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需求,因此,改变传统模式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以农村学校学生社团活动中如何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诗文阅读为例,分析了二十四节气诗文阅读活动中要做的准备,论述了二十四节气主题诗文阅读活动对教师的启示。
【关键词】朗诵;二十四节气;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课题: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农村学校学生社团活动中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诗文阅读活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317。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227-02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反应了一年中天气和气候的变化,是农民把握耕种时节的重要依据。在农村学校社团中开展“二十四节气”主体诗文阅读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帮助学生将课文与实践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开展“二十四节气”主体诗文阅读活动,教师可以得到一些启发,进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一、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与含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古代的时候,我国农事的耕种主要根据太阳的变化进行,春秋时期,确定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这几个节气,战国后期,又划分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几个节气,直到秦汉后期,才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概念,邓小平制定的《太初历》,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并将其订于历法中。二十四节气及其时期如图1所示。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节气的命名反应了相应的气候变化。例如立春表示春季开始,小满表示麦类饱满,白露表示天气转凉,小雪表示开始下雪。熟记二十四节气歌,并掌握每个节气代表的气候特征,能够为农事活动提供依据,为人们的温饱提供保障。
二、农村学校社团活动中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诗文阅读的策略
1.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
在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诗文阅读活动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是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到来的标志。雨水表示降雨逐渐增多,惊蛰时节气温回升,春雷乍动,清明有空气清新明洁之意。小满表示庄稼灌浆饱满,大满表示庄稼逐渐成熟。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小暑、大暑、处暑是炎热的意思。白露之后气温开始下降,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寒露则表示气温更低,霜降代表天气转冷,小雪和大雪表示开始下雪,小寒表示气温进一步降低,大寒表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来临了。
教师可以结合节气中产生的谚语、民俗活动等帮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例如迎春的时候人们会举行“竖鸡蛋”、“鞭牛”等仪式,谷雨时节有“谷雨牡丹花开”传说;夏季的谚语有很多,例如“绿树浓郁,草木繁茂,太阳高照”,这表明了夏季天气炎热,庄稼生产较快。
2.理解二十四节气承载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
二十四節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承载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引导理解二十四节气承载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进而理解诗歌中表达的精神情感。
例如冬至的时候,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冬至时吃馄饨的说法来自汉朝时期,匈奴经常骚扰我朝边境,百姓对匈奴部落中“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恨之入骨,便用肉馅包成角儿,取名“馄饨”,以祈求平息战乱,天下太平。这一习俗逐渐延续下来,预示着幸福美满,健康平安。
通过给学生将民俗故事,让学生了解到每种风俗的背后,都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承担着人们希望的载体,同时也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载体。
3.掌握诗文曲赋中的二十四节气
掌握诗文曲赋中的二十四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主题诗文阅读活动成功的关键。学生应不断挖掘包含二十四节气的诗歌,深入理解诗歌中包含的内容,与作者思想产生共鸣,进而在朗诵过程中饱含感情,提高“二十四节气”主题诗文阅读活动的质量。
例如《观刈麦》,这首诗出自白居易之手,“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这几句诗详细描述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学生应理解诗人借助节气表达的情感,在朗读过程中读出诗人的愧疚和讽刺。
三、该活动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文化,直接讲解学生可能很难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朗诵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二十四节气的内容,深入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多组织几次朗读活动,进而改善沉闷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虽然学生大多是农村出身,但是其对于农业知识的了解并不多,通过进行“二十四节气”主体诗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农业知识,提高学生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与人们生活贴近的课文,组织阅读活动,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农村学校学生社团活动中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诗文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和含义,通过朗读,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多组织阅读活动,促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欧阳婷.二十四节气引入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可行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2]尚超,周红.浅谈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及文化传承[J].大众文艺,2015,(07):269.
