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平和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ci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年前,儿子中考如愿考入名校,一家人欢欢喜喜开启闽北快乐之行。提到是否到和平古镇探访,邵武友人自觉没什么看头,于是就这样和古镇轻轻错过。
  端午节顶着烈日,我们再次驱车莅临闽北,这一次,一行终于如愿走进心仪已久的和平古镇。
  关于古镇的想象和向往,或黛瓦白墙、曲径流水;或青石幽巷、水墨丹青……途中我们曾顺路探访永安贡川古镇,除了近一公里的古城墙完好无损遗存外,古镇其他老建筑已拆得面目全非。心中存着疑虑,和平古镇保存可好?
  午后到达古镇,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庄重的南门礁楼。就近取材,鹅卵石构筑成固若金汤的城墙,拱形石城门据守要道。历史上,经由“愁思岭”古隘道入闽出闽,此楼是必经之地。
  马蹄声声、人来人往的景象不再,宁静平和已成为古镇的常态。人们总是向往远足,追逐的不仅是诗与远方,更多的是寻找一份内心的平和。
  岁月流逝,斑驳了石板小路;繁华落尽,宁静了山中古镇。我们放轻放慢步伐,生怕干扰了古镇的安宁,汗流浃背也挡不住一行寻味在古镇,寻找心灵平和的步伐。
  砖砌墙,石板和鹅卵石筑巷,依屋而铺,巷巷相连,最窄的小巷仅容一人通过,构成“一线天”巷道独特景观。高屋窄巷,曲径通幽,“人在屋中居,巷在屋外连”,人行其间,我心平和。
  “一块豆腐百年酵,一口咬下味百年”。古镇的美食豆腐与古镇的历史一样悠久,“以游成浆”与寻常百姓家盐卤及石膏豆腐迥异,成为古镇的非遗特产。唯有美食不可错过,一行迫不及待品偿几块“和平黄氏游浆豆腐坊”新鲜出炉的豆腐,鲜韧可口,唇齿回香,不枉诗“温柔玉板满盘鲜,扑入油花唱又颠。金甲披身香四溢,千烹万煮总缠绵。”所赞。
  踩着古镇的青石小路,仿佛走在历史的经纬线上,抬头冷不防就撞见一幢“大夫第”。这里有廖氏、赵氏、黄氏和李氏大夫第,“岁进士”牌坊及进士巷,书写着李氏“一门三进士”的无上光荣,浓郁的古镇书香氛围,令人叹为观止。
  历史上,和平古镇文化教育发达,求学氛围浓厚,文风炽盛,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英才人杰,成为邵南人才的摇篮。
  这一切与和平书院和它的创办者黄峭公息息相关。
  五代后唐工部侍郎黄峭公晚年辞官归隐故乡,他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一手创办“和平书院”,这也是邵武历史上最早的书院。黄峭公同时敦聘鸿儒名师,诱诲后进,孜孜不倦培养和平及附近学子。
  地处交通要塞的和平古镇,不以商贾繁华而荒废教育,反因“读书人多,人才出众而著称于世,学风蔚然的古镇,重教结出缕缕硕果,历代英才层出不穷。宋代大理丞黄通、司农卿黄伸、榜眼龙阁侍制上官均、元代国史编修、文学家黄清老等,这些文人墨客,踏着和平的石板路走出去,成就一番不凡事业。
  书院前的方井,井水充沛,伸手可及。孩童们从书院中走出来,愉快嬉戏其中。如今,“和平书院”的一脉书香依旧久久氤氲在乡民的衣袖间,重教乐学之风持续浸润着莘莘学子,古镇的文化积淀愈发历久弥香。
  “九曲十三弯”的古镇街巷,宛如一条腾空欲飞的青龙穿梭其间。我们继续平和走在古镇的小巷里,渐渐迷失在深邃的历史中。“古朴、幽静的小巷蜿蜒在高墙间,却又处处蕴涵着勃勃生机。诚如诗:“壁剪裁天地,地幽碧落奇。巷深苔藓盛,天小白云稀。”所赞。
  登上古镇最高的房屋顶上俯视,一座座古屋,黑瓦青砖,错落有致,一排排商铺,鳞次栉比。数百年前车水马龙、攮攮人潮的喧嚣已成过往云烟,更多时候,古镇是宁静平和的。
  与贡川古镇相比,和平古镇无疑是幸运的,它完好无损的保存原貌。中国古建筑学泰斗、清华大学陈志华教授评价说:“和平镇保留如此完整的古街区,全国少见,堪称‘福建第一街’”。岁月不紧不慢地流淌着,和平古镇平和宁静地迎送着每个日出日落,聆听着那些熟悉又陌生的脚步声……
  邵武友人又打来电话,关切询问:“和平古镇之行感觉怎样?会不会很失望啊?”。一行异口同声答曰:“和平古镇真的很棒!”。
  回程路上,情不自禁吟唱一首宋代上官彦宗《骝狮嶺》诗:“远望轻云绝顶浮,泉声山色破牢愁。当年曾有幽栖客,坐对春风万壑流。”
  走过和平,我心平和。
  ——选自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小時候缺衣少吃,杏子没等黄了就被孩子们给下了。四月初八刚过,杏花也没落多久,满树的青杏挂满枝头,绿绿的,嫩嫩的,酸不溜溜的,孩子们就开始惦记它了。  那时的杏树也少,有的人家门前有一两株算是好人家了,杏子成了“奇珍异宝”,所以只要杏子挂了枝,主人家就特别留心,尤其是杏子快黄的时候,主人就会二十四小时看护,要么人睡在树下,要么把大黄狗拴在树旁。记得小学上学时路过村里一家人家,我们管主人叫贵成叔,他是
期刊
