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谐谑曲是一种生动活泼、情绪幽默诙谐的器乐体裁,这种体裁对指法的要求很高,需要手指灵活快速地跑动,而且谐谑曲构思宏大,具有史诗般的气势。肖邦虽然只创作了四首谐谑曲,但却对这一体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通过对肖邦《b小调谐谑曲》(OP.20)创作背景和曲式结构进行分析,并对《b小调谐谑曲》(OP.20)演奏技巧进行了探讨,旨在探索其音乐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肖邦;《b小调谐谑曲》(OP.20);演奏技巧
一、肖邦和他的谐谑曲
肖邦(1810—1849年)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他完美地将具有独创性的旋律性和声曲式和华丽的钢琴技巧结合在一起。谐谑曲是一种生动活泼、情绪幽默诙谐的器乐体裁,也叫“诙谐曲”,这种体裁是在小步舞曲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而肖邦将原本具有嬉戏性的谐谑曲变得更富有哲理性,使其戏剧性矛盾更为突出,同时还交织着梦幻般的抒情性,赋予其更独特的音乐色彩。此外,肖邦还将谐谑曲从钢琴奏鸣曲中真正独立出来,为了使其富含深刻而复杂的情感,他还改变其形式,使其成为典型的钢琴曲。肖邦的四首谐谑曲都具有鲜明对比形象的大型复三段体结构和三拍子,作品整体速度都是飞奔疾驰,气势恢宏雄伟,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力量。
二、《b小调谐谑曲》(OP.20)创作背景和曲式结构
《b小调谐谑曲》(OP.20)是肖邦在得知华沙起义的消息后愤笔写下的。1831年,身在异乡的肖邦听闻波兰沦陷的噩耗痛苦不堪,尸横遍野的画面始终出现在肖邦的脑海中,肖邦因为自己不能参与战斗而感到深深的愧疚和自责,他决定用他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发声,遂写下该曲。
该作品是复三部曲式,可分为A-B-A’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情感体现。其中呈示部情绪激烈,速度较快;展开部温和平静,像是梦幻般的摇篮曲,在情绪和速度上都与呈示部形成强烈对比;再现部与呈示部情绪表现较为一致,像是在群众强烈的呐喊中结束全曲。旋律整体庞大且有气势,利用速度和情绪的反差来表现音乐的戏剧性。
三、《b小调谐谑曲》(OP.20)演奏技巧
(一)和弦演奏
引子部分(图1)的两个和弦像是在描写战争的号角猛然吹响,战火开始弥漫,预示着苦难的来临,在肖邦心中一切的悲愤、痛苦就是从这两个七和弦开始爆发出来的。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将全身的力量灌注在指尖上,和弦的最高音需要突出。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和弦的力度记号是不同的,开始时第一个和弦的声音需要突出,仿佛战争突然开始,让人猝不及防,而后一个和弦演奏出的声音要更加沉重,以此来表达肖邦内心悲痛之情。
在594小节(图2),一个不协和和弦,以尖锐强烈的特强力度连续反复出现,使激昂愤慨的情绪达到了顶点,在一泻千里和半音气势磅礴的奔腾中结束了全曲。这里的和弦几乎一下就能倾尽演奏者所有的力气,因此即使从第一个和弦就标有fff的力度记号,演奏时仍要有所保留,要把这六个小节看作一整句,做整体的渐强处理直到最后一个和弦,使用的方法与引子部分的演奏方法相同,要运用全身的力去演奏。
(二)乐句演奏
1.快速跑动乐句
第9—24小节(图3),这里肖邦仿佛在描绘战火渐渐蔓延的场景,从乐句中隐约也能感觉到肖邦那时内心的焦躁不安和奋力挣扎。在快速跑动中要注意每一个音符都能清晰和精准,充满颗粒性,为了充分表现出乐句内容的戏剧性,演奏这里时要注意9—16小节和17—24小节这两个乐句从弱到强、从小到大螺旋式上升的规律,而且两个乐句最后的跳音(16小节和24小节)也要弹得干脆利落。
第389—569小节是再现部,虽然标有Tempo I,但音乐要比第一段更加激情热烈,演奏者可以加快弹奏速度,加大弹奏力度。这里对手指的要求更加严格,除了要保证手指灵活地快速跑动外,还要使音乐传达出悲愤激动的情绪。
2.旋律缓慢的乐句
从305小节(图4)开始是展开部,出现了旋律缓慢的抒情乐段,这里是由波兰古老的摇篮曲《圣诞祝歌》发展而来的。这里仿佛是肖邦对祖国和亲人的回忆,表达出肖邦对祖国的爱,也好像是一个遭受战争摧残的母亲在坚强地安抚受惊的孩子。肖邦内心那种细腻、无奈、忧愁、悲伤的感情,在这缓缓进行的充满明亮色彩的大调旋律中显得那么含蓄而深沉。
