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述评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01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活动单导学”教学,就是针对课堂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三维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由若干学生活动组成的学案——活动单,教师将要研究的内容呈现在活动单上,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每个活动都包含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相互完善、点评提升、课堂反馈这几个过程。其中,点评提升是由教师完成的,课堂反馈既可以是课堂的即时练习,也可以是课后作业,其他活动由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一般一节课讲话时间不超过15分钟,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方向。这些活动都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因此,一份好的学习活动单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效率提高的关键。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现代散文选读》的“是什么让我们感动”专题中的《绝地之音》(作者马步升)是一篇很难教的散文,难点在于作者能从“绝地”发掘出生活的至真至美。下面通过“活动单导学”的思路来体会一下这堂课。
   一、从活动单看设计思路
   1.学习目标
   (1)领略黄土高原的壮美景色;
   (2)领会绝地之音的内涵,体会作者心灵的巨大震撼;
   (3)品味质朴而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
   2.活动方案
   活动一:绝地作何解;
   活动二:“绝地之音”是什么;
   活动三:为什么如此刻骨铭心;
   活动四:作者为什么要寻找那首歌;
   活动五: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3.课堂反馈
   仔细分析此教师设计的学生活动单,教师的意图非常清晰:活动一:首先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能力———查找、讨论“绝地”。同时让学生感悟西北黄土高原苍凉的画面:黄土林中,满是洪水刻蚀、切割出的危沟群壑;陡直的山坡上,些许衰草在朔风中絮絮叨叨;在三面危崖构成的两亩见方的平地上,居然生活着一户人家,场地上,主人挥鞭赶着骡子碾庄稼。体会黄土地荒蛮贫瘠的状态,而且也传递出纯净的原生态生活和古朴的原生文化。活动二:探究“绝地之音”是什么,由此引出“绝地之音”就是生灵之音,它凝聚了古今人类生存信念的感叹,在这方古朴的热土,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中显得弥足珍贵。活动三:究竟为什么如此刻骨铭心,因为这是生命张力的外在表现,是真实生命的展示,也是作者身临绝地的产生的心灵的共鸣,大漠里我的歌是我生命活着的证明,所以这样的歌让所有深有同感的人,刻骨铭心。活动四:由此引导学生找到“绝地之音”是绝地的产物,是自然状态下生存下来的“音乐”,它是古朴的音乐文化,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原生文化,作者想急切的追寻这种文化。活动五:目标直指荒原深壑、黄土塑风背景下的一声唱腔,成就了凝聚古今人类生存信念的感叹,历史感、现实感、文化感、悲怆感皆在其中。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活动单中的活动逐一进行,问题由原先的信息筛选逐渐引入到对文章核心的理解。这些活动问题,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对学生预习问题的一个概括与总结。每个活动的结果都是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获得的。活动结束后教师都会对学生的总结与展示点评,引导学生到一个更高的思想高度,使整个教学活动有序。
   二、从课堂活动的过程看“三维”目标实施
   1.课堂实况
   (1)教师通过简短分析,用幻灯片呈现活动内容。
   (2)教师讲话后,学生开始活动。学生4~6人为一个小组。小组讨论后,内部基本上达成共识。然后教师开始提问,各组代表回答。学生的答案基本符合活动要求,不过在语言组织上还不够完善。
   (3)点评提升。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将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活动一到三,学生的回答基本完整、准确,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很自然的进行归纳。活动四、五,难度加大,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也有差异,老师肯定学生答案的合理之处,也给出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
   2.共识
   (1)“活动单导学”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改变了过去“教不教由我,学不学由你”的状况,改变了过去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活动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式的课堂讨论,课堂表象虽然乱,但是乱的背后是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的组织是严谨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削弱,而是相对过去的作用有了改变,一是在活动单的设计与呈现,二是画龙点睛式的点评。
   (2)“活动单导学”模式使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得到很好的实施。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绝地作何解以及什么是“绝地之音”,将“绝地”自然环境的原始古朴、荒凉贫瘠给学生展现了一幅西北黄土地原生态的画卷。通过生存状况严峻的当代“绝地”,让学生看到了恶劣自然条件下顽强求生的西北农民的生存状况,进而体会作者对黄土高原这方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感情,领会“绝地之音”就是生命本身的深刻含义。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是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的,是主动学习、积极学习,也有较高的效率。教师的点评,是对学生思维的提升。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展示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3) 对于“活动单导学”模式的一些建议:
   ①学习小组的合理分配。为了便于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分配要做到良好的组合。可以将不同特质的学生科学的搭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②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动力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只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参与其中的兴趣提高了,“活动单导学”模式才能发挥它的优势。同时老师要有相应的激励与评价措施保证。
