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这是学校及学校教师应当给予关注的问题,近期笔者与十几位教师进行了座谈,取得了较为一致的共识,概括起来“十个字”,那就是对学生要“引导、关爱、保护、尊重、激励”。现简述于后,以期与诸君共同研讨。
一、引导
引导,主要指教师要在思想上引导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不管学生将来能成什么,我们首先是要他们“成人”,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人,这才是现代教育的第一要义,古云:“少年之日,先要识得人之贤否,事之善恶,言之是非……亦可不致邪慝矣。”“四有”教育首先是要求学生“有道德”;基础教育四项任务(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身)之首也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办学以人为本,做人以德为本,要成才,先成人。叶圣陶指出:“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够格的公民。”如何做人是办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与根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为关注的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它极为重视伦理道德,重视做人修养和自身的完善以及精神境界的提高。古人讲:“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讲的就是才能与道德的辨证关系。司马光说:“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鲁迅讲育人,格外重视使青年具有“纯洁高尚的道德”;吴玉章提出的育人标准是“品端学粹”,也把品德放到第一位。历史上大凡对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都不只有超人的聪明才智,而且有高尚的道德。假如我们的孩子没有正确的人生态度、高尚的情操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要他们成为真正的“龙”,恐怕只能是一种幻想。
小学是人的一生中打基础的阶段,如果把做人的素质基础扎牢了,就能在上面盖高楼大厦;根子扎深了,今天的幼苗明天就会长成参天大树。如果做人的基础打得不实,不牢,就会影响到下个世纪人才的全面素质。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因此,我们要注重对青少年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教会他们做人,从培育21世纪合格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中去,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够格的成员”、“够格的公民”。
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人,自己要身体力行,用自己高尚的情操来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表率,可以通过教育、教学,把热情洋溢、乐观无畏的进取精神,把好学多思、公平竞争的工作作风,把正直诚实、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传授给学生。这样,教师正确的思想行为和良好的品德修养必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感召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关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有热爱学生的慈母心、慈父心,要在“爱”字上下功夫。热爱学生——教师的天职。爱学生,才能接受学生,走近学生尘封的心灵天地,与他们心灵相通;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让学生乐于接受。对于一个小学生,正是他们在父母身边撒娇的时候;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龄。因此对于一些童趣十足、无伤大雅的举动教师要宽容对待,用一种大哥哥、大姐姐般的眼光欣喜地关注他们的成长,欣赏他们的可爱之处,保护他们珍贵的童心。“欲晓之以理,须先动人以情”,这句老生常谈之言道出了情感与教育的关系。只有教师对学生倾注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在爱的氛围中取得进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学生感到教师真正平等地爱他、为他操心时,他就会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来倾吐衷肠,形成了“爱生——尊师——更爱生——更尊师”的情感交流。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热爱儿童”。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从心理上说更需要爱,对后进生只有诚挚的师爱,才能弥补他们心灵上的缺陷,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把爱的阳光洒入每个学生的心田。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师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把学习困难、表现落后的学生置于自己的关爱之外。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教师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教师要注意“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带班级的后进生和教师要有话敢说、有问题敢问,有一种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默契,他们把老师当作亲人,从老师那里得到温暖,得到关怀,把学习变成自觉行为。因此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爱学生,才会精雕细刻地塑造他们的灵魂。”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对学生的爱,不是迁就姑息。爱是水,严为舟,严爱统一,宽严适度,学生的自律性自然会增强,并由自律而实现他律。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思想等方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不仅要有问必答、百问不厌,更要主动地帮助学生分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仅要关心学生自己所任教的学科,也要关心学生的其他功课。并指导他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会亲近你,佩服你。最易于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莫过于关心他们的健康和生活了。大到生病住院,小到促膝聊天,应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所以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三、保护
学生是未成年人,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和教师就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对学生的保护首先应是安全的保护。学校必须彻底排除危房、危险点,消除一切安全隐患。其次是要办好学生伙食团。学生餐的营养要科学、均衡,不得向学生销售低劣食品,包括软饮料、劣质食品和甜食;建立学生食堂管理办法尤其是卫生监控系统,以保护学生身体健康和良好的营养。三是建立护校队,防止校外不法分子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扰乱和对学生的不法侵害,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四是密切配合有关部门搞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减少或根除校园周边环境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四、尊重
