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命题作文“加点____,调出生活好味道”导写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中考冲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6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  题
  普通人邱光明,生活的底味本是平淡,但他钻研厨艺,经营饭店,在生活中加入了率性与执着,调出了更有趣的味道;孤独的尼摩船长,生活的底味本是苦涩,但他探秘海底,勇闯南极,在生活中加入了勇敢与坚毅,调出了更传奇的味道;屡试不第的龚炜,生活的底味本是酸楚,但他诵诗习武,抚琴弈棋,在生活中加入了淡定与坚守,调出了更雅致的味道……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呢?
  请以“加点______,调出生活好味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思路点拨
  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该半命题的引语内容由事实材料和提问思考组成,共三句话。第一句,用排比的形式罗列了三件事,都是用“底味”比喻人物此前的处境、用“味道”比喻人物取得的成就,用“调”,比喻改变底色抵达美好的行动、行为、途径,意在引导我们关注自我和他人类似的蜕变经历,在反思、感悟中获得“更上一层楼”的动能,昂首前行。
  写半命题作文,首先是补题。导语中的“率性执着”“勇敢坚毅”“淡定坚守”等短语,暗示所补内容应该是一种生活态度、精神品质,形式上以形容词并列短语为宜。文题的关键词有:“加点”“调出”“好”。“加”:原来没有,添上是“加”;原来有,继续增添,还是“加”。注意“加点”,这个“点”字对“加”的分量进行了补充、说明、限制。添加的分量,应该不是很大。也就是说,只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一些改变,就能达成“调出好味道”之目的。比如“好味道”指的是学习成绩的提高,那么,认真一点,专注一点,热情一点,都可以获得如此结果。因为题目存在着因果关系,填什么,要考虑后一分句。有什么样的原因,往往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因此,先要对自己人生底味有清醒、正确的认识,准确定位,然后再思考自己有怎样的志趣、理想、向往与憧憬,明确自己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美好图景。选择填写内容,应充分考虑“好味道”。引语中的“更有趣”“更传奇”“更雅致”,提供了参考范式。“有趣”“传奇”“雅致”,都可以视為形容词,修饰“好味道”。推而广之,只要是所绘人生图景美好,改变了非理想状态的生活“底味”,比过往更有声有色、诗情画意,是自己的人生理想、人生向往、人生憧憬,更能成就人生,更能彰显人的价值,诸如善良、诚信、自信、乐观等积极、充满正能量的形容词均可。
  还要特别注意后半分句的“调”字,由生活之底色,抵达“好味道”,引语材料中的“钻研厨艺,经营饭店”“探秘海底,勇闯南极”“诵诗习武,抚琴弈棋”对“调”进行了生动的诠释,即这“调”既是信念、信心等精神之内守,更是积极行动、付诸具体实践的外显。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优秀的作文是独一无二的精神产品,是创新,是创造。实现创新的途径很多,但往往离不开发散思考。补写的内容和好味道,就是主要的思维发散点。
  每个个体由于种种原因,生活底味是不尽相同的。酸、甜、苦、辣、咸、淡,各有各的滋味、特点,也各有各的遗憾。向往、追求“好味道”,又是人之所想、人之所愿、人之所求。在不同人的眼中,“好味道”应该也是千姿百态的。比如,“淡泊”是诸葛亮的“好味道”,山水田园、自由自在是陶渊明的“好味道”,特立独行是李白的“好味道”,家国天下是范仲淹的“好味道”,为人民谋福祉则是共产党人的“好味道”。
  从自身的角度立意选材,是作文的首选,因为熟悉,有话可说。但一定要规避常规思维,不要陷入写学习成绩的怪圈,毫无新意。虽然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有相似性,但只要认真思考,也能发现独一无二的素材。偏爱阅读的,使内心更丰富、充实;偏爱体育的,在运动中,享受着生活的乐趣;偏爱音乐的,在节奏、旋律中,让灵魂起舞。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要由学习向外拓展,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可写的很多。即便是学会一门技能,比如骑自行车,也能改变生活的底色,调出生活的好味道。要写自己真实的经历、体验、感受,选择个性色彩浓,独有的、特别的材料。
  此外,这个文题承前省略了主语,这也是一个思维发散点。我们可以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人文环境、历史、书籍等领域。
  有很多优秀的人,让我们羡慕、向往,不自觉地模仿。这些优秀的人,他们生活的底色未必亮丽,或许是平淡的、苦涩的、辛酸的,甚至更不堪。比如周处,被人们视为“三害”之首,其底色就是极不光彩的。他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立志改过,努力求学,成为了一代名臣,最终调出了生活好味道。所以,借他人的经历、感受、思考,抒“我”之情怀,道“我”之感悟,也是一种写作思路。
  此外,还可以穿越时空,化身历史人物或小说中的人物,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自述奋斗经历、思考和感悟。比如,写唐僧历尽艰辛,将真经取回中土,普度众生,功德无量,调出了生活的好味道。
  还可将动植物拟人化,写它们为了“调出生活好味道”,加了什么。
  反向思考,也能找到不错的写作思路。零零后的一代,生活的底色大多是五彩斑斓、幸福美好的,物质条件优越,也造就了不少“小皇帝”“小公主”“巨婴”以及“温室里的花朵”,如果不自知,不改变,是很可怕的。所以,加点“敬畏”“劳动”“独立”“分享”“合作”“吃苦”“感恩”“悲悯”等,对我们的成长意义重大。
  思维发散越充分,越容易找到新颖的立意与素材,写出新意。新颖的立意与素材就是那个“伊”,千呼万唤始出来。
