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包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新的课文类型,即将古诗根据诗的创作背景或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一个个故事,将“诗”包含在“文”中。“文包诗”的出现似乎是一次课程上的创新,但这样的创新实际也伴随许多问题,笔者从“文包诗”的教学策略展开深入探究,以期为以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多元理论;文包诗;苏教版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种特殊的课文结构形式——“文包诗”,这种课文结构形式不同于现代白话文,也不同于古诗,这种全新的课文体裁表现为“以文载诗”的形式,即通过故事的形式,将诗词作者的诗词创作动机以及诗词创作过程中作者本人的心路历程展现给学生。可以说,这种课文体裁实现了诗词与文字的完美衔接,堪称“诗文合璧”。
一、深刻了解诗歌的创作环境,引导学生提前预习
“文包诗”的重点在于诗歌本身的内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讲课之前,应当提前了解诗歌的创作环境以及背景,理这也是理解诗歌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于诗歌含义的理解。在平常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去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了解作者背景、文章内容以及文章主题等,尊重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导地位,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创建学习积极性,然后让学生总结以及归纳诗歌的创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教师和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例如在《明月几时有》中,就可以问学生苏轼写这篇文章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得到加强,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在文中的第一段以及第二段写的是时间以及地点,后面主要就是描写兄弟之间的情感,作者与弟弟从小一起玩耍一起学习,长大以后很少见面,差不多将近七年没有见面,这两段的描写充分的交代了诗歌的背景,学生也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得无奈以及孤独。
二、总结课堂经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文包诗”当中的短文并不是一味地去翻译诗歌的意思,也不是去阐述诗歌的相关资料。短文字数不多,但是还是起着借鉴的作用。在过去的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主要的讲课方式就是通过简单直白的陈述形式,这种方式比较乏味且较为片面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也不能准确的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教师应当要注重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能够得到提升,帮助学生提升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随着现在教学方式的不断进步,老师可以利用多样的方式来开展教学,例如可以开展情景教学的方式,让教学内容当中出现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三、由诗入文,由文学诗
苏教版“文包诗”课文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有这一独特的课文形式。由于小学生年龄跨度比较大,低年级和高年级小学生的语文积累与身心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应该在不同的学段开展不同的教学。
对于高段学生,则需要由诗入文。如在五年级“文包诗”《黄鹤楼送别》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诵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找出这首古诗的时间(烟花三月)、地点(黄鹤楼)、人物(故人)、事件(下扬州),然后分别找到文章里所对应的描写,画出这些句子,并根据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在初步诵读古诗、找出关键点之后,学生对应文章,由诗入文,从而进一步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内在情感。
四、诗文对照,文诗共赏
“文包诗”是一种诗文共存、文诗结合的文章形式,其中文是诗的理解与补充,诗是文的提炼与概括,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强调诗文对照,文诗共赏。一方面,要找出文中与古诗相互照应、紧密相连的句子和段落,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句子和段落来了解古诗,理解古诗意境;另一方面,不仅要欣赏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古诗,还要欣赏这些语言优美、结构严谨的散文。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可谓千古名句,而《黄鹤楼送别》第四段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也是行云流水、妙笔丹青,这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照欣赏,引导学生将诗句与美文结合起来欣赏、揣摩、感悟。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文包诗”利用诗文结合的形式大大降低了古诗教学的难度,丰富了古诗教学的内容,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品味古诗意蕴,体悟古诗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这一课文形式的重要意义,由诗入文,由文学诗,诗文对照,文诗共赏,品味意蕴,积累迁移,使学生在“文包诗”中有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何敏.“文包诗”文体形式将何去何从?[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3).
[2」王建平,金玉梅.论“文包诗”的意蕴、病理与纠偏—基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个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9).
关键词:多元理论;文包诗;苏教版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种特殊的课文结构形式——“文包诗”,这种课文结构形式不同于现代白话文,也不同于古诗,这种全新的课文体裁表现为“以文载诗”的形式,即通过故事的形式,将诗词作者的诗词创作动机以及诗词创作过程中作者本人的心路历程展现给学生。可以说,这种课文体裁实现了诗词与文字的完美衔接,堪称“诗文合璧”。
一、深刻了解诗歌的创作环境,引导学生提前预习
“文包诗”的重点在于诗歌本身的内容,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讲课之前,应当提前了解诗歌的创作环境以及背景,理这也是理解诗歌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于诗歌含义的理解。在平常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去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了解作者背景、文章内容以及文章主题等,尊重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导地位,多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创建学习积极性,然后让学生总结以及归纳诗歌的创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教师和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例如在《明月几时有》中,就可以问学生苏轼写这篇文章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得到加强,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在文中的第一段以及第二段写的是时间以及地点,后面主要就是描写兄弟之间的情感,作者与弟弟从小一起玩耍一起学习,长大以后很少见面,差不多将近七年没有见面,这两段的描写充分的交代了诗歌的背景,学生也能够更好的理解诗歌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得无奈以及孤独。
二、总结课堂经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文包诗”当中的短文并不是一味地去翻译诗歌的意思,也不是去阐述诗歌的相关资料。短文字数不多,但是还是起着借鉴的作用。在过去的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主要的讲课方式就是通过简单直白的陈述形式,这种方式比较乏味且较为片面性,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也不能准确的理解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教师应当要注重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能够得到提升,帮助学生提升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随着现在教学方式的不断进步,老师可以利用多样的方式来开展教学,例如可以开展情景教学的方式,让教学内容当中出现的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够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三、由诗入文,由文学诗
苏教版“文包诗”课文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有这一独特的课文形式。由于小学生年龄跨度比较大,低年级和高年级小学生的语文积累与身心发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教师应该在不同的学段开展不同的教学。
对于高段学生,则需要由诗入文。如在五年级“文包诗”《黄鹤楼送别》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先引导学生诵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找出这首古诗的时间(烟花三月)、地点(黄鹤楼)、人物(故人)、事件(下扬州),然后分别找到文章里所对应的描写,画出这些句子,并根据文中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在初步诵读古诗、找出关键点之后,学生对应文章,由诗入文,从而进一步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内在情感。
四、诗文对照,文诗共赏
“文包诗”是一种诗文共存、文诗结合的文章形式,其中文是诗的理解与补充,诗是文的提炼与概括,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强调诗文对照,文诗共赏。一方面,要找出文中与古诗相互照应、紧密相连的句子和段落,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句子和段落来了解古诗,理解古诗意境;另一方面,不仅要欣赏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古诗,还要欣赏这些语言优美、结构严谨的散文。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可谓千古名句,而《黄鹤楼送别》第四段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也是行云流水、妙笔丹青,这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对照欣赏,引导学生将诗句与美文结合起来欣赏、揣摩、感悟。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文包诗”利用诗文结合的形式大大降低了古诗教学的难度,丰富了古诗教学的内容,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利于小学生更好地品味古诗意蕴,体悟古诗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这一课文形式的重要意义,由诗入文,由文学诗,诗文对照,文诗共赏,品味意蕴,积累迁移,使学生在“文包诗”中有更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何敏.“文包诗”文体形式将何去何从?[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2(3).
[2」王建平,金玉梅.论“文包诗”的意蕴、病理与纠偏—基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个案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