演奏这里时,每小节左手的低声部根音要稍稍做出低沉突出的音响效果,其他音要一直保持弱力度进行。右手的高声部要控制力度,要以很弱的声音演奏,要把305—312小节和313—320小节的两个乐句的起伏走向表现出來,尽量演奏出悠扬的感觉。演奏这里时演奏者要让自己平静下来,让自己沉浸在音乐中,控制手指触键的速度,做出慢速且细腻的音响效果。这一段旋律的装饰音,演奏者要朴素且真挚地演奏,每一个音都要弹得很轻柔,每一乐句都要处理得很细腻精致,展开部将旋律进行了三次重复,在演奏时应该在力度和情感上进行区别。
(三)踏板处理
正确运用踏板会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也会提升乐曲的音响效果。相同的踏板记号在不同的乐句中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全踩、半踩、震踩,踏板还有同音踏板、音后踏板等。
例如,乐曲开头就有常见的同音踏板,全踩的踏板把这里的情绪渲染得更加强烈。第16小节和24小节,这两个小节虽然在谱例上并没有标注要加踏板,但是这里加上同音踏板后会使这两个跑动乐句的结尾变得更加干脆利落。第56小节和60小节为了把音乐变得更饱满一些,可以采用震踩的方式,一个音换一个踏板,注意这里换踏板时音后踏板不要全踩,全踩可能会导致踏板换不干净,听上去就会非常乱。
如果说展开部之前的踏板都是为了营造一种果断、坚毅的音乐形象,那么展开部的踏板就是为了渲染一种轻柔、温暖的氛围,为了保证音响效果,整个展开部的踏板应该是整个小节都保持着,直到下一个小节第一个音再换踏板。
到了尾声处,在第584—587小节谱面上没有标注踏板,高声部重复的音型听上去略显单调,但是在每小节第一拍加上踏板之后,就会有非常明显的层次感,让整体的连接更加流畅。
四、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肖邦《b小调谐谑曲》(OP.20)的演奏技法进行了分析,肖邦的很多音乐作品都真实地传达了他因祖国命运危机和个人经历的波折坎坷所产生的深刻而复杂的感情。虽然生活波折坎坷,但肖邦却以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使他的音乐永远保持着平衡感和分寸感。祖国沦亡的屈辱感和内心深处的孤独感,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演奏者只有在深入了解肖邦作品特征后,才能够更好地演奏肖邦的音乐作品,诠释其音乐作品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加沃蒂.肖邦传[M].张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董佳音.肖邦b小调谐谑曲(Op.20)的演奏技巧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作者单位:
中北大学
关键词:肖邦;《b小调谐谑曲》(OP.20);演奏技巧
一、肖邦和他的谐谑曲
肖邦(1810—1849年)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他完美地将具有独创性的旋律性和声曲式和华丽的钢琴技巧结合在一起。谐谑曲是一种生动活泼、情绪幽默诙谐的器乐体裁,也叫“诙谐曲”,这种体裁是在小步舞曲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而肖邦将原本具有嬉戏性的谐谑曲变得更富有哲理性,使其戏剧性矛盾更为突出,同时还交织着梦幻般的抒情性,赋予其更独特的音乐色彩。此外,肖邦还将谐谑曲从钢琴奏鸣曲中真正独立出来,为了使其富含深刻而复杂的情感,他还改变其形式,使其成为典型的钢琴曲。肖邦的四首谐谑曲都具有鲜明对比形象的大型复三段体结构和三拍子,作品整体速度都是飞奔疾驰,气势恢宏雄伟,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力量。
二、《b小调谐谑曲》(OP.20)创作背景和曲式结构
《b小调谐谑曲》(OP.20)是肖邦在得知华沙起义的消息后愤笔写下的。1831年,身在异乡的肖邦听闻波兰沦陷的噩耗痛苦不堪,尸横遍野的画面始终出现在肖邦的脑海中,肖邦因为自己不能参与战斗而感到深深的愧疚和自责,他决定用他自己的方式为祖国发声,遂写下该曲。
该作品是复三部曲式,可分为A-B-A’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情感体现。其中呈示部情绪激烈,速度较快;展开部温和平静,像是梦幻般的摇篮曲,在情绪和速度上都与呈示部形成强烈对比;再现部与呈示部情绪表现较为一致,像是在群众强烈的呐喊中结束全曲。旋律整体庞大且有气势,利用速度和情绪的反差来表现音乐的戏剧性。
三、《b小调谐谑曲》(OP.20)演奏技巧
(一)和弦演奏