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一方面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这两个方面是相互统一的。作为一名教师,要达到更好地教育学生的目的,就必须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尊重和信任学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心灵上是相通的。自己的存在对别人,对集体是有意义的,进而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这样,学生会逐渐自尊、自爱、自强,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内驱力。教师尊重和信任学生,可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老师是一位可亲可敬可信可爱的朋友,这样,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容易被学生接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美国著名教育家默逊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少年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自我意识也随之逐步高涨,他们越来越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身的信念,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所谓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尊重学生发表意见的权利;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新的《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指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的发展除能力发展以外,最重要的是健全人格的形成。21世纪社会所需的人才,不是知识工具,而是有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的健康人。而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宗旨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学会做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企盼社会对自己尊重,是一个人天性的需要。”自尊是学生极为珍贵的心理品质,是他们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如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忽视了这一点,缺乏对学生的基本尊重,不分场合地伤害学生,极容易使他们的自尊心受挫,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教师应避免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教师的责任是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积极因素,诱导他们用积极的东西克制消极的东西,给予不同的表扬和鼓励,使学生的自尊心得以强化。
尊重学生就要信任学生。教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依靠个人的主观能力,能够在品德、在学业上取得进步,相信他们能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还要相信他们有了一定过失能够认识和改正,这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他又说:“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感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大写‘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种精神丰富的人。”这就是说,作为一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自尊感,树立起做人的自信心,享受生活中的欢乐。以诚相待,尊重、信任学生,这是增进师生情感的前提。尤其是“双差生”,“双差生”好比患了病的人,更需要得到比健康人更多的关爱与温暖。对“双差生”更要多一份尊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情感,创造机会唤发他们的自尊心、自强心,点燃他们进步的火焰。尊重做了错事的学生的自尊心,对他们所犯的错误表示谅解和宽容,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与学生建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可以通过“感情”这条纽带把准学生成长的“脉搏”,以便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各种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要放下架子,多挤出点时间参与学生们的活动,多渠道沟通师生间的感情,努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社会的发展,日益走向自由、平等、民主。因此教师应该也必须从学生年少时,便给予他们民主思想的熏陶,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尊的人,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对待。如果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平时对学生指手划脚,动不动就批评、训斥,学生见了你就害怕,怎么会把你当作知心朋友呢?
五、激励
激励,是用某种外部因素的刺激作用为诱因,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如此,工作做得好,就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让他们愉快地接受教育,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一是目标激励。“教育的力量不在于你说了多少话,做过多少事,而是在你满怀期待的热忱之中。”我们教育学生,要帮助学生充分地认识和树立奋斗目标的意义,争取学生产生认同感、参与感和责任感,让他们悟出自己的努力及责任之重大,从心底里爆发出奋斗的信心和力量。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奋斗目标,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欲和成就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明确的目标、高涨的热情、必胜的信心,就有胜利的希望,这种激励就能获得成功。二是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们正值青春年华,模仿性比较强,因此,教育学生,应向他们提供榜样,鼓励他们效仿榜样的言行,时时用榜样来督促自己,改变自己,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决心。三是情感激励。少年儿童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因此在教育中,情感激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一点,在教育学生时,教师应针对具体问题巧妙地采用“激将式”,触动学生心灵,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期望。从中获得动力,以自己的行动来实现老师提出的任务和要求。这样的情感激励,既能使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又能使学生愉快接受教育,产生积极性,收到预期效果。四是反馈激励。 学生对自己做的事最希望看到结果,特别希望老师对自己学习和操行做出客观的评价。如果老师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并通过一定的奖励和惩罚的方式加以肯定或否定,对学生的积极性会有激励作用。五是充分发挥评语的思想教育功能。通过评语,把学生的表现反馈给学生,激发学生向上的力量。对学生的激励,形式多样,方法很多,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便会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激励能调动人的感情,激励能唤醒人的心灵,激励也是一剂调整人的神经机能的良方。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我们认为只要注意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服务就是优质的,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
