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与数学技能水平通常都不相称,数学阅读是学生将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相互转化的过程。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对提高学生数学的理解能力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良好的阅读理解习惯通常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 数学阅读 习惯培养 理解能力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对语言的学习却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很多时候缺乏的并不是对知识的掌握,而是根本就没看清楚解题要求,对解题的要求缺少深刻的理解。因此,在数学学习中,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首先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一、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兴趣的引领。数学语言的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认真细致,读写结合,提取蕴含的有用信息,还需积极思维的参与。所以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动力。
在众多学科中,数学较单调、乏味,为使课堂变活跃、生动,教学中我努力让语言的表达生动形象且带有强烈感情。对于学生的发言,我在评价中注意鼓励措辞和赞扬语气。比如:“你回答得很完整!”“你说得真好!”“你读得真棒。”一个个小伙伴都洋溢着小脸蛋,他们羡慕的眼神告诉我他们爱这样的“表扬”。同时我也尽力做到抑扬顿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重视课前预习,提高阅读学习效率
课前预习能提高学生独自学习新知的能力,在课上带着预习中没懂的问题来听课,必然会提高听课效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指导学生预习的经验。
1.打圈画线,自主阅读课本。
这一方法要求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动手画、圈出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新课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或者是自己感觉不会的概念、结论划下来,使得上课时的目的性更强,并且能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新课的同时,自己就将前面学的东西复习一遍,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
2.鼓励质疑,让思维在阅读中升华。
古人云:“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显示出一个人的创造才能。”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可以说质疑是阅读的核心,也是预习的关键,它重在思考理解,真正体现数学阅读的价值。
在预习《平行四边形》时,有学生质疑:平行四边形我在生活中看到很多,它们是什么样的我也知道,那长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教师在捕捉到这个质疑后,立即组织学生讨论研究,动手操作,结果大家发现:长方形的特点和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极其相似,其实长方形就是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后来有学生提出:那正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学生的思维借着这样阅读中的质疑碰出火花。
三、在课堂中阅读学知识
现在的数学课堂中通常教师上课都用光盘或课件,学生读题的环节很多都是电脑替代,阅读题目好像成了电脑的专利,对于学生只要求仔细听就OK。其实,数学教科书中的内容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即便是练习,阅读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可以从以下方面让学生在课堂阅读中提高学习效率。
1.初讀到精读。
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有一段内容要求学生要掌握对含有字母的式子的简写规则。这里就先让学生对这个简写规则部分自己阅读,初步了解几种简写方法;然后再以判断的形式:C=a×4=a4;1×T=1T;S=a×a=2a是否正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一条一条的精读知道C=a×4=4a;1×T=T;S=a×a=a^2;从而真正掌握含有字母算式的简写规则。
2.读出声音。
在低年级课上教师就教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学会看图、看式、看文字,理解语句意思,把静止的主题图、化为有声语言,发挥学生身心的协同作用。常让学生读图、表,使他们养成在做题前阅读的好习惯,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把枯燥的数学符号变成形象的语言,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如在《认识线段》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在黑板上画线段时,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小朋友,线段先生很想把它自己介绍给你们,听!我有一条直直的线,还有两个小端点。你们记住我了吗?”
这种边画边说的方式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纷纷拿起笔来让线段在自己的练习纸上“说话”。这样,不但轻松掌握了线段的特点,还让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也形成学生自己的理解。
3.读出画面。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下的教材,形式多样,除文字叙述外,还采用表格、图等方式。我在平时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对于解决问题出现不会分析的情况,很多题学生解答不出时,只要教师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我知道怎么做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问题就在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上,平时要养成边读题边审题、分析数量关系的好习惯。
二年级《谁比谁多》,其中有这样一题:果园里苹果树有50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梨树棵数多20棵,梨树有多少棵?很多学生在开始都是这么做的:50 20=70(棵),问他“你是怎么想的”,回答“多20棵所以用加法做”。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苹果树多,梨树少,应该用减法。”于是,我让学生再次读题,一边在黑板上画出了线段图,学生很快得出正确算式50-20=30。而这次体验,让他们爱上了画图,也让他们知道了要仔细读题,见他们边读题边动笔,我感到欣慰。
四、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课程提倡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除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阅读一些课外数学科普读物、数学学习指导读物等。由此可见,开展数学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引导数学课外阅读兴趣、习惯至关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为了弥补这一块不足,我们应从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入手,多渠道、多途径地展开多种切实有效的活动。
