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报道,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中肥胖超过了6亿,肥胖率为13%。全球肥胖率在1980年和2014年之间翻了一倍以上。大多数世界人口所居住的国家,死于超重和肥胖的人数大于死于体重不足的人数[1]。我国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成年人和老年人肥胖率分别为10.5%和13.9%。肥胖已是社会形式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是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在内的慢性病的主要风险因素。肥胖问题一度被视为仅限于高收入国家,如今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尤其是城市环境中,呈急剧上升的趋势。弄清肥胖的危险因素将是解决和预防肥胖问题的关键。
肥胖的根本原因是摄入卡路里与消耗卡路里之间的能量不平衡。高能量食品摄入持续增加与缺乏身体活动现象而带来的能量消耗不断减少是肥胖形成的主要因素。总结起来大致归类:生物遗传因素、膳食因素、行为因素和社会精神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
为不可抗拒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遗传等。
1.年龄 我国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超重、肥胖率有随年龄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年龄高为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为随年龄的增加,瘦体重逐渐减少,其体力活动也减少,更易造成脂肪在体内的蓄积,因此年龄越高发生肥胖的风险越大。
2.性别 我国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超重、肥胖患病率多为男性高于女性,而等对英国哥伦比亚省原著居民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女性肥胖患病率高于男性。上海肥胖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女性中心性肥胖患病率高于男性。肥胖患病率的性别差异错综复杂,明显受到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男女体力劳动的差异及健康意识的差异,是影响性别与肥胖的因素。
3.家族遗传 表现有二,一是肥胖往往具有家族聚集倾向,父母胖则子女肥胖率较其他高。科学研究显示,肥胖具有肥胖易感基因,影响机体代谢模式的差异导致肥胖[2]。二是疾病家族史的肥胖率高于其他,研究显示,糖尿病家族史与肥胖的患病高风险有关。研究结果显示,父母有糖尿病的儿童患肥胖和其他代谢异常的风险增高,与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健康人群相比,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健康人群更易出现进食过量,而使其患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增高。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肥胖率高于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且其父母的肥胖率高于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
二、膳食因素
1.高热量、高脂肪的摄入 高热量、高脂肪的食品摄入的增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能是肥胖患病率上升的关键因素。高热量、高脂肪的摄入大于消耗,多余的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而长胖。研究发现,肥胖者主食量均大,且多是高热量、高糖、高脂饮食,使机体处于能量正平衡状态。
2.饮食习惯 不良的饮食习惯与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饮食无规律,不吃早餐,集中中餐和晚餐的进食过量,也是肥胖发生的原因之一。
三、行为因素
行为活动涉及能量消耗,是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运动量不足,能量消耗太少,容易导致体内过多能量转变成脂肪而引起肥胖。
1.职业 不同职业人群因为体力劳动的差异具有不同肥胖流行特点,樊霞等比较延安市不同职业人员超重肥胖状况,其中教师超重肥胖率公务员最高,工人最低,教师医生居中。北京市调查对象公务员超重肥胖率据首、企业人员较低[3]。工人劳动强调大,主要属于体力劳动者,能量消耗大,不易肥胖;公务员主要为脑力劳动者,能量消耗较小。随着劳动强度的增加,超重和肥胖患病率都呈下降趋势。
2.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预防肥胖发生及减肥的主要因素。一方面体育锻炼增加能量消耗,其次体育锻炼还能对抗肥胖基因,减弱肥胖基因的遗传效应而达到控制肥胖的目的[4]。
3.生活习惯 包括吸烟、饮酒、作息规律等。吸烟有害健康,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吸烟人群超重肥胖患病风险高于非吸烟人群,且吸烟时间越长,肥胖的患病风险越高。饮酒与肥胖呈正相关,啤酒肚就是最好的佐证。可能因为一方面酒精能够提供热能,另一方面,饮酒会促进更多高能量食物的摄入。但适量的饮酒可降低肥胖的患病风险。这与酒其他方面的作用有关。
四、社会精神因素
心理社会应激状态有可能引起肥胖。肥胖者除具有以上因素影响,还往往具有心理的异常。随着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部分缓解压力的方式就选择为暴饮暴食,导致肥胖。具有抑郁、自卑、自闭等症状的人群更是容易封闭自己,膳食的增加加上活动的减少,也容易肥胖。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肥胖和超重实况报道[EB/OL]. http://www.bjyouth.com.cn/Bqb/ 20000412/GB/4216%5ED0412B1401. Htm.
[2]唐宁,严提珍,黄际卫.肥胖易患基因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6,22(1):23-26.
[3]赵芳红,李英华,刘敏等.北京市3类职业人群超重肥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3):202-207.
