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一堂综合探究课的尝试,分别从课前想法及操作、课堂探究过程探究和教后思考三个方面做了粗浅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体会。
关键词:综合探究课;教学尝试;思考
一、课前想法及操作
“坚定理想 铸就辉煌”这一课是《生活与哲学》一书的一个教学落脚点。通过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理解人的价值,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明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又考虑到高二(3)班是文科创新班,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前几天就让课代表同四个小组长作探究安排和准备。
全班四个自然小组每组分3个探究学习小组,4至6人一组,每组设一组长。第一自然小组的任务是收集让他们特别敬佩、感动的人和事迹,从而思考什么样的人生特别有意义、有价值;是什么让他们特别感动,从中体悟到了什么。第二自然小组将平时自己喜欢的关于人生、理想、立志等名言佳句,推荐给大家,将自己摘选的与同学们分享。第三自然小组任务是上网收集有关职业选择、大学生就业状况方面资料,说明不同价值选择带来的不同后果,也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周围同学的择业观。第四自然小组结合实际,说说如何培养实现理想的能力,在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应该怎么做等等。整个安排由课代表负责组织协调。
藉此探究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参与社会活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教学目标。
二、课堂探究过程概述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人生价值、人生理想,这个话题我们时常提起、听到、想到。接下来,每小组从各自独特角度来探讨人生价值、人生理想这个话题。
课代表(主持人):请第一组的几个学习小组向大家介绍古今中外名人或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大家觉得是他们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动?
(第一学习小组代表上讲台播放幻灯片,幻灯片显示:“我感动、我敬佩、我体悟,”幻灯片中心由最初的一支红蜡烛逐渐变成一片红蜡烛,然后播放抗震英雄谭千秋事迹,接着又出示一张画着范跑跑逃命的漫画,然后组内其他同学进行评论。第二学习小组代表介绍和评论了导弹之父、航天之父钱学森,第三学习小组组长就在黑板上写了柏拉图的名言:“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赢得一片掌声,并结合身边的事例谈了自己对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看法。)
课代表:大家是否感觉到了,谭千秋、钱学森和我们周围的一些普通人让我们感动的
共同之处是:他们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为时代做了有意义的事。
课代表:请第二组的几个学习小组向同学们推荐人生、理想、立志方面名言佳句。
(第二组同学出示幻灯片:“分享感悟名言名句”,然后写出一系列名句,如:我认为人生的全部意义在于精神、美和善的胜利…… ——库普林;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梁启超;人生在世,不出一番好议论,不留一番好事业,终日饱食暖衣,不所用心,何自别于禽兽。——苏辙)
课代表:我们未来走入社会,都有一个如何处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
就是如何选择人生、选择职业的话题。请听第三组的话题:“我选择、我喜欢、我选择、我快乐”。
(第三组有同学上讲台放了一组大学生就业竞争的视频,人才交流市场人山人海。有同学介绍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呈现六大趋势,还有同学分析当代大学生择业观:重个人轻社会,重个人需要轻社会需要,重功利轻道义,重物质需要的满足轻精神境界的升华,重索取轻奉献。有学生将课前搞的本班同学择业调查统计数据和分析呈现给大家,第三组最后一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了马克思十七岁时写的中学毕业论文中一段话:“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赢得一片掌声)
课代表:那时的马克思与我们的年龄差不多,他在毕业论文中表达了愿为全人类服务的决心和自己独立创造的抱负。最后听听第四组同学的想法。
第四组有同学播放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袁隆平、徐本禹视频,有同学讲了身边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同龄人的事例,还有同学结合上述事例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代表:(出示幻灯片)我们来集体朗读:人生是短暂的、有价值的人生、是永恒的。我们不能增长人生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宽度、厚度。
教师:树立理想,铸就辉煌!这是笔者对大家的祝愿。
三、教后思考
