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文素养是综合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小学品德课中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要改变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走出教室,步入生活大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立足本土资源,大胆开发身边资源,让学生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获得情感体验,发展人文素养。
关键词:本土资源 实践体验 人文素养
品德学科的教师要为发展学生的素养而教,切不可只为学科而教,方能培养出有哲学气质、开阔视野、丰富文化素养的新一代接班人。在小学品德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注重立足本土资源开发,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沟通的能力,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底蕴,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表现更为突出。本文依托木渎镇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小导游爱家乡”为切入点,做了一些尝试。
一、实施方式
1.“我学习,我快乐”,在教育中融入多种活动元素。活动伊始,引导学生确定研究主题,自由组合研究小组,多类型、多渠道探寻木渎镇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通过网络学习、实地考察、整合学科资源等手段,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搭建平台。
实地考察作先导。课题组的学生带着“木渎古镇为何会吸引众多游客来访?”的问题开展研究,从风景名胜、历史文化、特色美食、民间工艺等方面着手。他们或来到私家园林,亲身感悟;或驻足文字介绍,细细品味;或走访长辈,虚心求教,经过深入学习获取第一手资料。
网络平台足提升。学生要掌握木渎古镇的人文古迹、景点文化、地理常识,只靠体验、考察、了解是远远不够的。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开展网上的QQ互动交流、班级博客的发贴跟贴、电子邮件的相处传阅,学生在自主互助的学习中,提升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科整合显特色。在小导游活动中,各种学科知识被运用到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各任课教师的帮助下,活动进行得更为深入有效。运用写作能力,精心编写导游解说词;运用口语交际能力,练习解说;运用美术作画能力,设计导游旗、导游会标;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网上发布信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2.“我参与,我成长”,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挑战自我。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通过小导游社会实践,参与社会活动,获得了直接经验,提升了实践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拜师学艺,且行且学习。木渎镇旅游公司是我校的德育实践基地,有多名导游担任校外辅导员。在实践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小导游进行培训。木渎镇旅游公司的专职导游来到学校,为学生介绍主要景点、传统小吃等,此为“请进来”。在周末、节假日,学生来到景区,跟随景区专职导游熟悉各个景点,实地学习当导游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此为“走出去”。
编导游词,且行且思考。现有的成人化的导游解说词不适合儿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与专职导游讲解词,编写适合孩子们自己的解说词。经过几轮活动的开展,少儿版的园林解说词、传统美食解说词、手工艺品解说词都基本成型,并日趋完善。
开展比赛,且行且快乐。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小导游研究性实践活动中开展了系列比赛活动,评出了仪态大方奖、口齿清晰奖、态度可亲奖等,为学生们树立榜样,使小导游们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另外,随机应变能力测试,使小导游学会灵活处理带团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培养了学生的交往应对能力。
正式上岗,且行且收获。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步,在专职导游和教师处通过考核的小导游,可以拿着导游公司颁发的上岗证书,两人一组,在景区为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带队进行义务导游服务,讲解木渎园林的人文景观,介绍木渎的悠久历史,这一实践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3.“我体验,我快乐”,在成果展示中感悟实践乐趣。通过对导游知识与技能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我们的“小导游系列活动”进入阶段性总结汇报期。
成果展示,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各课题小组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选择相关内容进行分组展示,“手工艺品大集会”“特色小吃一条街”“故事大会话历史”等精彩活动闪亮登场。成果展示现场,有学生带来了双面绣、澄泥砚、串珠、红枫书签等工艺品;有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亲手制作了梅花糕、豆腐花、海棠糕、茶叶蛋、乌米饭等特色小吃;有学生买来了松鼠桂鱼、石家鲃肺汤、乾生元枣泥麻饼等。大家互相品尝,互相欣赏,感受生活的乐趣、家乡的美好。
活动延伸,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小导游活动告一段落后,学生并没有停歇,他们各自在家里利用网络继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的写出自己活动的感受和体会,成为了优秀作文;有的从活动感受和总结中寻找不足,写成建议和修改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一篇篇真情真意的活动小结出现了,一份份饱含爱心的建议寄到了镇政府,一个个创意十足的网络小站建成了。在收获满满的同时,学生发展了实践探索的能力,体验到了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快乐。
