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从有人类社会,就产生了人与地球如何和睦相处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被迫重新审现自己的经济行为,正视人地关系。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 多角度思考 我们共同的未来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既是人们今天对以往行为进行反思的结果,也是对未来发展前途的探索。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对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从政治学科角度作如下思考。
一、从哲学常识角度看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有限,且底子薄,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必须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九五”期间,我国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为指导。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把按客观规律办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可以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把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发展,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坚持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密切联系,能不能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5.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加大对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力度,因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的发展中我们已认识到,必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6.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从而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二、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1.体现了国家职能及重要意义的观点。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家为了有效地发展经济,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充分体现了政治常识里我国的国家职能中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之一,保护公共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资源浪费、环境恶劣的现状,而且也会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为顺利实现现代化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保证。
2.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的观点。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全党同志都要从坚持党的宗旨的高度来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问题,都要把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义不容辞地完成好。
三、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
1.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观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特点。而要体现这一本质,实现这一任务,就必须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2.体现了市场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间的关系。市场经济虽然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特征,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它有其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它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缺陷。正因为市场经济有这些弱点和缺陷,就必然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现在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鉴于此,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目的就是要促进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为顺利实现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之,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应负起对地球、对未来的责任。让我们共同行动,为保护、美化自己的家园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胡欣 范卫国 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3,12,2。
[2]谭立明 解决西部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J].环境保护,2000年,第10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 多角度思考 我们共同的未来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既是人们今天对以往行为进行反思的结果,也是对未来发展前途的探索。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它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了一个复合系统。对于可持续发展问题,可从政治学科角度作如下思考。
一、从哲学常识角度看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资源有限,且底子薄,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因此,必须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九五”期间,我国以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为指导。探索出一条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把按客观规律办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人们可以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造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把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促进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发展,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4.坚持联系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密切联系,能不能坚持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安全,关系到我国人民生活的质量,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
5.坚持实践和认识的统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并且加大对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管理和保护力度,因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的发展中我们已认识到,必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6.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从而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二、从政治常识角度分析
1.体现了国家职能及重要意义的观点。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国家为了有效地发展经济,也为了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制定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这充分体现了政治常识里我国的国家职能中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之一,保护公共环境,保持生态平衡。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将有利于改善我国的资源浪费、环境恶劣的现状,而且也会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足发展,为顺利实现现代化提供一个强有力的保证。
2.体现了党的根本宗旨的观点。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党的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全党同志都要从坚持党的宗旨的高度来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问题,都要把保护环境、爱护环境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义不容辞地完成好。
三、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
1.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观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特点。而要体现这一本质,实现这一任务,就必须要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同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2.体现了市场经济与国家宏观调控间的关系。市场经济虽然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特征,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它有其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它有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的缺陷。正因为市场经济有这些弱点和缺陷,就必然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现在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鉴于此,国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目的就是要促进经济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为顺利实现现代化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之,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应负起对地球、对未来的责任。让我们共同行动,为保护、美化自己的家园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胡欣 范卫国 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3,12,2。
[2]谭立明 解决西部开发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J].环境保护,200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