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设而不求”的解题思考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nion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而不求”是数学解题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在计算繁杂、或数量关系不明,而致使思路受阻时,采用“设而不求”的策略,能避免盲目推演而造成无益的循环运算、时间资源的流失。采用“设而不求”这一策略,往往能化繁为简,优化过程,从而达到准确、明快、简捷的解题效果。以下列举几例,以供借鉴与参巧。
  一、“设而不求”,结果自显
  在解题中,巧设一些末知数字母来参与题中的已知条件的推算。使运算互相抵消,因而结果直现,使问题化难为简。
  例1:计算(1+ + +……+ )×( + +……+ )—(1+ + +……+ )×( + +……+ )
  分析与解答:此题若通分计算,实为无法办到。若用字母代替,则十分简单。
  设 + +……+ =A + +……+ =B
  则原式=(1+A)×B—(1+B)×A
  =B+AB—A-AB
  =B-A
  =
  例2:甲、乙两人进行百米赛跑,当甲到达终点时,乙在甲后面 20 米处,如果两人各自的速度不变,要使甲、乙两人同时到达终点,甲的起跑线应比原起跑线后移多少米?
  分析与解答:此题只告诉了路程总量,无论是先求速度还是求时间都很难办到,如果用字母代替时间,解答易如反掌。
  假设甲跑完100 米要用a 秒,则甲的速度为 ,乙的速度为 = 。
  现在要使使甲、乙两人同时到达终点,则乙要跑的路程为 100米,他所用的时间为 100 ÷ = ,也是甲跑的时间。所以甲要跑的路程为: × =125(米)。
  故起跑线应比原来起跑线后移125—100=25(米)。
  二、“设而不求”在分数中有末知数的问题
  例3:要使 为可约分的分数,则自然数n的最小值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此题若用列举法很难办到,不妨设分子、分母有公因数a,显然应有a>1,K为自然数。并且设:分子n-13=aK1
  分母5n+6=aK2
  由得n=aK1+13 ,将之代入得:5(13+aK1)+6=aK2
  所以a(K2-5K1)=71
  由于71是質数,且a>1,所以a=71。那么
  n=aK1+13=84。
  例4:等差数列a 的前n项和为Sn,若Sm=m,Sn=n(m≠n)
  求Sm+n
  分析與解答:此题通过巧妙转换、恒等变形,设置一些与问题有关的元素、即可迎刃而解。
  na + d=n
  ma + d=m
  由-得a + (n+m-1)d=-1
  故Sm+n=(m+n)a + d=(m+n)(a + d)
  将代入Sm+n=-(m+n)
  三、“设而不求”,挖关系、寻依据
  例4:一水箱,用甲、乙、丙三个水管往里注水,若只开甲、丙两管,甲管注人18 吨水时,水箱已满;若只开乙、丙两管,乙管注人 27 吨水时,水箱才满,又知乙管每分钟注水量是甲管每分钟注水量的2倍,则该水箱最多可容多少吨水?
  分析与解:假设甲管每分注水量为 a吨,丙每分注水量为b 吨,则乙每分注水量为 2a 吨。
  甲、丙两管同时注水时,甲管所用的时间可以表示为 ,那么在这同一时间里丙管注水量为:b × = 。
  乙、丙两管同时注水时,乙管所用的时间可以表示 ,那么在这同一时间里丙管注水量为: b× =
  根据两次注水量相等,列方程得: +18=27+
  b=2a
  由此说明丙每分注水量和乙每分注水量相同。当乙、丙两管合注满水池时,乙管注入了 27 吨水,同时也说明丙管注入了27 吨水,所以该水箱最多可容27+27=54( 吨 )水。
  四、设而不求,列方程求解
  这类问题通常要设多个末知数来列方程,但无需求出每个末知数的值。
  例5:小明参加了六次测验,第三、第四次的平均分比前两次的平均分多2 分,比后两次的平均分少 2分,如果后三次平均分比前三次平均分多3分,那么第四次比第三次多得多少分?
