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是一门趣味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活动能轻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时,教师可以尝试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创新思维。为了提高科学课程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立足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探索,科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课程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针对小学科学而言,新课改要求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在实验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锻炼机会,发展学生的思维,感悟科学的魅力和精彩,构建富有生命力的小学科学课堂。
一、丰富实验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实验材料是保证科学实验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在带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教师会采用实验室中常见的仪器材料,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在“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个实验中,需要用到橡胶塞、烧杯、试管、滴管、平底烧瓶、玻璃管、温度计、红墨水、水等材料,通过这些材料便可以演示实验,观察到水热胀冷缩的现象。这样一来,虽然科学实验课确实可以顺利展开,但是缺乏创意,因为以上材料在实验室中很常见,但是在生活中鲜少能用到。笔者认为,小学科学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师可以开拓思路,丰富实验课堂中的实验材料,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代替实验仪器。如利用一次性水杯取代烧杯,利用带橡胶塞的玻璃瓶取代平底烧瓶,利用吸管取代玻璃管等,用它们来组装简易的实验装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控制其中一个变量,分析材料的变化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让学生能够在实验活动中进行多角度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立足认知特点,发展学生科学思维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为了提高科学课程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立足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除此以外,在思维层面,小学生也逐渐由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抽象思维。尽管如此,一些小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仍旧无法有效认清。当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掌握以后,就可以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活跃课堂氛围。比如,在教学《溶解的快与慢》时,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内容,教师可以开展“如何加快物质的溶解”的实验教学。具体实验过程如下,教师提前准备好一烧杯的冷水和一烧杯的热水,分别向两个烧杯内滴入两毫升的红色墨水,让学生注意观察两个烧杯中的墨水的状态区别。在对比过程中,学生发现同样的墨水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的蔓延速度有着本质的不同,在热水杯中快速扩散,在冷水杯中蔓延速度明显较慢。那么如果是一块固体方糖,在热水和冷水中溶解快慢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最后得出方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更快。教师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发展水平来开展实验,发展了学生思维,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切实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成效。
三、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学实验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完成实践内容。小学科学学科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小,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不能快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十分必要,即需要学生完成“仔细观察—认真聆听—实践操作—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
以“太阳系”这一实验课题为例,学生对未知的事物总会产生向往之情,尤其渴望了解宇宙宏观知识。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太阳系”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知识,然后挑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学生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橡皮泥、塑料盖、小木棒等材料构建一个太阳系模型,最后让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热情,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能够在教师的可控范围内,又让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此外,教师还应该点评学生的模型作品,指出学生在知识应用、材料选择、制作细腻度上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时,不仅能够思考所学理论,还能够思考实验操作。
四、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思維习惯
在小学科学课本上,许多实验的灵感都来源于生活实际,所以在实验教学时,教师不妨带领学生观察社会问题,并让学生针对某一个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例如,在《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制定实验教学计划。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让实验生活化,教师需要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材料,比如沙子、面粉、食盐等,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一来学生熟悉,二来也容易获取,降低了实验的难度,为学生的探究奠定基础。实验开始以后,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在两个盛水的玻璃杯中分别放入等量的食盐和沙子,接着静置一段时间,然后分别进行搅拌,让学生密切观察并如实记录玻璃杯中食盐和沙子的状态。等到结束以后,教师就实验过程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你们注意到了哪些特别的地方?食盐和白糖能溶于水吗?”通过实验操作,学生都能发现食盐颗粒都逐渐变小,最后都溶于水了。沙子发生沉淀,没有溶解。然后,教师让学生验证面粉在水里是否溶解。通过实验,发现面粉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是不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的,所以面粉不容易溶解。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深入理解了这一课的内涵。由此可知,为了促进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可以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获取答案,同时也激活了学生思维。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科学实验,让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技能。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 杨伟. 黑河教育. 2018(01)