引子部分(图1)的两个和弦像是在描写战争的号角猛然吹响,战火开始弥漫,预示着苦难的来临,在肖邦心中一切的悲愤、痛苦就是从这两个七和弦开始爆发出来的。演奏者在演奏时,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将全身的力量灌注在指尖上,和弦的最高音需要突出。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和弦的力度记号是不同的,开始时第一个和弦的声音需要突出,仿佛战争突然开始,让人猝不及防,而后一个和弦演奏出的声音要更加沉重,以此来表达肖邦内心悲痛之情。
在594小节(图2),一个不协和和弦,以尖锐强烈的特强力度连续反复出现,使激昂愤慨的情绪达到了顶点,在一泻千里和半音气势磅礴的奔腾中结束了全曲。这里的和弦几乎一下就能倾尽演奏者所有的力气,因此即使从第一个和弦就标有fff的力度记号,演奏时仍要有所保留,要把这六个小节看作一整句,做整体的渐强处理直到最后一个和弦,使用的方法与引子部分的演奏方法相同,要运用全身的力去演奏。
(二)乐句演奏
1.快速跑动乐句
第9—24小节(图3),这里肖邦仿佛在描绘战火渐渐蔓延的场景,从乐句中隐约也能感觉到肖邦那时内心的焦躁不安和奋力挣扎。在快速跑动中要注意每一个音符都能清晰和精准,充满颗粒性,为了充分表现出乐句内容的戏剧性,演奏这里时要注意9—16小节和17—24小节这两个乐句从弱到强、从小到大螺旋式上升的规律,而且两个乐句最后的跳音(16小节和24小节)也要弹得干脆利落。
第389—569小节是再现部,虽然标有Tempo I,但音乐要比第一段更加激情热烈,演奏者可以加快弹奏速度,加大弹奏力度。这里对手指的要求更加严格,除了要保证手指灵活地快速跑动外,还要使音乐传达出悲愤激动的情绪。
2.旋律缓慢的乐句
从305小节(图4)开始是展开部,出现了旋律缓慢的抒情乐段,这里是由波兰古老的摇篮曲《圣诞祝歌》发展而来的。这里仿佛是肖邦对祖国和亲人的回忆,表达出肖邦对祖国的爱,也好像是一个遭受战争摧残的母亲在坚强地安抚受惊的孩子。肖邦内心那种细腻、无奈、忧愁、悲伤的感情,在这缓缓进行的充满明亮色彩的大调旋律中显得那么含蓄而深沉。
演奏这里时,每小节左手的低声部根音要稍稍做出低沉突出的音响效果,其他音要一直保持弱力度进行。右手的高声部要控制力度,要以很弱的声音演奏,要把305—312小节和313—320小节的两个乐句的起伏走向表现出來,尽量演奏出悠扬的感觉。演奏这里时演奏者要让自己平静下来,让自己沉浸在音乐中,控制手指触键的速度,做出慢速且细腻的音响效果。这一段旋律的装饰音,演奏者要朴素且真挚地演奏,每一个音都要弹得很轻柔,每一乐句都要处理得很细腻精致,展开部将旋律进行了三次重复,在演奏时应该在力度和情感上进行区别。
(三)踏板处理
正确运用踏板会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也会提升乐曲的音响效果。相同的踏板记号在不同的乐句中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全踩、半踩、震踩,踏板还有同音踏板、音后踏板等。
例如,乐曲开头就有常见的同音踏板,全踩的踏板把这里的情绪渲染得更加强烈。第16小节和24小节,这两个小节虽然在谱例上并没有标注要加踏板,但是这里加上同音踏板后会使这两个跑动乐句的结尾变得更加干脆利落。第56小节和60小节为了把音乐变得更饱满一些,可以采用震踩的方式,一个音换一个踏板,注意这里换踏板时音后踏板不要全踩,全踩可能会导致踏板换不干净,听上去就会非常乱。
如果说展开部之前的踏板都是为了营造一种果断、坚毅的音乐形象,那么展开部的踏板就是为了渲染一种轻柔、温暖的氛围,为了保证音响效果,整个展开部的踏板应该是整个小节都保持着,直到下一个小节第一个音再换踏板。
到了尾声处,在第584—587小节谱面上没有标注踏板,高声部重复的音型听上去略显单调,但是在每小节第一拍加上踏板之后,就会有非常明显的层次感,让整体的连接更加流畅。
四、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肖邦《b小调谐谑曲》(OP.20)的演奏技法进行了分析,肖邦的很多音乐作品都真实地传达了他因祖国命运危机和个人经历的波折坎坷所产生的深刻而复杂的感情。虽然生活波折坎坷,但肖邦却以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使他的音乐永远保持着平衡感和分寸感。祖国沦亡的屈辱感和内心深处的孤独感,都在他的作品中有所体现。演奏者只有在深入了解肖邦作品特征后,才能够更好地演奏肖邦的音乐作品,诠释其音乐作品的内涵。
参考文献:
[1]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2]加沃蒂.肖邦传[M].张雪,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3]董佳音.肖邦b小调谐谑曲(Op.20)的演奏技巧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作者单位:
中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