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亲情线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mething1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线的这头是妻子,距离35公里。
  3年来,每个周一早上六点,当儿子和母亲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妻子和我就得拎着装满衣服、蔬菜、水果的大包小包赶赴妻子的学校,吃的用的,都是头天晚上从超市买回来的,基本上能管一星期。妻子总是自嘲说,咱这整天跟蚂蚁搬家似的。先把她送到学校安顿好,我再马不停蹄地赶回市里上班。周一早晨惊心动魄的程度,用“打仗”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
  夏秋季节的时候还好一些,那时的天亮得早,视线好。清晨六点的天空已经褪去黑色外衣,夜晚的繁星也隐去不少,唯独天边的启明星格外耀眼。拂去车窗上的露水,乘着微凉的风,我们迎着泛着鱼肚白的熹微晨光,向学校出发。
  一路上,一群赶着早读的中学生骑着自行车、电动车疾速驶过,你追我赶,生怕自己被落下似的;去早餐店买早餐的大爷大妈,晃晃悠悠、不慌不忙地和炸油条的老板打着招呼,一阵寒暄,老板一看就知道:又是老三样;公交站台等着坐头班车的人们,个个神色严肃,朝着公交车来的方向翘首企盼,望眼欲穿;早起晨练的人们络绎不绝,有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有身材健硕的中年人,有头发花白的老年人,他们或十几人一群聚在一起跟着动感的旋律跳广场舞,或三五人随着悠扬的古筝打太极拳,或干脆独自一人耳朵里塞上耳机沿着便道散步。路上遇到最多的还是车,各种各样的车,小轿车、大货车居多,每当路过街口,送学生的、拐弯的、调头的、直行的挤作一团,成群的喇叭声汇在一起在街口回蕩,热闹非常。
  冬春时节就相对难熬了。天亮得晚,车刚发动,暖风上不来,车里边除了吹不到风,其他的跟外边差不多,方向盘凉得跟冰棒一样,手一挨着,刺骨的寒意瞬间就达到全身每一个毛孔,车前窗结了厚厚的一层霜,就算用卡片刮过之后,看外面也是朦朦胧胧的。
  这些还不算太难解决,最令人头疼的是大雾。浓稠的大雾,弥天盖地,仿佛一只贪婪的饕餮怪兽,要把沿途它遇到的城市、村庄、河流、树木、日月星辰都给吞进肚里,又如匆匆行路的人们心里化不开的忧愁,伸手抓一把,就能闻到他们内心的苦涩。这些雾也各有特色,有的安安静静地悬在半空,笼罩着村庄;有的像顽皮的小孩儿,随风而走,在空旷的田野间不安分地荡来荡去;有的则故意跑到车前面“打个滚儿”,让你一头扎进去,摸不清东南西北,得提高十二分警惕,稍不注意就会发生事故。每次把妻子送到学校,开车回去以后总不忘给她发个信息报个平安。
  线的那头是儿子,相距20公里。
  儿子一岁之后就跟母亲回老家了,当时妻子和我还在县里上班,经常一两个月才能回老家一次,县里和老家相距较远,回来一趟不容易,得在路上走大半天,中间还得换乘一次车。每次回来儿子都会在大路边等着我们,先是眼神木讷地盯着我们看,之后才会兴奋地往我怀里扑,抱着脖子搂得紧紧的,回家的路上跟我们讲他在家的事。亲情离开太久,记忆有些模糊,需要重新组合提取。
  每一次回去,儿子都有新变化:会站了、会走了、会跑了、会说话了、长高了、会自己吃饭了……除了相见之初的喜悦,更多的是心绪平静后的感伤:自己的孩子也快成留守儿童了。每次要返回县里,得等到他睡着我们才能走,儿子也挺听话,真的就相信了我们编织的漏洞百出的谎话:爸爸妈妈去打买小孩儿的人了。小孩子的心真的很单纯。
