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课堂的重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更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创作世界的师生间的心灵对话。借鉴当今电视节目主持人或诗情画意,或幽默风趣,或巧妙过渡,或刨根究底、穷追不舍的主持风格,可以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新的活力。
一、值得借鉴的“主持”效果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环境、背景以及更为复杂的其他信息都可以形象而直观地得以呈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身份也变得越来越像主持人了。在荧屏上,无论是新闻节目还是各种类型的娱乐节目,主持人衣着得体,举止大方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人赏心悦目,并且不同类型的节目主持人衣着风格迥异,场景、灯光也恰如其分。在那得体的场景氛围里,简直就是绝妙的视听享受。除此之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主持人的妙手一点,背后就会出现与内容相关的地图或者画面,让人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相关的背景信息。这一切的一切,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自己的课堂。尽管课堂与舞台、荧屏还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但屏幕上的多媒体效果,尤其是主持人别样的主持风格、鲜活的主持语言、跟观众互动的交流形式等,更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提问与学生互动时值得借鉴的宝贵资源。
二、同与不同的深刻之处
正如上文点到的,课堂舞台与荧屏上呈现的舞台是有本质区别的。课堂不仅仅是视听效果的欣赏,给观众带来短暂的、片刻的欢愉,让观众产生局部的甚至相对肤浅的思考和教育。课堂教和学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构成完整的目标体系,且知识目标体系科学、严谨;能力目标是要在严密的思维训练、大量的操作实践基础上才能逐步形成的;情感目标的体验更是要在具体的文本、鲜活的材料、一次次逼真的活动中经历体验才能达成的。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不可能像主持人那样“走马灯”地换个不停,因此,老师容易给学生带来面孔上的疲劳;教师不可以像某些节目主持人那样“花枝招展”,因此,教师易给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教师的课堂提问,由于缺乏主持词的丰富创作源、修改加工编辑的高层次,难免给学生以听觉上的疲劳……最简单的结论是:教师比主持人难当。试想,一个老师长期教一班学生,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学期,一年乃至跟班教三年、六年到底是何种感受?
教师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危机呢?首先必须像做主持人那样,一开始就奠定自己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和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但客观现实告诉我们,“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决定观众今后关不关注他(她),观众最看重的还是主持人的智慧和内涵。这一点正好也和学生对老师的看重点达到了惊人的一致。所以说解决倦怠心理,摆脱教师危机的关键就在于此——做一个有智慧有内涵的“主持人”。
三、富有智慧与内涵的主持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要面对不同类型的文章,如果是一篇沉痛悲惋的文章,就像《周总理,你在哪里?》或者《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或者悼词等,主持的风格应该像赵忠祥老师吧,或者像新闻播音员一样,表情严肃凝重,声调低沉委婉,令人不知不觉深受感染。服装的款式也应该是庄重的,色调也应该是灰黑色系列的,这些都是从外部细节上考虑,更重要的应该是智慧与内涵,就像赵忠祥老师,语言从他口中不断释放出来,就像一股流淌不息的清泉,让人的思想紧随他的讲述不断提升、升华。这难道与赵老师那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内涵无关吗?这很能让人想起学生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朗诵时,语言声调且不说,那富有内涵的讲解,结合情节的叙述,怎能不让学生深受感染?如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如《春》,那风格应如董卿如杨澜,用深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可是光有外在引领还不行,还得有内涵,正如《春》所要表现的不仅仅是春天的美好,景色优美,还有内在的思想,教人们要把握时间,创造未来。主持人没有内涵和智慧是绝对不行的。怎样才能体现主持人的智慧与内涵呢?当然得靠提问。
四、课堂提问贵在科学与艺术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提问是课堂的惯用手法,是推进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正如同现在的主持人那样,他们也不再是单一的串台角色了,他们往往也会依据节目的需要走到观众中去,进行灵活的互动。这不正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吗?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老师的提问,必须起到牵一二而动全班,“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石多鸟”的效果,否则就是低效或无效的提问。聪明的教师就是这样始终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前提,始终以提问那些核心问题为抓手,在连环式的问题中步步引入文章的精髓,化解文章中的一个个热点和焦点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永远不会让学生感到倦怠,也才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语文课堂。
