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统编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从经典的文言文改编过来的,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出示原文中的相应章句,让学生对比阅读,能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同时,这些文言文行文简练严密,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深刻性、独创性的绝佳切入口,适时引入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最大化地提升阅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小古文;引入;助推;思维品质
统编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从经典的文言文中改编过来的,如《狐假虎威》《坐井观天》《曹冲称象》《揠苗助长》《田忌赛马》等。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出示原文中相关章节或词句,让学生对比阅读,可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使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经典“小古文”的引入,能培养学生对“祖国语文”的情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引导其品味白话文和文言文语言表达的不同之处,挖掘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关键,科学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助推学生思维品质的生长。
一、“不愤不启”之时引入小古文,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学生在读文过程中,常常有“想知道,但想不透,弄不准”的状态,言语表达不自信。小古文的语言简约凝练,形象生动,适当引入与“重点问题”相关的原文,精准地进行对比阅读,能帮助学生快速解决问题。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的思考题设计了这样的要求:“读第四自然段,给下列内容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低年级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复述能力还不够强,教师可在解决此问题前出示与原文对应的句子“置象大船之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称物以载之,则象重可知矣”(选自《三国志》),引导学生开展语言的揣摩活动,提升他们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及意图】
一读“办法梗概”。学生年龄小,刚刚接触小古文,教师可采用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方法解除学生对小古文的陌生感,提醒学生:一字不落,看仔细,读正确。然后让学生自由读,想一想:小古文的办法和课文中描述的办法一样吗?在学生初步懂得两种表达方法内容相同之后,师生接着配合读,教师重音读“置象”“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则象重可知矣”等词句,“扶”着学生关注曹冲称象的过程。
二读“办法步骤”。让学生从小古文中找出三个关键词说说曹冲称象的步骤:置象→去象→称物 。学生找准关键词后,教师追问:“置象”时,干什么?“去象”时,干什么?可以结合课文说一说。小古文简练的语言,把曹冲称象中较为复杂的问题简单地呈现出来,学生不仅感受到曹冲思维的巧妙,而且与曹冲一起经历了相同的思维过程。
三读“办法之妙”。出示“置象大船之上,( )。去象,( ),则象重可知矣”,让学生填填说说。学生学习过程中常遇到“说一说”“想一想”这样的练习,其实这种“说”和“想”,就是思维训练。要把“说”和“想”的内容表达得准确,需要大脑捕捉外来指令或感性信息中的关键信息,以此提高思维的反应速度。引入“小古文”,既拓展文本,丰厚语言,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形成相对成熟的思维方式:抓住问题的关键部分,积极思维,周密考虑,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好的答案。
二、“举一反三”之时引入小古文,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统编教材中一些经典故事,语言浅显、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道理易明白,教者可适当“浅学深教”,使道理深耕于学生的思想行为中。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入“小古文”,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文字到生活,再由生活到文字,由表及里地促进学生将故事道理和事物发展规律准确、深刻地表达出来,并生成自身的生活智慧。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是一篇寓言。寓言常常通过一则短小精悍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告诉学生: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做事不能贪快,要按规律办事。深刻的道理由浅入深地探究出来,再由深到浅地描述出來,并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行为“导师”,这是寓言教学追求的高境界。本课在揭示寓言道理时,教师出示原文中最后一句“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选自《孟子》),组织学生多次阅读,对故事进行深度理解,挖掘农夫错误做法的根本,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避免这样的行为在学生生活中发生。