  儿子两岁的时候,我回到市里工作,我与儿子的距离更近了,但是在他成长的道路上依旧在扮演那个缺失的角色:没有接送上幼儿园、没有去开过家长会、没有参加亲子活动、没有辅导过作业……
  有一次,我早上起来的时候,儿子也醒了,我急着上班,他却一改往日的乖脾气,早饭也不吃,哭闹着非要我送他去幼儿园,怎么哄也不行。最后只好妥协:我把他先送到幼儿园,他奶奶再把他接回去,吃完早饭再送到幼儿园。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大人在一旁哭笑不得,小孩子的心思有时候还真不好琢磨。
  以前,我总认为小孩子只要吃饱、穿暖、有伙伴玩就不会有其他方面的需求,随着我自己孩子的成长,我才意识到以前头脑中的这个想法有多么幼稚:小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关爱和陪伴。我发现,有我的陪伴他堆的积木造型更奇特,有我的陪伴他画的图画更有新意,有我的陪伴他跟别人交流更大胆,有我的陪伴他做游戏更开心。
  他现在最喜欢做的游戏,就是我双手托着他的腋下,向天上抛再稳稳地接住,每次脸上都笑得跟朵花一样,率性天真的笑声充满小院。每一次往上抛,我就觉得比上次又重了,重的不仅仅是身体的重量,还有那看不见、摸不着,却能时刻感受到他在成长的内心世界。总有一天,儿子会重到我抛不动,甚至不愿再让我抛,我真希望那一天慢一些到来。
  前几天,我独自回家看儿子,晚上哄着他睡觉时,我无意间问了一句,你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他半睡半醒迷迷糊糊地说了一句:我想爸爸妈妈每天都能陪着我。就这一句简单的话深深地戳痛了我的心窝,击中了我的泪点,湿润了我的眼眶,我觉得自己亏欠的太多了。这是一个多么小的要求,我居然做不到,我为我的无能而深深自责。我们总是为自己找理由:你现在太小了,等长大了就来市里跟我们住一起;平时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接送你;再等等,过完年就去市里上幼儿园……儿子就在这半留守的状态下慢慢长大了。
  55公里,对于外出务工的人来说,实在算不得什么,一周能见几次面,比那些只有过年才能见父母面的留守儿童幸运多了。但就是这样,每当看见儿子那期待的眼神,酸楚依旧汹涌,不断拍打灵魂的堤坝。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多媒体上放着我精心制作的课件,孩子们正讨论得热烈,我也参与了其中一组的讨论。在所有小组都讨论好,整个教室安静下来的时候,那个小女孩消失不见了。  这是一个又矮又瘦的孩子,扎着一对冲天辫,双眼不是那么的对称。“周周呢,周周去哪儿了?”在我失声喊出来的时候,孩子们却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她钻课桌底下了。”我气急败坏地过去,把她从课桌底下拽了起来。她没有惊恐,没有羞怯,不看我一眼,低眉顺眼地就那样坐着
期刊
不经意间,秋就飄落枝头,感伤一首诗。谁,抽取了叶子的精髓,酥脆如一片妈妈抽的旱烟叶,一揉就碎?  揉进岁月,揉出秋的醉人风景。叶子的美丽,就是因为它的返璞归真,拥有了生命的色彩,让人叫绝,称奇。一叶的飘零,告知秋的即将结束,刺耳的哗啦啦声,摩擦着空气远去,远去。  想看的风景,不想看的感伤,纠结秋的风景胜过二月花。走进秋的童话世界,看不够的深秋风景线,是叶的海洋,我的目光在叶尖上起起伏伏,望断家乡
期刊
父亲和房子纠结了一辈子。  在二叔结婚之前,我家共十二口人,可是房子只有一处。好在那时爷爷在微山县上班,二叔在部队上,三叔和二姑在郭里上高中,家里才不显得那么拥挤。最难的是睡觉,家里只有三张床。每逢周末,三叔和二姑都要去邻居家找地方睡觉。但我对此并不奢望什么,因为当时极困难,住的改善还不是最迫切的。  等到三叔和二姑高中毕业,回到了生产队里,住就成了必须面对的问题,父亲就不能不考虑盖房子的事了。我