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找到行业间的融会贯通之处,语文课堂里的课堂提问就完全可以成为我们的“主持盛宴”。■
一、值得借鉴的“主持”效果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环境、背景以及更为复杂的其他信息都可以形象而直观地得以呈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身份也变得越来越像主持人了。在荧屏上,无论是新闻节目还是各种类型的娱乐节目,主持人衣着得体,举止大方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人赏心悦目,并且不同类型的节目主持人衣着风格迥异,场景、灯光也恰如其分。在那得体的场景氛围里,简直就是绝妙的视听享受。除此之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主持人的妙手一点,背后就会出现与内容相关的地图或者画面,让人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相关的背景信息。这一切的一切,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自己的课堂。尽管课堂与舞台、荧屏还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但屏幕上的多媒体效果,尤其是主持人别样的主持风格、鲜活的主持语言、跟观众互动的交流形式等,更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提问与学生互动时值得借鉴的宝贵资源。
二、同与不同的深刻之处
正如上文点到的,课堂舞台与荧屏上呈现的舞台是有本质区别的。课堂不仅仅是视听效果的欣赏,给观众带来短暂的、片刻的欢愉,让观众产生局部的甚至相对肤浅的思考和教育。课堂教和学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构成完整的目标体系,且知识目标体系科学、严谨;能力目标是要在严密的思维训练、大量的操作实践基础上才能逐步形成的;情感目标的体验更是要在具体的文本、鲜活的材料、一次次逼真的活动中经历体验才能达成的。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不可能像主持人那样“走马灯”地换个不停,因此,老师容易给学生带来面孔上的疲劳;教师不可以像某些节目主持人那样“花枝招展”,因此,教师易给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教师的课堂提问,由于缺乏主持词的丰富创作源、修改加工编辑的高层次,难免给学生以听觉上的疲劳……最简单的结论是:教师比主持人难当。试想,一个老师长期教一班学生,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学期,一年乃至跟班教三年、六年到底是何种感受?
教师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危机呢?首先必须像做主持人那样,一开始就奠定自己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和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但客观现实告诉我们,“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决定观众今后关不关注他(她),观众最看重的还是主持人的智慧和内涵。这一点正好也和学生对老师的看重点达到了惊人的一致。所以说解决倦怠心理,摆脱教师危机的关键就在于此——做一个有智慧有内涵的“主持人”。
三、富有智慧与内涵的主持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要面对不同类型的文章,如果是一篇沉痛悲惋的文章,就像《周总理,你在哪里?》或者《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或者悼词等,主持的风格应该像赵忠祥老师吧,或者像新闻播音员一样,表情严肃凝重,声调低沉委婉,令人不知不觉深受感染。服装的款式也应该是庄重的,色调也应该是灰黑色系列的,这些都是从外部细节上考虑,更重要的应该是智慧与内涵,就像赵忠祥老师,语言从他口中不断释放出来,就像一股流淌不息的清泉,让人的思想紧随他的讲述不断提升、升华。这难道与赵老师那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内涵无关吗?这很能让人想起学生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朗诵时,语言声调且不说,那富有内涵的讲解,结合情节的叙述,怎能不让学生深受感染?如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如《春》,那风格应如董卿如杨澜,用深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可是光有外在引领还不行,还得有内涵,正如《春》所要表现的不仅仅是春天的美好,景色优美,还有内在的思想,教人们要把握时间,创造未来。主持人没有内涵和智慧是绝对不行的。怎样才能体现主持人的智慧与内涵呢?当然得靠提问。
四、课堂提问贵在科学与艺术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提问是课堂的惯用手法,是推进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正如同现在的主持人那样,他们也不再是单一的串台角色了,他们往往也会依据节目的需要走到观众中去,进行灵活的互动。这不正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吗?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老师的提问,必须起到牵一二而动全班,“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石多鸟”的效果,否则就是低效或无效的提问。聪明的教师就是这样始终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前提,始终以提问那些核心问题为抓手,在连环式的问题中步步引入文章的精髓,化解文章中的一个个热点和焦点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永远不会让学生感到倦怠,也才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语文课堂。
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找到行业间的融会贯通之处,语文课堂里的课堂提问就完全可以成为我们的“主持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