[3]Reddon H, Gerstein HC, Engert JC etal.Physical activity and genetic predisposition to obesity in a multiethnic longitudinal study.Sci Rep. 2016;6:18672.doi: 10.1038/srep18672.
肥胖的根本原因是摄入卡路里与消耗卡路里之间的能量不平衡。高能量食品摄入持续增加与缺乏身体活动现象而带来的能量消耗不断减少是肥胖形成的主要因素。总结起来大致归类:生物遗传因素、膳食因素、行为因素和社会精神因素。
一、生物遗传因素
为不可抗拒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遗传等。
1.年龄 我国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显示,超重、肥胖率有随年龄增高而上升的趋势。年龄高为超重、肥胖和中心性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可能为随年龄的增加,瘦体重逐渐减少,其体力活动也减少,更易造成脂肪在体内的蓄积,因此年龄越高发生肥胖的风险越大。
2.性别 我国多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超重、肥胖患病率多为男性高于女性,而等对英国哥伦比亚省原著居民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女性肥胖患病率高于男性。上海肥胖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女性中心性肥胖患病率高于男性。肥胖患病率的性别差异错综复杂,明显受到社会和经济因素的影响。男女体力劳动的差异及健康意识的差异,是影响性别与肥胖的因素。
3.家族遗传 表现有二,一是肥胖往往具有家族聚集倾向,父母胖则子女肥胖率较其他高。科学研究显示,肥胖具有肥胖易感基因,影响机体代谢模式的差异导致肥胖[2]。二是疾病家族史的肥胖率高于其他,研究显示,糖尿病家族史与肥胖的患病高风险有关。研究结果显示,父母有糖尿病的儿童患肥胖和其他代谢异常的风险增高,与没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健康人群相比,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健康人群更易出现进食过量,而使其患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增高。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肥胖率高于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且其父母的肥胖率高于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
二、膳食因素
1.高热量、高脂肪的摄入 高热量、高脂肪的食品摄入的增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能是肥胖患病率上升的关键因素。高热量、高脂肪的摄入大于消耗,多余的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而长胖。研究发现,肥胖者主食量均大,且多是高热量、高糖、高脂饮食,使机体处于能量正平衡状态。
2.饮食习惯 不良的饮食习惯与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饮食无规律,不吃早餐,集中中餐和晚餐的进食过量,也是肥胖发生的原因之一。
三、行为因素
行为活动涉及能量消耗,是肥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运动量不足,能量消耗太少,容易导致体内过多能量转变成脂肪而引起肥胖。
1.职业 不同职业人群因为体力劳动的差异具有不同肥胖流行特点,樊霞等比较延安市不同职业人员超重肥胖状况,其中教师超重肥胖率公务员最高,工人最低,教师医生居中。北京市调查对象公务员超重肥胖率据首、企业人员较低[3]。工人劳动强调大,主要属于体力劳动者,能量消耗大,不易肥胖;公务员主要为脑力劳动者,能量消耗较小。随着劳动强度的增加,超重和肥胖患病率都呈下降趋势。
2.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预防肥胖发生及减肥的主要因素。一方面体育锻炼增加能量消耗,其次体育锻炼还能对抗肥胖基因,减弱肥胖基因的遗传效应而达到控制肥胖的目的[4]。
3.生活习惯 包括吸烟、饮酒、作息规律等。吸烟有害健康,与多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吸烟人群超重肥胖患病风险高于非吸烟人群,且吸烟时间越长,肥胖的患病风险越高。饮酒与肥胖呈正相关,啤酒肚就是最好的佐证。可能因为一方面酒精能够提供热能,另一方面,饮酒会促进更多高能量食物的摄入。但适量的饮酒可降低肥胖的患病风险。这与酒其他方面的作用有关。
四、社会精神因素
心理社会应激状态有可能引起肥胖。肥胖者除具有以上因素影响,还往往具有心理的异常。随着学习、工作、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部分缓解压力的方式就选择为暴饮暴食,导致肥胖。具有抑郁、自卑、自闭等症状的人群更是容易封闭自己,膳食的增加加上活动的减少,也容易肥胖。
参考文献
[1]世界卫生组织.肥胖和超重实况报道[EB/OL]. http://www.bjyouth.com.cn/Bqb/ 20000412/GB/4216%5ED0412B1401. Htm.
[2]唐宁,严提珍,黄际卫.肥胖易患基因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6,22(1):23-26.
[3]赵芳红,李英华,刘敏等.北京市3类职业人群超重肥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14,30(3):202-207.
[3]Reddon H, Gerstein HC, Engert JC etal.Physical activity and genetic predisposition to obesity in a multiethnic longitudinal study.Sci Rep. 2016;6:18672.doi: 10.1038/srep18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