  分析与解:设小明第三次测验成绩为a分,第四次测验成绩为b分,则有:
  小明第一、第二次的平均分为 一2,第五 、第六次的平均分为 +2。
  根据后三次平均分比前三次平均分多3 分,列方程,得:
  — =3
  — =3
  =3
  即b-a=1
  所以第四次测验成绩比第三次多得1分。
  故“设而不求”,在数学解题中已广泛应用。特别应用在繁杂的数学难题,通过全面分析、不断变换观察角度,类比方法、联想内容,明确最终目标。经过巧妙构造,活用性质,力求使问题解答完整严密,可直达目标。
其他文献
学情分析:  在学习这节课知识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分类和整理,统计表的一些基本知识,继而学习例1的“以一当一”的条形统计图,有以前的知识基础,本节课对学生来说并不难。这节课的知识又是这个单元的起点,为学好下节课以一当几的知识做铺垫。所以说,学生应该把这节课学好。  教材分析:  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简单的数据整理过程,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文字、图画、简单的统计表等,来呈现分类计数的结
期刊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能够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当课堂学习的主人,学生也能因为通过亲身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上升到更深的层次,实现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深化理解与认知,进而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高效性与有效性。下面,笔者就在结合自身教学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对小学信息技术体验式教学进行一番详细的个人观点的探讨。  一、在合作探究中进行体验,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
期刊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宗旨,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師生共同创设愉悦的学习、活动氛围,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充分感受自主与合作的快乐,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与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小学四年级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传接球是非常重要的篮球技术,运用好传接
期刊
中央教科所潘自由教授研究的“言语交际表达训练”是作文教学的一村重大变革,他把单一的课堂上的作文教学变为开放型的多渠道说、写训练,这就是使得在言语交际表达訓练中可以极大程度地对儿童进行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这也是提高学生言语交际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训练形式要不断创新  就是说同一个话题,教师要善于创设各个不同的情境,变着法儿让学生进行交际练习。  1. 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想
期刊
摘要:石林是撒尼族的聚居地,阿诗玛的故乡,最能体现撒尼文化的要数远近闻名的“火把节”。本文以“火把节”为切入点,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了大班系列主题活动《火把节》,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到了撒尼族的“火把节”及相应的民俗风情,增进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了解。本文借鉴此次活动,对今后幼儿园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学活动提出了“以节看文化”的教学方式。  關键词:撒尼族文化;火把节
期刊
班主任既担负着教学工作,又担负着教育工作,事无巨细,琐碎繁杂,每天的喜怒哀乐,无时不在弹奏着一首中高低音的交响曲。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不和谐的音符——后进生,这些后进生如同大树下的小草,往往得不到阳光的普照。如何能让那些大树下的小草也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这就需要班主任对他们给予更多得关注,让“爱”的阳光照进他们的心灵……  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觉得对待班级管理中的“优生”和“后进生”也要端正态度,
期刊
“十根手指有长短,荷花出水有高低”。在一个团体中,个体差异总是客观存在。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后进生”的教育和转化尤其值得每位班主任的探讨和深思。  下面谈谈本人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如何转化“后进生”的几点体会。  一、用爱心感化后进生  后进生往往破罐破摔,自卑感较强,悲观失望。他们比其他学生更盼望得到一份理解,更渴望得到一次成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因此,作为班主任,我把温暖、滋爱送给每一位学生
期刊
作文是学生认知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培养中年级学生的习作能力,是语文教师共同探索和思考的问题,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注重课文的示范作用,进行仿写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人从儿童就有模仿的本能,他们应用模仿获得最初的知识,模仿就是学习。在小学阶段,教材中的很多课文不仅词句优美,而且结构清晰。可以作为仿写的范文。例如
期刊
曾经“统治”中小学生的政治课本要改了。当笔者首次读到这个信息,第一反应是从记忆库中检索当年的政治课印象,然而脑海中却一片茫然。今天课堂上使用频率极高的“公民、权利、法治”等概念,笔者在曾经的课堂中完全没有多少认知。时过境迁,那个时代已渐行渐远,权利观念与法治话语的崛起,想必会令当下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曾经的“政治课堂”)萌发出勃勃生机!  今夏,笔者在成都参加了“部编‘三科教材’”的省级培训,一
期刊
对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而言,解决问题的意义不应仅仅停留在单一的能够解决某一类问题,获得某一类问题的结论和答案上,而应基于解决问题的经历和形成的相应经验、技巧、方法,从而把握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方面更是明确提出了一个课程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现在的人教版教材在编写“解决问题”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