  三、天机云锦用在我,翦裁妙处非刀尺
  本题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散文、小小说,还可以写成议论文。下面重点说说记叙文的写作。
  写记叙文要给人以惊喜,有赖于作者“心中有丘壑”,对谋篇布局有独到的匠心。
  因果关系的作文,写叙事性作文,可以由因及果,也可以由果及因。由因及果,“因”的抛出,要恰到好处,要吸引人。要步步设疑,层层铺垫,使“果”水到渠成;由果及因,果的呈现,要打动人,使人想一探究竟。这究竟,不应该是一览无余的直线,而应该像山路十八弯、水路九连环。要特别注意,因果关系的作文,写作的重心往往在“因”的呈现上,即“加点”什么,为什么要“加点”,怎样“加”的以及怎样“调”的。   可以选用纵式结构,设置一条线索,描述一件完整的事,还可描述多件事;也可采用横式结构,围绕主旨选取几个侧面、片段或画面,进行叙述。
  此外,写叙事性作文,还要兼顾描写。要重点描摹从前的生活底色、加了点什么、如何加的、“好味道”是怎样的。
  佳作展示
  加点从容与闲适,调出生活好味道
  建始县民族实验初级中学九(1)班  田荣桦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题  记
  我是一个慢吞吞的人,但慢没有让我的心境变得从容闲适,相反,有一段时期,我是浮躁的。
  香港作家梁文说过,浮躁是这个时代的集体病症。当浅尝辙止成为思维定式,急功近利成为文化现象,人们必会欺心而行,这是时代的悲剧。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给浮躁的内心加入一点从容与闲适,就能调出生活更好的味道。书本、音乐和自然,都能给予我们从容与闲适。
  墨香·书韵
  书籍并不只是唬人的噱头,而是一种真正的养分,是真正可以抚慰心灵的工具。
  我内心不够安宁时便会读书。我爱看汪曾祺的《人间草木》,在“草木对光阴的钟情”里,感受美与诗意,细细品味不经意间透露出的睿智,那是从容的生活智慧;我爱看胡塞尼的《灿烂千阳》,翻阅阿富汗30年的揪心历史,体会那个不可宽恕的时代的友谊以及爱情,从中我明白了,尽管生命充满苦痛,但也充满希望的阳光;我也爱看房昊的《从前有个书生》,在书中回望旧时代的残照与风骨,看古代的“书生”在大时代尘埃中起舞,去了解已经十分遥远的历史,去寻觅那个时代留下的影子,去听过往的回声。
  书中的故事经时光沉淀,从不同地方照进我的心房,给我启示,为我带来从容与闲适,让我能调出生活好味道。
  节奏·音律
  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则评论:“音乐是人类的避难所。”真是贴切。
  玉川俊太郎说:“灵魂在这个世上的故乡是音乐。”当音乐响起时,创作者与欣赏者的灵魂相遇了。伴随着音乐的律动,灵魂会嗅到彼此的气息,相互倾诉和慰籍,心中的噪声渐渐被悠扬的音乐取代。从古到今,音乐一直有大作用。“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白居易对琵琶女的描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白居易刻骨铭心的人生体悟。本来毫无关系的两个人,却因一首乐曲有了相似的感受。可见,音乐演绎着爱恨情仇,是灵魂的伊甸园。
  浮生三世,万物嘈杂,唯有音乐可以让灵魂获得解脱。音乐可以给灵魂带来从容与闲适,开辟一方净土,调出生活好滋味。
  沉浸·自然
  大自然永远都有使人敬畏的力量。同样,大自然也能带给人心安与平和。
  我生于大自然,长于大自然,更常常折服于大自然的奇妙——风起云涌,潮涨潮落;奇花异草,高山深谷。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可以栉风沐雨,临山观水;可以聆听鸟鸣虫唱、松涛海浪;可以感受来自田园的清新、馨香的自然之风。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不需要隐匿什么,也不需要雕饰什么,一切都是那样的自如、随意。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我们可以暂时摆脱烦恼,让思想进入洒脱不羁的境界,重新认识自我,还原自我,放松身心,洗涤灵魂。
  欣赏大自然,赞美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大自然永远可以无保留地向我们袒露一切。大自然的深邃与辽远所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沉浸式的体验,更是一份宠辱不惊的闲适从容,它能帮我们调出生活好味道。
  从容与闲适是生活的必需品。加一点从容与闲适吧,可以帮你调出生活的好味道。
  慢吞吞的我,沉浸在书本、音乐和自然中,平静地笑对人生。
  点  评
  这是一篇感悟深并有思想的作文。文章由题记开篇,从常见的浮躁入笔,在书籍、音乐和自然中寻觅从容与闲适,沉浸其中,从而平静地笑对人生。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因而具有了普遍意义。详略得当,结構圆融。优美的语言,名人名言信手拈来,既增添了文采,又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其他文献
2014年9月25日,庄浪一小柳校长一行来我校作教学研讨交流,随后,其同行的庄浪县乡土电视剧编导柳云霞为我校全体师生做了题为《坚持就会成功》的报告。按照学校安排,我主持并认真聆听了她打动人心的报告,受益匪浅,感慨良多。  从排电视剧这一想法的萌生再到剧本的出版,这一段路,每一步都举步维艰。  柳云霞,是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柳梁乡的一位农村妇女,她没读完初一就辍学了,现在面对她所编所导的电视剧,很难想
期刊
