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对 “duang”的建构特点、传播特征、流行动因来浅析其特质。从其建构特点看,“duang”无法拼读;从其传播特征来看,“duang”的产生具有偶然性,但又暗含着事物的发展规律;从其流行动因来看,“duang”的流行是在社会环境和社会心理的背景下产生的。
关键词:duang 变异 语音 传播
一、引言
2015年2月24日前后,一部由成龙代言的某洗发水广告被网友們挖出来进行恶搞。而这次恶搞的主要内容是广告词“那头发duang,很黑!很亮!很柔!”,词意为加特效的“duang”成了网络上最新最热门的词语。一时之间,面对“duang”的“火热”,人们会有很多疑问——“duang”这个语音符号是如何生成的?同一般的口语或书面语相比有何变异性特征?它的传播过程是怎样、在发展过程中又有怎样变化?究竟又是什么导致了这个语音符号的空前流行?本文试图从“duang”的建构特点、传播特征、流行动因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些问题。
二、“duang”的建构特点分析
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duang”只有拼音形式而没有实体汉字形式加以传播流行呢?“duang”的声母“d”和韵母“uang”都是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的声、韵母。但“duang”的特殊就在于,其声母和韵母组合到了一起的时候,它变成了一个不存在的音节。
一个无法拼读的读音,却拥有司空见惯的声母和韵母,听上去不合逻辑,但它却真实的存在。在古代汉语中,只有g,k,h等舌根音后可以出现“u”。而现代汉语中的含有“u”的韵母,几乎都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中增加出来的。因此不难发现,不仅仅是“duang”,诸如此类的“suang”、“luang”都是不存在的。可“d”+“uan”构成“duan”的形式却是其中特例。因为“uan”是从古代汉语中“on”的读音中转化演变过来的,所以成为了合法可读的读音。
三、“duang”的传播特征分析
和其他的一些网络变异流行语一样,“duang”也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语音形式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变体,它因为新颖的形式、独特的表达能力、符合潮流等特点而备受人们,特别是网民的喜爱,并快速传播。“duang”的产生是具有偶然性的,但它的广泛流行不单单是出于偶然,其中又暗含着事物的发展规律。谁也没想到成龙代言的广告,经过网友们的恶搞后造就了“duang”,一夜之间,它成为了网络的“宠儿”。且随着“duang”的泛化,它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网上接连出现了各种”duang”体的段子,比如模仿原版的贿赂版、赶作业版、结婚版等等。随后,朋友圈、微博亦开始用“duang”来调侃各种状况。例如“结婚版”:
其实第一次听说你要和我结婚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因为,你不能叫我和你在一起,我就马上和你在一起,第一我要和你试一下交往,因为我不愿意结婚了以后在交往,一旦不适合,会很痛,很伤,这样人家一定会说我儿戏,根本就是玩玩而已,证明我是个花心的人。
“duang”好比是火种,偶然间碰到了“网络草原”上一株“野草”,两者碰撞产生火花。而网民们就如同许久不见光亮一般对它产生了依赖,慢慢地“火”越烧越旺,渐渐燃烧了整片“草原”。其实“duang”的“产生——泛化——流行”过程和之前的网络符号确有相似之处,但“duang”自身的独特性又是先前大部分网络符号所没有的,它以一种变异的语言形式出现,不具备汉字的实体,偏离了人们对汉语语言形式的正常认知和使用,一下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完全不同于之前的诸如“土豪”、“屌丝”这类网络流行词。可以说像“duang”这么特殊的语音词语,哪怕是在“无拘无束”的网络环境中都不多见。
综上所述,“duang”的传播特征图示如下:
四、“duang”的流行动因分析
前文已经提到,“duang”形式新颖、表义简洁以及它自身的独特性,迅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该词之所以“火”得如此不可思议,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却是值得探究的。显然,“duang”极好地满足了年轻网民的心理需求。任何一个网络变异流行语音符号,它的流行必然离不开网民的追捧。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已经在网络的“宴席”上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席面”。他们的追捧无外乎是受社会环境的挤压和自身群体心理的支配。