一个人的梦想决定着他飞行高度与飞得有多远。在陕北大地有一位一直为人生梦想努力追逐的人,他就是我的老师——黄瑾先生。  他是一位为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的人,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拼搏了大半辈子的人,他也是一位特别宽厚善良的一个人。他像一支火红的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教育是事关千家万户的崇高伟业,是国家重要精神文化源泉。教育兴则国家兴,所以教育事业一直在国计民生中承载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十年树木,
期刊
碧绿的澜沧江,有一位美丽的傣家姑娘,手把一支劃船的小浆。船上载着胶农丰收的喜悦,载着姑娘甜美的希望;有一个壮实的汉家小伙,一头潜进水里二十多米远,手上举出小鱼儿,嘴里哼着傣语曲,随着姑娘的船儿漂游到江岸。这一幕就像电影,就像散文诗歌描写的那样。  姑娘名叫小草阿雅,生长在百业兴旺的曼兰小寨,竹楼两边是月光下的凤尾竹,不时流畅她头插孔雀羽毛唱着的歌。楼前茶山翡翠,原始森林野象谷,千年古韵橄榄坝;楼后
期刊
夏至前,回了趟乡下老家,一个北方偏僻的小镇,东西横竖一条街,任意方向走,没几步,都是农田。我生长在这里,熟悉这的一切,这儿没有燥热的晚风,没有映满霓虹灯的酒杯,这里的一切都是是安静的,沉默的,清凉的。  从天微微亮开始,田野在黎明时的静谧中就保持着一分清凉,草木葱茏湿润,鱼白东方的云暧昧不明,不知今天是雨是晴。几声鸡鸣打破疑惑也打破了村落的安静,父辈们匆匆吃过早饭,点点星光下,二舅顺着门前几条弯弯
期刊
在游圣徐霞客登过泰山的齐鲁大地上,于五岳之首东岳泰山的西北二百公里处,有一个已两千多年的历史古镇——清平镇,位于鲁西北高唐县西南部的黄河故道。  早就听说清平有一处世外桃源。阳春三月,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有幸游览了这个世外桃源的所在地——清平生态公园。细雨纷飞,怀着丝丝缕缕的春意坐上了车,思绪不由地随着车轮启动起来,春暖人间桃花开,朵朵妩媚惹人爱。那些光影中留存的古朴画面,也许会为我们拼接起一个风
期刊
位于即墨城东二十里处,有一村庄,名叫前麦泊,是我生长的地方。  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村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平房焕然一新,小楼也拔地而起。最让人们高兴的是村里漫坡遍野的果园,培育了蜜桃、油桃、苹果等等,这些果子也成为了我们村一张甜美的名片。  我特别喜欢在满园桃花盛开的时候,置身在园中,或行走在园间的小路上。待到春风吹来,满园桃花就如仙女。一片片白色、黄色、粉红色的裙纱,随风起舞,婀娜多姿。  
期刊
春节后很想去看看家乡山东昌乐县南端新建成的汶河大桥,却被突如其来的疫情阻挡了。  自从2018年夏季“魔蝎”和“温比亚”两股台风携手而来、叠加袭击,汹涌澎湃的洪水像猛兽一般,把我县南部已建成18年的汶河平原大桥轰然冲垮。大桥逝去,也带走了两岸的人们说不尽的乡色、乡事,道不完的乡情、乡愁。一时,不少喝着汶河水长大的文人墨客大发感慨,或撰文,或吟诗,抒发伤感……令人欣喜的是,沒过多久,便有一座临时钢栈
期刊
家楼下有一个公园,专门为铁路职工提供休闲娱乐,当地人称它“铁路公园”。公园面积不大,设施倒是齐全,公园里里有树、草、假山和小桥。一个低矮的职工之家,破旧的和公园整体不协调,老人们倒是喜欢,里面打扑克,外面晒太阳。由于小桥下面没有水,假山上没有猴子,公园倒是冷清。除了老人在里面散步聊天,偶尔有淘气的孩子去荡秋千,爬上假山。后来,公园管委会把假山也围了起来,假山成了不能玩的假山,公园,孩子也很少去了。
期刊
到底是四月了,人间光与影如诗如歌:熏风柔柔,渲染了春的暖意;花红艳艳,装点了春的明媚;飞红片片,花香沁满了陌上;微雨落花,惹了多少轻愁。  四月的日子,像一个矜持娇羞的少女,拖着绣满各色花朵的长裙,迈着细碎温润的脚步从远方摇摇走来。当你笑颜逐开,准备走近她时,她又羞怯地抽身后退;让你心生卑微之意,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词汇来般配她的美。  正是因了这份矜持的娇美吧,历来文人雅士总是挥毫泼墨,毫不吝啬地对
期刊
微光一瞬,华表万年。当我翻阅起那厚重的党史时,不禁感慨万千,心中光辉熠熠,眼前浮现出先辈们为党的事业艰苦奋斗的一幕幕……  你瞧,那南湖上的一叶扁舟,悄然承载着数百年后坚韧而宏伟的中国力量,历史为此改写,华夏儿女为此而生生不息;你聽,那响彻云霄的枪声,在黑夜里照亮了党的旗帜,燃烧着无数共产党员的热血青春。党的革命号角被我们伟大的共产党所吹响。  血染河山,枪林弹雨,漫漫长征路,茫茫大雪山。多少个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