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怕自己身上的“漏洞”还不够(创作谈)

来源 :西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p81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这个创作谈之前,我必须先写一下近几年我自己的状态,因为这个和我的小说创作,甚至包括绘画等其他方面的创作,都联系得很紧密,所以必须写一写。
  在大多数时候,我都不想提及我的抑郁症,这源于我对世界的整体看法:不信任和恐惧。
  但事实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有严重的阅读障碍和写作障碍,这个情况我沒有和任何人说过,如果不是因为这次《西湖》杂志的约稿,我想依然不会有任何人知道。
  因为抑郁的干扰,我的写作存在某种隐形的,非常巨大的“漏洞”或者说“留白”,但我觉得“突兀”似乎更合适,而对大多数普通读者甚至于专业的写作者而言,最可能出现的直观感觉,我猜应该是有点笨拙或,“莫名其妙”。
  但我提到以上这些,并不是说我对自己的写作缺乏信心,对自己不满意或者说觉得自己写得“不好”。
  “好”与“不好”,从来就不是我的文学追求,在别人眼中的“成功”与否,就更不是了,即便在我的抑郁症之前也是如此。
  我无比地崇尚“真实”,这可能是我写作最大的特点,我觉得只要是真实的东西,都有其动人之处,一篇所谓“失败”的小说同样是令人动容的,因为人在生活中也会经历失败;“完美”是非常矫情和残酷的,所以一篇小说就像一个人一样,在某种意义上,它无所谓失败,或成功,因为不管失败成功,它都体现了某种“真实”。它不回避一个作者的缺陷,我觉得这样就特别好,难道我们所有人不是时时刻刻生活在“缺陷”之中吗,所以我讨厌“完美”,它让人们不像人,且让人非常疲劳。
  综上所述,我的写作,大体是围绕着一种接近变态的“真诚/老实”,与“极端的个人性”展开的。
  从这个层面说,我对我所有的小说都非常满意,我对它们所有的不足和残缺也十分满意,我是那种从不在乎读者感受的写作者,我只看重自己的感觉,这完全可称为:“极度的自私。”但我只能这样,我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没有办法假装成别的样子,这貌似是天生的,不想改变也没能力改变。
  我的小说,是依照“感觉和直觉”为逻辑的,如果按照传统小说的那种要求和标准,肯定是会让人失望的,它们故事性不强,主要依靠语言和非常私人的感受为节奏,我也不想把这个,和意识流什么的联系在一起,因为哪怕是意识流小说,我想每个写作者也有自己不同的理解。
  “强烈的情绪”,是我在小说里面最想体现的,故事性永远是次要和可有可无的,这似乎又违背了某种传统文学的法则,但我觉得这样很好,我喜欢有新意的东西,如果人人都和过去的人写的一样,也太无聊了吧,创新性总是伴随一些争论和毁誉参半,甚至完全是毁,但反正我也并不太在乎这个。
  小说与诗歌对我而言,是一种美,美可以是这样或那样的,可以是完整也可以是残缺的,美不歧视任何但能包容所有。
  回到此次的三篇小说,我并不想具体、常规地一篇篇分析与解释,解释本就不是我的强项。但我最喜欢的是《密室》,密室代表了我内心某种隐藏得非常之深的东西,有点神秘,有点含义不明,但层层拨开,真相俨然就在眼前,它非常地诚实动人,这是我喜欢它的原因。
  相对于《一个人类在床上》和《人类草稿》,《密室》其实是最不真实的,我这里提到的“不真实”,是指我在写它的时候,虚构的东西最多,而其他两篇,很多都是我亲身经历的,在这里,“真实”是这个意思。
  《一个人类在床上》,我就真是躺在床上写的,那段时间状态特别不好,身体精力都非常衰弱,但当然最崩溃的还是内心。它是一气呵成的,完全没有修改过。