[2]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 徐晨来,吴秋影. 西部素质教育. 2017(24)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探索,科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科学课程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针对小学科学而言,新课改要求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在实验教学中给予学生充足的锻炼机会,发展学生的思维,感悟科学的魅力和精彩,构建富有生命力的小学科学课堂。
一、丰富实验材料,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实验材料是保证科学实验能够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在带领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教师会采用实验室中常见的仪器材料,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如在“液体的热胀冷缩”这个实验中,需要用到橡胶塞、烧杯、试管、滴管、平底烧瓶、玻璃管、温度计、红墨水、水等材料,通过这些材料便可以演示实验,观察到水热胀冷缩的现象。这样一来,虽然科学实验课确实可以顺利展开,但是缺乏创意,因为以上材料在实验室中很常见,但是在生活中鲜少能用到。笔者认为,小学科学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教师可以开拓思路,丰富实验课堂中的实验材料,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代替实验仪器。如利用一次性水杯取代烧杯,利用带橡胶塞的玻璃瓶取代平底烧瓶,利用吸管取代玻璃管等,用它们来组装简易的实验装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控制其中一个变量,分析材料的变化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让学生能够在实验活动中进行多角度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
二、立足认知特点,发展学生科学思维
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因此,为了提高科学课程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立足学生的认知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才能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除此以外,在思维层面,小学生也逐渐由形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抽象思维。尽管如此,一些小学生对事物的本质仍旧无法有效认清。当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掌握以后,就可以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开展相应的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性,活跃课堂氛围。比如,在教学《溶解的快与慢》时,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内容,教师可以开展“如何加快物质的溶解”的实验教学。具体实验过程如下,教师提前准备好一烧杯的冷水和一烧杯的热水,分别向两个烧杯内滴入两毫升的红色墨水,让学生注意观察两个烧杯中的墨水的状态区别。在对比过程中,学生发现同样的墨水在冷水杯和热水杯中的蔓延速度有着本质的不同,在热水杯中快速扩散,在冷水杯中蔓延速度明显较慢。那么如果是一块固体方糖,在热水和冷水中溶解快慢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最后得出方糖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溶解得更快。教师立足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发展水平来开展实验,发展了学生思维,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切实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成效。
三、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学实验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完成实践内容。小学科学学科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小,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任务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不能快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十分必要,即需要学生完成“仔细观察—认真聆听—实践操作—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
以“太阳系”这一实验课题为例,学生对未知的事物总会产生向往之情,尤其渴望了解宇宙宏观知识。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太阳系”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八大行星的知识,然后挑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学生进行讲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橡皮泥、塑料盖、小木棒等材料构建一个太阳系模型,最后让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热情,给予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这样,既保证了学生的思考方向能够在教师的可控范围内,又让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此外,教师还应该点评学生的模型作品,指出学生在知识应用、材料选择、制作细腻度上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在动手实践时,不仅能够思考所学理论,还能够思考实验操作。
四、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思維习惯
在小学科学课本上,许多实验的灵感都来源于生活实际,所以在实验教学时,教师不妨带领学生观察社会问题,并让学生针对某一个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探究。
例如,在《水能溶解一些物质》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制定实验教学计划。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让实验生活化,教师需要选择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材料,比如沙子、面粉、食盐等,这样选择的目的是,一来学生熟悉,二来也容易获取,降低了实验的难度,为学生的探究奠定基础。实验开始以后,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在两个盛水的玻璃杯中分别放入等量的食盐和沙子,接着静置一段时间,然后分别进行搅拌,让学生密切观察并如实记录玻璃杯中食盐和沙子的状态。等到结束以后,教师就实验过程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在实验过程中,你们注意到了哪些特别的地方?食盐和白糖能溶于水吗?”通过实验操作,学生都能发现食盐颗粒都逐渐变小,最后都溶于水了。沙子发生沉淀,没有溶解。然后,教师让学生验证面粉在水里是否溶解。通过实验,发现面粉可以通过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是不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的,所以面粉不容易溶解。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深入理解了这一课的内涵。由此可知,为了促进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可以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获取答案,同时也激活了学生思维。
五、结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科学实验,让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技能。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策略[J]. 杨伟. 黑河教育. 2018(01)
[2]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 徐晨来,吴秋影. 西部素质教育. 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