【教学步骤及意图】
一读“文言文特点”。首先,教师示范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文言文的韵味,然后学生自由练读,想一想:文言文与我们说的语言(白话文)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学生多次朗读后能发现,文言文简短、句式整齐,常有“之”“者”“也”这样彰显朗读节奏的字。教师应引导他们初步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以及外在形式的神韵。最后,组织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此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他们对小古文学习的兴趣,主动积累优秀的语言材料。
二读“题目意思”。把课题“揠苗助长”和“助之长者,揠苗者也”对比阅读,说说题目的意思(把禾苗拔高,帮助它生长),理顺故事梗概,了解成语的意思。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分析、意会“助长”是“揠苗”的期望与目的,“揠苗”是“助长”的方法与手段,“揠苗”≠“助长”,懂得“农夫”愚昧做法的错误所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读“小寓言大智慧”。寓言故事往往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告诉人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寓言的教学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感悟言外之意,提高思维的深度,实现预期目标。《揠苗助长》读完后,教师让学生探讨:故事讲完了,它带给我们什么启示?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以后我们做事要注意什么?教师让学生在充分表达之后,再次提炼、回味“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这句话,并熟读成诵,深度记忆。《揠苗助长》的学习带给学生的收获很多,有了小古文引入的过程,每个学生都会得到生活的智慧,以此在生活中举一反三,懂得做事“欲速则不达”。可见,思维深刻性的培养需要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智力理解活动。小古文言简意赅,远离学生的语言环境,恰当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升他们的逻辑概括能力和逻辑抽象能力。 三、“不悱不发”之时引入小古文,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应是学生学会阅读,独立阅读,在与语言文字的碰撞中,独立思考、善于发问,看到问题的本质,将语言的含义内化为解决问题的智慧,用以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是反映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经典例子。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两次比赛的异同,分析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课文最后一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直接点明了田忌赛马取胜的原因,学生通读故事后能悟出其缘由。本课教学重点是学生学习孙膑在“田忌赛马”中的独特的思维方式,遇到问题能像孙膑一样进行细致观察,寻找恰当的方法取得胜利。读完故事后,学生对孙膑思维方式产生的真正背景和路径,还是“口欲言而未能”,知其表而不知其里,此时教师可出示与孙膑进言相关的小古文“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选自《史记》),作为一架“扶梯”,开展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触摸孙膑的思维过程。
【教学步骤及意图】
一读“原句意思”。学生结合课文对比阅读,理解此句小古文中“君”“彼”“驷”等字的意思,伙伴之间说说让孙膑胸有成竹的比赛方法,理清获胜的原因。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多次接触小古文,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教师可放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小古文的意思,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并产生对文言文的亲切感。
二读“思维图像”。根据小古文的内容,组织学生边读边画出第二次比赛规则及结果的图表,理顺孙膑的思维变化的路径,探究他创新解决问题方法的智慧。
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培养,需要对原有知识或思维材料进行高度理解、概括,在综合分析得出新异点的基础上,进行新颖的组合。小古文的引入,促使有关第二次赛马的思維导图清晰地出现在学生脑中,他们会顿悟:遇到问题不要拘泥于原来的思维方式,换一种思维方式,会有一番新的天地。
三读“取胜关键”。课堂上设计提问:如果你是孙膑,能模仿用文言文方式描述田忌第一次比赛的方法吗?此问题有难度,可小组合作得出答案:“君之上驷与彼上驷,君之中驷与彼中驷,君之下驷与彼下驷,必败也。”再与原小古文对比读,探究孙膑“调换了一下(马)出场顺序”就取胜的根本原因:孙膑决策前已洞察全局,综合分析,严密思考。模仿小古文的练说活动,既锤炼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雅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学生自信心越强,思维迁移能力越强,独创性思维越容易产生。学生在自创的小古文和原创小古文对比赏析中,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学会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须在“见一见”的过程中花功夫,除充分运用教材里的文言小短文,还可以适当引入经典小古文的章或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构建滋养学生成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冯晴.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5]冉正宝.语文思维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江苏省如皋市高新区实验学校 226500)