1.开展综合探究活动要坚持多样性和充分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政治能力的构建主要是通过有关实践活动来实现的。探究活动不仅具有建构能力的功能,还能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熔为一炉,冶炼出综合素质的“合金”。有的教师搞的所谓的探究活动形式极其单一、内容肤浅、课前缺乏准备,有为“活动”而“活动”之嫌。课堂里前后桌同学头一凑,嘀咕几句,然后叫三两个学生发言,探究活动就宣告结束。探究活动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如课前的社会调查、查阅各种媒体资料,课内讨论、演说,甚至上讲台展示自己制作的幻灯片。事实证明,学生在综合探究活动中触摸到了社会鲜活的面容,享受到了政治学习的乐趣,学生表现出很高热情。然而,有些教师由于升学的压力、教学进度关系,也有因为怕麻烦便放弃单元综合探究。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违新课标的主旨。
因此,我们不能搞“哗众取宠”式的、“蜻蜓点水”般的探究活动,而是应该让活动达到一定的层次和深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情感体验和升华。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否则在课堂里三二分钟浮光掠影,三两个学生参与就匆匆过场,长此以往,这种流于形式的探究将会浇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
2.开展综合探究活动时要坚持开放性和实效性的统一
如果学习形式封闭、学习内容单一有限,就会影响课堂气氛、影响思维碰撞、制约学习效率。所以,要注意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开放性。“开”就是把学习主动性还给学生,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把视野拓展到课外去让他们到社会中汲取营养、上网查找、社会调查,阅读书刊所得均可成为我们的学习内容。“放”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应放开手脚让学生与课文对话,与社会实践握手,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去理解和体验、去感悟和思考,才能获取启迪,享受学习的愉悦。在与同学交流沟通中,在碰撞中使学生个体能力得以展示,使全班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综合探究活动是能够实现上述目标。
然而,如果只强调开放、发散,任学生天马行空,也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开放也应有度,不能让学生如脱缰的野马忽略学习效益,有道是“形散神不散”,“神”就是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善于调控目标,紧紧攥住教学目标这根缰绳。教师的调控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比如,在这个综合探究活动中,笔者通过课前与课代表、组长们讨论安排,设计了总体路径,笔者在幕后可以通过课代表来调控和组织探究活动。
3.确立综合探究活动的教育目标要着眼发展性
《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在开展综合探究活动时,让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培养奉献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和探究精神。这些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和求实态度都关乎学生一生的持续发展,也是关系中华民族在世界中自立、自强所必备的,这正是我们要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关键词:综合探究课;教学尝试;思考
一、课前想法及操作
“坚定理想 铸就辉煌”这一课是《生活与哲学》一书的一个教学落脚点。通过探究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且使学生理解人的价值,确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明确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为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又考虑到高二(3)班是文科创新班,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前几天就让课代表同四个小组长作探究安排和准备。
全班四个自然小组每组分3个探究学习小组,4至6人一组,每组设一组长。第一自然小组的任务是收集让他们特别敬佩、感动的人和事迹,从而思考什么样的人生特别有意义、有价值;是什么让他们特别感动,从中体悟到了什么。第二自然小组将平时自己喜欢的关于人生、理想、立志等名言佳句,推荐给大家,将自己摘选的与同学们分享。第三自然小组任务是上网收集有关职业选择、大学生就业状况方面资料,说明不同价值选择带来的不同后果,也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周围同学的择业观。第四自然小组结合实际,说说如何培养实现理想的能力,在为实现理想而努力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应该怎么做等等。整个安排由课代表负责组织协调。
藉此探究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参与社会活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教学目标。
二、课堂探究过程概述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人生价值、人生理想,这个话题我们时常提起、听到、想到。接下来,每小组从各自独特角度来探讨人生价值、人生理想这个话题。
课代表(主持人):请第一组的几个学习小组向大家介绍古今中外名人或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大家觉得是他们的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动?