一、引导
引导,主要指教师要在思想上引导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不管学生将来能成什么,我们首先是要他们“成人”,要教会他们怎样做人,这才是现代教育的第一要义,古云:“少年之日,先要识得人之贤否,事之善恶,言之是非……亦可不致邪慝矣。”“四有”教育首先是要求学生“有道德”;基础教育四项任务(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身)之首也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办学以人为本,做人以德为本,要成才,先成人。叶圣陶指出:“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是做人,做社会够格的公民。”如何做人是办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与根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为关注的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它极为重视伦理道德,重视做人修养和自身的完善以及精神境界的提高。古人讲:“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讲的就是才能与道德的辨证关系。司马光说:“德胜于才谓之君子,才胜于德谓之小人。”鲁迅讲育人,格外重视使青年具有“纯洁高尚的道德”;吴玉章提出的育人标准是“品端学粹”,也把品德放到第一位。历史上大凡对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都不只有超人的聪明才智,而且有高尚的道德。假如我们的孩子没有正确的人生态度、高尚的情操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要他们成为真正的“龙”,恐怕只能是一种幻想。
小学是人的一生中打基础的阶段,如果把做人的素质基础扎牢了,就能在上面盖高楼大厦;根子扎深了,今天的幼苗明天就会长成参天大树。如果做人的基础打得不实,不牢,就会影响到下个世纪人才的全面素质。意大利诗人但丁有句名言: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因此,我们要注重对青少年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教会他们做人,从培育21世纪合格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和环节中去,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社会够格的成员”、“够格的公民”。
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人,自己要身体力行,用自己高尚的情操来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表率,可以通过教育、教学,把热情洋溢、乐观无畏的进取精神,把好学多思、公平竞争的工作作风,把正直诚实、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传授给学生。这样,教师正确的思想行为和良好的品德修养必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感召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关爱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要有热爱学生的慈母心、慈父心,要在“爱”字上下功夫。热爱学生——教师的天职。爱学生,才能接受学生,走近学生尘封的心灵天地,与他们心灵相通;爱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让学生乐于接受。对于一个小学生,正是他们在父母身边撒娇的时候;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龄。因此对于一些童趣十足、无伤大雅的举动教师要宽容对待,用一种大哥哥、大姐姐般的眼光欣喜地关注他们的成长,欣赏他们的可爱之处,保护他们珍贵的童心。“欲晓之以理,须先动人以情”,这句老生常谈之言道出了情感与教育的关系。只有教师对学生倾注真诚的感情,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自觉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在爱的氛围中取得进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学生感到教师真正平等地爱他、为他操心时,他就会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来倾吐衷肠,形成了“爱生——尊师——更爱生——更尊师”的情感交流。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热爱儿童”。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从心理上说更需要爱,对后进生只有诚挚的师爱,才能弥补他们心灵上的缺陷,消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把爱的阳光洒入每个学生的心田。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师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把学习困难、表现落后的学生置于自己的关爱之外。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教师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厚此薄彼,教师要注意“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带班级的后进生和教师要有话敢说、有问题敢问,有一种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默契,他们把老师当作亲人,从老师那里得到温暖,得到关怀,把学习变成自觉行为。因此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发展,只有真心实意地爱学生,才会精雕细刻地塑造他们的灵魂。”但是有一点必须注意,对学生的爱,不是迁就姑息。爱是水,严为舟,严爱统一,宽严适度,学生的自律性自然会增强,并由自律而实现他律。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思想等方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不仅要有问必答、百问不厌,更要主动地帮助学生分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仅要关心学生自己所任教的学科,也要关心学生的其他功课。并指导他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会亲近你,佩服你。最易于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莫过于关心他们的健康和生活了。大到生病住院,小到促膝聊天,应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所以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
三、保护
学生是未成年人,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学校和教师就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保护学生的职责。对学生的保护首先应是安全的保护。学校必须彻底排除危房、危险点,消除一切安全隐患。其次是要办好学生伙食团。学生餐的营养要科学、均衡,不得向学生销售低劣食品,包括软饮料、劣质食品和甜食;建立学生食堂管理办法尤其是卫生监控系统,以保护学生身体健康和良好的营养。三是建立护校队,防止校外不法分子对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扰乱和对学生的不法侵害,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四是密切配合有关部门搞好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减少或根除校园周边环境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四、尊重