期刊
阿柴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接到父亲的电话后,我匆忙结束行程,从杭州赶回了家。打开屋门的那一刻,阿柴的眼睛里闪动着惊喜,它想站起身,却已经无能为力。我蹲在它跟前,忧心忡忡地抚摸着它的头,它仰起鼻子,轻嗅着我的气息,神色亲近而又疲惫。我端过食盆,在它面前放下,它缓缓地吃了两口后,用前腿将食盆扒到了一边。父亲说,这是三天来,它吃得最多的一次,它理解了我的心意,只是再也无法顺从,从它欣喜却黯淡的眼神里,我看
期刊
停电的时候,他从司空见惯的光明里跌落,陷入无边的黑暗里,有点艰于视听。  此刻,他觉得自己失去了一切,光没了,时间停止了,曾经拥有的一切一下子都弄丢了。  阒寂无人,他把自己扔在客厅里。黑暗中,将头深埋于合拢的双手里,使劲地按啊按啊,试图将内心那种万劫不复的孤苦按出来,按了很久,最后按得满脸全是眼泪。  外面大雨滂沱,雨水撞击窗户的声音,连同狂风肆虐的呼啸声,恰好给停电的小区,开启一幕可怖的悲情。
期刊
来黄土地的时间越久,越能感受无为无不为的静的时间的独特魅力。  身处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山路崎岖,人烟稀少,都市的繁华、俗世的喧嚣全被漫天黄尘阻隔、摒弃在大山之外,成为叩响记忆之门才能唤起的念想。在明镜似的固有的静里,一切无声地显露,让人清楚地看到自己在时间、空间面前的渺小、无助,让人无法回避夜深人静之时从心底腾起的无声的莫名的寂寥,它们抱成一团,一刻不停地撕扯、嚎叫,狂妄地想伙同静的时间摧毁一切、
期刊
半夜里响起了雷声,风一阵一阵,忽而刮北风,忽而又摇摆着南风。晴一回,雨一回,讓人每日里对着衣裳犯愁。  终于守到一个大好晴日,太阳如向日葵般饱满旺盛,早早爬上湛清湛清的天边。露台的栏杆上趴满了各色棉被,晾衣竿上也挂满了各类衣物,孩子的运动鞋一溜烟洗了好几双。立在明灿灿的阳光下,和阳光讨利息的心情是那般乐不可支,洗洗刷刷,恨不得将屋里的地板和墙面都搬出来暴晒一番,方解了那怨气。  阳台上的茶花、百合
期刊
家住五楼,像灌煤气、提水(停水时)、买米等稍重的活一般都是我的事。但由于我给人家做秘书,工作相对较忙,时间又由不得自己支配,因此经常失职,从这个层面上看,我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  那天上午11点多,妻来电话:“快没米了,下班时买点回来,记牢,可别又忘了!”  哪能再忘掉呢?唉!在妻眼里,我快成为一个不诚实、不守信的人了。为了不劳烦妻第四次嘱咐我同一件事,也为了证明我的诚信,我用圆珠笔在左掌心写下“
期刊
和燕子刚在一起的时候,岳母娘并不知道我的存在。  那天早上,调休从广州赶到增城的我还在燕子的宿舍睡觉。被一阵钥匙开门声吵醒,我以为是燕子下课后回来,一边叫着燕子的名字,一边从卧室走到客厅。  我趿着拖鞋穿着睡衣睡眼蒙眬地打开卧室的门,看到穿着工衣的未来岳母娘时,彼此惊讶地对视了一下,然后我一边给她从冰箱里往外拿饮料,一边诚惶诚恐地没话找话说:“阿姨,您今天休息呀……”  她见一个出现在自己女儿房中
期刊
“大姐要嫁人了!”这个消息是我从小伙伴歪头那里听来的。“嫁人是什么?为什么我大姐要嫁人!”我回家问母亲。  “你大姐将来要到你刘哥(家乡人称姐夫一般以姓氏加哥代替)家生活了,所以要嫁人啊。”母亲一字一顿。“我家的大姐,为什么非要到他家生活?”我心里一百个问号。  “跟你个细伢说不清楚,等你长大就会明白。”母亲说完,忙她的事去了,丢下一脸茫然的我。那时总也闹不明白,大姐为什么非要嫁到别人家去,难道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