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生生性淳良,最易教导,也最需要教导。藉由先哲的风范,薰习我们的学生,引用圣贤的智慧,教导禀性淳朴的儿童,那么,日积月累,习惯成自然,必将奠定他一生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的基石。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诗文,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渐培养他们的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品德。为此,我们马西小学结合实际开展“诵读国学经典奠定优雅人格”为主题的诵读经典活动,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下面我谈一些我的做法和体会。
关键词:小学生;经典诵读;行为习惯;修养
一、 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修养
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老师先要以身作则。日常生活中我坚持饭前便后洗手,就发现我的学生也自觉养成了洗手的习惯。在学校里学着使用文明用语,有礼貌和别人交谈这些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关于小时候不努力读书的这件事,学生就很自然地告诉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真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良好的人文修养,对于她的举手投足、教育教学都会流露出“文雅”的风范,教师的涵养能吸引她的学生,使学生愿意亲近她并聆听她的教育。
二、 经典诵读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语文授课课堂,学生修养要得到提高,诵读经典是十分有利的,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渗透:
(一) 在古诗文教学中反复诵读,悟出情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古诗文教学课堂上我不断地教学生反复诵读,以读悟情,领会诗的意境。比如学习《悯农》这首诗时,先让学生观看古代是如何耕作的,让他们了解古代农民的艰辛。学生则通过反复诵读:一读体会炎炎烈日当头照,二读体会滴滴汗水入泥土的辛劳,三读体会“粒粒皆辛苦”一句对劳动人民的赞扬和同情。通过反复诵读,潜移默化中他们得到了教育,“光盘行动”开展以来早中晚吃饭剩饭菜的学生明显变少,乱扔饭菜的现象几乎杜绝,他们都懂得了节约。
(二)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通过诵读故事领会内涵
語文口语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人性的光辉,获得思想启迪,受到情感熏陶,体验修养的魅力。比如:在诵读“程门立雪”这一故事时引导学生抓住“时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这些重要字眼反复诵读,体会杨时求学的决心和尊师的思想。一次,五年级的一个男生打饭时撞到怀孕的我就急忙跑了,出乎意料的是他端着饭找到我,恭恭敬敬的鞠了一个躬并说了声“对不起”。这件事让我坚信个人修养由里而外透着闪亮的光芒,那就是人性的光辉。
三、 处理班级事务中的教育
通过观察思考,在班级事务中适当运用国学经典,学生良好的修养水到渠成。我班的杨发祥同学成绩优异,二年级时性格孤傲、自大,目无尊长;课上和老师唱反调,课下嘲笑基础差的同学。我就讲《三字经》中的“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即是: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我总是跟他说:“你心地善良,又乐于助人,为什么要让自己变成其他人都讨厌的坏孩子?”他默不作声,或许在深思。现三年级了,他有了很大的变化,上课总能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问题,还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更是成为了我的得力助手,把班级管理的有条不紊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们把这句话常挂嘴边,立德树什么样的人,需要老师耐心引导。
四、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马西小学全体师生每日早读一起朗诵《弟子规》中的“谨”节选“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晚读十分钟背诵古诗文、名言警句等。每个星期三下午第三节课全校师生一起洗衣服,改变了我们以前脏乱差的现象,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课堂教学中结合节假日、时令节气精心设计每堂班会活动课,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不仅学到了书本外的知识,而且感受到了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经典诵读真正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除此外,在每天午餐前,学生齐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惜衣有衣,惜食有食”等诗词,这是对国学经典的一种渗透与学习。在这种经典诵读氛围中生活,有助于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是最难“教”的,很多时候都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来的,学“国学”的意义并不是简单地背诵几首古诗、几句圣贤的名言警句,更应该重视其精神实质,老师在传授孩子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一般来说,国学经典教我们做人做事,孩子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气质就能达到一定高度,而且教这门课的老师也都会很注意言传身教的,事实证明,让孩子从小学就接触这些经典,对孩子的人文修养是大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查芸.运用国学经典培养儿童人文素养的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19):55-56.
[2]张梅花.沐浴经典浸润心灵——让国学经典涵养幸福人生[J].新课程(中),2016(7).
[3]管晓旭.基于国学教育促进小学生道德养成的实践探究[J].读写算:教师版,2017(23):104.
[4]兰俊明.让国学经典照亮留守孩子成长之路[J].新课程(小学),2013(4):93.