总之,数学阅读与其他阅读有着很大区别,其阅读过程不仅有视觉的参与,更有眼、脑、心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它是一种科学的阅读过程,融入其中也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合阅读学习的内容和环节还有很多,还有待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 数学阅读 习惯培养 理解能力
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对语言的学习却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学生很多时候缺乏的并不是对知识的掌握,而是根本就没看清楚解题要求,对解题的要求缺少深刻的理解。因此,在数学学习中,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首先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一、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
叶圣陶先生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己学,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兴趣的引领。数学语言的特点,决定了数学阅读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认真细致,读写结合,提取蕴含的有用信息,还需积极思维的参与。所以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首先要培养学生对阅读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阅读动力。
在众多学科中,数学较单调、乏味,为使课堂变活跃、生动,教学中我努力让语言的表达生动形象且带有强烈感情。对于学生的发言,我在评价中注意鼓励措辞和赞扬语气。比如:“你回答得很完整!”“你说得真好!”“你读得真棒。”一个个小伙伴都洋溢着小脸蛋,他们羡慕的眼神告诉我他们爱这样的“表扬”。同时我也尽力做到抑扬顿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重视课前预习,提高阅读学习效率
课前预习能提高学生独自学习新知的能力,在课上带着预习中没懂的问题来听课,必然会提高听课效率。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指导学生预习的经验。
1.打圈画线,自主阅读课本。
这一方法要求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动手画、圈出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从整体上了解新课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或者是自己感觉不会的概念、结论划下来,使得上课时的目的性更强,并且能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新课的同时,自己就将前面学的东西复习一遍,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
2.鼓励质疑,让思维在阅读中升华。
古人云:“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显示出一个人的创造才能。”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可以说质疑是阅读的核心,也是预习的关键,它重在思考理解,真正体现数学阅读的价值。
在预习《平行四边形》时,有学生质疑:平行四边形我在生活中看到很多,它们是什么样的我也知道,那长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教师在捕捉到这个质疑后,立即组织学生讨论研究,动手操作,结果大家发现:长方形的特点和平行四边形的形状极其相似,其实长方形就是个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后来有学生提出:那正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呢?学生的思维借着这样阅读中的质疑碰出火花。
三、在课堂中阅读学知识
现在的数学课堂中通常教师上课都用光盘或课件,学生读题的环节很多都是电脑替代,阅读题目好像成了电脑的专利,对于学生只要求仔细听就OK。其实,数学教科书中的内容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即便是练习,阅读也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方式。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可以从以下方面让学生在课堂阅读中提高学习效率。
1.初讀到精读。
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有一段内容要求学生要掌握对含有字母的式子的简写规则。这里就先让学生对这个简写规则部分自己阅读,初步了解几种简写方法;然后再以判断的形式:C=a×4=a4;1×T=1T;S=a×a=2a是否正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一条一条的精读知道C=a×4=4a;1×T=T;S=a×a=a^2;从而真正掌握含有字母算式的简写规则。
2.读出声音。
在低年级课上教师就教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学会看图、看式、看文字,理解语句意思,把静止的主题图、化为有声语言,发挥学生身心的协同作用。常让学生读图、表,使他们养成在做题前阅读的好习惯,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把枯燥的数学符号变成形象的语言,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如在《认识线段》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在黑板上画线段时,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小朋友,线段先生很想把它自己介绍给你们,听!我有一条直直的线,还有两个小端点。你们记住我了吗?”
这种边画边说的方式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纷纷拿起笔来让线段在自己的练习纸上“说话”。这样,不但轻松掌握了线段的特点,还让原本比较抽象的概念也形成学生自己的理解。
3.读出画面。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新课程下的教材,形式多样,除文字叙述外,还采用表格、图等方式。我在平时教学中常常发现学生对于解决问题出现不会分析的情况,很多题学生解答不出时,只要教师将题目读一遍,有时甚至读到一半时,他就会叫道:“哦,我知道怎么做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问题就在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上,平时要养成边读题边审题、分析数量关系的好习惯。
二年级《谁比谁多》,其中有这样一题:果园里苹果树有50棵,苹果树的棵数比梨树棵数多20棵,梨树有多少棵?很多学生在开始都是这么做的:50 20=70(棵),问他“你是怎么想的”,回答“多20棵所以用加法做”。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苹果树多,梨树少,应该用减法。”于是,我让学生再次读题,一边在黑板上画出了线段图,学生很快得出正确算式50-20=30。而这次体验,让他们爱上了画图,也让他们知道了要仔细读题,见他们边读题边动笔,我感到欣慰。
四、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新课程提倡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除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阅读一些课外数学科普读物、数学学习指导读物等。由此可见,开展数学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引导数学课外阅读兴趣、习惯至关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为了弥补这一块不足,我们应从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入手,多渠道、多途径地展开多种切实有效的活动。
总之,数学阅读与其他阅读有着很大区别,其阅读过程不仅有视觉的参与,更有眼、脑、心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它是一种科学的阅读过程,融入其中也是一种思维的碰撞。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合阅读学习的内容和环节还有很多,还有待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实践和探索。