二、活动成效
小导游活动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充分发展。小导游活动中,学生对家乡的景点、人文有了进一步了解,提升了认知水平。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发展。同时,活动中通过调查、采访、咨询、探究,培养了他们搜集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
小导游活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全面升华。来自生活的实践体验,让千年古镇木渎在学生心中鲜活起来,提起木渎,他们滔滔不绝,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景区门口,小导游们向游客自我推荐,讲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实践的参与意识,立足本土奉献他人的意识在学生心中奠基,提高了学生情系家乡的责任意识。
小导游活动使地方性课程得以合理开发。以爱家乡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是学校有效学习方式的补充。学生参与活动,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人,促进了地方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实施地方课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利用、开发、研究地方课程,学生充分参与、自主学习,学习效益明显,同时享受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快乐。
三、活動反思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引领下,拓展了学习的时空,打破了“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在活动中实践、思考、探究、体验、积累,情感体验已充盈,爱家乡的思想品德观念已根植于心中。
生活处处即课堂,就“小导游爱家乡”这一研究性学习专题,还可以开展系列延伸活动。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发动家长,共同保护好历史遗迹,传承文明旅游精神。组织小导游团队的学生前往天平山、韩王祠等景区,了解范仲淹、韩世忠等伟人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们的思想语录,感受他们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名人名家,参与建设家乡的情感。
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展现了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在学以致用中实现知识学习的吸收内化,落实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苏远强.初探品德与社会课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方式[J].基础教育研究,2011(15).
[3]伍玉慧.开展研究性学习 优化非智力因素——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谈起[J].小学教学参考,2011(24).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邓 钰
关键词:本土资源 实践体验 人文素养
品德学科的教师要为发展学生的素养而教,切不可只为学科而教,方能培养出有哲学气质、开阔视野、丰富文化素养的新一代接班人。在小学品德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注重立足本土资源开发,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合作沟通的能力,实践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文化底蕴,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表现更为突出。本文依托木渎镇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小导游爱家乡”为切入点,做了一些尝试。
一、实施方式
1.“我学习,我快乐”,在教育中融入多种活动元素。活动伊始,引导学生确定研究主题,自由组合研究小组,多类型、多渠道探寻木渎镇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风土人情。通过网络学习、实地考察、整合学科资源等手段,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搭建平台。
实地考察作先导。课题组的学生带着“木渎古镇为何会吸引众多游客来访?”的问题开展研究,从风景名胜、历史文化、特色美食、民间工艺等方面着手。他们或来到私家园林,亲身感悟;或驻足文字介绍,细细品味;或走访长辈,虚心求教,经过深入学习获取第一手资料。
网络平台足提升。学生要掌握木渎古镇的人文古迹、景点文化、地理常识,只靠体验、考察、了解是远远不够的。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资料,开展网上的QQ互动交流、班级博客的发贴跟贴、电子邮件的相处传阅,学生在自主互助的学习中,提升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科整合显特色。在小导游活动中,各种学科知识被运用到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各任课教师的帮助下,活动进行得更为深入有效。运用写作能力,精心编写导游解说词;运用口语交际能力,练习解说;运用美术作画能力,设计导游旗、导游会标;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网上发布信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
2.“我参与,我成长”,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挑战自我。活动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通过小导游社会实践,参与社会活动,获得了直接经验,提升了实践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拜师学艺,且行且学习。木渎镇旅游公司是我校的德育实践基地,有多名导游担任校外辅导员。在实践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小导游进行培训。木渎镇旅游公司的专职导游来到学校,为学生介绍主要景点、传统小吃等,此为“请进来”。在周末、节假日,学生来到景区,跟随景区专职导游熟悉各个景点,实地学习当导游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此为“走出去”。
