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各地普遍运用多媒体等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历史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通过本人对学生的调查显示,历史学习依然枯燥乏味,课堂氛围仍旧死气沉沉。那么如何改进历史教学方法,展现历史教学的魅力呢?先将自己的一点认识呈现出来,以求教于大家,请不吝赐教。
一、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我们知道,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但历史总是在变化中前进的,它总会留下一些痕迹和历史本身不变的基因。本人教学中,经常讲到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比如:涉故台、闵子祠等一些历史遗迹,历史典故和文化名人,地域风俗,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发生过,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由于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又是过去的东西,学生很陌生,又过分的依赖老师和课本,缺乏参与性,加之没有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历史教学变成了理论的说教和单纯的讲解模式,学生能记住和了解多少,就不得而知了。虽然多媒体的出现对这种现象有了较好的改观,解决了教学中历史知识的乏味问题,但这一切的前提仍然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文献、历史细节的揭密,让历史学习的信息量空前增加,教师和学生在搭建自己的知识网络中,知识点及知识储备越来越多,很多领域不断向纵深拓展,知识的结构性也不断完善,为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使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更加细致与深刻,如此博大浩瀚的历史资源呈现在面前,能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惊喜,我们拭目以待。记得本人年轻时学习历史,老师在黑板上挂上一幅图,一支粉笔写下要点,然后用程序化的语言半读半解,我们看到和读到的只是历史的躯壳,而对历史的真相和细节,我们想都没有想到,只是背下程序化的段落应付考试而已。
时移世易,当现代教学的理念让我们越来越明白学生主体性的时候,我们教师能做到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思维,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品味教材,认真查阅资料,逐步完善学科知识系统,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此时我们还要于无声无息地引导、点化学生,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来观察并分析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过去由于条件艰苦,我们不能轻易否定和丢掉传统,因为传统也有着许多好的实用的经验,包含着前辈的智慧,我们只能在继承和发展上多下功夫。
三、简化历史、梳理内容,使之有序化、系统化
在日常历史教学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本人十分重视对历史相关材料的收集和选取,把教会学生怎样去看历史规律,如何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历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是发展的,变化的永远是现象,但历史的规律是始终不会改变的,它只会周而复始。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讨论中,让学生学会概括归纳,使各类知识实现有序化、系统化的呈现,不断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所谓的重点和非重点内容,我一贯认为这个是变化的,我们要认识到历史的全貌,它有整体性也有多样性,但针对教材中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内容,我们均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去教与学,学会理出线索,疏通内容,用不同的方法把握其要点。
四、制作一个清晰的具有专题知识框架的课件
一份优秀的课件,会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变得清晰明朗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本人非常注意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在获取史料的过程中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同时对史料进行筛选、分析、推论和总结,在对信息不断地收集整理过程中,认识历史规律和历史的必然。本人也相信他们将来也会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更多的历史问题。
五、素质教育与交流式学习法
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是我们的教育宗旨,不偏离课程标准,重点在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实现结构化、系统化。本人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之间进行不断地学习讨论,教师要因势利导,同时紧扣主题,不断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点化总结工作,一定要善于鼓励和表扬有新思想、新观点、发言质量较高和进步较快的学生,特别是那些不囿于传统观念,对我们的思想和认识都是提升性的发言。好的习惯,会让学生受用终生,长时间的坚持一定会对他们的历史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他们的历史观念加强了,他们的学习方法也会给他们带来更深刻的记忆,更会为他们的人生指点迷津。
众所周知,好的学习手段、生动的描述、故乡文化的熏陶,同时,这一切更离不开一个环节——学习动力,这是能否学好历史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本人还搜集了一些典型的材料,用来培养学生树立较高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他们学习和钻研知识就有了更多的自觉性。
以上是本人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心得,诚恳地希望同行和专家们的指点,我想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把历史教学工作搞好,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彰往察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胸怀祖国,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历史是不变的,它总是静静的躺在那里,等待着后人来认知。近年来,随着史学家研究视野的开阔和空间上的进一步扩张,并呈现多层次、多角度的局面,不仅对历史问题综合研究,同时也进行微观探析,作为现在的历史老师,要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要突破一些应试教育的思维,真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第五中学)