  《人类草稿》里的足浴中心、足浴中心的女孩,都是现实中存在的,但女孩后半部分的故事,是虚构的。足浴中心就在我家附近,不超过两百米远。里头的细节,牛仔裤,她遇到的男人,女孩相貌神态,第一次谈话的内容,大部分都是现实场景中发生的。
  《密室》里表达了某种困境,我自己的某种个人困境,是不是别人的我不知道,也许从传统文学评论的角度,肯定会被解释为所有人或象征了人类的一种困境,对于这种说法我既讨厌但也没法完全否定,这毕竟和我的写作初衷有关。
  原来在某个什么访谈之类的提到过,我是因为看了王朔的小说而写作的,本来没想过非要写小说,因为很多年前看过王朔的一个小说,非常感动,但有趣的是就在我写到这的一瞬间,不知为什么,“感动”这个词在今天我的这篇文章语境中,显得没那么有感觉和廉价。
  反正也不过多解释了,就是那一刻被王朔感动了,产生了类似“哦,在这世界我并不是完全孤身一人”的感觉,这感觉很棒很温暖,当时就想了如果我也能做这样的事,也能让别人,在这世界的另一个除我之外的陌生人,也能有同样的感觉,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这或许是在我的写作中唯一不自私的一点。
  我的文学偶像是卡夫卡,但我对卡夫卡最尊敬的并不全是他的作品,也有他的写作态度,他就是真的在写自己,一个非常纯粹的私人化的文本,不在乎是否与历史上的某某某重复,不在乎写出来的东西是多么奇怪和不“成熟”,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就是:丫真敢写。
  我喜欢“尊重自己”的作家,很多时候,人们都在讲个性,但落实到行为上,又是那么地平庸,不自信,没有勇气且随波逐流。
  我总觉得文学,文学也是艺术的一部分,它只能表达自己,也只能表达出你自己,你不能代表别人,也没资格去代表谁,只有把自己充分表达清楚了,产生一种真正干净无任何杂质的个人文本,才是对文学最诚恳的一个交代。
  哪怕这个交代是有些害羞的,古怪的,幼稚的,不那么容易理解的,都是真实的一种或很多种分身。
  在我的审美中,真实与真诚才是唯一的不可替代。
  在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中,甚至某些令人羞愧的尴尬,也因其无可救药的真实性,让我感觉亦有其别致的动人之美。
其他文献
引子   因为主题创作的事,我往鲜花岭跑了好几趟,乡里接待的干部都嫌烦了。他们县是将军县,他们乡是英雄乡,每年来考察、调研、祭拜、缅怀的人一拨接着一拨,再加上红色旅游和扶贫产业开发,基层干部几乎全年无休。我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一方面是没有办法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对这种创作所能够带来的社会效益也实在没有信心——所谓主题创作,你懂的。我小时候就不喜欢命题作文,我喜欢上天入地神游八荒地胡扯。稍
期刊
一  王瑞父母一直想留个孩子在身边,结果大儿子王智大学毕业后留在了济南,接着女儿王慧谈了男朋友是武汉的,她也就顺理成章地去了那里,两位老人最终把希望寄托在小儿子王瑞身上。哥哥姐姐也希望他能回到松河照顾父母。即将毕业的王瑞似乎也没有理由反对。于是他父亲动用了浑身的解数,终于打通了松河市政府一个副秘书长的后门,朝里面塞了一些东西;说刚好市里一个重要部门的重要岗位有个空缺,刚好填进去。事情原本就这么定了
期刊
时间:2020年12月21日  讨论人: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现当代文学、文艺学专业教师与学生  讨论整理:叶荷娇  一、生命的和解与哈尔滨城市的精神史  郭洪雷:迟子建的长篇《烟火漫卷》,在2020年各种文学排行榜里一般都能进前三名,有时甚至排第一名,各路评价非常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这部作品。  徐源:这部小说以“寻找”作为线索贯穿全篇,把黄娥、刘建国、翁子安等人串联起来,在故事的讲述中