   ③学生活动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难以深入,活动形式要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④教师课前需做好充分准备。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的呈现上看到了开课老师深厚的功力与巨大的付出。学生的问题很多,提问的角度与层次也各有差异。老师挑选的问题既扣住了文章重点,又体现出对文章把握的深度与难度上的层层递升。同时,老师对学生未能关注到的一些重要知识需及时加以补充强调。
   ⑤课堂的情感熏陶不能弱化,要用好文本,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悟品味语言后,能披文入境,畅想于语文教学所营造的强大情感磁场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真正走入课文情境,升华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211300)
其他文献
一、杜甫的望月愁叹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在包含忧国忧民思想的诗作中,也有思念故土亲人的思乡情感。“月是故乡明”一句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此句千古流传,成为思念故土亲人,忧国忧民的佳句。“月是故乡明”作为苏教版高中必修第一册创新导练第三专题,体现着这一单元的整体思想倾向。   1.背景环境   安史之乱爆发后,全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老百姓为了逃避战争,四处奔逃,纷纷躲难,颠沛流离。当
期刊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当深入思考与研究的课题。传统教学活动过于注重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的参与性重视不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教学成效。笔者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尝试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现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课堂教学活动为例,进行简要论述。   尝试一:提前
期刊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大难点,也是高中生语文成绩提升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对此,教师应当注重教学方法研究,针对以往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与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写作技巧,并积累写作素材,有效提升作文写作能力。本文以人物描写类的作文教学为例,简要论述如何提高写作能力。   一、结合阅读分析,掌握人物描写技巧   开展作文教学,离不开教材中范文的引导与启迪,部分教师
期刊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无论是浴血沙场的战争画面,还是穷沙绝漠之地归期遥远的思乡之情,都为唐代边塞诗增加了无穷的魅力。唐代边塞诗极大地丰富了当时诗歌的创作,同时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学生由于生活经历的限制,对边塞诗的鉴赏理解比其他题材的诗稍微难一些。但是,我们和诗人同为感情丰富的人,只要能用诗人的眼睛去看待战场硝烟,用诗人的情感去捕捉生离死别,就能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这也是
期刊
悲情何来,因悼亡二字始,北宋苏轼已开其端。这是一个既传统又特殊的题材,言其传统是因为自西晋潘岳、唐元稹以来,悼亡之作代有所出,而且体裁多样;言其特殊是相较于诗词中的常见题材,“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在悼亡之中,作者直面的是往昔相伴的俦侣的永逝不返,由于这已经对作者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造成的冲击,作者往往由此获得了对死亡这一终极问题的直接体认。亲人之逝这一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悲剧力量不必借助于任何艺术
期刊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洋溢着浓郁的抒情气息,全篇既笼罩着喜的美,又充满着悲的美。   开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写轩的狭小、破漏与昏暗,那修葺前的破旧老屋,很像他那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而他于残垣败堵中崛起,想通过修一室之举来整肃自己的心灵世界,鞭策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去支撑起业已中落的大族家脉,接过祖辈光耀门楣的火把,再把它熊熊燃起。因此他修葺小屋时的最大盛举就是“前辟四窗”,他想把光明引进轩中,也扫一扫
期刊
【课前准备】 ⑴课前阅读有关“重庆谈判”历史资料,了解当时政治形势;⑵查阅作者彭子冈相关资料;⑶阅读教师印发的方纪的散文《挥手之间》。   【教学目标】 ⑴了解人物特写的写作特点:抓住细节刻画人物形象;⑵区别特写与消息的区别。   【教学重点】 体会镜头式新闻片断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掌握特写这一体裁的新闻性   【教学课时】 1课时  
期刊
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思想情感教育的学科,现行的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都激荡着强烈的情感活动,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而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感受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积极、健康的情感具有激发学习动机、提高认知能力的作用。因此,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入境、激情、明理,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优化情感教育的功能,提高语文课情感教育的有效性。   一、入境   “境”
期刊
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是教师上每堂课时都要思考的问题,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试图建构一种更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终于得出一点经验,姑且将其称之为“单元模块化六步学习法”。   一、课堂学习调查   课堂学习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现有水平、学习状况、学习兴趣动机等。教师将“单元模块学习标题”展示出来,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填写“学习调查表”。调查表的设计如下: 
期刊
《作为偶像》是东方卫視记者方宏进采访航天员杨利伟的实录节选,隶属于苏教版必修四第四主题单元“走进语言现场”的“问答之间”教学板块。有不少教师在处理这个教学单元时所花费的精力和处理方式过于简单化(多在演讲类作品的内容理解方面下工夫作讲解),甚至还有的老师就把本文放弃了,不做任何处理,认为没有必要浪费师生的精力去“学习”。我认为,本文的教学不仅不应被忽視,而且在如何“问”“答”方面很有学习的必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