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高善峰,男,致公党四川省委参政议政委员会副主任,成都云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
熊杰,男,致公党员,成都市慈善总会事業发展部副部长。
崔丽,女,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副教授。
李云雀,女,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赵琳,女,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张雅丽,女,成都云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管、专业社工师。
谭磊,女,成都云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业社工师。
陈龙,男,成都云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业社工师。
尹诗雨,男,成都云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行政管理。
詹梦奇,女,成都市棕北中学2017级3班,学生。
摘要: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民工潮”的出现,来自农村的务工人员举家流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进入到城市生活、学习。随之而来的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问题变得至关重要,他们能否真正融入城市,对推进城市化进程、稳定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在蓉的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状况,发现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在城市文化接纳、归属感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有一定缺失。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提出了如何去推动和陪伴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等建议和颁发。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调查分析
一、前言
本文所提到的农民工子女,是指成都市五城区内接受九年义务教务的3—7年级、户籍不在成都的流动务工人员的子女。其城市融入问题关系着自身的健康成长。课题组对成都五城区内部分农民工子女进行观测,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掌握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的基本现状。并通过对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对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现状进行总结,试图找到更符合农民工子女需求的服务模式去推动和陪伴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
二、调查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当前我国进入了人口流动迁移最活跃的时期。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民工潮”的出现,流动务工人员举家流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子女进入到城市生活、学习。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工子女对成都的印象、城市融入情况,科学地分析他们的需求、确定为他们的城市融入提供帮扶模式,课题组工作人员及专业志愿者在成都市金牛区兴盛小学、全兴小学、希望学校的300名学生中开展了调研。
三、调查目的和意义
(一)调查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在蓉的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基本情况,为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组织制定、完善服务计划提供依据。
(二)调查意义:本次调研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参与调查的农民工子女进行普查,对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希望通过对服务对象的问卷调研,了解农民工子女对成都的印象、城市融入情况。
四、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发放315份调查问卷回收315份,回收率为100%;收回有效问卷312份,有效回收率99%。问卷由39个单项(或多项)选择题与2个开放性问题组成,分别就农民工子女对成都的了解情况、成都归属感、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调查。我们从农民工子女的问卷选择中获得了一定的研究资料,并做了相关数据分析。
五、调查数据分析
如下数据和结论皆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315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得出:
(一)城市基本情况了解
接受调查的315名农民工子女,3—4年级140人、5—6年级80人,7年级95人。其中男生180人,占571%;女生135人,占429%。
1.是否了解成都过去历史
本次调查中有381%的农民工子女不了解成都的历史,很了解的仅有127%。
2.最能代表古代成都
本次调查中的315人仅有30人知道金沙遗址最能代表古代的成都;有905%的人不知道,所占的比重十分大。
3.对博物馆的印象
调查了解到,873%的农民工子女没有去过博物馆,不知道博物馆是什么样子的,对于认识博物馆有很大的需求。
4.了解太阳神鸟
调查了解到,587%的人不知道太阳神鸟这个标志及含义,累计有905%的人不知道含义,仅有少部分的人知道并了解其含义
5.代表成都工业文明
调查了解到,东郊记忆这个代表成都工业文明的地方仅有48%的人知道,很少有人对成都工业文明相关内容有了解。
6.参观高校校园
调查中的315人有285人没有进过大学校园,更不用说在大学食堂吃饭、在大学参观,占调查总数的905%。
7.认识、了解诸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记者、海归、作家、电影人等特殊群体
调查了解到,仅有95%的人结识并了解特殊职业的人,905%的人都不知道某些特殊职业的人的工作是做什么的,对于现实生活中各职业的工作及生活不了解。
8.是否在成都电影院看过电影
调查了解到,952%的人都去看过电影,仅有48%的人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农民工子女对于去电影院观影的需求相对较少。
综合上述8个方面,从农民工子女对成都基本情况的了解可以看出,他们对成都的历史、成都的文化、成都的地理环境等不是很了解,对于认识成都的需求比较大。
(二)归属感
通过课题组农民工子女对成都归属感的赋分(否=0分,说不清楚=1分,是=2分)计算,从得分来看,比较均匀且得分最多的是10—12分,说明这一批农民工子女对成都的归宿感比较强,但是对比上面他们对成都基本情况的了解来看,他们对成都基本情况不熟,却很希望融入成都。 (三)社会交往
1.有多少好朋友
调查了解到,农民工子女除同學以外,在成都仅有数量较少的好朋友。5个以内的有280人,占889%。这组数字告诉我们,对于人际交往朋辈群体支持这块还需要进行干预,让他们结识更多的朋友。
2.和成都人关系
调查了解到,有120人觉得自己和成都当地人的关系比较疏远,占381,觉得关系一般的有37人,占总数的587%。
3.愿意和成都人成为朋友