首先是解构心理的“指导”。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标志,它蕴含着“摒弃权威”、“崇尚非主流”、“反对秩序与规范”等精神质素。现代的青少年收到来自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压力,他们“蔑视权威”、希望“不受拘束”,因而他们积极地在不同层面进行创新,“duang”各种恶搞版本中的英雄联盟版、赶作业版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是从众心理的“推波助澜”。不论是青少年,还是中年人、老年人,他们的身上都多少带有“从众”的影子。特别是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和改革开放之后经济迅速腾飞的现代社会,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种“从众心理”甚至已经根深蒂固。封建社会的残留让我们觉得“枪打出头鸟”,而和别人一样总是不会错的。而现代社会的大环境培育出来的惯性心理就是“新鲜的东西”必然是好东西,自然应该争取,不该让人抢了去。就拿对“duang”的使用来说,当它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那些尚未使用它的人就会有无形的压力,是不是自己“落伍”或是与整个社会之间产生了一条 “鸿沟”。为了掩盖这些东西,没有使用的民众会争相使用,已经用了的人们则会想方设法地扩大它的使用范围,以造成自己始终处在潮流前端的“假象”。
但归根结底,“duang”的火热是因为它是人们从现实中短暂消解焦虑的绝美工具。本来人们的“消遣”,应该是释放身体中的不积极因素从而让人继续向前发展。但是如今网络上的“语言消遣”,它往往不加节制,从而使得人心中的浮躁更为浮躁。就像在百度贴吧上看到的,人们无聊时刚发出的帖子:
03-03 主题名:duangduang,我来啦,有没有好玩的地方推荐?duangduang好无聊
开始接触到“duang”的时候,我们觉得新奇,渐渐得转为一种“依赖”的心理。但是这种新鲜劲很快就会过去,我们开始用“duang”来排解我们的焦虑。可是很快地,“新”的焦虑又会产生,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新”的“duang”来排解内心的焦虑,如此不断往复,变成一个恶性循环。
五、结语
不可否认的,变异语音形式“duang”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更体现了这个时代的一些特有的价值内涵。可“duang”的一切内涵都是网民赋予的,它自身所能代表的不过是五个字母而已。
无论人们赋予它多少新的含义,它随时都有被取而代之的可能。字典上没这个字,也无法拼读。人们在网海里随波逐流给予“duang”生存的原始动力,可无论它在网络中是如何地游刃有余,其本质不过是人们想从现实中消解焦虑的工具。我们有理由相信,“duang”一定会慢慢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参考文献:
[1]李璐.网络新词“Duang”的理据分析[J].语文学刊,2015,(7).
[2]吉益民.网络变异语言现象的认知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姚云峰,男,江苏昆山人。汉族。本科。宿迁学院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4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翁子艳,女,江苏苏州人。汉族。本科。宿迁学院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4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宿迁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网络语言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YSJ030.
关键词:duang 变异 语音 传播
一、引言
2015年2月24日前后,一部由成龙代言的某洗发水广告被网友們挖出来进行恶搞。而这次恶搞的主要内容是广告词“那头发duang,很黑!很亮!很柔!”,词意为加特效的“duang”成了网络上最新最热门的词语。一时之间,面对“duang”的“火热”,人们会有很多疑问——“duang”这个语音符号是如何生成的?同一般的口语或书面语相比有何变异性特征?它的传播过程是怎样、在发展过程中又有怎样变化?究竟又是什么导致了这个语音符号的空前流行?本文试图从“duang”的建构特点、传播特征、流行动因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这些问题。
二、“duang”的建构特点分析
很多人会奇怪,为什么“duang”只有拼音形式而没有实体汉字形式加以传播流行呢?“duang”的声母“d”和韵母“uang”都是现代汉语中较为常见的声、韵母。但“duang”的特殊就在于,其声母和韵母组合到了一起的时候,它变成了一个不存在的音节。
一个无法拼读的读音,却拥有司空见惯的声母和韵母,听上去不合逻辑,但它却真实的存在。在古代汉语中,只有g,k,h等舌根音后可以出现“u”。而现代汉语中的含有“u”的韵母,几乎都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化中增加出来的。因此不难发现,不仅仅是“duang”,诸如此类的“suang”、“luang”都是不存在的。可“d”+“uan”构成“duan”的形式却是其中特例。因为“uan”是从古代汉语中“on”的读音中转化演变过来的,所以成为了合法可读的读音。
三、“duang”的传播特征分析
和其他的一些网络变异流行语一样,“duang”也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语音形式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变体,它因为新颖的形式、独特的表达能力、符合潮流等特点而备受人们,特别是网民的喜爱,并快速传播。“duang”的产生是具有偶然性的,但它的广泛流行不单单是出于偶然,其中又暗含着事物的发展规律。谁也没想到成龙代言的广告,经过网友们的恶搞后造就了“duang”,一夜之间,它成为了网络的“宠儿”。且随着“duang”的泛化,它的影响力逐渐扩大,网上接连出现了各种”duang”体的段子,比如模仿原版的贿赂版、赶作业版、结婚版等等。随后,朋友圈、微博亦开始用“duang”来调侃各种状况。例如“结婚版”:
