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阅读教学应注重情感激发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科是人文性最强的一个学科,语文教材所选文章无不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在导语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情感;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情,产生与作者的共鸣;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全身心地去感受作者和文本的情感;创建和谐民主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敢说、想说,说出真情。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6-0028-02
  
  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情感,都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美文佳作,因此,语文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技能教学,又是一种情感教育。初中学生心理可塑性强,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重视情感渗透,引领学生在课文的情感交融中熏陶感染,从而激发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在长期的情感熏陶下,他们的心灵才能不断净化,人格才能日益完善。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不少教师功利主义思想抬头,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认知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漠视、扭曲和阻碍学生的情感发展,师生之间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针对这种情况,我国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怎样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精心设计导语,激起情感波澜
  
  初中学生由于受年龄、学历、知识水平的局限,情感体验的能力还比较稚嫩,教师在进入文本教学前的导入就决定着学生对课文思想情感的准确把握。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真情交融不仅仅表现在师与生之间,而且表现在师生情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教材——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便是老师的情感,教材蕴含的情感是靠老师去传递,去触发,从而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的。”因此教师在导入课文教学时,要依据课文内容适度煽情,比如采用与课文相匹配的歌词、名言警句、生动的小故事和多媒体录像等,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产生与文本内容相关的联想,从而促使学生融入文本的情感氛围中去。我在讲授《赵普》一文时,首先引导学生谈有关名人勤学的故事,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提问打开了学生思绪的闸门,学生个个热情高涨,踊跃举手发言,有的讲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有的讲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有的讲苏秦悬梁刺股的故事……这样,就自然引入了所要学习的宋代著名宰相赵普的故事。
  
  二、重视朗读,在读中悟情。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课标”特别强调的,也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要求。我国古代所谓“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这里所讲的“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背诵,而要讲究一个“情”字,即读者要在认真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作者所要传达的心声。那么,教师就不能只用自己的讲解来代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课堂四十五分钟是常数,教师讲多了,学生读书的时间就势必减少,对课文内容就难以深入理解,也就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悟情。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留足时间读书。
  课堂朗读要讲究方法,做到适时、适量,方能帮助学生悟情。例如,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穿插朗读。在讲授《沁园春·雪》这首词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配乐朗诵,之后,我立即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听了诵读,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学生甲:这首词真的太美了,美在凝练的语言,激昂的情感,奋发的精神。学生乙:美在所配音乐富有韵味,高贵典雅。……配乐朗诵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接下来的品诗环节,我先作范读,之后让学生品评(提醒学生特别注意全词感情基调的把握以及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然后让学生分组模仿朗读,推荐学生上台朗读,师生互评;接着全班齐读,思考问题:1.上下阕各写了什么?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抱负?由于设计了多层次的情感朗读,此时学生的回答大多准确到位。最后进行美文赏析,在这个环节中,再次让学生声情并茂读全词,通过美读找出美点,品味其用词美、修辞美、句式美、情感美等等。这样,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情感朗读中体味了全词凝练、生动、优美的语言特色,品味了词所创设的美好意境,领悟了词中所蕴含的高大的艺术形象,从而让学生受到了美好情感的熏陶,此时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创设情境,使情感得以升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并非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经过一定环节的学习后,会出现暂时疲劳,此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情境。当然,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情感的具体场景或某种氛围。例如:我教授《端午日》一文时,在理清了全文思路,探究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之后,考虑到学生对课文精彩片段——“龙舟赛”不太熟悉(因为“龙舟赛”是湘西端午日的习俗),于是播放了“赛龙舟”录像来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桨手、带头的、鼓手、锣手赛舟时的外貌和动作的描写,从而体会其详略得当、动静结合、绘声绘色等写法的作用。尤其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个传统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培养了学生勇于争先、团结合作、爱国爱民等良好的情感品质。
  
  四、创建民主和谐的交流氛围,唤醒学生的真情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要使这个互动过程顺利、高效进行,作为教学主导者的教师,要设法创建一种民主和谐的交流氛围,即教师不能搞一言堂,要学会倾听学生发言。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说:“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对话,而关键在教师的耐心倾听。” “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听到了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倾听言辞背后的思绪和性情、欲望和需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学生发言中难免有错误,后进生的发言更可能错误百出。对此,教师不能全盘否定,而要耐心指导;要善于发现他们发言中的亮点,及时给予表扬,促使学生产生成就感。这样,才能促进师生交流,深入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的真情。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认真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堂提问已成为推进有效教学的一种手段。课堂提问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要在反思以往数学课堂提问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初中數学的学科特点出发,探索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以提升教学教学成效。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效提问;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1)02
在化学教学中,要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化学与生活、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In chemistry teaching, we s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