调查了解到,农民工子女有290人愿意和成都人成为朋友,占总数的905%,说明他们很希望和成都人成为朋友,在社会交往等方便具有很大的需求。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在开展相关活动时,应多涉及关于人与人的内容。
4.和成都人交往时,觉得他们怎么样
调查了解到,65%的农民工子女觉得成都人在与他们交往过程中比较友善,但还是有加深感情的需要。
综上4个方面可以看出,农民工子女还是缺少同学以外的好朋友,很希望和成都的人交朋友。这一块属于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应该注意这方面的工作。
六、总结与建议
通过对本次参与调查的315名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情况的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城市文化接纳困境
调查结果显示,873%的农民工子女对城市文化不了解,对成都的过去与现在不熟悉,城乡儿童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受孩子们眼界的不同的影响,针对农民工子女对成都文化、成都历史、成都标志等基本认识不够了解。政府相关部门与社会组织在开展针对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活动时,可以根据农民工子女城市文化接纳困境这一现状进行服务设计,拓展服务对象的视野、增加对城市的认识。
2.社区归属感
从对农民工子女对成都的家的感觉,安全感等归属感层面测量可以看出,农民工子女对成都的归属感比较强,表明农民工子女有很强的融入城市的意愿,需要我们结合不同层面的融入,在城市认识,朋辈支持等方面进行,弥补和改善社区、学校功能的缺失,提高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城市适应能力,让农民工子女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社区、城市的温暖,形成积极的身份认同感,从而更积极地融入城市。
3.同辈群体支援网络缺乏
889%的调查对象表示只有5个除同学以外的好朋友,381%的调查对象表示和成都人的关系很疏远,905%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和成都人成为好朋友,但城乡之间的孩子沟通较少,甚至有的是有意或者无意的疏远,这都影响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与社会组织在服务中促进城乡儿童的接触与了解,构建农民工子女同辈群体支持网络。
综上所述,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需形式上更创新、接地气、更务实。比如可利用陪伴和参访的形式,拓展服务对象的视野、增加对城市的认识、设计人际沟通交流等学习内容,帮助农民工子女获得健康成长与发展的良好条件。同时,让其分享城市资源、参与社区活动,也引导更多的人了解流动人员家庭,促进真正的融合。
资助项目:中国致公党四川省委员会2015年科研课题《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徐祖荣.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障碍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09期
[2]易善策.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融入城镇的障碍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02期
[3]王涤.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04期
[4]张林.李玉婵.吴彬彬.外来工子女在城市融合中的归属感与学校适应[期刊论文].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1)
[5]胡海沅.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及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的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熊杰,男,致公党员,成都市慈善总会事業发展部副部长。
崔丽,女,成都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副教授。
李云雀,女,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赵琳,女,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讲师。
张雅丽,女,成都云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管、专业社工师。
谭磊,女,成都云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业社工师。
陈龙,男,成都云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专业社工师。
尹诗雨,男,成都云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行政管理。
詹梦奇,女,成都市棕北中学2017级3班,学生。
摘要: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民工潮”的出现,来自农村的务工人员举家流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进入到城市生活、学习。随之而来的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问题变得至关重要,他们能否真正融入城市,对推进城市化进程、稳定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在蓉的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状况,发现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在城市文化接纳、归属感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有一定缺失。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提出了如何去推动和陪伴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等建议和颁发。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调查分析
一、前言
本文所提到的农民工子女,是指成都市五城区内接受九年义务教务的3—7年级、户籍不在成都的流动务工人员的子女。其城市融入问题关系着自身的健康成长。课题组对成都五城区内部分农民工子女进行观测,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掌握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的基本现状。并通过对问卷调查资料的分析,对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现状进行总结,试图找到更符合农民工子女需求的服务模式去推动和陪伴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
二、调查背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当前我国进入了人口流动迁移最活跃的时期。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民工潮”的出现,流动务工人员举家流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子女进入到城市生活、学习。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民工子女对成都的印象、城市融入情况,科学地分析他们的需求、确定为他们的城市融入提供帮扶模式,课题组工作人员及专业志愿者在成都市金牛区兴盛小学、全兴小学、希望学校的300名学生中开展了调研。
