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主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将学生的注意力从课下吸引到课堂,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启下,采取多样化的手段使学生对将要讲述的内容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由此可以看出,导入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导入作用,从导入环节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 空间与图形 课堂导入
尽管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已经接触了图形内容,但这一阶段主要是直观图形,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即可对其有所了解的,但是到了初中阶段,图形正在由平面走向空间,这对于抽象思维能力有限的初中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每到开展空间与图形教学活动的时候,学生们常常是怨声载道,大呼难学,不愿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之外,还在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组织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除了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之外,别无它法。为了消除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畏惧心理,教师可以从导入环节入手,以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调动他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并以活动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此教学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组织空间与图形导入的时候,一般会将该内容分为概念学习和定理学习两部分,并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其导入。
一、空间与图形的概念导入
学生在小学阶段所接触的图形大多是直观图形,可以直接用描述性语言对其进行解说,到了初中阶段,学生所接触的图形极具抽象性,若还用描述性语言对其解说,学生在抽象思维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会始终处于云山雾绕之中,难以理解这些概念。假若教师在导入环节直接用语言对其进行描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由此,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教师需要从导入环节入手,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将学生引入到概念之中,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产生探究兴趣。
1.运用直观性教学材料
在初中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之初,学生所接触到的图形大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既然学生对于教材中抽象的图形难以产生“感应”,此时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一些具体例子引入课堂之中,使学生能在具体中感知抽象,加之,初中生已储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可以将此引入概念之中,利用生活来扩展教材中的概念外延,以此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概念的本质。以全等三角形为例,我在导入环节会先以一个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内容,“一个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内角?”然后向学生呈现不同的图形,如邮票、贺卡、五角星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分析这些图形有何共同之处。学生在直观的图形中可以发现有些图形是可以重合的,此时我趁机将全等形引入其中,“大家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吗?”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根据图形的重合答出何为全等形。接着我要求学生用纸折出两个一样的三角形,并要求学生思考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结合全等形的概念获知,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最后在整体探究何为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我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从对应角、边的特点来探究全等三角形。如此,學生可以逐步探清何为全等三角形,并对全等三角形有何特点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信息化成为现代教育的风向标,在组织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除了利用“黑板 粉笔”的方式之外,还要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此使学生在直观生动的画面中产生新知探究欲望。以点、线、面为例,看看如何在导入环节运用多媒体。我在上课之初会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多种多样的建筑物,并引导学生在这些建筑物中寻找自己熟悉的几何图形,学生在认真观察中会发现线段、三角形、点等,然后引导学生在直观的图像中思考什么是点、线、面。采取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直观的图像中自主发现所要学习的内容,并借此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使他们在视觉观察中自主抽象出点、线、面的含义。
二、空间与图形的定理导入
公式、定理可以说是进行几何图形学习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学生解决几合图形问题的基础。抽象的且极具逻辑性的定理内容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大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在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定理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此可以提高学生的定理学习质量。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为例,我在教学之初会向学生提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一问题。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了三角形这一问题,他们自然会回答出180°。但是到底是如何获得这一定理他们却无从可知。此时,我会引导学生利用纸板、剪刀来动手操作,在剪、拼的过程中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学生将三角形的两个角减下来,与第三个角的顶点为定点,将三个角拼在一起,获得一个平角。如下图:
如此,学生在已知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上,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对其来源进行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体验中可以经历三角形内角和的生成过程,如此不仅可以削弱他们对几何图形学习的畏惧心理,还可以加深他们对该定理的理解,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引导下,可以灵活地对其进行运用。
总之,在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导入环节,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导入概念和定理,使学生能在上课之初就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缓解学生畏惧几何图形的心理,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白瑞媛.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 任雅媛.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引入的实践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2015.
(作者单位: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南校区)
【关键词】初中数学 空间与图形 课堂导入
尽管在小学阶段学生就已经接触了图形内容,但这一阶段主要是直观图形,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即可对其有所了解的,但是到了初中阶段,图形正在由平面走向空间,这对于抽象思维能力有限的初中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每到开展空间与图形教学活动的时候,学生们常常是怨声载道,大呼难学,不愿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之外,还在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组织这一教学内容的时候除了按照教材内容照本宣科之外,别无它法。为了消除学生对空间与图形的畏惧心理,教师可以从导入环节入手,以生动有趣的活动来调动他们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并以活动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如此教学方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组织空间与图形导入的时候,一般会将该内容分为概念学习和定理学习两部分,并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其导入。
一、空间与图形的概念导入
学生在小学阶段所接触的图形大多是直观图形,可以直接用描述性语言对其进行解说,到了初中阶段,学生所接触的图形极具抽象性,若还用描述性语言对其解说,学生在抽象思维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会始终处于云山雾绕之中,难以理解这些概念。假若教师在导入环节直接用语言对其进行描述,整节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由此,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教师需要从导入环节入手,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将学生引入到概念之中,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产生探究兴趣。
1.运用直观性教学材料
在初中阶段空间与图形教学之初,学生所接触到的图形大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既然学生对于教材中抽象的图形难以产生“感应”,此时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一些具体例子引入课堂之中,使学生能在具体中感知抽象,加之,初中生已储备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们可以将此引入概念之中,利用生活来扩展教材中的概念外延,以此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概念的本质。以全等三角形为例,我在导入环节会先以一个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内容,“一个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内角?”然后向学生呈现不同的图形,如邮票、贺卡、五角星等,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分析这些图形有何共同之处。学生在直观的图形中可以发现有些图形是可以重合的,此时我趁机将全等形引入其中,“大家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吗?”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根据图形的重合答出何为全等形。接着我要求学生用纸折出两个一样的三角形,并要求学生思考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在动手操作中学生结合全等形的概念获知,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最后在整体探究何为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我引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从对应角、边的特点来探究全等三角形。如此,學生可以逐步探清何为全等三角形,并对全等三角形有何特点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2.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信息化成为现代教育的风向标,在组织初中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除了利用“黑板 粉笔”的方式之外,还要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此使学生在直观生动的画面中产生新知探究欲望。以点、线、面为例,看看如何在导入环节运用多媒体。我在上课之初会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多种多样的建筑物,并引导学生在这些建筑物中寻找自己熟悉的几何图形,学生在认真观察中会发现线段、三角形、点等,然后引导学生在直观的图像中思考什么是点、线、面。采取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直观的图像中自主发现所要学习的内容,并借此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使他们在视觉观察中自主抽象出点、线、面的含义。
二、空间与图形的定理导入
公式、定理可以说是进行几何图形学习的理论依据,同时也是学生解决几合图形问题的基础。抽象的且极具逻辑性的定理内容学习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大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在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定理探究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此可以提高学生的定理学习质量。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为例,我在教学之初会向学生提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一问题。由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了三角形这一问题,他们自然会回答出180°。但是到底是如何获得这一定理他们却无从可知。此时,我会引导学生利用纸板、剪刀来动手操作,在剪、拼的过程中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有的学生将三角形的两个角减下来,与第三个角的顶点为定点,将三个角拼在一起,获得一个平角。如下图:
如此,学生在已知三角形内角和的基础上,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对其来源进行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体验中可以经历三角形内角和的生成过程,如此不仅可以削弱他们对几何图形学习的畏惧心理,还可以加深他们对该定理的理解,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引导下,可以灵活地对其进行运用。
总之,在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导入环节,教师要采取多样化的手段导入概念和定理,使学生能在上课之初就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缓解学生畏惧几何图形的心理,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白瑞媛.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2] 任雅媛.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引入的实践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2015.
(作者单位:银川唐徕回民中学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