期刊
我们认识很多年了,这平庸的开头,包含着一个更平庸的现实。时间——是周穆王八骏的铁蹄掌,或某个母亲无意识灌入婴儿耳中的一段旋律,在我们的关系之中发挥了这样的作用:身份、性别、距离、隔阂、神秘、(人与人基本的)敬畏,几乎消散殆尽。我们很熟,熟不拘礼。辉城邀请我写“双重观察”,我有时反驳“你有什么可观察的”,有时又无聊发问“今天,你观察我了吗”。  和辉城是从网友做起的。2008年左右,在BBS最后回光
期刊
现在唯独我还拥有着这样的事实——推销员的一天通常从早晨七点的闹钟开始。七点钟,不早不晚,恰好也是一座城市苏醒过来的时间。城市醒来,我就醒来,然后,我洗漱,吃早饭,浏览早间新闻,一小时后,我拎着我那只内容贫乏的公文包准时出门。当然,出门之前,我会换上我那身还算体面的西服。对于推销员来说,一套整洁又舒展的黑色西装必不可少。虽然我的西装裤裤脚时不时会冒出来几条粗鲁的褶皱,但并不妨碍它帮我给顾客们留下一个
期刊
失眠之前,已经失眠两个晚上了,我。  真的有点蹊跷,这次为何连续失眠。这是以前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换了以前,就是去年,这都是很惬意的事。老婆带着两个娃,还有保姆,回老家了。剩我一人,自由自在。晚上不用再给大女儿讲故事,早上不再被小儿子拉被子、吵醒。早上起来,不用做早餐,不是不用做,是不做。裤衩、拖鞋到楼下的“永和大王”吃个早餐,然后下车库开车,去公司干活。晚上呢,像一不小心啄开了笼子插销的鸟,奔向
期刊
作者自白:   做记者的三十年里,我一直跑在中国文化现场一线。涵盖的采访对象包括: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寻根,王蒙、刘心武、卢新华、贾平凹、冯骥才、韩少功、王安忆、张炜、刘震云、池莉……以及“先锋文学”,莫言、马原、余华、苏童、格非、潘军、孙甘露、迟子建、林白、陈染……两千年前后的“新写实”与“新生代”,毕飞宇、邱华栋、韩东、东西、李洱、红柯、麦家……关于电影的访谈,有艺术到商业化之间的转变,有电影
期刊
1  四天前,我卖掉了位于平泽[1]的那块三百坪[2]的土地。那块地是我在三十多年前负债买下的。虽然之前也有几次打算卖掉,却从没想过真能卖得出去。土地一般很难找到买家,所以我一直很安心。这次委托销售还不到十天,居然出现了痛快的买家,我一冲动就卖掉了。我不相信那块地已经卖了,更不相信那块地三十年来曾经属于我。可那块地的所有者就是我,千真万确。我刚开始是如何得到那块地的呢?不是几十坪,而是足足三百坪的
期刊
1  “那可真是个奇怪的问题啊。”母亲边取下相框边说道。我紧紧扶住椅子,防止母亲跌下来。母亲每动一下,裙角就掠过我的脸,害我想要打喷嚏。我已经不记得自己当时问过什么了。但似乎就是昨天发生的事,母亲的声音萦绕耳边,那么清晰。虽然母亲平时本不是说话亲近的人,那天说出的话却异常冷淡。也可能因为是严冬的关系。我们家没有地暖,一到冬天屋里就寒气逼人,可以看到嘴边的哈气。虽然也有炉子,母亲却心疼那点烧煤的钱,
期刊
微博刚刚流行时,三三曾一度痴迷,几乎在每天凌晨都会发一两条微博,文思如涌时或会多发一两条。这是些精致而奇异的短章,有时是深情的诗,有时是一些俏皮的、可爱的段子。她的微博粉丝并不多,所以大多数时候都在自得其乐,但也因其独特的语言与意象受到三五读者的关注与热爱。场面仿佛很热闹,然而所写终究不是通俗的段子、不是道德批判的八卦。这些短而美的句子,终于被汹汹大势所淹没,终于成为只见证自身孤寂的存在。  与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