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活动单导学”教学,就是针对课堂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三维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由若干学生活动组成的学案——活动单,教师将要研究的内容呈现在活动单上,主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每个活动都包含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相互完善、点评提升、课堂反馈这几个过程。其中,点评提升是由教师完成的,课堂反馈既可以是课堂的即时练习,也可以是课后作业,其他活动由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一般一节课讲话时间不超过15分钟,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引导学生活动的方向。这些活动都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因此,一份好的学习活动单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效率提高的关键。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现代散文选读》的“是什么让我们感动”专题中的《绝地之音》(作者马步升)是一篇很难教的散文,难点在于作者能从“绝地”发掘出生活的至真至美。下面通过“活动单导学”的思路来体会一下这堂课。
一、从活动单看设计思路
1.学习目标
(1)领略黄土高原的壮美景色;
(2)领会绝地之音的内涵,体会作者心灵的巨大震撼;
(3)品味质朴而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
2.活动方案
活动一:绝地作何解;
活动二:“绝地之音”是什么;
活动三:为什么如此刻骨铭心;
活动四:作者为什么要寻找那首歌;
活动五: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3.课堂反馈
仔细分析此教师设计的学生活动单,教师的意图非常清晰:活动一:首先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能力———查找、讨论“绝地”。同时让学生感悟西北黄土高原苍凉的画面:黄土林中,满是洪水刻蚀、切割出的危沟群壑;陡直的山坡上,些许衰草在朔风中絮絮叨叨;在三面危崖构成的两亩见方的平地上,居然生活着一户人家,场地上,主人挥鞭赶着骡子碾庄稼。体会黄土地荒蛮贫瘠的状态,而且也传递出纯净的原生态生活和古朴的原生文化。活动二:探究“绝地之音”是什么,由此引出“绝地之音”就是生灵之音,它凝聚了古今人类生存信念的感叹,在这方古朴的热土,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中显得弥足珍贵。活动三:究竟为什么如此刻骨铭心,因为这是生命张力的外在表现,是真实生命的展示,也是作者身临绝地的产生的心灵的共鸣,大漠里我的歌是我生命活着的证明,所以这样的歌让所有深有同感的人,刻骨铭心。活动四:由此引导学生找到“绝地之音”是绝地的产物,是自然状态下生存下来的“音乐”,它是古朴的音乐文化,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原生文化,作者想急切的追寻这种文化。活动五:目标直指荒原深壑、黄土塑风背景下的一声唱腔,成就了凝聚古今人类生存信念的感叹,历史感、现实感、文化感、悲怆感皆在其中。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活动单中的活动逐一进行,问题由原先的信息筛选逐渐引入到对文章核心的理解。这些活动问题,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对学生预习问题的一个概括与总结。每个活动的结果都是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获得的。活动结束后教师都会对学生的总结与展示点评,引导学生到一个更高的思想高度,使整个教学活动有序。
二、从课堂活动的过程看“三维”目标实施
1.课堂实况
(1)教师通过简短分析,用幻灯片呈现活动内容。
(2)教师讲话后,学生开始活动。学生4~6人为一个小组。小组讨论后,内部基本上达成共识。然后教师开始提问,各组代表回答。学生的答案基本符合活动要求,不过在语言组织上还不够完善。
(3)点评提升。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将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活动一到三,学生的回答基本完整、准确,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很自然的进行归纳。活动四、五,难度加大,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也有差异,老师肯定学生答案的合理之处,也给出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
2.共识
(1)“活动单导学”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改变了过去“教不教由我,学不学由你”的状况,改变了过去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活动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式的课堂讨论,课堂表象虽然乱,但是乱的背后是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的组织是严谨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削弱,而是相对过去的作用有了改变,一是在活动单的设计与呈现,二是画龙点睛式的点评。
(2)“活动单导学”模式使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得到很好的实施。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绝地作何解以及什么是“绝地之音”,将“绝地”自然环境的原始古朴、荒凉贫瘠给学生展现了一幅西北黄土地原生态的画卷。通过生存状况严峻的当代“绝地”,让学生看到了恶劣自然条件下顽强求生的西北农民的生存状况,进而体会作者对黄土高原这方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感情,领会“绝地之音”就是生命本身的深刻含义。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是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的,是主动学习、积极学习,也有较高的效率。教师的点评,是对学生思维的提升。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展示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3) 对于“活动单导学”模式的一些建议:
①学习小组的合理分配。为了便于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分配要做到良好的组合。可以将不同特质的学生科学的搭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②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动力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只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参与其中的兴趣提高了,“活动单导学”模式才能发挥它的优势。同时老师要有相应的激励与评价措施保证。
