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教师的主持盛宴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uuuuui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问是课堂的重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师的课堂提问,更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创作世界的师生间的心灵对话。借鉴当今电视节目主持人或诗情画意,或幽默风趣,或巧妙过渡,或刨根究底、穷追不舍的主持风格,可以为我们的语文课堂增添新的活力。
  一、值得借鉴的“主持”效果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与教学内容相关联的环境、背景以及更为复杂的其他信息都可以形象而直观地得以呈现。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的身份也变得越来越像主持人了。在荧屏上,无论是新闻节目还是各种类型的娱乐节目,主持人衣着得体,举止大方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人赏心悦目,并且不同类型的节目主持人衣着风格迥异,场景、灯光也恰如其分。在那得体的场景氛围里,简直就是绝妙的视听享受。除此之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主持人的妙手一点,背后就会出现与内容相关的地图或者画面,让人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相关的背景信息。这一切的一切,不得不让我们联想到自己的课堂。尽管课堂与舞台、荧屏还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但屏幕上的多媒体效果,尤其是主持人别样的主持风格、鲜活的主持语言、跟观众互动的交流形式等,更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提问与学生互动时值得借鉴的宝贵资源。
  二、同与不同的深刻之处
  正如上文点到的,课堂舞台与荧屏上呈现的舞台是有本质区别的。课堂不仅仅是视听效果的欣赏,给观众带来短暂的、片刻的欢愉,让观众产生局部的甚至相对肤浅的思考和教育。课堂教和学的目标更明确、更具体,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构成完整的目标体系,且知识目标体系科学、严谨;能力目标是要在严密的思维训练、大量的操作实践基础上才能逐步形成的;情感目标的体验更是要在具体的文本、鲜活的材料、一次次逼真的活动中经历体验才能达成的。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不可能像主持人那样“走马灯”地换个不停,因此,老师容易给学生带来面孔上的疲劳;教师不可以像某些节目主持人那样“花枝招展”,因此,教师易给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教师的课堂提问,由于缺乏主持词的丰富创作源、修改加工编辑的高层次,难免给学生以听觉上的疲劳……最简单的结论是:教师比主持人难当。试想,一个老师长期教一班学生,一个星期,一个月,一个学期,一年乃至跟班教三年、六年到底是何种感受?
  教师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危机呢?首先必须像做主持人那样,一开始就奠定自己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和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但客观现实告诉我们,“花无百日红,人无百日好”。决定观众今后关不关注他(她),观众最看重的还是主持人的智慧和内涵。这一点正好也和学生对老师的看重点达到了惊人的一致。所以说解决倦怠心理,摆脱教师危机的关键就在于此——做一个有智慧有内涵的“主持人”。
  三、富有智慧与内涵的主持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要面对不同类型的文章,如果是一篇沉痛悲惋的文章,就像《周总理,你在哪里?》或者《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或者悼词等,主持的风格应该像赵忠祥老师吧,或者像新闻播音员一样,表情严肃凝重,声调低沉委婉,令人不知不觉深受感染。服装的款式也应该是庄重的,色调也应该是灰黑色系列的,这些都是从外部细节上考虑,更重要的应该是智慧与内涵,就像赵忠祥老师,语言从他口中不断释放出来,就像一股流淌不息的清泉,让人的思想紧随他的讲述不断提升、升华。这难道与赵老师那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内涵无关吗?这很能让人想起学生听《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朗诵时,语言声调且不说,那富有内涵的讲解,结合情节的叙述,怎能不让学生深受感染?如果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如《春》,那风格应如董卿如杨澜,用深情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可是光有外在引领还不行,还得有内涵,正如《春》所要表现的不仅仅是春天的美好,景色优美,还有内在的思想,教人们要把握时间,创造未来。主持人没有内涵和智慧是绝对不行的。怎样才能体现主持人的智慧与内涵呢?当然得靠提问。
  四、课堂提问贵在科学与艺术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提问是课堂的惯用手法,是推进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正如同现在的主持人那样,他们也不再是单一的串台角色了,他们往往也会依据节目的需要走到观众中去,进行灵活的互动。这不正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吗?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总是处于一种兴奋的、愉快的状态,他的思维就会有超常的发挥,他接受外面信号的速度就会非常快捷。老师的提问,必须起到牵一二而动全班,“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石多鸟”的效果,否则就是低效或无效的提问。聪明的教师就是这样始终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前提,始终以提问那些核心问题为抓手,在连环式的问题中步步引入文章的精髓,化解文章中的一个个热点和焦点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永远不会让学生感到倦怠,也才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语文课堂。
  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找到行业间的融会贯通之处,语文课堂里的课堂提问就完全可以成为我们的“主持盛宴”。■
其他文献
眼睛、鼻子和耳朵世世代代都居住在人的脸上,和睦相处,日子过得很好.
三年级是作文起步的时候,是写作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机,这个时候老师要求学生多写放胆文,如经常写日记,还要多进行片段练习,如描写一个人的外貌或看过的一处场景,叙述自己经历的事情和心中产生的一些想法等。除此之外,老师还要经常设计一些“连词写话”的训练。这样既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开始把笔头写顺,为今后写好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  “连词写话”就是教师出示几个词语,让学生写一段通顺
人说,十六岁属于灿烂多采的花季,十七岁属于缠缠绵绵的雨季.而在我看来,十七岁的幸福日子,属于高山深海,属于狂风骤雨,更属于我们心中那真诚的情怀和澎湃的热情!
南北朝时,梁朝有一位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的墙上画了一条龙,但是没有点睛,众人不解。他说:“倘若点睛,龙便会破壁而飞。”众人不信。于是他挥笔一点,果然顷刻间被点睛的龙破壁腾空而去。这就是成语“画龙点睛”的来历。  写文章,这种点睛之笔通常被称为“文眼”。给文章点个漂亮的眼睛,使文章生动活泼起来,是一种高超的艺术。掌握“画龙点睛”的写法,有助于在阅读中把握首尾照应,理解文章内容和概括中心意思,有助于
摘 要: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的能力的教育。实际上,它就是施教者按照社会历史发展的审美媒介,使被教育者陶冶性情,完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以美育人,以情动人”是美育的特有功能。而课堂教学活动的美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引起学生的“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的教育。  关键词:美育 语文教学 精髓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注重知识和能力的传授,语文美的本质被我们的教学
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夜观星空,特别是和妈妈一起,听她娓娓诉说着一个又一个关于星星的传说,或是应她的要求背诵一些“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诗歌.到了现在,在繁忙的功课之
摘 要:语文知识广博而复杂,要想打下深厚的语文功底需要一个漫长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人丰富的语文知识是在不断积累、不断梳理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新课标》明确指出: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也就是说,要通过对语文知识的融汇整合,要综合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素,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知识 积累 整合 素养  语文知识广博
学生宿舍和公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办法,这使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学生自主选课,使得班级概
“合同制”职工是指高校后勤实体中不属于学校事业编制,以劳动合同为契约的员工。这支队伍中既有历史遗留下来的为解决教师配偶、子女就业而接纳下来的近乎学校事业编制的老
语文综合性学习既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也不同于以往的语文课外活动。它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构建课内外的沟通、学科间的融合,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带领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开阔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