[5]刘丽君.让国学经典为孩子的人生奠基[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5(5).
作者简介:
王莲花,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木厂镇马西小学。
关键词:小学生;经典诵读;行为习惯;修养
一、 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自己的修养
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老师先要以身作则。日常生活中我坚持饭前便后洗手,就发现我的学生也自觉养成了洗手的习惯。在学校里学着使用文明用语,有礼貌和别人交谈这些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关于小时候不努力读书的这件事,学生就很自然地告诉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真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良好的人文修养,对于她的举手投足、教育教学都会流露出“文雅”的风范,教师的涵养能吸引她的学生,使学生愿意亲近她并聆听她的教育。
二、 经典诵读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语文授课课堂,学生修养要得到提高,诵读经典是十分有利的,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渗透:
(一) 在古诗文教学中反复诵读,悟出情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古诗文教学课堂上我不断地教学生反复诵读,以读悟情,领会诗的意境。比如学习《悯农》这首诗时,先让学生观看古代是如何耕作的,让他们了解古代农民的艰辛。学生则通过反复诵读:一读体会炎炎烈日当头照,二读体会滴滴汗水入泥土的辛劳,三读体会“粒粒皆辛苦”一句对劳动人民的赞扬和同情。通过反复诵读,潜移默化中他们得到了教育,“光盘行动”开展以来早中晚吃饭剩饭菜的学生明显变少,乱扔饭菜的现象几乎杜绝,他们都懂得了节约。
(二)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通过诵读故事领会内涵
語文口语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人性的光辉,获得思想启迪,受到情感熏陶,体验修养的魅力。比如:在诵读“程门立雪”这一故事时引导学生抓住“时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这些重要字眼反复诵读,体会杨时求学的决心和尊师的思想。一次,五年级的一个男生打饭时撞到怀孕的我就急忙跑了,出乎意料的是他端着饭找到我,恭恭敬敬的鞠了一个躬并说了声“对不起”。这件事让我坚信个人修养由里而外透着闪亮的光芒,那就是人性的光辉。
三、 处理班级事务中的教育
通过观察思考,在班级事务中适当运用国学经典,学生良好的修养水到渠成。我班的杨发祥同学成绩优异,二年级时性格孤傲、自大,目无尊长;课上和老师唱反调,课下嘲笑基础差的同学。我就讲《三字经》中的“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即是: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成为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我总是跟他说:“你心地善良,又乐于助人,为什么要让自己变成其他人都讨厌的坏孩子?”他默不作声,或许在深思。现三年级了,他有了很大的变化,上课总能跟着老师的思路,积极思考问题,还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更是成为了我的得力助手,把班级管理的有条不紊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孩子们把这句话常挂嘴边,立德树什么样的人,需要老师耐心引导。
四、 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马西小学全体师生每日早读一起朗诵《弟子规》中的“谨”节选“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晚读十分钟背诵古诗文、名言警句等。每个星期三下午第三节课全校师生一起洗衣服,改变了我们以前脏乱差的现象,学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课堂教学中结合节假日、时令节气精心设计每堂班会活动课,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不仅学到了书本外的知识,而且感受到了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让经典诵读真正融入学生日常生活。
除此外,在每天午餐前,学生齐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惜衣有衣,惜食有食”等诗词,这是对国学经典的一种渗透与学习。在这种经典诵读氛围中生活,有助于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是最难“教”的,很多时候都是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来的,学“国学”的意义并不是简单地背诵几首古诗、几句圣贤的名言警句,更应该重视其精神实质,老师在传授孩子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学生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一般来说,国学经典教我们做人做事,孩子通过口诵心记,久熏成习,久习成性,其气质就能达到一定高度,而且教这门课的老师也都会很注意言传身教的,事实证明,让孩子从小学就接触这些经典,对孩子的人文修养是大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查芸.运用国学经典培养儿童人文素养的实践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6(19):55-56.
[2]张梅花.沐浴经典浸润心灵——让国学经典涵养幸福人生[J].新课程(中),2016(7).
[3]管晓旭.基于国学教育促进小学生道德养成的实践探究[J].读写算:教师版,2017(23):104.
[4]兰俊明.让国学经典照亮留守孩子成长之路[J].新课程(小学),2013(4):93.
[5]刘丽君.让国学经典为孩子的人生奠基[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5(5).
作者简介:
王莲花,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木厂镇马西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