孩子们的思维火花产生碰撞,让孩子们形成交流、沟通、合作、学习的数学习惯,获得数学经验。所以千万别让我们的合作是走过场,让它真正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让它真正成为我们学生学习的方法。我们课标的改革就是在追求有效的教学,要实施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好数学,获得充分的发展,获得数学经验,是我们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