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一方面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是民主平等的关系,这两个方面是相互统一的。作为一名教师,要达到更好地教育学生的目的,就必须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尊重和信任学生,可以使学生体会到人和人之间是平等的,心灵上是相通的。自己的存在对别人,对集体是有意义的,进而对自己充满信心和希望,这样,学生会逐渐自尊、自爱、自强,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内驱力。教师尊重和信任学生,可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老师是一位可亲可敬可信可爱的朋友,这样,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容易被学生接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美国著名教育家默逊曾经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少年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个性、自我意识也随之逐步高涨,他们越来越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身的信念,希望得到成人的尊重。所谓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天性;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尊重学生的求异思维;尊重学生发表意见的权利;尊重学生的隐私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新的《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指出要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人的发展除能力发展以外,最重要的是健全人格的形成。21世纪社会所需的人才,不是知识工具,而是有健全人格和独立个性的健康人。而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宗旨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学会做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说:“企盼社会对自己尊重,是一个人天性的需要。”自尊是学生极为珍贵的心理品质,是他们自我教育、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如果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忽视了这一点,缺乏对学生的基本尊重,不分场合地伤害学生,极容易使他们的自尊心受挫,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教师应避免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教师的责任是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和积极因素,诱导他们用积极的东西克制消极的东西,给予不同的表扬和鼓励,使学生的自尊心得以强化。
尊重学生就要信任学生。教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在教师的教育指导下,依靠个人的主观能力,能够在品德、在学业上取得进步,相信他们能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还要相信他们有了一定过失能够认识和改正,这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基础。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提出过一个响亮的口号:“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他又说:“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感困难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大写‘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源泉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种精神丰富的人。”这就是说,作为一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自尊感,树立起做人的自信心,享受生活中的欢乐。以诚相待,尊重、信任学生,这是增进师生情感的前提。尤其是“双差生”,“双差生”好比患了病的人,更需要得到比健康人更多的关爱与温暖。对“双差生”更要多一份尊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情感,创造机会唤发他们的自尊心、自强心,点燃他们进步的火焰。尊重做了错事的学生的自尊心,对他们所犯的错误表示谅解和宽容,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要与学生建立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老师可以通过“感情”这条纽带把准学生成长的“脉搏”,以便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各种问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要放下架子,多挤出点时间参与学生们的活动,多渠道沟通师生间的感情,努力成为他们中的一员。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社会的发展,日益走向自由、平等、民主。因此教师应该也必须从学生年少时,便给予他们民主思想的熏陶,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尊的人,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对待。如果教师总是高高在上,平时对学生指手划脚,动不动就批评、训斥,学生见了你就害怕,怎么会把你当作知心朋友呢?
五、激励
激励,是用某种外部因素的刺激作用为诱因,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如此,工作做得好,就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让他们愉快地接受教育,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一是目标激励。“教育的力量不在于你说了多少话,做过多少事,而是在你满怀期待的热忱之中。”我们教育学生,要帮助学生充分地认识和树立奋斗目标的意义,争取学生产生认同感、参与感和责任感,让他们悟出自己的努力及责任之重大,从心底里爆发出奋斗的信心和力量。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奋斗目标,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欲和成就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明确的目标、高涨的热情、必胜的信心,就有胜利的希望,这种激励就能获得成功。二是榜样激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生们正值青春年华,模仿性比较强,因此,教育学生,应向他们提供榜样,鼓励他们效仿榜样的言行,时时用榜样来督促自己,改变自己,增强进步的信心和决心。三是情感激励。少年儿童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因此在教育中,情感激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一点,在教育学生时,教师应针对具体问题巧妙地采用“激将式”,触动学生心灵,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和期望。从中获得动力,以自己的行动来实现老师提出的任务和要求。这样的情感激励,既能使师生、同学之间的关系融洽,又能使学生愉快接受教育,产生积极性,收到预期效果。四是反馈激励。 学生对自己做的事最希望看到结果,特别希望老师对自己学习和操行做出客观的评价。如果老师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并通过一定的奖励和惩罚的方式加以肯定或否定,对学生的积极性会有激励作用。五是充分发挥评语的思想教育功能。通过评语,把学生的表现反馈给学生,激发学生向上的力量。对学生的激励,形式多样,方法很多,如果教师能够因势利导,便会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激励能调动人的感情,激励能唤醒人的心灵,激励也是一剂调整人的神经机能的良方。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我们认为只要注意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服务就是优质的,我们的教育就是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