[3]王荣荣.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行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关键词】朗诵;二十四节气;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课题: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名称:农村学校学生社团活动中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诗文阅读活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7]GHB1317。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5-0227-02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反应了一年中天气和气候的变化,是农民把握耕种时节的重要依据。在农村学校社团中开展“二十四节气”主体诗文阅读活动,能够提高学生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帮助学生将课文与实践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同时,通过开展“二十四节气”主体诗文阅读活动,教师可以得到一些启发,进而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一、二十四节气的由来与含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经济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古代的时候,我国农事的耕种主要根据太阳的变化进行,春秋时期,确定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这几个节气,战国后期,又划分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几个节气,直到秦汉后期,才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概念,邓小平制定的《太初历》,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并将其订于历法中。二十四节气及其时期如图1所示。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节气的命名反应了相应的气候变化。例如立春表示春季开始,小满表示麦类饱满,白露表示天气转凉,小雪表示开始下雪。熟记二十四节气歌,并掌握每个节气代表的气候特征,能够为农事活动提供依据,为人们的温饱提供保障。
二、农村学校社团活动中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诗文阅读的策略
1.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
在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诗文阅读活动之前,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分别是春天、夏天、秋天和冬天到来的标志。雨水表示降雨逐渐增多,惊蛰时节气温回升,春雷乍动,清明有空气清新明洁之意。小满表示庄稼灌浆饱满,大满表示庄稼逐渐成熟。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小暑、大暑、处暑是炎热的意思。白露之后气温开始下降,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寒露则表示气温更低,霜降代表天气转冷,小雪和大雪表示开始下雪,小寒表示气温进一步降低,大寒表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来临了。
教师可以结合节气中产生的谚语、民俗活动等帮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例如迎春的时候人们会举行“竖鸡蛋”、“鞭牛”等仪式,谷雨时节有“谷雨牡丹花开”传说;夏季的谚语有很多,例如“绿树浓郁,草木繁茂,太阳高照”,这表明了夏季天气炎热,庄稼生产较快。
2.理解二十四节气承载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
二十四節气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承载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引导理解二十四节气承载的中国传统精神文化,进而理解诗歌中表达的精神情感。
例如冬至的时候,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冬至时吃馄饨的说法来自汉朝时期,匈奴经常骚扰我朝边境,百姓对匈奴部落中“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恨之入骨,便用肉馅包成角儿,取名“馄饨”,以祈求平息战乱,天下太平。这一习俗逐渐延续下来,预示着幸福美满,健康平安。
通过给学生将民俗故事,让学生了解到每种风俗的背后,都包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以说,二十四节气是承担着人们希望的载体,同时也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文化的载体。
3.掌握诗文曲赋中的二十四节气
掌握诗文曲赋中的二十四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主题诗文阅读活动成功的关键。学生应不断挖掘包含二十四节气的诗歌,深入理解诗歌中包含的内容,与作者思想产生共鸣,进而在朗诵过程中饱含感情,提高“二十四节气”主题诗文阅读活动的质量。
例如《观刈麦》,这首诗出自白居易之手,“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垄黄。”,这几句诗详细描述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学生应理解诗人借助节气表达的情感,在朗读过程中读出诗人的愧疚和讽刺。
三、该活动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
首先,二十四节气是传统文化,直接讲解学生可能很难理解,教师可以通过组织朗诵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二十四节气的内容,深入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内涵。教师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多组织几次朗读活动,进而改善沉闷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虽然学生大多是农村出身,但是其对于农业知识的了解并不多,通过进行“二十四节气”主体诗文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农业知识,提高学生结合理论与实践的能力。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与人们生活贴近的课文,组织阅读活动,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农村学校学生社团活动中开展“二十四节气”主题诗文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和含义,通过朗读,促使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善传统教学模式,多组织阅读活动,促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欧阳婷.二十四节气引入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可行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2]尚超,周红.浅谈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及文化传承[J].大众文艺,2015,(07):269.
[3]王荣荣.二十四节气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行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