③学生活动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难以深入,活动形式要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④教师课前需做好充分准备。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的呈现上看到了开课老师深厚的功力与巨大的付出。学生的问题很多,提问的角度与层次也各有差异。老师挑选的问题既扣住了文章重点,又体现出对文章把握的深度与难度上的层层递升。同时,老师对学生未能关注到的一些重要知识需及时加以补充强调。
⑤课堂的情感熏陶不能弱化,要用好文本,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悟品味语言后,能披文入境,畅想于语文教学所营造的强大情感磁场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真正走入课文情境,升华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211300)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现代散文选读》的“是什么让我们感动”专题中的《绝地之音》(作者马步升)是一篇很难教的散文,难点在于作者能从“绝地”发掘出生活的至真至美。下面通过“活动单导学”的思路来体会一下这堂课。
一、从活动单看设计思路
1.学习目标
(1)领略黄土高原的壮美景色;
(2)领会绝地之音的内涵,体会作者心灵的巨大震撼;
(3)品味质朴而韵味深长的语言风格。
2.活动方案
活动一:绝地作何解;
活动二:“绝地之音”是什么;
活动三:为什么如此刻骨铭心;
活动四:作者为什么要寻找那首歌;
活动五:无词,而饱含万有,无调,却调兼古今。
3.课堂反馈
仔细分析此教师设计的学生活动单,教师的意图非常清晰:活动一:首先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能力———查找、讨论“绝地”。同时让学生感悟西北黄土高原苍凉的画面:黄土林中,满是洪水刻蚀、切割出的危沟群壑;陡直的山坡上,些许衰草在朔风中絮絮叨叨;在三面危崖构成的两亩见方的平地上,居然生活着一户人家,场地上,主人挥鞭赶着骡子碾庄稼。体会黄土地荒蛮贫瘠的状态,而且也传递出纯净的原生态生活和古朴的原生文化。活动二:探究“绝地之音”是什么,由此引出“绝地之音”就是生灵之音,它凝聚了古今人类生存信念的感叹,在这方古朴的热土,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中显得弥足珍贵。活动三:究竟为什么如此刻骨铭心,因为这是生命张力的外在表现,是真实生命的展示,也是作者身临绝地的产生的心灵的共鸣,大漠里我的歌是我生命活着的证明,所以这样的歌让所有深有同感的人,刻骨铭心。活动四:由此引导学生找到“绝地之音”是绝地的产物,是自然状态下生存下来的“音乐”,它是古朴的音乐文化,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原生文化,作者想急切的追寻这种文化。活动五:目标直指荒原深壑、黄土塑风背景下的一声唱腔,成就了凝聚古今人类生存信念的感叹,历史感、现实感、文化感、悲怆感皆在其中。整个教学过程围绕活动单中的活动逐一进行,问题由原先的信息筛选逐渐引入到对文章核心的理解。这些活动问题,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对学生预习问题的一个概括与总结。每个活动的结果都是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获得的。活动结束后教师都会对学生的总结与展示点评,引导学生到一个更高的思想高度,使整个教学活动有序。
二、从课堂活动的过程看“三维”目标实施
1.课堂实况
(1)教师通过简短分析,用幻灯片呈现活动内容。
(2)教师讲话后,学生开始活动。学生4~6人为一个小组。小组讨论后,内部基本上达成共识。然后教师开始提问,各组代表回答。学生的答案基本符合活动要求,不过在语言组织上还不够完善。
(3)点评提升。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将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活动一到三,学生的回答基本完整、准确,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很自然的进行归纳。活动四、五,难度加大,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也有差异,老师肯定学生答案的合理之处,也给出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
2.共识
(1)“活动单导学”模式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改变了过去“教不教由我,学不学由你”的状况,改变了过去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式的课堂活动形式,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式的课堂讨论,课堂表象虽然乱,但是乱的背后是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的组织是严谨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削弱,而是相对过去的作用有了改变,一是在活动单的设计与呈现,二是画龙点睛式的点评。
(2)“活动单导学”模式使新课改的三维目标得到很好的实施。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通过绝地作何解以及什么是“绝地之音”,将“绝地”自然环境的原始古朴、荒凉贫瘠给学生展现了一幅西北黄土地原生态的画卷。通过生存状况严峻的当代“绝地”,让学生看到了恶劣自然条件下顽强求生的西北农民的生存状况,进而体会作者对黄土高原这方土地和人民的深厚感情,领会“绝地之音”就是生命本身的深刻含义。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是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的,是主动学习、积极学习,也有较高的效率。教师的点评,是对学生思维的提升。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展示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3) 对于“活动单导学”模式的一些建议:
①学习小组的合理分配。为了便于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分配要做到良好的组合。可以将不同特质的学生科学的搭配,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②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动力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只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参与其中的兴趣提高了,“活动单导学”模式才能发挥它的优势。同时老师要有相应的激励与评价措施保证。
③学生活动的数量不宜过多,以免难以深入,活动形式要不断创新,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④教师课前需做好充分准备。从这堂课的教学内容的呈现上看到了开课老师深厚的功力与巨大的付出。学生的问题很多,提问的角度与层次也各有差异。老师挑选的问题既扣住了文章重点,又体现出对文章把握的深度与难度上的层层递升。同时,老师对学生未能关注到的一些重要知识需及时加以补充强调。
⑤课堂的情感熏陶不能弱化,要用好文本,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感悟品味语言后,能披文入境,畅想于语文教学所营造的强大情感磁场中,让学生通过自主活动真正走入课文情境,升华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21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