【关键词】小古文;引入;助推;思维品质
统编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从经典的文言文中改编过来的,如《狐假虎威》《坐井观天》《曹冲称象》《揠苗助长》《田忌赛马》等。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出示原文中相关章节或词句,让学生对比阅读,可增强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使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经典“小古文”的引入,能培养学生对“祖国语文”的情感,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引导其品味白话文和文言文语言表达的不同之处,挖掘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关键,科学地找到问题的答案,助推学生思维品质的生长。
一、“不愤不启”之时引入小古文,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学生在读文过程中,常常有“想知道,但想不透,弄不准”的状态,言语表达不自信。小古文的语言简约凝练,形象生动,适当引入与“重点问题”相关的原文,精准地进行对比阅读,能帮助学生快速解决问题。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的思考题设计了这样的要求:“读第四自然段,给下列内容排序,再说说曹冲称象的过程。”低年级学生语言概括能力、复述能力还不够强,教师可在解决此问题前出示与原文对应的句子“置象大船之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称物以载之,则象重可知矣”(选自《三国志》),引导学生开展语言的揣摩活动,提升他们对内容的理解能力。
【教学步骤及意图】
一读“办法梗概”。学生年龄小,刚刚接触小古文,教师可采用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的方法解除学生对小古文的陌生感,提醒学生:一字不落,看仔细,读正确。然后让学生自由读,想一想:小古文的办法和课文中描述的办法一样吗?在学生初步懂得两种表达方法内容相同之后,师生接着配合读,教师重音读“置象”“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则象重可知矣”等词句,“扶”着学生关注曹冲称象的过程。
二读“办法步骤”。让学生从小古文中找出三个关键词说说曹冲称象的步骤:置象→去象→称物 。学生找准关键词后,教师追问:“置象”时,干什么?“去象”时,干什么?可以结合课文说一说。小古文简练的语言,把曹冲称象中较为复杂的问题简单地呈现出来,学生不仅感受到曹冲思维的巧妙,而且与曹冲一起经历了相同的思维过程。
三读“办法之妙”。出示“置象大船之上,( )。去象,( ),则象重可知矣”,让学生填填说说。学生学习过程中常遇到“说一说”“想一想”这样的练习,其实这种“说”和“想”,就是思维训练。要把“说”和“想”的内容表达得准确,需要大脑捕捉外来指令或感性信息中的关键信息,以此提高思维的反应速度。引入“小古文”,既拓展文本,丰厚语言,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速度,形成相对成熟的思维方式:抓住问题的关键部分,积极思维,周密考虑,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好的答案。
二、“举一反三”之时引入小古文,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统编教材中一些经典故事,语言浅显、简洁、明快,内容生动有趣,道理易明白,教者可适当“浅学深教”,使道理深耕于学生的思想行为中。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入“小古文”,可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文字到生活,再由生活到文字,由表及里地促进学生将故事道理和事物发展规律准确、深刻地表达出来,并生成自身的生活智慧。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是一篇寓言。寓言常常通过一则短小精悍的故事揭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告诉学生: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做事不能贪快,要按规律办事。深刻的道理由浅入深地探究出来,再由深到浅地描述出來,并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行为“导师”,这是寓言教学追求的高境界。本课在揭示寓言道理时,教师出示原文中最后一句“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选自《孟子》),组织学生多次阅读,对故事进行深度理解,挖掘农夫错误做法的根本,提升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避免这样的行为在学生生活中发生。
【教学步骤及意图】
一读“文言文特点”。首先,教师示范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文言文的韵味,然后学生自由练读,想一想:文言文与我们说的语言(白话文)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区别?学生多次朗读后能发现,文言文简短、句式整齐,常有“之”“者”“也”这样彰显朗读节奏的字。教师应引导他们初步感受文言文独特的语言魅力,以及外在形式的神韵。最后,组织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此句,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他们对小古文学习的兴趣,主动积累优秀的语言材料。