(第一学习小组代表上讲台播放幻灯片,幻灯片显示:“我感动、我敬佩、我体悟,”幻灯片中心由最初的一支红蜡烛逐渐变成一片红蜡烛,然后播放抗震英雄谭千秋事迹,接着又出示一张画着范跑跑逃命的漫画,然后组内其他同学进行评论。第二学习小组代表介绍和评论了导弹之父、航天之父钱学森,第三学习小组组长就在黑板上写了柏拉图的名言:“人是寻求意义的动物”,赢得一片掌声,并结合身边的事例谈了自己对于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看法。)
课代表:大家是否感觉到了,谭千秋、钱学森和我们周围的一些普通人让我们感动的
共同之处是:他们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为时代做了有意义的事。
课代表:请第二组的几个学习小组向同学们推荐人生、理想、立志方面名言佳句。
(第二组同学出示幻灯片:“分享感悟名言名句”,然后写出一系列名句,如:我认为人生的全部意义在于精神、美和善的胜利…… ——库普林;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梁启超;人生在世,不出一番好议论,不留一番好事业,终日饱食暖衣,不所用心,何自别于禽兽。——苏辙)
课代表:我们未来走入社会,都有一个如何处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
就是如何选择人生、选择职业的话题。请听第三组的话题:“我选择、我喜欢、我选择、我快乐”。
(第三组有同学上讲台放了一组大学生就业竞争的视频,人才交流市场人山人海。有同学介绍了当前大学生就业呈现六大趋势,还有同学分析当代大学生择业观:重个人轻社会,重个人需要轻社会需要,重功利轻道义,重物质需要的满足轻精神境界的升华,重索取轻奉献。有学生将课前搞的本班同学择业调查统计数据和分析呈现给大家,第三组最后一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了马克思十七岁时写的中学毕业论文中一段话:“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赢得一片掌声)
课代表:那时的马克思与我们的年龄差不多,他在毕业论文中表达了愿为全人类服务的决心和自己独立创造的抱负。最后听听第四组同学的想法。
第四组有同学播放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袁隆平、徐本禹视频,有同学讲了身边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同龄人的事例,还有同学结合上述事例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代表:(出示幻灯片)我们来集体朗读:人生是短暂的、有价值的人生、是永恒的。我们不能增长人生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宽度、厚度。
教师:树立理想,铸就辉煌!这是笔者对大家的祝愿。
三、教后思考
1.开展综合探究活动要坚持多样性和充分性的统一
思想政治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政治能力的构建主要是通过有关实践活动来实现的。探究活动不仅具有建构能力的功能,还能使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熔为一炉,冶炼出综合素质的“合金”。有的教师搞的所谓的探究活动形式极其单一、内容肤浅、课前缺乏准备,有为“活动”而“活动”之嫌。课堂里前后桌同学头一凑,嘀咕几句,然后叫三两个学生发言,探究活动就宣告结束。探究活动的形式可以丰富多样,如课前的社会调查、查阅各种媒体资料,课内讨论、演说,甚至上讲台展示自己制作的幻灯片。事实证明,学生在综合探究活动中触摸到了社会鲜活的面容,享受到了政治学习的乐趣,学生表现出很高热情。然而,有些教师由于升学的压力、教学进度关系,也有因为怕麻烦便放弃单元综合探究。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违新课标的主旨。
因此,我们不能搞“哗众取宠”式的、“蜻蜓点水”般的探究活动,而是应该让活动达到一定的层次和深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情感体验和升华。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否则在课堂里三二分钟浮光掠影,三两个学生参与就匆匆过场,长此以往,这种流于形式的探究将会浇灭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热情,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学习习惯。
2.开展综合探究活动时要坚持开放性和实效性的统一
如果学习形式封闭、学习内容单一有限,就会影响课堂气氛、影响思维碰撞、制约学习效率。所以,要注意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开放性。“开”就是把学习主动性还给学生,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把视野拓展到课外去让他们到社会中汲取营养、上网查找、社会调查,阅读书刊所得均可成为我们的学习内容。“放”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体验。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实践,应放开手脚让学生与课文对话,与社会实践握手,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去理解和体验、去感悟和思考,才能获取启迪,享受学习的愉悦。在与同学交流沟通中,在碰撞中使学生个体能力得以展示,使全班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综合探究活动是能够实现上述目标。
然而,如果只强调开放、发散,任学生天马行空,也会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所以,开放也应有度,不能让学生如脱缰的野马忽略学习效益,有道是“形散神不散”,“神”就是教学目标。所以,教师要善于调控目标,紧紧攥住教学目标这根缰绳。教师的调控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比如,在这个综合探究活动中,笔者通过课前与课代表、组长们讨论安排,设计了总体路径,笔者在幕后可以通过课代表来调控和组织探究活动。
3.确立综合探究活动的教育目标要着眼发展性
《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本课程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
在开展综合探究活动时,让学生通过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培养奉献意识、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合作意识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和探究精神。这些意识以及创新精神和求实态度都关乎学生一生的持续发展,也是关系中华民族在世界中自立、自强所必备的,这正是我们要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