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各方面数学活动,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其中不仅仅要求学生要改变以往被动地听、被动地学习、被动地考试的状况,还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角色,要切实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以新的观念做指导,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同时还要注意“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种手段”。
一、转换师生角色——教师当导演,学生做演员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传统的教学一般是以“教学为中心”的满堂灌是简单机械的;教师是以自己为中心的“管理者” “讲解者”“授业者”,教师严格按照课本上的知识体系逐步讲授,是讲授的机器,单纯的被模仿的对象,这种“教师主演,学生旁观”的教学,已不适合新课程标准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理念的要求,必须转换角色,教师要从原来以自己为中心的“管理者”“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而学生由原来的接受者、吸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探索发现的主体活动者。
首先,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既要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又要尊重和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教学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工作,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
其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关心每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l生发展。
再次,教师还应认识到,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应让学生学习有效的数学,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学生应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应当好导演,学生应做好演员。
二、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总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兴趣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设置自主探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在新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主探究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获取,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评价策略,并以自己的神态、动作、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促其积极自动地参与到探究数学知识的活动之中,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利用科学事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用科学事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指数函数”时,可以从一则新闻报道引入:2002年7月14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发现的汉代千年古尸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无史料可考证的情况下,考古学家却能测出是汉代千年古尸,考古学家是怎样测量古尸的年代的呢?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入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其实这是根据人体中含有的一种放射性元素“碳-14”衰变速度与尸体内的“碳-14”的含量进行推算的。即通过放射性元素衰变的“指数函数”模型来解决问题的。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和欲望,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数学故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讲故事的形式是非常吸引中学生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我在教学“数列”时创设的教学情境。在执教“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可先讲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上小学时,解答老师出的一道数学题的故事。即:“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此时其他同学还在一个一个地加呢。那么高斯用什么方法算得那么快呢?这时学生会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引出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通过上述数学家的故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
通过以上的三种方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探索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使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精神,教师是“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要力争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提高教学的开放性、探索性,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的有效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我在上“集合的运算——交集、并集、补集”这一节时,我打破传统的讲、练、评的框框,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编题,课堂上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学生在课前参与和课堂讨论的积极性都非常高,编题时学生善于思考、分析、变通、独创,自己去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同学之间争相表现自己,不甘落后,非常踊跃,提出的问题有创新见解,反映出大家强烈的创新意识。
四、合理应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赋予教育以新的生命,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中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它在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语言的丰富、教育资源的共享等方面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开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它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懂,以直观形象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要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各方面数学活动,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其中不仅仅要求学生要改变以往被动地听、被动地学习、被动地考试的状况,还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角色,要切实转变观念,解放思想,以新的观念做指导,改善自身的教学行为,同时还要注意“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的一种手段”。
一、转换师生角色——教师当导演,学生做演员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传统的教学一般是以“教学为中心”的满堂灌是简单机械的;教师是以自己为中心的“管理者” “讲解者”“授业者”,教师严格按照课本上的知识体系逐步讲授,是讲授的机器,单纯的被模仿的对象,这种“教师主演,学生旁观”的教学,已不适合新课程标准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理念的要求,必须转换角色,教师要从原来以自己为中心的“管理者”“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而学生由原来的接受者、吸收者,转变为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探索发现的主体活动者。
首先,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既要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又要尊重和激发学生的主动精神,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教师所做的备课、教学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过程的设计等工作,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
其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关心每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l生发展。
再次,教师还应认识到,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应让学生学习有效的数学,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学生应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教师应当好导演,学生应做好演员。
二、为学生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总是在一定情境中发生的,离开了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兴趣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的几点做法。
(一)利用设置自主探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在新知识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点拨、启发、引导,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自主探究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培养他们善于发现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始终鼓励学生自主地操作、尝试、交流、讨论、质疑、解惑、获取,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做的过程放给学生,尽可能多给予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评价策略,并以自己的神态、动作、语言激励学生,使学生保持探究热情,激发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促其积极自动地参与到探究数学知识的活动之中,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二)利用科学事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用科学事件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指数函数”时,可以从一则新闻报道引入:2002年7月14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发现的汉代千年古尸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在无史料可考证的情况下,考古学家却能测出是汉代千年古尸,考古学家是怎样测量古尸的年代的呢?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入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和兴趣。其实这是根据人体中含有的一种放射性元素“碳-14”衰变速度与尸体内的“碳-14”的含量进行推算的。即通过放射性元素衰变的“指数函数”模型来解决问题的。通过这样的情境引入,激发了学生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和欲望,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的积极性,大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利用数学故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讲故事的形式是非常吸引中学生的,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是我在教学“数列”时创设的教学情境。在执教“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可先讲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上小学时,解答老师出的一道数学题的故事。即:“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此时其他同学还在一个一个地加呢。那么高斯用什么方法算得那么快呢?这时学生会产生一种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引出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通过上述数学家的故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
通过以上的三种方式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探索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使数学变得生动有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精神,教师是“用教科书”,而不是“教教科书”,更不是对教材的亦步亦趋,教师要力争做到“用好教材”“超越教材”,提高教学的开放性、探索性,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自由发挥的有效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我在上“集合的运算——交集、并集、补集”这一节时,我打破传统的讲、练、评的框框,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编题,课堂上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学生在课前参与和课堂讨论的积极性都非常高,编题时学生善于思考、分析、变通、独创,自己去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同学之间争相表现自己,不甘落后,非常踊跃,提出的问题有创新见解,反映出大家强烈的创新意识。
四、合理应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赋予教育以新的生命,教科书已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中已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它在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语言的丰富、教育资源的共享等方面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开辟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相结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它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懂,以直观形象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