二读“题目意思”。把课题“揠苗助长”和“助之长者,揠苗者也”对比阅读,说说题目的意思(把禾苗拔高,帮助它生长),理顺故事梗概,了解成语的意思。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分析、意会“助长”是“揠苗”的期望与目的,“揠苗”是“助长”的方法与手段,“揠苗”≠“助长”,懂得“农夫”愚昧做法的错误所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读“小寓言大智慧”。寓言故事往往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形象,告诉人们深刻的人生哲理。寓言的教学需要教师引领学生去感悟言外之意,提高思维的深度,实现预期目标。《揠苗助长》读完后,教师让学生探讨:故事讲完了,它带给我们什么启示?生活中有这样的事例吗?以后我们做事要注意什么?教师让学生在充分表达之后,再次提炼、回味“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这句话,并熟读成诵,深度记忆。《揠苗助长》的学习带给学生的收获很多,有了小古文引入的过程,每个学生都会得到生活的智慧,以此在生活中举一反三,懂得做事“欲速则不达”。可见,思维深刻性的培养需要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开展系统的智力理解活动。小古文言简意赅,远离学生的语言环境,恰当的运用有助于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升他们的逻辑概括能力和逻辑抽象能力。 三、“不悱不发”之时引入小古文,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应是学生学会阅读,独立阅读,在与语言文字的碰撞中,独立思考、善于发问,看到问题的本质,将语言的含义内化为解决问题的智慧,用以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提升自身的思维品质。如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田忌赛马》,是反映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经典例子。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两次比赛的异同,分析田忌转败为胜的原因,体会孙膑的足智多谋。课文最后一句“还是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就可以转败为胜”直接点明了田忌赛马取胜的原因,学生通读故事后能悟出其缘由。本课教学重点是学生学习孙膑在“田忌赛马”中的独特的思维方式,遇到问题能像孙膑一样进行细致观察,寻找恰当的方法取得胜利。读完故事后,学生对孙膑思维方式产生的真正背景和路径,还是“口欲言而未能”,知其表而不知其里,此时教师可出示与孙膑进言相关的小古文“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选自《史记》),作为一架“扶梯”,开展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层层深入地触摸孙膑的思维过程。
【教学步骤及意图】
一读“原句意思”。学生结合课文对比阅读,理解此句小古文中“君”“彼”“驷”等字的意思,伙伴之间说说让孙膑胸有成竹的比赛方法,理清获胜的原因。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多次接触小古文,对文言文有初步的认识,教师可放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小古文的意思,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并产生对文言文的亲切感。
二读“思维图像”。根据小古文的内容,组织学生边读边画出第二次比赛规则及结果的图表,理顺孙膑的思维变化的路径,探究他创新解决问题方法的智慧。
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培养,需要对原有知识或思维材料进行高度理解、概括,在综合分析得出新异点的基础上,进行新颖的组合。小古文的引入,促使有关第二次赛马的思維导图清晰地出现在学生脑中,他们会顿悟:遇到问题不要拘泥于原来的思维方式,换一种思维方式,会有一番新的天地。
三读“取胜关键”。课堂上设计提问:如果你是孙膑,能模仿用文言文方式描述田忌第一次比赛的方法吗?此问题有难度,可小组合作得出答案:“君之上驷与彼上驷,君之中驷与彼中驷,君之下驷与彼下驷,必败也。”再与原小古文对比读,探究孙膑“调换了一下(马)出场顺序”就取胜的根本原因:孙膑决策前已洞察全局,综合分析,严密思考。模仿小古文的练说活动,既锤炼了学生的语言,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又能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雅趣,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学生自信心越强,思维迁移能力越强,独创性思维越容易产生。学生在自创的小古文和原创小古文对比赏析中,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学会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说:“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须在“见一见”的过程中花功夫,除充分运用教材里的文言小短文,还可以适当引入经典小古文的章或句,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构建滋养学生成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黑格尔.美学[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冯晴.阅读教学与思维发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5]冉正宝.语文思维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江苏省如皋市高新区实验学校 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