三、调查目的和意义
(一)调查目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在蓉的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的基本情况,为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组织制定、完善服务计划提供依据。
(二)调查意义:本次调研主要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参与调查的农民工子女进行普查,对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希望通过对服务对象的问卷调研,了解农民工子女对成都的印象、城市融入情况。
四、调查方法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本次调查发放315份调查问卷回收315份,回收率为100%;收回有效问卷312份,有效回收率99%。问卷由39个单项(或多项)选择题与2个开放性问题组成,分别就农民工子女对成都的了解情况、成都归属感、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调查。我们从农民工子女的问卷选择中获得了一定的研究资料,并做了相关数据分析。
五、调查数据分析
如下数据和结论皆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315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得出:
(一)城市基本情况了解
接受调查的315名农民工子女,3—4年级140人、5—6年级80人,7年级95人。其中男生180人,占571%;女生135人,占429%。
1.是否了解成都过去历史
本次调查中有381%的农民工子女不了解成都的历史,很了解的仅有127%。
2.最能代表古代成都
本次调查中的315人仅有30人知道金沙遗址最能代表古代的成都;有905%的人不知道,所占的比重十分大。
3.对博物馆的印象
调查了解到,873%的农民工子女没有去过博物馆,不知道博物馆是什么样子的,对于认识博物馆有很大的需求。
4.了解太阳神鸟
调查了解到,587%的人不知道太阳神鸟这个标志及含义,累计有905%的人不知道含义,仅有少部分的人知道并了解其含义
5.代表成都工业文明
调查了解到,东郊记忆这个代表成都工业文明的地方仅有48%的人知道,很少有人对成都工业文明相关内容有了解。
6.参观高校校园
调查中的315人有285人没有进过大学校园,更不用说在大学食堂吃饭、在大学参观,占调查总数的905%。
7.认识、了解诸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记者、海归、作家、电影人等特殊群体
调查了解到,仅有95%的人结识并了解特殊职业的人,905%的人都不知道某些特殊职业的人的工作是做什么的,对于现实生活中各职业的工作及生活不了解。
8.是否在成都电影院看过电影
调查了解到,952%的人都去看过电影,仅有48%的人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农民工子女对于去电影院观影的需求相对较少。
综合上述8个方面,从农民工子女对成都基本情况的了解可以看出,他们对成都的历史、成都的文化、成都的地理环境等不是很了解,对于认识成都的需求比较大。
(二)归属感
通过课题组农民工子女对成都归属感的赋分(否=0分,说不清楚=1分,是=2分)计算,从得分来看,比较均匀且得分最多的是10—12分,说明这一批农民工子女对成都的归宿感比较强,但是对比上面他们对成都基本情况的了解来看,他们对成都基本情况不熟,却很希望融入成都。 (三)社会交往
1.有多少好朋友
调查了解到,农民工子女除同學以外,在成都仅有数量较少的好朋友。5个以内的有280人,占889%。这组数字告诉我们,对于人际交往朋辈群体支持这块还需要进行干预,让他们结识更多的朋友。
2.和成都人关系
调查了解到,有120人觉得自己和成都当地人的关系比较疏远,占381,觉得关系一般的有37人,占总数的587%。
3.愿意和成都人成为朋友
调查了解到,农民工子女有290人愿意和成都人成为朋友,占总数的905%,说明他们很希望和成都人成为朋友,在社会交往等方便具有很大的需求。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在开展相关活动时,应多涉及关于人与人的内容。
4.和成都人交往时,觉得他们怎么样
调查了解到,65%的农民工子女觉得成都人在与他们交往过程中比较友善,但还是有加深感情的需要。
综上4个方面可以看出,农民工子女还是缺少同学以外的好朋友,很希望和成都的人交朋友。这一块属于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应该注意这方面的工作。
六、总结与建议
通过对本次参与调查的315名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情况的调查,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城市文化接纳困境
调查结果显示,873%的农民工子女对城市文化不了解,对成都的过去与现在不熟悉,城乡儿童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受孩子们眼界的不同的影响,针对农民工子女对成都文化、成都历史、成都标志等基本认识不够了解。政府相关部门与社会组织在开展针对农民工子女城市融入活动时,可以根据农民工子女城市文化接纳困境这一现状进行服务设计,拓展服务对象的视野、增加对城市的认识。
2.社区归属感
从对农民工子女对成都的家的感觉,安全感等归属感层面测量可以看出,农民工子女对成都的归属感比较强,表明农民工子女有很强的融入城市的意愿,需要我们结合不同层面的融入,在城市认识,朋辈支持等方面进行,弥补和改善社区、学校功能的缺失,提高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城市适应能力,让农民工子女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社区、城市的温暖,形成积极的身份认同感,从而更积极地融入城市。
3.同辈群体支援网络缺乏
889%的调查对象表示只有5个除同学以外的好朋友,381%的调查对象表示和成都人的关系很疏远,905%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和成都人成为好朋友,但城乡之间的孩子沟通较少,甚至有的是有意或者无意的疏远,这都影响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需要政府相关部门与社会组织在服务中促进城乡儿童的接触与了解,构建农民工子女同辈群体支持网络。
综上所述,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但需形式上更创新、接地气、更务实。比如可利用陪伴和参访的形式,拓展服务对象的视野、增加对城市的认识、设计人际沟通交流等学习内容,帮助农民工子女获得健康成长与发展的良好条件。同时,让其分享城市资源、参与社区活动,也引导更多的人了解流动人员家庭,促进真正的融合。
资助项目:中国致公党四川省委员会2015年科研课题《农民工子女社会融入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徐祖荣.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障碍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08年09期
[2]易善策.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融入城镇的障碍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02期
[3]王涤.关于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04年04期
[4]张林.李玉婵.吴彬彬.外来工子女在城市融合中的归属感与学校适应[期刊论文].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11)
[5]胡海沅.农民工子女学习适应性及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的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