编导游词,且行且思考。现有的成人化的导游解说词不适合儿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与专职导游讲解词,编写适合孩子们自己的解说词。经过几轮活动的开展,少儿版的园林解说词、传统美食解说词、手工艺品解说词都基本成型,并日趋完善。
开展比赛,且行且快乐。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小导游研究性实践活动中开展了系列比赛活动,评出了仪态大方奖、口齿清晰奖、态度可亲奖等,为学生们树立榜样,使小导游们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另外,随机应变能力测试,使小导游学会灵活处理带团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培养了学生的交往应对能力。
正式上岗,且行且收获。这是最激动人心的一步,在专职导游和教师处通过考核的小导游,可以拿着导游公司颁发的上岗证书,两人一组,在景区为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带队进行义务导游服务,讲解木渎园林的人文景观,介绍木渎的悠久历史,这一实践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3.“我体验,我快乐”,在成果展示中感悟实践乐趣。通过对导游知识与技能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服务活动,我们的“小导游系列活动”进入阶段性总结汇报期。
成果展示,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各课题小组根据自己的研究主题,选择相关内容进行分组展示,“手工艺品大集会”“特色小吃一条街”“故事大会话历史”等精彩活动闪亮登场。成果展示现场,有学生带来了双面绣、澄泥砚、串珠、红枫书签等工艺品;有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亲手制作了梅花糕、豆腐花、海棠糕、茶叶蛋、乌米饭等特色小吃;有学生买来了松鼠桂鱼、石家鲃肺汤、乾生元枣泥麻饼等。大家互相品尝,互相欣赏,感受生活的乐趣、家乡的美好。
活动延伸,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小导游活动告一段落后,学生并没有停歇,他们各自在家里利用网络继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的写出自己活动的感受和体会,成为了优秀作文;有的从活动感受和总结中寻找不足,写成建议和修改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一篇篇真情真意的活动小结出现了,一份份饱含爱心的建议寄到了镇政府,一个个创意十足的网络小站建成了。在收获满满的同时,学生发展了实践探索的能力,体验到了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快乐。
二、活动成效
小导游活动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充分发展。小导游活动中,学生对家乡的景点、人文有了进一步了解,提升了认知水平。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发展。同时,活动中通过调查、采访、咨询、探究,培养了他们搜集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社会实践能力。
小导游活动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全面升华。来自生活的实践体验,让千年古镇木渎在学生心中鲜活起来,提起木渎,他们滔滔不绝,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景区门口,小导游们向游客自我推荐,讲解家乡的风景名胜,激发了学生的积极实践的参与意识,立足本土奉献他人的意识在学生心中奠基,提高了学生情系家乡的责任意识。
小导游活动使地方性课程得以合理开发。以爱家乡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是学校有效学习方式的补充。学生参与活动,并成为研究性学习的主人,促进了地方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是实施地方课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师生共同利用、开发、研究地方课程,学生充分参与、自主学习,学习效益明显,同时享受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快乐。
三、活動反思
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引领下,拓展了学习的时空,打破了“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在活动中实践、思考、探究、体验、积累,情感体验已充盈,爱家乡的思想品德观念已根植于心中。
生活处处即课堂,就“小导游爱家乡”这一研究性学习专题,还可以开展系列延伸活动。通过小手牵大手的方式,发动家长,共同保护好历史遗迹,传承文明旅游精神。组织小导游团队的学生前往天平山、韩王祠等景区,了解范仲淹、韩世忠等伟人的生平事迹,学习他们的思想语录,感受他们心系天下的爱国情怀,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名人名家,参与建设家乡的情感。
强化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展现了学习的自主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在学以致用中实现知识学习的吸收内化,落实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真正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苏远强.初探品德与社会课小课题研究性学习方式[J].基础教育研究,2011(15).
[3]伍玉慧.开展研究性学习 优化非智力因素——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谈起[J].小学教学参考,2011(24).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木渎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邓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