一、注重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我们知道,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但历史总是在变化中前进的,它总会留下一些痕迹和历史本身不变的基因。本人教学中,经常讲到所在地域的历史文化。比如:涉故台、闵子祠等一些历史遗迹,历史典故和文化名人,地域风俗,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发生过,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热爱家乡、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由于历史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又是过去的东西,学生很陌生,又过分的依赖老师和课本,缺乏参与性,加之没有兴趣,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枯燥乏味,历史教学变成了理论的说教和单纯的讲解模式,学生能记住和了解多少,就不得而知了。虽然多媒体的出现对这种现象有了较好的改观,解决了教学中历史知识的乏味问题,但这一切的前提仍然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各种载体,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文献、历史细节的揭密,让历史学习的信息量空前增加,教师和学生在搭建自己的知识网络中,知识点及知识储备越来越多,很多领域不断向纵深拓展,知识的结构性也不断完善,为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也使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更加细致与深刻,如此博大浩瀚的历史资源呈现在面前,能给他们带来怎样的惊喜,我们拭目以待。记得本人年轻时学习历史,老师在黑板上挂上一幅图,一支粉笔写下要点,然后用程序化的语言半读半解,我们看到和读到的只是历史的躯壳,而对历史的真相和细节,我们想都没有想到,只是背下程序化的段落应付考试而已。
时移世易,当现代教学的理念让我们越来越明白学生主体性的时候,我们教师能做到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思维,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品味教材,认真查阅资料,逐步完善学科知识系统,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此时我们还要于无声无息地引导、点化学生,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来观察并分析问题。
在历史教学中,过去由于条件艰苦,我们不能轻易否定和丢掉传统,因为传统也有着许多好的实用的经验,包含着前辈的智慧,我们只能在继承和发展上多下功夫。
三、简化历史、梳理内容,使之有序化、系统化
在日常历史教学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本人十分重视对历史相关材料的收集和选取,把教会学生怎样去看历史规律,如何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历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历史是发展的,变化的永远是现象,但历史的规律是始终不会改变的,它只会周而复始。在对教材内容的学习讨论中,让学生学会概括归纳,使各类知识实现有序化、系统化的呈现,不断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所谓的重点和非重点内容,我一贯认为这个是变化的,我们要认识到历史的全貌,它有整体性也有多样性,但针对教材中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内容,我们均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去教与学,学会理出线索,疏通内容,用不同的方法把握其要点。
四、制作一个清晰的具有专题知识框架的课件
一份优秀的课件,会使复杂而抽象的知识变得清晰明朗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本人非常注意鼓励学生参与,让学生在获取史料的过程中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同时对史料进行筛选、分析、推论和总结,在对信息不断地收集整理过程中,认识历史规律和历史的必然。本人也相信他们将来也会用这样的方法去解决更多的历史问题。
五、素质教育与交流式学习法
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是我们的教育宗旨,不偏离课程标准,重点在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实现结构化、系统化。本人认为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开启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之间进行不断地学习讨论,教师要因势利导,同时紧扣主题,不断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点化总结工作,一定要善于鼓励和表扬有新思想、新观点、发言质量较高和进步较快的学生,特别是那些不囿于传统观念,对我们的思想和认识都是提升性的发言。好的习惯,会让学生受用终生,长时间的坚持一定会对他们的历史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同时他们的历史观念加强了,他们的学习方法也会给他们带来更深刻的记忆,更会为他们的人生指点迷津。
众所周知,好的学习手段、生动的描述、故乡文化的熏陶,同时,这一切更离不开一个环节——学习动力,这是能否学好历史的关键。所以,在教学中,本人还搜集了一些典型的材料,用来培养学生树立较高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他们学习和钻研知识就有了更多的自觉性。
以上是本人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心得,诚恳地希望同行和专家们的指点,我想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把历史教学工作搞好,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彰往察来,激发他们热爱家乡,胸怀祖国,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历史是不变的,它总是静静的躺在那里,等待着后人来认知。近年来,随着史学家研究视野的开阔和空间上的进一步扩张,并呈现多层次、多角度的局面,不仅对历史问题综合研究,同时也进行微观探析,作为现在的历史老师,要有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储备。同时要突破一些应试教育的思维,真正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