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感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质,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数感来自数学活动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活动。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沉淀的过程、积累的过程。我们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进行充分的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发展学生的数感。
一、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种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他们的思维在认知活动中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这种思维特点进行教学,以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历、体验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整数、小数、分数等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如果象传统教法那样,把概念灌输给学生,就割裂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那么在学生的头脑中,这些概念只是一种符号,使知识失去了其真实的生活意义。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地感知、充分地体验,再加以适当的抽象概括,避免产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现象。
二、在表达与交流中培养学生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受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
让学生学会倾听,从别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一种交流。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测量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出了花坛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学生先用测出一块砖的长度;有的学生先测出一米长的绳子,再1米1米地量;还有的学生使用步测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同时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三、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例如,在一节实践课中,我创设情境,如:春天来了,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呢?“春游”。学生齐声回答。在组织春游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或者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很多问题,有租车问题,有购票问题;有计算油耗量的问题;有根据路程与速度估算时间的问题;有设计路线的问题;学生从多角度考虑,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学生们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并不断构建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生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了数感。
四、在比较中培养学生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如:我在进行大数目的估算时,先让学生试着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一把瓜子有多少颗?全校学生有多少名……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同时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在这样的估算运算中,学生的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从而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与小数感知大数,以及辩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就会有所提高。
(作者联通:564400贵州省余庆县箐口学校)
一、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种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他们的思维在认知活动中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这种思维特点进行教学,以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历、体验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建立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
在小学阶段,学生要学习整数、小数、分数等概念,本身是抽象的,如果象传统教法那样,把概念灌输给学生,就割裂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那么在学生的头脑中,这些概念只是一种符号,使知识失去了其真实的生活意义。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把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地感知、充分地体验,再加以适当的抽象概括,避免产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现象。
二、在表达与交流中培养学生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受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
让学生学会倾听,从别人对某些数量的描述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是一种交流。例如,在实际测量中,我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测量长方形花坛的长和宽,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测出了花坛的长和宽。在课堂交流的时候展示了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有的学生直接用卷尺量;有的学生先用测出一块砖的长度;有的学生先测出一米长的绳子,再1米1米地量;还有的学生使用步测的方法。在交流中,大家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进行交流,同时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从不同角度感知一定的长度,发展了距离感,也增进了数感。
三、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数感还要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起联系。要使学生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从一个复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数感,同时也使具备的数感得到了强化。例如,在一节实践课中,我创设情境,如:春天来了,同学们最想做的是什么事情呢?“春游”。学生齐声回答。在组织春游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哪些问题呢?或者你能用数学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同学们纷纷想出了很多问题,有租车问题,有购票问题;有计算油耗量的问题;有根据路程与速度估算时间的问题;有设计路线的问题;学生从多角度考虑,设计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自己设计的方案的合理性做出了解释。学生们解决问题时,运用了自己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细致周到地考虑到了每个方面。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完善自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并不断构建对社会生活及知识本身新的意义,使学生与真实的实践有效地联系起来,强化了数感。
四、在比较中培养学生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如:我在进行大数目的估算时,先让学生试着估算一下一页报纸上有多少个字?一摞纸有多少张?一把瓜子有多少颗?全校学生有多少名……学生在估算时很少有人会凭空估计,大多数学生都能把要估算的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数出其中的一份是多少,再看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同时也了解了大数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在这样的估算运算中,学生的估算能力逐渐提高,能够见到生活中的事物,很快和数建立起联系,从而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与小数感知大数,以及辩证地看待一个数,从而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总之,培养学生数感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体验现实,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决问题,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数感的建立发展和强化,学生的整体数学素质就会有所提高。
(作者联通:564400贵州省余庆县箐口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