【摘 要】  高中语文十分重视诗歌教学,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是改变教学现状的关键。本文在传统情境教学法的基础上探索更符合诗歌教学实际的意境教学法,旨在点燃学生学习热情,让课堂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  诗歌 课堂 意境教学   人教版的必修与选修教材共选50多篇诗歌,可见诗歌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举足轻重。语文教师为了传承传统文化,适应高考要求,不遗余力的认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由于学生年龄小,阅读量少,并且缺乏生活体验,阅览书籍往往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严重影响阅读的质量。因此,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那么,如何提高小学
期刊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快”俨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个标签,快餐式的文化理念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发展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我就深有体会,无论是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还是观摩其他教师的阅读教学中,都时常有一种“火急火燎”“赶不上节拍”的紧迫感。教师如此,那么学生呢?只怕更是应接不暇。接下来,我从“慢艺术”的角度出发,就我们的小学语
期刊
阅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路径,而探究式阅读就是其中一种方式,从探究者角度出发,分为以教师为主体的探究式阅读,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阅读这两种模式,终级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探索问题,发展能力。  一、以教师为主体的探究式阅读  在以教师为主的探究阅读教学中,探究式教学能否顺利有效地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探究的问题的设计。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起点。这是各学科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个大的前提,教师应
期刊
【摘 要】  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承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才能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滋养人格,培育健康的身心,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五千年孕育的国学文化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世界历史文化的长河,散发出夺目耀眼的光辉。可是,尽管我们有着如此取之不尽用
期刊
教学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时,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探究精神,我突破了以往古诗文教学的思路,欲擒故纵,变老师的讲授为主,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寻找古诗词教学和现代文教学的契合点。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帮助学生弄清“乐(yuè)”“亡(wú)”等读音和“翁媪”“亡赖”等词义后,我便放手让学生自主吟读学习,感悟这首词的意境,在合作、探究中挖掘这首词的深刻内涵。  一、吟读中知晓“人物”和“地点”  
期刊
《摘星星》是一篇美文,文章的关键句是结尾句“春夜,真的很美很美”。我在教学此课的时候,着重挖掘文本美的内涵,让课堂美不胜收。  我从结尾入手,启发学生:“春夜,真的很美很美,那么,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呢?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然后说一说。”孩子们通过朗读和思考,发现了这样的美:  其一,景色美。淡淡的月色,闪闪的星星,凉凉的夜风,幽幽的花香,构成了淡雅、幽静、平和的自然之美。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到自然之美映照
期刊
一、背景分析  《课程标准》强调“淡化文体意识,倡导自由表达,强调习作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由于我国应试教育模式对小学作文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因循着传统的从课前指导到学生习作再到最后的批改讲评的作文教学模式,实际上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是一种不利影响,甚至对其创造性和主动性都是一种压抑。笔者根据个人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三十余年的经验
期刊
备课魏巍的叙事散文《我的老师》时,我揣摩着到底要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难道让学生默读课文之后,概括文中写了哪七件事儿吗?这可以锻炼初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概括能力,这是重要的能力,我们叫整体感知。考试很常见的题目。  或者问学生这是怎样一个老师?你们从哪里感受到的?这可以锻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能力,我们叫人物鉴赏。考试很常见的题目。  抑或问学生作者通过这些事件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可以考查学生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