其实第一次听说你要和我结婚的时候我是拒绝的,因为,你不能叫我和你在一起,我就马上和你在一起,第一我要和你试一下交往,因为我不愿意结婚了以后在交往,一旦不适合,会很痛,很伤,这样人家一定会说我儿戏,根本就是玩玩而已,证明我是个花心的人。
“duang”好比是火种,偶然间碰到了“网络草原”上一株“野草”,两者碰撞产生火花。而网民们就如同许久不见光亮一般对它产生了依赖,慢慢地“火”越烧越旺,渐渐燃烧了整片“草原”。其实“duang”的“产生——泛化——流行”过程和之前的网络符号确有相似之处,但“duang”自身的独特性又是先前大部分网络符号所没有的,它以一种变异的语言形式出现,不具备汉字的实体,偏离了人们对汉语语言形式的正常认知和使用,一下就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完全不同于之前的诸如“土豪”、“屌丝”这类网络流行词。可以说像“duang”这么特殊的语音词语,哪怕是在“无拘无束”的网络环境中都不多见。
综上所述,“duang”的传播特征图示如下:
四、“duang”的流行动因分析
前文已经提到,“duang”形式新颖、表义简洁以及它自身的独特性,迅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该词之所以“火”得如此不可思议,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却是值得探究的。显然,“duang”极好地满足了年轻网民的心理需求。任何一个网络变异流行语音符号,它的流行必然离不开网民的追捧。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已经在网络的“宴席”上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席面”。他们的追捧无外乎是受社会环境的挤压和自身群体心理的支配。
首先是解构心理的“指导”。解构是后现代主义的标志,它蕴含着“摒弃权威”、“崇尚非主流”、“反对秩序与规范”等精神质素。现代的青少年收到来自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压力,他们“蔑视权威”、希望“不受拘束”,因而他们积极地在不同层面进行创新,“duang”各种恶搞版本中的英雄联盟版、赶作业版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是从众心理的“推波助澜”。不论是青少年,还是中年人、老年人,他们的身上都多少带有“从众”的影子。特别是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和改革开放之后经济迅速腾飞的现代社会,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种“从众心理”甚至已经根深蒂固。封建社会的残留让我们觉得“枪打出头鸟”,而和别人一样总是不会错的。而现代社会的大环境培育出来的惯性心理就是“新鲜的东西”必然是好东西,自然应该争取,不该让人抢了去。就拿对“duang”的使用来说,当它越来越成为一种流行,那些尚未使用它的人就会有无形的压力,是不是自己“落伍”或是与整个社会之间产生了一条 “鸿沟”。为了掩盖这些东西,没有使用的民众会争相使用,已经用了的人们则会想方设法地扩大它的使用范围,以造成自己始终处在潮流前端的“假象”。
但归根结底,“duang”的火热是因为它是人们从现实中短暂消解焦虑的绝美工具。本来人们的“消遣”,应该是释放身体中的不积极因素从而让人继续向前发展。但是如今网络上的“语言消遣”,它往往不加节制,从而使得人心中的浮躁更为浮躁。就像在百度贴吧上看到的,人们无聊时刚发出的帖子:
03-03 主题名:duangduang,我来啦,有没有好玩的地方推荐?duangduang好无聊
开始接触到“duang”的时候,我们觉得新奇,渐渐得转为一种“依赖”的心理。但是这种新鲜劲很快就会过去,我们开始用“duang”来排解我们的焦虑。可是很快地,“新”的焦虑又会产生,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一个“新”的“duang”来排解内心的焦虑,如此不断往复,变成一个恶性循环。
五、结语
不可否认的,变异语音形式“duang”是这个时代的产物,更体现了这个时代的一些特有的价值内涵。可“duang”的一切内涵都是网民赋予的,它自身所能代表的不过是五个字母而已。
无论人们赋予它多少新的含义,它随时都有被取而代之的可能。字典上没这个字,也无法拼读。人们在网海里随波逐流给予“duang”生存的原始动力,可无论它在网络中是如何地游刃有余,其本质不过是人们想从现实中消解焦虑的工具。我们有理由相信,“duang”一定会慢慢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参考文献:
[1]李璐.网络新词“Duang”的理据分析[J].语文学刊,2015,(7).
[2]吉益民.网络变异语言现象的认知研究[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姚云峰,男,江苏昆山人。汉族。本科。宿迁学院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4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翁子艳,女,江苏苏州人。汉族。本科。宿迁学院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2014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宿迁学院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网络语言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5YSJ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